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政府与1958年黎巴嫩内战_艾森豪威尔论文

艾森豪威尔政府与1958年黎巴嫩内战_艾森豪威尔论文

艾森豪威尔政府与1958年黎巴嫩内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艾森豪威尔论文,黎巴嫩论文,内战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107(0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0)06—0047—06

1958年7月15日,美国第六舰队驶近地中海东岸,1700 名海军陆战队士兵悄然登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继八年前仁川登陆后美国最大的两栖军事行动“蓝湾行动”开始。不到一周,美国14000 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占领贝鲁特,同时美国空军向驻扎在约旦的3700名英国兵投送大量的食品、燃料等物资,七月底,由冲绳基地驶出的美第七舰队也潜伏在霍尔木兹海峡,待命保护波斯湾油田。

黎巴嫩是地中海东岸的一个小国,面积仅一万平方公里,又没有丰富的石油,艾森豪威尔政府为何远渡重洋,兴师动众来干涉这个国家的内战呢?

一、黎巴嫩内战

黎巴嫩是中东的一个小国,一战前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一战后又被法国委任统治,黎巴嫩在阿拉伯国家中是唯一由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大宗教组成的国家,伊斯兰教又分为逊尼、什叶和德鲁丝三派,基督教则又分为马龙派、希腊东正教派和希腊天主教派。由于众多的教派和复杂的国际背景,黎巴嫩境内有近一百个党派,四十多支武装,这些教派在长期斗争中不断分化组合,他们斗争的焦点是对国家的支配权。1943年9月,黎巴嫩获得独立,各教派达成协议, 按当时两大教教徒人口的比例分配政治权力,当时基督徒和穆斯林的人口比例为6∶5。1943年的宪法明确规定:总统和军队总司令由基督教马龙派人员担任,总理由总统在伊斯兰逊尼派人员选定,议长由伊斯兰教什叶派人员担任,总统任期6年,不得连任, 对外政策中立、 不结盟。 (注:Douglas

Little,"His Finest Hour?Eisenhower,Lebanon,and the 1958 Middle EastCrisis"DIPLOMATIC HISTORY,VOL.20,No.1(Winter 1996):P27.)

第二任总统夏蒙不顾这种实力上微妙平衡所决定的政治特性,执行一套亲西方的政策:与以色列保持良好关系;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拒绝与英法断交;在阿拉伯国家中第一个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夏蒙这种亲西方的政策得不到国内多数人的认同,因为当时中东地区各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反对西方殖民大国(主要是英法两国)的压迫,“艾森豪威尔主义”也在中东碰壁。

同时,夏蒙企图修改宪法争取连任。夏蒙的这种个人野心遭到国内反对派的强烈反对,不得民心。按宪法规定:夏蒙任期在1958年9 月22日结束,如想在1958年7月总统选举中连任, 就必须在议会春季例会(1958年3月—5月)中经过2/3以上的多数议员同意修改宪法,允许总统连任。为了达到连任的目的,夏蒙积极准备。早在1957年6 月的议会选举中,夏蒙就暗中做了手脚,制造一些非法选票,不公正划分选区,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工也频繁夜访总统府,把大量的现金送给夏蒙转交给亲夏蒙的候选人,议会选举的结果虽不像反对派所讲的是“99.9%的纯亲美议会”,但在66个席位中,竟也有53个是夏蒙忠实的支持者,超过修改宪法的法定人数。(注:Douglas Little,Ibid.P35—36.)按当时黎巴嫩武装部队总司令谢哈布的说法,“夏蒙的这种统治方式是按宗教划线,把反对派赶到角落中去,黎巴嫩国内政治特点不会允许夏蒙消除反对派,搞独裁”,他指出国内危机的解决办法就是夏蒙“分给反对派一块干酪”。(注:Fawaz A.Gerges,The Superpowers and the MiddleEast-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1955—1967(West ViewPress 1994)P103.)

夏蒙消除异己,争取连任,是黎巴嫩不稳定的根源。1958年,反对派领导人逐渐达成了共识,其中包括民族统一阵线、第三势力、社会进步党、阿拉伯民族运动、共产党等,他们虽然信仰不同,但都反对夏蒙连任。为了夺回在1957年议会选举时失去的权力,他们成立国会,宣布捍卫1943年宪法,以民族团结为己任。

1958年5月8日,黎巴嫩著名的反对派新闻记者马斯特被暗杀,局势迅速恶化,成了黎巴嫩内战的导火线,民族统一阵线号召全国大罢工,要求夏蒙辞职,改组内阁。示威游行开始,10日示威者与警察发生武装冲突,伊拉克石油公司的输油管道被破坏,内乱逐渐演变为内战。 到6月底,反对派占据了黎巴嫩多数地区,其中一些叙利亚人穿过叙黎边界加入到反对派一边,开罗的广播电台也鼓动黎巴嫩人起来反对夏蒙政权。但外部渗透并不像夏蒙政府所言的那样严重。

1958年5月22日黎巴嫩驻联合国代表向联合国大会提出报告, 控诉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58年2月由埃及和叙利亚合并, 以下简称阿联)干涉黎巴嫩内政。黎巴嫩外长马利克在联大会议上作证时指控:“大量武器从叙利亚流入到黎巴嫩,黎巴嫩人在叙利亚境内被训练,叙利亚人也直接渗透到黎巴嫩参加颠覆活动,……”。(注:Irenel Gendzier,Notes from the Minefield- United

States Intervention InLebanon and the Middle East 1945-1958,(New York 1997)P266.)然而事实并非如此。6月11日联合国向黎叙边界派遣观察组。 观察组未发现阿联干涉的“大”迹象。黎巴嫩武装部队司令谢哈布也认为阿联干涉并不严重,他说:“在黎巴嫩境内叙利亚人不超过300人”, 他坚称在黎巴嫩的叙利亚官员不足一打。谢哈布还认为反对派并不受共产主义控制,而是真正的爱国者。(注:Fawaz A.Gerges,The Superpowers andthe Middle East-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1955—1967(West View Press 1994)P103.)麦克林托克也认为阿联渗透并不严重。他的依据是,其一,纳赛尔无意分裂黎巴嫩或将黎巴嫩并入阿联;其二,阿联驻黎巴嫩大使与民族统一阵线领导人关系紧张。(注:RobertMcClintock,The Meaning of Limited War (New York 1967)P.103.)

关于苏联共产主义干涉黎巴嫩内政更是无稽之谈。美国助理国务卿、艾森豪威尔派往黎巴嫩的总统私人代表墨菲后来回忆说“黎巴嫩冲突主要是个人的和国内特点……共产主义没有直接参与,虽然不怀疑共产主义希望从中获利……外部的影响主要来自埃及和叙利亚。 ”(注:Robert Murphy,Diplomat Among Warriors ( Greenwood Press,1964)P404.)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在6月15 日的白宫会议上说苏联除了广播外根本没有介入。(注: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white House Wash-ington,June 15,1958 FRUS 1958—1960,XI,P137.)

夏蒙政府大肆夸张阿联在苏联支持下干涉黎巴嫩内政的目的是把美国拖进黎巴嫩内战,以维持其统治和连任。二战后,英法国力衰弱,逐渐从中东收缩,美国为了填补英、法退出后在中东形成的权力真空,防止苏联势力进入中东,艾森豪威尔于1957年1月5日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提出中东决议案。中东决议案的原则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注:Thomas G.Paterson,Meeting the Communist Threat:Truman

toReagan(New York 1988),P177—183.)该决议授权总统动用二亿美元在中东地区实行“军事援助与合作计划”;在中东国家面临国际共产主义控制的任何国家的武装侵略时,总统有权应中东国家的请求在该地区使用美国武装部队。夏蒙政权是唯一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的阿拉伯政权。夏蒙想通过渲染“在苏联支持下的阿联公开侵略”,要求美国履行自己的承诺,并暗示如美国不给予大力支持,黎巴嫩政府将不得不放弃“艾森豪威尔主义”。

二、美对黎巴嫩内战的反应

麦克林托克认为黎巴嫩内战主要是内部问题,外部渗透是少量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选择好总统继承人,以维持黎巴嫩政权的亲西方倾向。麦克林托克认为:“我们(西方)的利益最好是夏蒙得到国内多数人支持而连任,……如果他辞职,短期内没有任何一个候选人能够保持我们(西方与黎巴嫩)现在的亲密关系。”(注:McClintock TEL.to DOS 23 Apr 1958 FRUS 1958—1960 XI,P25.)“在没有找到合适的亲西方候选人的时候,如果夏蒙选择连任,我们应该支持他成功,并努力缩小由此带来的对美国政策的不利影响。”(注:Irenel Gendzier,Notesfrom the Minefield-United States Intervention In Lebanon andthe Middle East 1945-1958,(New York 1997)P236.)但是随着危机扩大,麦克林托克转而主张放弃夏蒙,支持谢哈布竞选下届总统,要求夏蒙公开承诺不寻求连任,以消除反对派内战的理由,与反对派妥协。他不赞成美军干涉,强调干涉的负面效应,会在中东引起更大的反美浪潮,更不利于亲西方政权的存在。“对夏蒙政权来讲,没有什么事情比美国干涉更坏。”“美军一旦撤出, 夏蒙政权将不能生存。 ” (注:McClintock TEL.to DOS 11 May 1958 FRUS 1958—1960 XI,P38.)但是,麦克林托克的观点没有被美决策层采纳。

5月13日美国高层决策者召开会议讨论黎巴嫩危机, 参加人员包括:艾森豪威尔、杜勒斯、中央情报局长艾伦·杜勒斯、将军特文宁、朗特里等。会上决定给夏蒙政权军备援助,“提供国内安全设备,预计两三天内到达, 提供十八辆坦克预计两周内到达黎巴嫩境内”。 (注:Irenel Gendzier,Notes from the Minefield- United

States Intervention In Lebanon and the Middle East 1945-1958, ( New York 1997)P245.)六月份又提供六架军用直升飞机,目的是想通过军备援助,使夏蒙政府能够控制黎巴嫩局势,凭籍自己的力量战胜反对派。当天在国务院,杜勒斯精心制作了一份关于夏蒙需要美国军事干涉的文件传递给麦克林托克。在这份文件中,杜勒斯强调美国军队进驻黎巴嫩必须是在黎巴嫩局势极端恶化之时。文件共分四点:

1.美国准备接受夏蒙政府的请求派兵到黎巴嫩,美军的任务一是保护黎巴嫩境内的美国公民的生命财产,二是协助黎巴嫩政府维护黎巴嫩的独立和完整,这对美国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至关重要。这两种理由是在宪法规定的总统权力之内,不需要国会批准,艾森豪威尔主义不适合应用,因为没有发生被“共产主义控制的任何国家的公开侵略”。2.美国希望黎巴嫩政府向联合国安理会控诉外部对其内政的干涉威胁黎巴嫩的独立和完整。3.美国主张至少有一些阿拉伯国家准备公开支持黎巴嫩对美国和联合国安理会的呼吁。4.美国认识到黎巴嫩危机已超出总统选举问题或任何个人前途问题,希望夏蒙不再推进其连任,这种连任将破坏黎巴嫩的完整和亲西方取向赖以生存的环境。以上四点是相互联系的。(注:Dolles to McClintock,13,May,1958,FRUS 1958—1960,XI,P49.)

杜勒斯四点表明:美国在需要时将武装干涉黎巴嫩,为避免因干涉而造成在世界上的孤立,要求一些阿拉伯国家支持,同时为其出兵寻找“合法”的借口,律师出身的杜勒斯的打算是:让黎巴嫩政府出面向联合国安理会投诉,要求联合国派遣维和部队。即使联合国派遣维和部队遭到苏联的否决,西方也可把黎巴嫩局势恶化的责任归咎于苏联,从而使美国能够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集体自卫条款”在夏蒙政权的要求下出兵黎巴嫩。

杜勒斯虽然主张军事支持夏蒙,但也做过政治上解决黎巴嫩内战的尝试。按杜勒斯指示,美国驻埃及大使黑尔秘密与纳赛尔接触。纳赛尔否认阿联干涉,表示愿意与美国合作,并提出四点方案:1.大赦反对派领导人。2.谢哈布将军出任总理。3.夏蒙任期届满后不再寻求连任。4.进行下届总统选举。”(注:Hare to DOS,20,May,1958, FRUS 1958—1960,XI,P69.)“纳赛尔方案”是合理的,也表现了纳赛尔解决黎巴嫩内战的诚意,但遭到夏蒙的拒绝,杜勒斯也没有对夏蒙施加压力。杜勒斯不相信纳赛尔,不愿向纳赛尔让步,他认为纳赛尔做着泛阿拉伯的梦,就像当年希特勒的泛德意志梦一样。 (注: Memorandum of aconversation,Washing-ton,June 23,1958 FRUS 1958—1960 XI,P173.)如果在黎巴嫩问题上向纳赛尔妥协,那么黎巴嫩就会成为“慕尼黑”或“满洲”。(注: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Washington,June22,1958 FRUS 1958—1960 XI,P169.)这种解决方法不但不能稳定中东局势,相反更加鼓舞纳赛尔分子的士气。同时担心苏联势力乘机进入中东,“不管纳赛尔本人是否认为,他都是小人物,最终会成为苏联的傀儡。”(注: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Washing-ton,June 23,1958 FRUS 1958—1960 XI,P173.)

黎巴嫩内战不能政治解决的主要责任在美国,美国自始至终坚持对夏蒙政权的承诺,使夏蒙不愿妥协,他相信美国最终会兑现承诺的。

随着黎巴嫩国内局势进一步恶化,美国加紧了军事干涉的准备。 6月5日,艾森豪威尔要求军方制定军事计划。6月23日英美联合紧急行动计划出台,7月初开始搜集情报, 要求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馆传递黎巴嫩地形图,调查各地区政治势力、经济情况、村庄、桥梁、公路分布。 7月9 日, 以色列“特别情报搜集小组”被派往黎巴嫩港口。 ”(注:Irenel Gendzier,Notes from the Minefield- United

StatesIntervention In Lebanon and the Middle East 1945—1958, ( NewYork 1997)P290—291.)

这些都说明美国一直准备军事干涉黎巴嫩,伊拉克政变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1958年7月14日, 伊拉克军官卡塞姆发动政变推翻了亲西方的伊拉克哈希姆王朝,宣布共和。伊拉克政变在亲西方政权中引起巨大恐慌,特别是最脆弱的黎巴嫩和约旦政权。夏蒙获悉伊拉克政变消息的几小时后,就召见麦克林托克,正式邀请美国在四十八小时内进行军事干涉。7月14日,艾森豪威尔与内阁成员、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 国会议员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伊拉克政变后的中东局势和美国的对策。在会上他们本能的反应就是伊拉克政变是苏联幕后操纵的结果,艾森豪威尔几乎没有犹豫就决定干涉黎巴嫩内战。艾森豪威尔说:“我们必须行动,或者整个走出中东”。杜勒斯赞同艾森豪威尔,他说:“我们在世界的威望和可信度在遭到破坏”。(注:Memorandum of a Conference,White House,Washington,July 14,1958,FRUS 1958—1960,XI,P213—214.)

美国军事干涉主要担心苏联将会有何反应。杜勒斯认为,苏联整体实力远不如美国,他们不会贸然与美国直接对抗。如果干涉局限在黎巴嫩,“苏联人只会懊恼地捏自己的手”,或者“采取威胁的姿态——特别是对土耳其和伊朗——但是除非他们相信世界大战的结果对他们有利,他们是不会行动的。”(注:Memorandum of a Conference, White House,Washington,July 14,1958,FRUS 1958—1960,XI,P212.)冷战史雄辩地证明,在核时代,美苏不愿因其它国家的利益而毁灭自己,所以杜勒斯认为苏联不会出兵。事后也证明赫鲁晓夫不愿在黎巴嫩问题上支持纳赛尔。(注:关于赫鲁晓夫的言论看:海卡尔《开罗文件》上海出版社1973;P139—142、P149—154。)

三、美国军事干涉黎巴嫩的真实动机

要分析美国武装干涉的真正意图,我们必须在美苏对抗的世界格局中考查。这一格局决定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全球战略仍然是遏制苏联共产主义。它的外交决策是国务卿约翰·杜勒斯。他的外交政策具有权威性,白宫内的其他内阁成员都不敢贸然对杜勒斯管辖范围内的问题发表任何意见。毛主席在1958年11月对各协作区主任的谈话中说:“杜勒斯这个人比较有章程,是美国掌舵的”。(注:徐学初、周永章:《毛泽东眼中的美国》,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第256页。 )那么杜勒斯外交重点是什么呢?他最大特点是:极端反共,有“冷战战士”之称。他认为:“和解的本质上是弱者的象征”。1950年他出版的《战争或和平》一书,标志着杜勒斯反共政治哲学的形成。在这本书中他直言不讳地警告:“必须以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来同共产主义作斗争”。他的“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包括直接武装进攻、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和和平演变,杜勒斯任斯内抛出了“解放政策”、“大规模报复战略”、“战争边缘政策”、“杜勒斯—艾森豪威尔主义”等都是围绕着反共、冷战、遏制这个中心的。因此,我们知道,杜勒斯是顽固的冷战分子。(注: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战争或和平》,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刘文涛《美国历届国务卿》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第345页—346页。)他不愿向纳赛尔作任何妥协,认为纳赛尔的背后就是苏联,杜勒斯和艾森豪威尔担心苏联势必进入中东,艾森豪威尔在其回忆录中指出:“我们深信在每一次事件的背后都是共产党人在制造麻烦。”(注:Eisenhower,Waging Peace 1956—1961(New York 1965)P266.)

但从前面分析可知,苏联并没有“制造麻烦”,黎巴嫩危机主要是个人和国内的原因,外部干涉主要来自埃及和叙利亚,苏联除了广播外根本没有介入。7月14日,在总统艾森豪威尔、国务卿杜勒斯、 艾伦·杜勒斯和参众两院议员参加的听证会上,众议员富布赖特说:“我们并不清楚黎巴嫩危机是苏联或者共产党人干的,也许就是纳赛尔单独玩的游戏。”总统说:“这里确实没有足够的情报来证明这一点,毫无疑问的是不论纳赛尔想做什么,苏联在此有着巨大的利益,由于纳赛尔与苏联有着亲密的工作关系,纳赛尔的胜利也就是苏联共产主义的胜利,事实上纳赛尔是苏联的傀儡, 即使纳赛尔自己不这样认为”。

(注:Memorandum of a conference White House July 14,FRUS 1958—1960XI,P218—226.)夏蒙下台,亲纳赛尔的反对派上台, 必然是纳赛尔的胜利,纳赛尔的胜利也就是苏联的胜利,因此,美国希望通过军事干涉阻止反对派上台,从而阻止苏联势力更大规模的介入中东。在这一点上美国犯了一个判断错误,把纳赛尔的民族主义完全视为苏联的工具,美国对外政策更多的着眼于冷战的框架而忽略了中东的内部动因,这就导致了美国在中东政策的失误,使美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复杂化。

中东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艾森豪威尔时期美苏对中东的争夺更加激烈,再加上中东地区阿拉伯民族主义高涨,使中东局势更为复杂。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中东极为重视。1953年美国参与推翻伊朗总统穆罕默德·穆萨德的行动;1955年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美国压英、法、以从埃及辙军;1957年3月9日为填补中东权力真空,通过“艾森豪威尔主义”。因此,在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锁链中,中东是重要的一环,同时,中东有着西欧赖以生存的石油资源,美国不愿失去中东,假如中东落入苏联手中,整个西欧可能无法生存。黎巴嫩危机、特别是伊拉克政变之后,中东局势更加动荡,美国通过派大兵坐镇黎巴嫩能够稳定当时的中东局势。

但更为重要的是想通过黎巴嫩建造美国的军事强权。黎巴嫩,地中海东岸的旦丸之地,军队只有九千人,美国根本没有大军压境的必要。而且,当时美国完全可以政治解决黎巴嫩危机,即接受纳赛尔方案,选谢哈布为下届总统,既能保证黎巴嫩局势的稳定,又能保证黎巴嫩政权的亲西方性,但是美国没有这样做,反而大造声势,其目的是想通过炫耀武力威吓中东人民。

同时,美国通过军事干涉黎巴嫩向亲西方的政权传递其承诺的可信度:美国愿意保护他们。美国担心黎巴嫩危机造成夏蒙下台,最终在中东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使美国被赶出中东。早在6月15 日的白宫会议上杜勒斯就说:“如果夏蒙请求我们干涉,我们不作反应,这将意味着整个中东地区的每一个亲西方政权的结束,这使我们无法选择,即使这种选择是‘错误’的。”(注: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White House June 15,1958,FRUS 1958—1960 XI,P137.)在6月22日的白宫会议上,杜勒斯又说:“如果夏蒙请求,而我们不行动,将严重削弱外围国家的信念,我们的失败不仅影响到中东地区,而且包括北非、苏丹和利比亚……以及整个苏联的外围地区……。基本事实是黎巴嫩是最亲西方的阿拉伯政权,它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我们不作反应将使从中东到远东整个苏联外围亲西方国家失去对我们的信任。”(注: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June 22,1958 FRUS 1958— 1960 XI,P166—167.)

杜勒斯希望通过军事干涉黎巴嫩建造自己的军事强权和向世界传递其政策的可信度,从而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安抚亲西方政权、消除苏联在中东的影响、恐吓中东人民。

标签:;  ;  ;  ;  ;  ;  ;  ;  ;  ;  ;  

艾森豪威尔政府与1958年黎巴嫩内战_艾森豪威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