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与意义_精神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与意义_精神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及其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大意义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1999)04—0022—0027

邓小平理论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这一思想从1979年10月首次提出至今整整20年。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对于了解其形成过程,掌握其精神实质,认识其重大意义,并用以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

精神文明属于文化的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由此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伦理道德文化观。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文化观的产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始终关注文化问题。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他认为,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针对中国的国情,毛泽东还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方针。建国前夕,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宣告,“随着经济建设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并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新任务。

建国后,特别是在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关于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并制定了文化建设的方针与政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使全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包括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得到了较大提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不仅为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且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创造了新的条件。

十年内乱,我国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文化事业遭受严重挫折。人们的思想被搞乱,民族的精神凝聚力大为减弱,学校被迫停课,教师被赶下讲台,“读书无用论”流毒全国,科学研究停顿,大批专家学者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名、洋、古”的东西被列为“封资修”加以拒斥并遭批判,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极其贫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作为我们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我国人民进行拨乱反正,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以经济建设为全党工作的重心,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重新开始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入手,从经济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予以极大的关注,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科学命题,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这个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以及基本要求作了初步概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产生的起点。改革开放一开始,邓小平就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出发,提醒全党在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搞好精神文明建设。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祝辞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208页。)

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重要议题进行专门讨论。邓小平在会上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在这个重要讲话中,他不仅精辟地阐述了精神文明的科学含义,而且指出了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他说:“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他强调:“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367页。)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充分吸纳了邓小平这一重要思想,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进一步确认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并把“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作为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

邓小平时刻关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改革开放的方向。1982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邓小平在讨论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决定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能否坚持社会主义的四项必要保证之一。同年7月, 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他说,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后来改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当然还有“五讲四美”(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军队叫做“四有、三讲、两不怕”(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讲军容、讲礼貌、讲纪律,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他总结建国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把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这不仅指明了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也明确了人在物质文明建设中的突出地位。人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只有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1982年9月, 党的十二大把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并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思想建设决定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等问题作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十二大号召全党一定要用最大的努力,适应建设时期的新的条件和情况,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工作认真做好,用革命的思想和革命的精神振奋起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二届六中全会。这个阶段,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指导方针、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

党的十二大以后,一系列推进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各行各业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和以“四有”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宣传了蒋筑英、罗健夫、朱伯儒、张华等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由于当时党的工作重心刚刚实行转移,全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因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不够显著,甚至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在我国不少农村地区,封建迷信势力抬头,落后愚昧现象严重,有的地方出现了“算命先生年轻化,活人修坟商品化”等现象。1985年9 月23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讲话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很早就提出了。中央、地方和军队都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群众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影响很好。不过就全国来看,至今效果还不够理想。主要是全党没有认真重视。”他严肃指出:“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我们再不下大的决心迅速改变这种情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怎么能全面地发挥出来?我们又怎么能充分有效地教育我们的人民和后代?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第143—144页。)他认为,今后一个时期,至少是到本世纪末的近20年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要抓紧做的四件工作之一。针对当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不大,抓得不紧, 效果不理想的状况, 邓小平在1986年1 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再次强调:“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抓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情抓起。”他还说:“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52、154页。)所以,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所谓“两手”,就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活动。

1986年9月,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决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精神文明建设在这一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概括了高度民主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关系,教育科学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阐明了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责任。

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份全面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它对于推动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决议》颁布之后,由于没有把精神文明建设真正摆到应有的地位上,没有认真贯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甚至削弱思想教育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得到切实加强。一些图书馆、文化宫、展览馆等群众文化市场被出租经商;一些凶杀、恐怖、言情的低俗音像、图书充斥市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卖淫嫖娼、聚众赌博、吸毒贩毒、制黄贩黄等丑恶现象,加之官风不正,为政不廉,这不仅严重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腿,而且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毒害了青少年,扰乱了社会治安。对此,邓小平严肃指出:“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问题。只要不放松,认真抓,就会有办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56页。)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这个阶段,提出了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要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文化阵地,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巨大的促进,同时也对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十三大报告强调要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进一步强调要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十三大以后,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对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文明的关系,人们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把现代化建设片面理解为物质文明建设,甚至为了经济的一时发展不惜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有的以“初级阶段”为理论依据,以物质条件差为借口,忽视甚至放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的存在着“只要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也就上去了”和“先把经济搞上去,再来抓精神文明建设”的错误认识,使得两个文明建设配合不相称,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造成理想淡漠,信念动摇,纪律松弛。有的主张中国走“全盘西化”之路,有的以建立民主法制社会为借口,攻击和反对共产党的领导,资产阶级自由化严重泛滥。

1989年6月, 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中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306页。)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十三届四中全会认真总结了我们党在一段时间内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思想政治工作比较薄弱的教训。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从多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了积极有效的努力。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我们要深刻吸取近几年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教训,在努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他说:“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十三届七中全会闭幕式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越要抓紧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越要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越要强调自力更生的能力。”这为一以贯之地坚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在谈话中,他指出,一定“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开放以后,一些腐朽的东西也跟着进来了,中国的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丑恶的现象,如吸毒、嫖娼、经济犯罪等。要注意很好地抓,坚决取缔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378—379页。)。他要求广东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作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十四大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如何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对此,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但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物质财富的背后,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对人的享乐观、幸福观、功利观、是非观以及理想、信念、道德、追求等产生了负面效应。如“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甚至用一些庸俗低级的内容和形式去捞钱,道德滑坡,精神颓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有的人甚至把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对立起来,认为搞市场经济就要牺牲人文精神,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就要让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次面临新的情况。

为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94年1月,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提出要“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加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教育,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教育,基本国情的教育和普及法律基本知识教育”。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进行以弘扬主旋律为核心内容的各方面的教育,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而且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1995年9月,十四届五中全会在规划从本世纪末到2010 年的宏伟蓝图时,制定了包括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内的9条方针,并为坚持这一方针提出了六个“坚持不懈”, 即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坚持不懈地加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坚持不懈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坚持不懈地推进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全面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江泽民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个重大关系》的重要讲话。他在谈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时指出:“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一讲话,更加明确地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把精神文明建设更加明确地放到了目的的地位上来,而不仅是作为搞好经济建设的手段,这对于始终坚持两手抓,把两个文明都搞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阶段:党的十四大到十四届六中全会。这个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而且形成了跨世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时期。

1996年9月,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但是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要巩固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接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要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因此要在把物质文明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决议》认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决议》不仅回答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何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大局上来认识的新问题,而且要求我们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使命感。《决议》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决议》提出了今后15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根本任务以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决议》强调,要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

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全面贯彻了邓小平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特别是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围绕中心,要强化目标,要齐抓共管,要常抓不懈,要加大投入,要真抓实干和关键在党的观点,成为跨世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这一理论的论述、概括和总结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经受了实践的检验。这一理论科学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内在要求,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的意愿,经受了改革开放20年的检验。它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发展

文明不是开天辟地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出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能用文字记载自己的历史以后才有的。文明反映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的变化,是整个社会的标志。这一标志,归根到底是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而出现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三个方面。经济制度是基础,政治制度是保证,意识形态是精神支柱。这三个方面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缺一不可,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必然要求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和本质决定的。

但是,我们过去在讲社会主义特征的时候,往往强调的是剥削制度的消灭,生产资料的公有,按劳分配的原则,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而没有强调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因而,也就没有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只有把两个文明都建设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根据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党的十二大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即: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剥削制度;②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③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④建立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广大劳动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真正当家作主;⑤能够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⑥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党之所以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统一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并要求全党从战略地位上看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之一。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总结。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可以使我们在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克服片面性,注意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结合上全面看待社会主义,可以使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自觉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根据实践的发展和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这“三个重要”是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得出的新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方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出发,在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科学命题。邓小平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搞现代化一定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公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特别要教育好青年,教育好后代。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们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要贯彻社会主义现代化全过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也要贯彻社会主义现代化全过程。强调改革开放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实行开放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我们要用教育和法律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强调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反对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年轻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化艺术家和其他各种专家,思想文化和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都应当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决不能削弱,对思想上的不正确倾向要以说服教育为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不闻不问。强调文学艺术、广播影视等要以社会效益为重,反对“一切向钱看”。强调党要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情抓起,关键是党风建设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强调在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把全党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振兴中华民族,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强调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贵在创造,建设和创造均应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进行。

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是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特征、性质、理论基础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目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基本规律等重要理论问题的充分展开。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针对性,又有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和前瞻性。我们说,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新条件,那么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则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阶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物质文明的大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贯彻和发扬,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健全,教育科学文化日趋繁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开始树立,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全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初步确定,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显著提高。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仍在腐蚀着人们,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正在建设之中。我们要进一步复兴伟大的中华文明,就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用共同理想团结和教育全国各族人民,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清除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吸收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一切着眼于建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这些正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们国家越发展,越要提倡艰苦创业精神;必须发扬爱国主义,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要继承民族和党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等,更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强大思想武器。“没有精神的脊梁,一个民族永远不能真正站立起来”。邓小平理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正是有了这个强大的精神脊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才获得了蓬勃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党的十五大制定了我国跨世纪的发展蓝图,提出了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下个世纪,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也是一个完全能够实现的目标。但前面的路并不平坦,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无论什么困难和风险,都不能动摇我们对邓小平理论的坚定信念,而只会使我们更加自觉地运用这个理论去克服困难,战胜风险,胜利前进。”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则把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载入了宪法。这些表明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的决心,也充分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愿。在跨越新世纪的征途中,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作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收稿日期:1999—01—22

标签:;  ;  ;  ;  ;  ;  ;  ;  ;  ;  ;  ;  ;  ;  ;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与意义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