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辉 四川省成都高新滨河学校 610000
摘 要:本文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分析了素质教育理论、个体差异理论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理论对道德与法治教师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针对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师能力素质中的不足,提出了道德与法治教师所应具备的五种教育教学能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师能力 全面发展 法律常识教育
核心素养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传统教育教学中形成的能力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面对21世纪这个思想文化多元甚至相互冲突的世纪,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问题,道德与法治工作还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必须不断地更新和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才能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担负起相应的责任。
一、全面发展的内涵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就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把发展人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本真价值。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时代进步的今天,人们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则是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人的自身发展的要求。
1.全面发展的内涵。“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其内容而言,是德、智、体、美、劳、技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养成;但在深层次上,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进一步理解为学生身体素质、精神素质、智力素质和行为素质的和谐发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它既是一个不断企及的理想追求,又蕴含于人们的实践之中,是一个需要不断去努力的目标。
2.“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1)“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土壤和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自由个性”形成的基本条件。他认为,“要使‘自由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因为‘自有个性’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事实上,一个人如果不具备相对全面的基本素质,那他就失去了选择个性发展和成长的土壤,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前提。(2)“个性发展”又推动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要想真正形成自己突出的个性特点并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就必须使自己的素质达到一定的全面性,特别是在人的那些最基本的素质方面,更是不可缺失。这样,‘个性发展’就成了追求‘全面发展’的动力。”
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不断提高和更新自身的能力素质
1.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更新和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是关键,素质教育作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通过具有优良能力结构的教师才能顺利推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要搞好素质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具有高素质,教师的能力素质建设必须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具备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能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等同于每个学生都“面面俱到”“无所不能”,也不等同于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是千篇一律的齐头并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1)多元智力理论要求教师具备多元智能的教学能力。(2)认知风格差异理论认为要针对不同风格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教学。认知风格根据不同的标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相对应的类型:①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②沉思型与冲动型。③立法型、执行型和司法型。认知风格的差异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截然不同的倾向和习惯。
3.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要求教师转变以往的教育教学模式。德育必须与时俱进,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能力、自律能力。西方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也提出要把道德内容的教授和尊重学生的理性能力和自主意识结合起来。这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填鸭式”灌输教学,采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特征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在师生平等互动和对话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品质。
三、学生全面发展目标下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有的能力素质
1.分析、了解学生的能力。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工具性教育模式,改变那种把学生仅仅当作知识的接受器的纯客体观念,把学生看作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特个性的个体。具备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能力,立足于学生现实的发展状况,让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目的,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的措施和方法,让其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
2.促使学生社会化的能力。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升华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作为培养合格的法治社会公民的教育,要求教师从各个方面入手,把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化进程放在教育教学的重要地位。
(1)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实现学生的社会化。①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实行生活化教学。②生活化的教学必须是与时俱进的。(2)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3)通过法制教育实现学生的社会化。
3.协调师生关系的能力
(1)与学生平等相处的能力。(2)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的能力。(3)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人际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庆元 胡绪阳 如何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研究[J].2005,(7),34-37。
[2]张楚廷 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98。
[3]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3-104。
[4]柳斌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J].人民教育,1998,(9),3-5。
[5]“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3-10。
[6]张雄 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概述[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4),71-81。
[7]纪红军 曲玉红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6),4-6。
[8]郑航 认知风格与教学策略的选择[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9),61-63。
[9]托马斯.里克纳 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56。
[10]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3。
论文作者:李元辉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月总第25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学生论文; 全面发展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法治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道德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1月总第25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