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人本主义--海德格尔哲学的启示_人类中心主义论文

超越人本主义--海德格尔哲学的启示_人类中心主义论文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海德格尔哲学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德格尔论文,启示论文,哲学论文,人类论文,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柏拉图以降,尤其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人类理性向天赋观念、神权统治公开宣战,在哲学、科学、史学、法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类理性的伸张和胜利,使理性本身在人类生活中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类生活本身的这一理性化趋势本来无可非议,但问题在于这一趋势的背后潜藏着置人类现实生活世界本身于不顾的危险。而这一危险所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早在本世纪30年代就已为海德格尔所预言。海德格尔以智者的风范检视了整个西方哲学史,他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忘却人之存在而在思辨中追求发现存在之存在的历史。因此,他要清算西方哲学史,批判西方的存在学说。

海德格尔认为,自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一直到尼采,西方哲学限入了使存在遗忘的困境中,人成了一切存在者的中心,而不是存在者的一员。这种哲学“都是形而上学的”,“而形而上学执拗在对存在的遗忘中”①。形而上学在柏拉图思想中的开始,同时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开始;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的历史,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是不断加剧的对存在遗忘的历史。因此,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实现西方哲学的历史性转折,拯救人类于疯狂与水火之中。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与超越,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道主义(这里的人道主义指人类中心主义——作者)作为一种特殊的形而上学,它把人看成这样一种存在者:人作为主体与客体对立,并且在这种对立中,人将自身设定为最高价值、最高目的。这种思维模式把人当作超越其它一切存在者的存在者,把其它一切存在者均纳入人的图景之中,并使之成为属人之物。实际上,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就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②其所表述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中国古代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思想,都明确地显露了人类思想的自我中心意向。在柏拉图的哲学中,存在只不过是理念的摹本和分有,它是不真实的,而具有意义的、真实的东西是理念。存在的真理失去它了在那时所独有的未隐蔽的光彩,彻底陷入了理念的层层锁链之中。海德格尔在《柏拉图的真理学说》中指出:人类中心论指的是与形而上学的开端、发展与终结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人按照不同的方面,但每一次都在本质上达到存在者的中心……每次都在或窄或宽的轨道上围绕着人,实现形而上学所决定的旋转。

文艺复兴之后,人类理性冲破了神学的藩篱,经验科学和技术工具的飞速发展与创新,巩固了古希腊时期兴起的朦胧的人类中心意向。人类征服自然能力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使人类本身的自我优越感越来越强。这时,人就不再是与万物齐一的存在者,而成了与自然对立的主体,人在存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突现出来。“主体”在这时就成了人的专利,其他非人的存在者就变成了人的对象——客体,主客体的对立观念由此鲜明地置于人类的理性框架中心位置。而人类中心论的自觉表述和论证者则是笛卡尔。笛卡尔从普遍的怀疑出发,推出了我思的中心地位,进而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从而把其它一切存在者都放到我思的认识论—价值论框架之中,使一切存在者都成为我思的对象。对外部事物和一切存在者的一切意识,都被归结到人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是作为一切信念的不可动摇的基础的。正如拉维特所揭示的:“笛卡尔不注意超越他的实在,而只注意出现于他自己意识之内的东西。人的自我意识成为最高主体,其他主体则在自我意识中找到自己的场所。”③此后,西方哲人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进一步在近代理性主义的节节胜利中强化了人类中心倾向。到了叔本华、尼采那里,世界被当成了人的意志和表象,因而人成了世界的绝对中心,人道原则最终被推向了极端。

正是在近代科学技术的凯歌奋进中,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傲慢极度膨胀,无休止地向自然摄取、索要,急功近利,其结果终于危及到了人类自身生存的家园。本世纪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人与自然矛盾的加剧,人类自身发展的困境开始暴露,资源危机、环境危机、人口爆炸、核威胁等等,表明了人类在逐步丧失自己的家园。人类中心论由此受到严重挑战。而实际上,20世纪30年代,哲学巨匠海德格尔则预言了这场危机,同时试图为人们指明超越人类中心困境之路。

海德格尔对人类中心论的反思与批判,集中在对技术问题的追问上。技术作为人与自然关系实际展开的中介环节,是人的主体性的重大显现。通过技术手段,人们达到了对自然的占有与改造,并在技术的进步中,确证着自己的主体理性力量。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津津乐道于技术的进步,以及由之造成的人对自然的主宰与统治,人类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感受到了进步与光明。然而,当人们陶醉在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功中时,海德格尔却发出惊世之声:“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的看护者。”④他认为,在本世纪的科技发展中,人对自然的干涉已经到了极端严重的地步,已经危及到了人类的居住环境。人类的生存已经划上了问号,因此,近代以来的科技发展是有疑问的。

技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然而,技术的作用具有双重性:第一,它使自然向人生成。人通过技术把自然改造成属人之物,人使自然与人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肯定,互相确证的主体——价值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类通过技术及其对象印证了其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第二,在纯粹工具层面上,它被人视为满足自己物欲的手段。在这种方式中,技术对自然就只具有客观的意义,而这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因此,正确思路应该是:通过技术使“自然向人生成”,达到“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统一。而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人恰恰执着于后者,忽视了前者,由此导致了对物道和人道的遗忘。人类中心主义对物道的遗忘表现在,只知道物是为我之物,忽视了物本身还具有自在的本质,事物被看成对象,被看作可追逐的东西。近代西方人的理性智慧体现在对自然事物的追寻和谋算上,总是千方百计地试图将自然事物纳入技术框架和人的价值需求之中。物被看成是技术生产的质料,人自始至终在其中只看到自己所加之于其上的结构,而物自身则被掩盖于其中。人类中心论的失足之处就在于取消自在之物,而这种取消决定了它对物道的遗忘。在《技术问题》这份报告中,海德格尔指出,人限定事物,只从某一种技术需求去取用事物。限定空气,使之交付氮,使土地交付矿石,使矿石交付铀,使铀交付原子能。现代技术向自然提出强求,把自然看成能量来源,大规模地向自然索取,而不象古代的风车那样,风车有风则行,无风即止,顺乎自然地利用自然。而“科学认识,在它自身的领域是强制性的。早在原子弹爆炸之前,它已经消灭了作为物的物。原子弹爆炸只是长久以来物的消灭的全部粗暴的证实中最粗暴的。对于这一证实物,作为物是微不足道的。物的物性仍然是遮蔽的,遗忘的。物的本性没有达到光明,即它从来没有获得倾听,这正是我们谈论物的消灭的意义。”⑤

由于对物道的遗忘,就导致了人对现实生活世界的遗忘。因为人只是现实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现实生活本身被当作技术的对象,必然造成人对自己筑居于其中的现实生活世界的遗忘。这样就使人丧失了自己的角色意识,人将自己看成是包容世界于其中的超越整体,而不再将自己看成是世界体系中的份子。“人总是力图把自己抬高到自然的主人的地位,于是就流行着一种印象,似乎人所碰到的一切东西之所以存在,只因它是出于人的建造。这最终又导致一种错觉,似乎人到处并且总只是碰到他自己。”⑥这种表面上将人抬高到绝对主体地位的作法,实际上使人丧失了生存的根基,人成了一种悬在空中的存在。“一切都运转起来了。这恰恰是令人不安的事,并且这个运转起来总是进一步推动另一个运转起来,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球上脱离开来而且连根拔起……我们根本不需要原子弹,现代人已经被连根拔起,我们现在只还有纯粹的技术关系。这已经不再是人今天生活于其上的地球了。”⑦人正是在高扬自己的主体性时,丧失了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人类中心主义的悲剧在于对存在的遗忘,而存在是一切存在者的存在,遗忘存在就意谓遗忘世界和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因此,不能从存在的高度把握人的本质是人类中心论对于人道的根本遗忘。

人类中心论之所以限入对存在遗忘的困境,是有其理论和文化原因的。首先,认识论上的原因,是主客二分的认识模式。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人最终确证自己本质的标志。主客二分的认识模式,它具体展开为主体意识和对象意识。在遥远的古代,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在大自然神秘光环下,充满着对自然的恐惧、敬畏和神秘感,那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仅仅靠体验和直观,没有主体意识和对象意识。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存手段越来越高明,生存空间越来越广阔,人类开始具有主体意识和对象意识,对自然的自信心逐步增强,但这时候他们更多的仍然是适应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人类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人类自身的主体意识和把自然事物当作对象的意识显著增强,人的理性得到高扬,人类为了至高无上的自我利益,开始采用一切先进的技术手段,占有自然,征服自然。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之上的近现代自然科学,把自然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认为自然界有无限的供应能力和消化能力,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念诱使人们毫无顾忌地耗费与掠夺自然的价值,以致于到了现代,人们蓦然发觉我们开始逐渐丧失自身生存的根基与条件。

其次,在价值论上,是以主体人为中心的评价模式。这种模式从人出发,并根据人对一切存在者进行分析与评价。海德格尔认为,西方人的传统价值观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标准之上,而这种价值观导源于人类中心主义。他说,作为主体人希望充当并且必定充当存在者的尺度和中心,即客体和对象的尺度和中心。他认为,通过把某物评价为价值,被评价的东西就只被允许作为人的评价对象。但是,某物在某存在中所是的东西并不仅在于它的对象性;如果对象性具有价值的性质的话,那就完全不仅在于它的对象性。一切评价行为,即使进行积极肯定的评价,都是一种主体化。这一切评价行为不是让存在者存在,而是让存在者仅仅被看作它的行为的客体。海德格尔对西方传统价值观念的批评,实际上就是批判这种价值观中所隐藏的人类中心论和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西方的传统建立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对立上,人是自然的主宰者,支配者,而中国的传统是建立在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的。

人类中心论既然导致了人类对现实生活世界的遗忘,那么如何克服人类中心困境呢?海德格尔认为,关键在于改变人的运思方式,从原有的决定论的思考方式转到生存论的思考方式上来,从原有的统治者、主宰者的运思路线,转到守护者、倾听者的视角方式上来。人不是唯一的主体,所有的存在者都是主体,人作为主体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并不具有决定其它主体的中心地位。世界具有四重结构,这四重结构即天、地、人、神。人作为世界的四重结构之一种,应谦卑地接受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与其它三元和谐相处。“世界不是我们科学研究的对象,我们就生活在世界中。我们对世界的意识,不是对象性的概念;对象性思想方式的克服,也就是形而上学思想方式的克服,事实上也是欧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传统思想方式的克服。”⑧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与世界是一种生存关系,而不是象西方传统运思方式那样,把它当作一种对象性的关系,正如胡塞尔所言,“新时代的人在这样一种意愿中把自身作为这样一种人摆出来,这种人在对存在着的一切东西的一切关系中,因而也在对他自身的一切关系中,都作为贯彻自身意图的制造者站起来了,而且把这种站起来安排成为无条件的统治。”⑨这种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方式为海德格尔所不齿。正如拉兹洛所讲,“世界之为世界是一个生存论概念,指的是在世界之中的组建环节的结构。而我们把在世认作此在的生存论规定性,由此看来,世界之为世界本身是一个生存论环节。”⑩马克思也曾深刻揭示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论关系,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把自然与人类看成是同生存、共命运的两个重要环节,人类在自然中生存,没有自然,人类难以生活;没有人类的生存,自然就无法展示它的生存论价值与意义。

海德格尔说:“只要人是存在着的人的话,人就在而且就是人。这个人站到在的敞开状态中去,在就作为此种敞开状态自己在。”(11)因此,人与世界须臾不可分离,与世界浑然天成。人生在世并不是一种空间的包容关系,如水在杯中,不是把一个独立于世界的人放进一个世界容器中,相反,此在与世界因为本体论的规定结下了不解之缘。按照海德格尔的理解,人当然不只是一个与世界相对的主体,世界也不是相对于这个认识主体的客体。这样就不可能出现主客体分裂的现象,也不含有主体认识如何与客体本质相遇的问题。

人作为世界四元结构之一元,应谦逊地接受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通过与其他三元的交互转让来完成自己的使命。要改变人统治世界的狂妄意图,改变说话方式走向倾听与守护,让我们被告知什么,而不是由我们提出问题。倾听就是倾听事物乃至天道的显现。语言的本质即是天言,而天言是存在的话语,是世界四元的相遇,因此,倾听语言就是倾听生生不息的宇宙洪流的轰鸣。海德格尔用诗化的语言表述了自己的生存论思想。他认为,我们倾听的是:“天空是太阳的道路,是月亮的路途。繁星闪烁,四季变换。有白昼的光明与暮霭,夜晚的黑暗和闪光。有气候的温和与险恶,浮云与天空的湛蓝幽深。”(12)这就改变了传统的语言学思路,既然天言比人言更原始,那么人就只能是倾听者,而不是发号施令者。海德格尔强调天言的原始性,强调人对天言的倾听,就是要消解人类中心论的主体性原则,强调人道对天道的归属性,在生存论的高度上恢复人的人道,为人类找到自己得以生活的家园。人居住在大地上,居住的本质就是存在的守护,“居住设立于和平,意味着和平地处于自身保护和守护每一事物本性的自由领域之中。居住的基本特性就是这种保护和守护。”(13)而守护就是守护天、地、人、神四元。这样对存在的守护就克服了对存在的遗忘,而存在之遗忘是一种破坏性的倾向,因此,从存在的遗忘转向存在之守护是一种根本性的转折,是从决定论转向了生存论,也是海德格尔超越人类中心论,超越主体困境之路。

在20世纪行将终结,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反观人类文明发展的旅程,可以看到,无论是“文化冲突”、生存困境,还是环境恶化、资源危机问题,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的矛盾问题。海德格尔的深刻之处在于,他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度上,检视反省了人类全球性危机的历史事实,揭示出人类走入这种危机的思想根源——人类中心困境。人类中心论耽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从主客对立的关系来研究一切问题,世界成了人的对象性存在,自然成为人统治、占有、主宰的对象。近代以来的传统认识论一直在主客二分的模式中,追求解决“主体如何能认识客体”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提出,事先已经预设了一个脱离世界而独立存在的主体,造成了人和世界、主体和客体的分裂。这条人为的鸿沟使无数哲学家伤透了脑筋,最终也未找了满意的答案。海德格尔从存在论的高度,超越了人类中心论的狭隘,把人与世界的关系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是居住者,不是主宰者。人要从对存在的遗忘转向对存在的妥善保护,与物保持原始的亲近关系,这才是人的使命。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哲学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是我们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重要的理论前鉴。它告诉我们,在科学化、工业化极速膨胀的今天,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所展示的辉煌成就面前,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关系。为此,就应该树立正确的自然意识,从人与自然的协调并进的角度,审视人类的实践活动,调整我们的实践格局。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当人类实践活动破坏了自己存在的合理结构时,人类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存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告别人类中心意识,以自然界大家庭中的一员身份同自然和睦相处,这是我们面向21世纪的正确选择。

注释:

①《海德格尔基本著作》英文版第202页,1987年。

②《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38页。

③参见《关于技术的追向》英文版序言。

④海德格尔:《柏拉图的真理学说》英文版,第96页。

⑤(12)(13)海德格尔:《诗、语言、思》文化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157、135页。

⑥海德格尔:《关于技术的追问》英文版,第27页。

⑦引自《外国哲学资料》第5辑,第175页。

⑧叶秀山:《思、史、诗》,第208页。

⑨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第62页。

⑩拉兹洛:《系统、结构和经验》上海译文出版社,第83页。

(1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文版),第228页。

标签:;  ;  ;  ;  ;  

超越人本主义--海德格尔哲学的启示_人类中心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