摘 要: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学生的作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是,学生觉得难写,教师也觉得难教。可见,如何上好作文课,很值得探索。
关键词:作文 占有 探索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它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疼。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
那么,如何让小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作文,喜欢作文,写好作文呢?下面谈谈自己的见解和做法。
一、返璞归真,增强信心
信心是成功的内动力,要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首先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他们的信心。因此,小学生作文,除根据要表达的意思选材、组材外,不要求太多的技巧。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必须打破让学生“做”文章的观念,开放学生的文路,使他们如实、自然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不是要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感受硬“装”进教师设计的“突出中心”“前后对比”等种种框子里去。只有当学生习惯于如实、自然地写的时候,他的思路才能打开,才能得到锻炼。只有学生的思路得到充分的开拓,他们的写作能力才能很快地培养起来。相反,如果在作文形式、技巧、详略、布局等方面要求过多,必然会在根本方面考虑得较少,舍本逐末。
二、留心观察,善于提炼
要在生活中做有心人,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和活动,以及出现在自己周围的各种各样的人物,不能事过境迁,全然忘却,而应该置身其中,抓住有特点的、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想一想、理一理,留下一个比较深的印象。当然,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唤起这种记忆,是最理想的。但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能够及时做点记录,可以更好地帮助记忆,使模糊的东西清晰起来,使肤浅的东西深刻起来,使一点点触动生发开来,这样的记忆就成为经过初步提炼的记忆了。有不少学生做的观察日记,就是这种帮助记忆的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本身是多写的形式之一,然而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积累了作文的素材,一旦有具体的规定的作文需要的,就可以拿出来组合,作进一步的提炼了。这样的作文写出来必然得心应手,与众不同,也就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了。
三、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要想写好作文,必须有丰富的语言材料。不少学生平时很少进行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写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重积累语言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丰富,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同时,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通过阅读,借鉴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通过阅读,借鉴作者的阅历、思想,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背诵、摘抄好的词句、语段,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丰富自己的词汇。但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四、学会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的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模仿是创新的前导,但不能一味地模仿,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五、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平时说话滔滔不绝,口如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所以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学生写作就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论文作者:龙云刚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4月总第2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2
标签:自己的论文; 学生论文; 他们的论文; 记忆论文; 能力论文; 文风论文; 材料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4月总第2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