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突临床、影像学特点论文_周亚平

肱骨髁上突临床、影像学特点论文_周亚平

(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山西 晋中 030600)

【摘要】目的:探讨肱骨髁上突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1998年3月至2016年8月经我院拍摄X线片确诊的6例肱骨髁上突病例,其中在外伤后摄取X线片无意中发现1例,肱骨骨折手术后复查发现1例,因患者触痛就诊4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发病年龄38~64岁,平均年龄60.5岁。发生部位,左侧2例,右侧4例。结果:4例门诊患者随访3个月至2年不等,未见髁上突增大。2例手术证实。结论:肱骨髁上突临床罕见,双侧均可出现,而以右侧居多。诊断需依据临床、X线摄片确诊。治疗方面:无症状者,无需处理;疼痛明显者,需手术治疗,切除骨突、Struthers韧带及其周围骨膜,以防日后复发。

【关键词】肱骨;髁上突;X线摄影术

【中图分类号】R7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6-0179-01

肱骨髁上突是发生在人类的罕见解剖变异,属于一种退化结构,具有遗传性[1-10]。收集自1998年3月至2016年8月间来我院就诊的肱骨髁上突6例,我们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结合文献作一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38~64岁,平均60.5岁。病变部位;左肱骨2例,右肱骨4例。肱骨骨折手术后复查发现1例,外伤后摄取X线片无意中发现1例,因患者肘部触痛就诊发现4例。临床特征:患侧上臂肘内侧触及一硬性突起,包块局部皮肤无红肿,质硬固定,不活动,压痛,肘关节活动度良好,余未见明显异常体征。

1.2 影像学资料

6例均摄X线片检查,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显示:肱骨下段髁上约5cm处有一宽基底骨性突起,4例呈鸟嘴状,长约1.5cm,尖部较细,尖端指向肘关节;2例呈锥状,长约0.6cm,垂直于骨干,骨性突起边缘锐利光整,无软骨帽,亦无骨膜反应。

2.讨论

肱骨髁上突(Supracondylar process)又称为髁状突、滑车上突、上髁突、肱骨第三髁、肱骨下端钩状突等[1,3-5,7]。通常发生于肱骨下段前内侧骨干与干骺端交界处[1,3,5,8,10,11],因为猴子和其他哺乳动物都有类似的结构,可能为一返祖性骨性结构[5,11]。早在16世纪Coiter氏曾记载过有关人类及动物有肱骨髁上突的存在[3,9]。1841年Khox首次报道了肱骨髁上突在解剖学上的变化[4],1854年Struthers对肱骨髁上突的发育和变异作了大量的研究,并给予命名[1,3,5]。其发病率约占人类0.6%~2.7%[4],欧洲人发病率较高,约占1%~2%,日本人及黑人均少见,而我国属罕见变异。此差异是否与国人进化史更久远有关,有待进一步考证[3,5,1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该变异男性多于女性,单双侧均可发生,单侧多见,且多数发生在右侧[1,7,11]。有研究该畸形在上肢发育畸形的人群中更为常见[11]。发病机理尚无定论,它的发生可能与:(1)在胚胎期发育异常逐渐演变而成;(2)肌肉韧带起止处骨质过分发育有关[8]。在组织学上多为成熟骨质组成,有些区域由不规则骨小梁交织排列,间有血管纤维组织[1,11]。肱骨髁上突好发生于肱骨内上髁5~7cm处,呈鸟嘴状骨性突起,长约0.2~2cm,基底部较宽,尖部较细,小者呈锥状,长者呈弯曲的钩状,突起短者可垂直于骨干,长者尖端指向肘关节[1-3,7,8,10],髁上突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有一韧带相连,为旋前圆肌提供了一个额外的起点,此韧带称为Struthers韧带,韧带钙化或骨化后形成髁上孔[1-3,5-8,10,11],Willims提出了Struthers韧带的出现率,约占尸解的2/3[6]。在许多灵长类动物、大多数有袋的动物、许多食肉动物、特别是猫科动物都有这样的表现[4]。依据Struthers韧带存在与否,是否有钙化等情况而分为四型:I型:Supracondylar eminence 髁上隆突;II型:Supracondylar process 髁上突;III型:Supracondylar process with Struthers Ligment髁上突伴有Struthers韧带;IV型:Supracondylar process with Calcified Struthers Lig髁上突伴有Struthers韧带钙化[3]。临床症状:多数患者无症状,常常在外伤或无意间肘部触及骨性肿物例行X线摄片检查时发现[1-3,5,7,8],仔细触摸肘前内侧可触及硬性突起,表皮颜色正常,无红肿,肢体活动自如[2,5,8]。症状的有无主要取决于骨突及韧带对正中神经、尺神经及尺下副动脉压迫的程度[3,6,9]。Struthers韧带是由髁上突连于肱骨内上髁和内侧肌间隔的一束纤维,正中神经和肱血管在其下方通过时可能受到压迫,另外,旋前圆肌的异常肌头附着于肱骨髁上突,也可造成正中神经受压,正中神经受到旋前圆肌腱性组织或指浅屈肌腱弓的压迫是产生旋前圆肌综合征的形态基础[6]。患者主要以神经血管症状而就诊,如疼痛、感觉异常、触觉减退、对掌无力、肌萎缩、手发凉等,当外伤发生髁上突骨折时,更易压迫血管神经产生症状和体征[2,3,5,11]。肱骨髁上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X线片显示;肱骨髁上5~7cm处鸟嘴状骨性突起,钩尖指向内上髁,可以单侧,有时对称性发生。基底较宽,密度略低于骨皮质,无软骨帽。CT重建可显示骨突的全貌和特征[1,3-5,7,8,10,11]。治疗:无症状而有骨突存在者不必治疗,症状轻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当有神经、血管压迫症状时,则需要采取手术减压,手术时应切除骨突、Struthers韧带及其周围骨膜,以防日后复发[1-5,8]。本文所列病例,具有该畸形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诊断无误。且应与骨软骨瘤、颈椎病、旋前园肌综合征、雷诺氏病、腕管综合征等疾病相鉴别[1-3,5,7-11]。

【参考文献】

[1]孙祥水,江波,楼跃,等.儿童肱骨髁上突九例临床特点分析.中华手外科杂志,2016,32(2):105-106.

[2]刘劲松,赵殿鹏,高巍,等.肱骨髁上突3例报告.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23):2902-2903.

[3]王占品,刘新民,黄燕民.肱骨髁上突所致正中神经受累(附2例报告).天津医药(骨科副刊),1979,(1-4):127-130.

[4] Ay S,Bektas U,Yilmaz C,et al. An Unusual Supracondylar Process Syndrome.J Hand Surg 2002;27A: 913-915.

[5]张金坤.肱骨髁上突1例.罕少疾病杂志,2014,21(3):58-59.

[6]朱晞,俞寿民,邵静山.正中神经在肘部和肘上部受压综合征的有关解剖结构.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89,7(2):85-87.

[7]王立明,石向明.肱骨髁上突误诊2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0):7413.

[8]李庆亮,陈建设.左侧肱骨髁上突1例报告.心理医生,2016,22(2):116.

[9]郭衍梁.肱骨髁上突致尺神经受累1例.解剖与临床,1998,3(4):180.

[10]程敬亮,王文献.肱骨髁上突1例.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5,30(2):199.

[11]武义明,李帅,张刚,等.X线诊断肱骨髁上突1例.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8):1296.

论文作者:周亚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1

标签:;  ;  ;  ;  ;  ;  ;  ;  

肱骨髁上突临床、影像学特点论文_周亚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