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管制和技术进步对银行业务的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制论文,技术进步论文,银行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银行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产权保护不力且执行难度很大的市场环境里,银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此带来的交易成本过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签约和执行难等问题。但在当前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已经导致交易成本降低和信息问题缓解,产权保护的法律环境日趋完善,监管理念也发生了本质变化。其中,放松管制(deregulation)和技术进步(technological progress)是银行业经营环境中发生的最大变化(注:其实,技术进步将对信息可得性产生直接影响。放松管制也和产权环境改善、技术进步以及信息可得性增强有着重要的联系。在这里,讨论放松管制和技术进步对银行业务的影响,事实上也包含了信息可得性以及产权环境改善对银行业务的影响。)。这些变化将会对银行业务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银行业务发生的变化
(一)资产方面的变化
在历史上,银行贷款是非流动性的资产。由于银企关系的存在,使得银行和其贷款的潜在购买者相比,对其借款人的实际信用风险有着更多的了解,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贷款的潜在购买者面临着“柠檬”问题(注:即“次品问题”。对于柠檬来说,仅仅从表面上看,无法分辨其质量的优劣,甚至连其是否腐烂都无法确知。因此,很多经济学家用“柠檬”问题来形象地表示由于事前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经济后果。),这可能是银行贷款市场流动性差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企业借款的成本中除了包括无风险利率、系统或市场风险溢价、企业特殊风险溢价等三个组成部分外,还包括不对称信息和道德风险溢价。这是因为企业管理层和其投资者相比,对企业风险有着更多的了解,他们就有足够的激励在企业借款或融资之前,隐瞒对企业不利的信息,让新投资者分摊已被预料到的企业损失。因此,理性的新投资者就会向企业索取一个非对称信息溢价(或“柠檬溢价”),而“柠檬溢价”的大小正相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与此类似,投资者之所以索取道德风险溢价,是因为管理者在获得资金后,可能会将资金用于不符合投资者利益的项目。一般来说,道德风险溢价的水平负相关于投资者对管理层进行监控的能力。而银企关系的存在,降低了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企业只需支付较低的不对称信息溢价。就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此外,由于银行能在支付结算中监督企业的不正当行为,企业还可以以较低的道德风险溢价从银行获得资金,但是,一旦银行出售其贷款,良好银企关系导致的企业借款成本节约就不复存在。这也是导致银行贷款流动性差的原因之一。
银行贷款的流动性差还有一个原因,是它和公募债券相比,涉及的合约通常更加复杂,而且其规模山较小。以至于对借款人情况进行跟踪监控、支付、合约违约等涉及的法律和管理成本十分高昂,这些都阻碍了银行贷款的出售。
但是,现在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银行已经开始出售其贷款(注:现在,银行出售贷款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其贷款整体或部分出售给其他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另一种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资产证券化方式。),银行贷款交易市场(the loan sales market)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根据戈登和蓬拉齐(C.Gorton and G.Pennachi,1995)的研究,美国银行贷款的交易量在1983年第2季度仅为267亿美元,而到1989年第3季度,其规模已经达到了2909亿美元。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出售的大部分贷款发生了如下的变化:从投资级转向了非投资级。
在资金需求的高端市场,高信誉级别的借款者已经逐渐利用商业票据市场来满足短期的资金需要。凯尔瑞、佩斯特和夏普(M.Carey,M.Post and S.Sharp,1995)等人对非银行商业票据市场、以及金融公司在商业信贷市场的活动进行了考察,发现非商业票据发行量占工商业贷款的比例,在1958年仅为10%,而到1990年这一比例上升到75%;与此相类似,金融公司也增加了其在商业贷款市场的份额,其发放的商业贷款占银行工商业贷款的比例,从1985年的29%上升为1994年的43%。这些变化都足以说明,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融资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二)负债方面的变化
在银行的资产方发生变化的同时,其负债方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在不久以前,存款者通常亲自到银行的分支机构提取现金或签发支票支付日常的账单。由于其他金融机构对他们了解甚少,银行通常是他们贷款提供的主要来源。而且,为了进行不同的交易,他们必须分别和经纪人公司、银行、共同基金以及抵押贷款提供者打交道。由于和多个主体进行交易,他们甚至很难清楚地知道在这些机构总共拥有多少资产。
而在今天,他们可以用信用卡在世界上任何一台联网的自动取款机(ATM)上提取他们需要的贷币,而由其发卡银行以本币借记其账户;他们同样可以用信用卡在联网的商户那里消费,并可以在一定金额限度内透支;他们还可以向抵押贷款提供者申请贷款等。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仅仅是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那些为其提供服务的机构能够随时从信用评级机构那里获得其历史信用记录。事实上,他们现在甚至能够直接从自动贷款机(ALM)上获得贷款。当然,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他们只需让一家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就随时可以了解其总体财产状况。而这一金融机构可以是商业银行,也可以是投资银行,甚至可以是共同基金。
二、环境变化对银行业务影响的分析
面对上述一系列的变化,很多人提出了银行将要消亡的观点。他们认为,由于现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完全可以替代银行,进行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银行这一集存贷款于一身的金融机构就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注:其中,罗伯特·莫顿(Robert C.Merton)于1995年提出的功能金融观点,似乎成了国内外银行消亡论者的理论基础。他们认为: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和金融公司能够分别执行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功能,银行这一集存贷款于一身的金融机构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然性。)。但是,事实真的像他们认为的那样吗?下面,我们将对以上的变化进行分析,试图找出这些变化的真正原因。
(一)银行贷款规模缩减的原因分析
很多学者认为,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在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还提高了对借款人信息的可得性。企业也就更加倾向于直接在金融市场上借款,作为企业贷款者的银行也就会趋于消亡。对于这一观点,芝加哥大学的雷兼(Raghuram G.Rajan,1995)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些人没有把握住以上变化的要点,认为银行并没有被赶出了公司贷款领域,甚至仍然在为高信用级别的客户提供贷款服务,它们只是将其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其核心竞争力上。从本质上讲,银行的核心业务是提供即时融资,而不是提供融资本身(注:一些学者认为,银行贷款(透支)的本质和存款一样,都是提供即时流动性(liquidity on demand),只不过银行向存款者提供即时流动性的承诺是明确的,而对向客户提供流动性保险(贷款和透支)的承诺则是隐含的。但这并不表明银行能够无视贷款者的要求,因为它们非常重视其在客户心目中作为“关系银行”的声誉。)。对于银行向高质量客户提供融资时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问题,确实存在着明显的理由。由于银行在不断地转换其资产,使得投资者很难了解其资产负债状况。而在银行越来越多地从事产权交易、贷款买卖以及衍生品交易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就变得更加严重。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投资者向银行索取了极高的非对称信息和道德风险溢价。而且投资者要求的利率,并不直接对应于银行贷款的边际收益。其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并不了解贷款的情况,甚至不知道该笔贷款何时能够体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注:这是因为银行拥有大量的表外业务,这些业务通常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体现出来,但却是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假设一个信用评级为A级的银行,其借款的成本为12%。在完美的市场环境里,它以10%的利率向一个信用评级为AAA级的客户发放贷款,仍然可以获利。因为银行的投资者看到这笔优质贷款后,会下调他们对银行信用风险的估计,并因此向银行索取较低的利率。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对银行平均融资成本的下调,将使银行发放这笔贷款而不至亏损。但在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不透明的情况下,银行的融资成本并不会随着高质量贷款的增加而下调,因为投资者并不知道这笔贷款是否还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或者它还能在资产负债表上保留多久(因为它随时会被银行卖掉)。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想要提升其贷款信用评级的银行,就不得不通过提高资本比率的途径,来提升自身的信用级别;或者实行这样一种战略:仅向高信用级别的客户提供低于其融资成本的贷款,并一直持续到银行的投资者相信这一战略,并因此降低他们向银行提供资金的成本为止。但是,这一战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奏效,银行将必须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因为在这一时期,其贷款收益一直低于其融资成本。
换句话说,在对银行业实行进入管制,银行业因为拥有存款业务的垄断租金而具有很高的信用评级时,银行可以以较低的利率向高质量企业提供融资。但是,当银行的信用评级下降时,银行将其业务松绑就是较为明智的选择(注:银行信用评级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放松管制减少了银行的租金。)。它们可以让投资者通过商业票据的方式,直接向企业提供融资,但银行为这一融资提供信用担保,以保证商业票据的投资者能够收回其投资。投资者直接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优势在于:他们获得的利息收益和企业的风险相匹配,而不是和低信用级别银行的平均风险相匹配。银行仍然会监督企业的行为(因为它为商业票据提供了担保),并向其提供流动性保险,但不再直接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事实已经表明,银行通过这种业务获得的利润,并不低于其直接提供贷款的情况。当银行的非利息收入被资本化而增加银行的资产时,银行资产的规模就会进一步扩张。事实上,在过去的20多年里,银行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份额,一直保持着相当稳定的比例。对这一问题,鲍得和哥特勒(J.Boyd and M.Gertler,1994)对美国银行业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55~1993年间,如果考虑到外国银行在美国的贷款以及银行的表外业务,则银行资产占整个金融中介资产的份额是相当稳定的,基本保持在40%左右。以上事实给予了我们这样的暗示:尽管银行提供即时融资的功能并没有改变,但它们提供这项服务所依赖的金融产品却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银行信用已经紧密地渗透到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之中,并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
这里,我们也许会面临这样的难题:为什么在金融公司贷款资产规模扩张的同时,银行却收缩了其直接向客户提供资金的业务呢?笔者认为,金融公司提供贷款的期限要长于银行,并将其注意力集中在长期贷款业务上。而且,它们通常会为它们熟悉的某几类特定工业企业提供长期融资,这就使得金融公司的投资者可以对其运营情况具有较好的了解。因此,金融公司在匹配贷款的利息收入和筹资成本并获得利润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由于它们通常积累了某几个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其贷款风险也就大大降低;而且,由于投资者对金融公司的贷款情况有较多的了解,并确信金融公司具有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从而降低了金融公司的融资成本。当然,如果金融公司的贷款范围超出了其专注并擅长的领域,就会增加其融资成本,甚至会丧失融资能力。这也是金融公司通常不会像商业银行那样,为高信誉级别的企业或者企业的一般资金需要提供贷款的主要原因;同时,它还对金融公司能够在贷款业务上替代商业银行的观点提出有力的驳斥。
(二)银行贷款交易市场发展的原因分析
银行贷款交易市场的发展,仍然是银行将业务重心集中在其核心竞争力上的有力证据。尽管银行贷款的出售,可能是基于监管和融资成本的考虑,但这同样有助于贷款购买者克服他们不愿意从具有信息优势的贷款出售者那里购买贷款的心理。这是否意味着银行业不再具有信息优势,已经不再在流动性提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呢?戈登和蓬拉齐(Gorton and Pennachi,1995)的研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银行已经设计了一系列的机制,使得贷款购买者相信银行没有不良企图。例如,当贷款的风险较高时,银行保留该贷款的份额就会相应提高,以向购买者显示其良好的信誉。另外,原贷款银行还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来降低借款人经营失败的风险。当然,银行仍然会承担一定的风险,以向保险人表明其良好的信誉。而银行保留借款人风险的比重,也会反映在这种信用衍生工具的定价上。戈登和蓬拉齐认为,银行事实上还向贷款购买者提供了在贷款质量恶化时将其购回的隐含承诺。之所以不采用明确承诺的形式,主要是受到监管条款的制约。但是,由于银行非常看重其信誉的价值,这一隐含承诺事实上是有效的。最后,能够在贷款交易市场上不断地出售贷款,对银行来说非常重要,这也使得它们具有额外的动机,来维持它们在这一市场上的信誉。因此,戈登和蓬拉齐的研究结果,向我们作出了如下的暗示:银行仍然在为那些不能在资本市场上公开发行证券融资的特定借款人提供服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和通讯的发展,不会对银行产生影响。现在,公开市场上已经拥有了更加完善的信息,金融创新也使得将金融服务进行分割,并对其中的每一部分进行定价更加容易。虽然银行的存贷业务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它们也会从技术进步中获得好处。例如,尽管高质量客户现在可以更多地直接参与市场交易,但银行仍然可以向低信用级别的客户提供大额资金,并通过贷款的二级交易市场来降低风险。而且,作为创新结果的市场高度一体化,已经使得流动性保险变得更加重要。因为某家公司一旦有陷入困境的迹象(即使是谣言而不是事实),这种困境也会因为所有市场同时向其关闭而自我实现(self-fulfilling)。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一个拥有足够信息对谣言进行鉴别、支持并关心企业利益的金融机构,将变得极为重要。因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银行对企业提供的支持,将成为外部对企业恢复信心的有力保障。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银行在流动性提供中的地位,是其他金融机构无法取代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银行业向企业提供的基本服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是银行业在新的环境下,将其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其核心竞争力——向客户提供即时融资(亦即提供流动性)上的表现。银行业也没有丧失其应有的功能,它们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并很好地执行着其应有的功能。
(三)环境变化对银行零售业务影响的分析
在历史上,银行的利润来源于受到管制和保护的市场。而且,个人客户认为本地银行相对于外地银行来说,具有如下的三大优势:方便、信息灵通、值得信赖。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本地银行的前两个优势已经逐渐丧失。管制的放松拆除了银行间竞争的地理障碍,银行可以通过竞争不断扩展其经营规模;从而享有了管制环境中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优势。此时,外地银行也变得和本地银行一样的方便。而且,技术进步使得银行客户通过电话或电脑网络,就能方便的完成各项业务。但对于本地银行来说,一个更为致命的变化是:几乎所有银行都能够从同一个信用评级机构那里,获得某一客户的历史信用记录和现在的信用评级。也就是说,本地银行已经丧失了曾经拥有的信息优势。当然,本地银行在值得客户信赖方面依然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银行向客户提供的服务基本趋同,在这种情况下,保持竞争优势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降低管理成本并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以最低价格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或者成为新产品或服务的第一个推出者,并寄希望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获得创新的超额利润(注:因为其他银行也会跟时,从而使得创新的超额利润降低并最终消失。)。下面,我们将分析在新的环境条件下,银行业在零售业务领域赢得客户、通过创新降低交易成本以及规模经济方面的优势。
1.银行在赢得客户方面的优势。一些学者在研究银行如何赢得客户时发现:银行在决定向哪些客户提供服务、如何将他们纳入其服务范围以及如何增加客户在银行间转换的成本等方面,仍具有极大的优势。因为客户一旦适应了某一银行为其提供的服务,当他转换到另一家银行时,通常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适应期。尤其是通过电话系统或者电脑网络进行交易时,这一转换带来的不便就变得相当明显,因为各家银行的电话或网络交易系统一般都不会相同。另外,根据博格、凯夏普和斯凯莱斯(A.Berger,A.Kashyap,and J.Scalise,1995)等人的研究,人们在进行诸如存款、对账等业务时,仍然偏向于同银行分支机构打交道,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人仍然对通过网络或电话交易不能得到交易的物理记录感到担忧。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尽管美国的ATM数量从1979年的13800台增加到了1994年的109080台,银行分支机构的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同期从50136个增加到65610个。本地银行的分支机构还在和客户进行沟通方面具有优势,而这恰恰很难受到技术进步的威胁。此外,银行家和其他金融服务提供者(如股票经纪人、保险代理人等)相比,通常更值得人们的信赖。
一些银行将它们现有的分支网络和存款客户基础视为自身的优势,它们现在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这些分支机构向存款者提供进入整个金融系统的门户。客户在接受银行服务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了银行的网络系统,并和银行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银行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形成高昂的转换成本(switching costs)。因为存款客户一旦习惯于某一银行的复杂技术,再转向另一银行提供的服务时,由于要重新适应不同的系统,通常要付出很大的学习成本;对于银行来说,通常有很多可以提高转换成本的途径。它们可以向客户提供个人咨询服务,虽然这需要银行花费很大的代价,但它可以使银行与客户建立起稳固的人际关系。它们还可以向客户提供一系列与客户日常交易紧密联系的其他服务:例如,银行可以将其向客户提供的抵押贷款、信用卡服务、保险服务、透支便利以及股票融资等业务,直接同客户的存款账户联系起来。在一定限度内,授权的支付可以自动完成。在必要情况下,银行还可以以很低的成本替客户借款,并在每月月末向客户提供完整的交易报告。当然,在客户享受这些便利服务的同时,其改变服务银行的成本也在上升。如果考虑到客户通常使用特殊的软件来获得上述服务,其转换成本就会进一步增加。
另一个极为有趣的问题是:银行是否应该超出其自身所能提供的服务范围向客户提供额外的服务?换句话说,客户是否能够在银行的柜台上获得非银行机构提供的服务呢?笔者认为,随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日趋明显,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通过这种方式,银行不仅向客户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优质服务,而且还向客户提供了如下的隐含承诺:如果客户将其业务交给银行,银行就会在以后的业务中更多地考虑客户的利益。此外,由于能够控制客户进入其他服务的门户,银行就具备了同其他服务提供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从而可以获取一定的垄断租金,并进一步降低向客户提供服务的成本。事实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赢得客户的极端重要性。
2.银行通过创新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创新是金融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有优势的必要途径。但零售业务领域的创新如果不是建立在专有技术之上,就很容易被其他金融机构模仿,从而失去创新可能带来的优势。一种保持稳固优势的途径,是利用创新来确立赢得客户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这正是美国一家名叫查尔斯-斯科韦博(Charles Schwab)的经纪行曾经做过的事情(注:它是第一家允许客户进行电子交易的贴现经纪行,还第一个凭直觉将家庭银行引入到金融业务中来,并获得了相当的成功。)。通过其掌握的基金,斯科韦博允许其客户买卖超过100个基金系列的1000多种基金,并提供其客户持有基金的统一报告。在其运营的过程中,它还通过出售包括信息服务和共同基金服务在内的一系列产品,将那些从事电子交易的客户牢牢锁定。而与此同时,这些客户也给斯科韦博带来了进一步创新所需要的规模。实际上,斯科韦博是通过控制客户进入金融市场的门户,来达到拥有强大市场力量的目的。
另一种创新是辨别出高交易成本的领域,并通过交易的内部化来降低成本。例如,花旗银行(Citibank)意识到跨国支付需要极高的成本以后,就通过建立全球的分支网络、培养大量的外汇交易专家,将跨国支付的成本内部化。交易成本的节约以及大量的交易,使得花旗银行提供的跨国支付服务可以获得极高的特权利润。而且,其他银行不可能对这种特权提出挑战,这是因为建立一个和花旗相竞争的分支网络,需要花费极高的代价。况且,即使它们能够建立起这样的分支网络,其预期利润也会因为花旗分支网络的存在而变得相当微薄。理性的银行家是不会参入这一不明智的竞争的(注:这也是经济学中经常讨论的垄断厂商对新进入者的威胁。)。这样,花旗银行就因为拥有先入优势,而获得了长期的特权。
3.银行业的规模经济优势。没有谁能够战胜以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的银行。对于当今的银行业来说,自动化通常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方式,而技术进步为自动化提供了可能。例如,1979年电子存款的实际成本为处理纸质支票成本的4.5倍,而到了1994年,这一成本仅为处理纸质支票成本的一半。由于自动化需要相当大的投资,就使得大银行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这或许可以解释近年来银行业合并事件逐渐增多的现象,而根据博格、凯夏普和斯凯莱斯(A.Berger,A.Kashyap,and J.Scalise,1995)等人的研究,大银行拥有的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在1979~1994年之间翻了一番,而小银行的这一比例则减少了一半。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规模扩张将是银行业竞争和发展的一大特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我们不仅不能分拆我国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国有商业银行,而且应该在完善其内部治理结构、改善其外部经营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其规模经济优势。
三、环境变化对银行业务影响的总结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放松管制和技术进步确实向银行业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高质量客户流失的问题;垄断地位丧失后信誉级别下降、融资成本上升的问题;放松管制和技术进步使得本地银行的优势丧失的问题等。但与此同时,银行业也在放松管制和技术进步中,发现了更多的机会。因为管制的放松,实际上松开了银行业长期被捆绑的手脚,它们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银行的非传统业务领域,从而将传统业务的优势向其他领域拓展。同时,技术进步也为银行业进入这些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分支网络和存款客户基础,搭建进入非传统金融业务、甚至非金融业务领域的平台,通过创新大量节约交易成本,拥有强大的市场力量,获得规模经济和高额的垄断利润。
因此,面对放松管制和技术进步对银行业的挑战,我们需要讨论的也许不应该是银行业消亡和银行传统业务消亡的问题,而是银行业如何充分利用环境变化提供的契机,将它们在经营传统业务中积累的优势,向非传统金融业务领域和非金融业务领域拓展,从而获得新生的问题。至于我国的银行业,在目前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产权保护不力、法律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可得性很差的情况下,以银行为主体的融资体系将是一种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融资效率的制度安排。我国的银行业也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处于储蓄——投资转化的核心地位。当前,由于受制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约束,在其他融资方式大力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银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考虑到加入WTO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大趋势,国外银行业的变迁将对我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完善银行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基础上,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继续维持和加强我国银行业在储蓄——投资转化中的核心地位,将是金融学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标签:银行论文; 融资成本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交易银行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网络贷款论文; 金融论文; 直接成本论文; 客户分析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流动性资产论文; 资金业务论文; 融资论文; 银行贷款论文; 柠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