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主义的兴衰对科学划界标准的影响_经验论论文

经验主义的兴衰对科学划界标准的影响_经验论论文

经验论的兴衰对科学划界标准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验论论文,兴衰论文,科学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87;B0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06)01-0029-05

科学的划界标准处在长期的争论之中。有对它无意的误解,还有故意的歪曲。一些反科学公开反对科学发展中形成的基本立场和原则;尤为突出的是伪科学常利用人们对科学与非科学划界标准的模糊认识,打着科学的旗号宣扬非科学的内容;还有一些真正的科学工作者,由于对科学实质及划界标准的误解,无法对科学研究对象和方法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的学校教育、科学普及面对处于争论之中的传播内容常感到无所适从,进而影响到社会发展中其他准则的确定。科学划界标准的演化与许多因素有关,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它与经验论的关系,为正确理解这方面的理论成果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点理论上的帮助。下面论述中涉及的大部分材料是大家熟悉的,但从一个新的角度予以分析可能会给我们新的体会。

科学发展及其划界标准的确立与唯理论、非理性主义等都有直接关系,但与经验论的关系更加密切。经验论把经验看作一切知识的唯一来源,强调经验和对其归纳整理结果的作用。我们认为,古代经验论的兴起,伴随着朴素自然观和古代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它的衰落是中世纪宗教黑暗统治以及对科学基本原则严重歪曲和误解的直接原因之一。近代经验论的重新确立,为人们正确认识科学的基本原则和近代科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本身进一步发展中出现的难以克服的不足为现代经验论的困境埋下了伏笔。现代经验论的原则仍是大多数科学家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本身发展中暴露出的矛盾又限制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

一、古代经验论的发展与科学划界标准的初步确立

要追溯经验论的萌芽和起源,可以说它与人类对知识的追求和知识体系的建立是同时开始的。经验是人们最易得到的材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最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生活本身。经验是知识的来源的主张很容易被人们作为一种常识接受。亚里士多德对知识和感觉经验的关系做过精彩的表达:“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它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① 从最早的几何学、天文学等学科的诞生,到泰勒斯提出“水是世界的本原”,这些无不与人的感觉经验及对其归纳概括有直接关系。普罗泰戈拉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常被当作相对主义予以批判,不过这句话隐含的前提是人的感觉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标准。苏格拉底的弟子阿里斯底波在给善的概念做进一步的规定时提出,个体的感觉是人所知道的一切,是判断一切的标准,也是生活的目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者伊壁鸠鲁依据感觉经验肯定物体的存在,提出:永远要以感觉以及感触作根据,因为这样你将会获得最可靠的确信的根据。古代经验论的这些主张反映了人们在早期追求知识中的朴素看法,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当时科学区别于神秘主义的标准。

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是科学发展从一开始就未能摆脱各种迷信、巫术及唯心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的批判是从对经验的否定开始的,进而影响到对科学研究对象和方法标准的理解。这一点在古代希腊表现得十分突出。反经验主义的唯心主义发展十分顽固,终于成为否定科学正确标准、压制科学发展的中世纪黑暗统治的前奏。毕达哥拉斯从理论上提出与唯物主义相反的看法,并对经验论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他虽然有不少具体科学的发现,但在哲学上代表了当时与科学倾向相对立的那种神秘主义传统的主潮。他之前以及他同时代人当中,不少人从具体事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而他却提出“数”是世界的本原。这是一个跳跃,是一次大的转向。罗素曾指出数学与神学的结合开始于毕达哥拉斯,他代表了希腊的、中世纪的以及直迄康德为止的近代宗教哲学的特征。罗素下面一段话对我们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很有帮助:“我相信,数学是我们信仰永恒的与严格的真理的主要根源,也是信仰有一个超感的可知的世界的主要根源。几何学讨论严格的圆,但是没有一个可感觉的对象是严格地圆形的;无论我们多么小心谨慎地使用我们的圆规,总会有某些不完备和不规则的。这就提示了一种观点,即一切严格的推理只能应用于与可感觉的对象相对立的理想对象;很自然地可以再进一步论证说,思想要比感官更高贵而思想的对象要比感官知觉的对象更真实。”② 毕达哥拉斯不是在经验主义的范围之内提出唯心主义的看法,而是提出了与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这一经验主义的总看法相反的主张。很显然,如果经验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那么对非经验的研究就可以成为科学了,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科学的标准。如果说在这之前,对灵魂鬼神存在的研究还处于某种神秘主义状态,那么在毕达哥拉斯这里已经开始披上了一层理性的外衣。

对爱利亚学派主要哲学家的思想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争论还在继续。从对经验的态度进行考虑,可以明显看到他们对经验论以及科学划界标准的长期影响。爱利亚学派之前的许多哲学家的观点虽然有很大不同,但有一点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大家都努力寻求万物最后的本原,并以本原为出发点设想一套万物生成原理。爱利亚学派的思路却是另一个样子,它不以宇宙及其生成变化为研究对象,无视本原范畴和事物生成的原理。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巴门尼德明确提出:“要使你的思想远离这种研究途径,别让习惯用经验的力量把你逼上这条路,只是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或舌头为准绳,而要用你的理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③“存在”与“非存在”这一对范畴,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诸命题是巴门尼德全部哲学的基础。综合他的思想,可以对他的存在和非存在作下面的理解:感觉与非存在是同一的,二者都是有生有灭的、运动变化的、杂多的;思想与存在都是无生灭的、不动的、单一的、不可分的,二者的内涵一样。巴门尼德认为思想和感觉是对立的。思想可靠,它通向真理;感觉不可靠,它只能提供意见。芝诺为了维护巴门尼德超出一般人的常识所能接受的存在学说,提出的反对与感觉相联系的多和运动存在的四个悖论,对经验的否定更加具体。

爱利亚学派对经验的否定直接影响到对科学标准的界定。按芝诺的分析,如果我们连最简单的运动过程都说不清楚,那其他更复杂的有关经验概括的科学知识就更不可能得到了。科学不能研究我们由感官得来的经验材料,通过现象达到对本质规律的把握,那还能研究什么呢?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基督教神学在等着我们。

柏拉图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对当时自然哲学从感觉产生知识的物质因果说表示怀疑,主张用善的目的论解释万物的生成问题。他写到:“当我年轻的时候非常想知道那门称为自然研究的知识。我想这是很有趣的,可以知道每一事物的原因,知道它们为什么产生、消灭和存在。……直到最后我认定自己完全没有能力做这种研究,绝对不行。……如果我用眼睛盯着事物,或者试图用某种感官来把握它们,恐怕我的灵魂就会弄瞎。所以我想不如求助于心灵,在那里去寻求存在的真理。”④ 柏拉图转向的结果是建立了理念论为核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在他的理念论中,感觉不能提供可靠的知识,只能给人以变化的、矛盾的、混乱的印象,不能使人得到不变的、必然的真理。真理应以理念世界为对象,只有理念才是真实存在的。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通过回忆才能获得。在柏拉图看来,普通人无力摆脱肉体感官的束缚,就像是被锁在洞里的囚徒一样,只能看到事物的影子。通过感觉经验得来的知识是最低等、最不可靠的。

柏拉图及其所代表的思潮影响是巨大的,他对感觉经验的分析批判不可避免地会超出哲学争论的范围,影响到科学的划界标准。古希腊的科学发展在柏拉图之后仍以其巨大的惯性结出累累硕果,但反经验主义的思潮与其它的思想、政治、经济原因终于带来了科学发展的黑暗时期。欧洲中世纪,教会统治愚昧而野蛮,成了思想文化的垄断者。宗教法庭残酷地迫害异端,大批真正的科学探索者惨遭杀害。仔细分析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科学标准的践踏是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恩格斯针对当时的情况尖锐地指出: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在教会的摧残之下,学术没有了生机,科学成了教会“恭顺的婢女”,不得超越宗教信仰所规定的界限。

把目光收回到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发展史上,我们会发现反经验主义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文明发展的很早时期。对一些影响巨大的中国思想家进行分析,使人惊奇的是我们的祖先没有轻易地做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结论。对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见仁见智做出唯物、唯心多种分析,但从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表述中清楚地看出,他根本没有把自己限制在可道、可名的经验范围之内。中国学者在古代大胆提出“气”的范畴,但却不在经验世界对它做出明确的具体界定,给深受西方实证思潮影响的现代学者带来了许多争论和烦恼。气论成功地成为中医的重要理论基础,但它的研究和表述中所蕴涵的那种中国式的非经验主义传统及其对科学划界标准的影响,是否成为后来中国科学发展的障碍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

二、近代经验论对科学划界标准的重新确立及其困难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经验论为近代科学克服各种非科学因素的影响,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和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后来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也给科学划界问题带来了新的麻烦。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以培根为代表的一批人在批判宗教神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确立近代科学地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马克思称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把自己的主要哲学著作命名为《新工具》,系统地提出了经验论的主张以及归纳方法,与经院哲学那种以《圣经》和亚里士多德为权威,空洞烦琐的形式主义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相对立。近代早期经验论的代表人物还有很多,他们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经验的来源、分类等问题上有很大分歧,但在坚持感觉经验是知识的来源这一点上没有根本的不同。从科学方法的角度看,不论是归纳方法还是后来的假设主义方法,都未否定经验作为知识检验标准的地位。这些可以很自然地推出:凡研究超越经验的种种玄想都不是科学所为。

随着经验论的进一步发展,一批思想家对经验的来源、性质做出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对大家认为非常熟悉的经验提出了常人很难想到的一些尖锐看法。我们为人类智慧能做出如此深入的分析而自豪,同时又不得不承认这些分析给科学性质的认识、科学划界标准带来了新的困难。休谟对经验来源问题的追究是造成这种困难的典型代表。按休谟的观点,由感官所发生的印象,它们的最终原因是人类理性完全不能解释的。我们永远不可能确实地断定,印象是直接由对象发生的,还是被心灵创造能力产生的,或者甚至是由造物主那里得来的。“除了心灵的知觉或印象和观念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实际上存在于心中,外界对象只是借着它们所引起的那些知觉才被我们认识。恨、爱、思维、触、视:这一切都只是知觉。”⑤

由此可以进一步否定因果必然性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依照因果关系提示的规律活动,科学研究正在寻找更多的这类因果关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自由。但是我们有没有对因果关系本身的存在理由产生过怀疑呢?常识告诉我们:一切开始发生的东西必然有一个原因。人们不求任何证明,总是把这一点视为当然。仔细看看休谟的观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其逻辑分析和语言表述的巨大魅力:“第一,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每一个有开始的存在的东西也都有一个原因这件事是必然的呢?第二,我们为什么断言,那样一些的特定原因必然要有那样一些的特定结果呢?我们的因果互推的那种推论的本性如何,我们对这种推论所怀的信念的本性又是如何?”⑥ 我们如果不能指出,没有某种产生原则任何东西决不能开始存在,那么我们同时也永远不能证明,每一个新的存在或存在的每一个新的变异都必然有一个原因。可以对休谟提出这样的反驳:实际中我们在许多场合下确定因果关系时是有理论分析帮助的。甚至可以举例说:汽油燃烧产生热,我们可以算出这一过程中原子间燃烧前后不同的结合会产生多少卡的热量,进而分析出这一过程的因果关系。休谟没有正面回答这类问题。其实稍微想一下就会发现,这类分析再往上推,还是建立在过去的经验之上的,而由经验和习惯来决定因果关系的必然性正是休谟所怀疑的。在经验中,我们追溯从因到果的推断,是从一个对象的存在推断另一个对象的存在。休谟认为这样只能得到一些经常的接近秩序和接续秩序。记得曾有过一类对象存在的常见例子,并且记得另一类对象的个体总是伴随着它们,例如,记得看到称为火焰的那一类对象,并且曾经感到我们所称为热的那种感觉,也回忆起那些对象在过去一切例子中的恒常结合,我们就这样把一个称为原因,另一个称为结果,并由一个的存在推断另一个的存在。仅此而已,从中很难找到我们所理解的那种因果必然性。

休谟之后经验论还有复杂的兴衰演化,但其主流未对上述基本观点提出异议。近代经验论通过理性的分析为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并开辟道路,但后来的分析却给科学知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提出了难以回答的问题。人们如果没有对经验之外客观对象存在的把握能力,进而无法断定经验中发生的因果关系的必然性,那么科学就谈不上透过现象到达本质的认识,而只能是对现象的一种表面的整理。科学发展的主流并未因此明显地改变前进方向,但可以看到一些接受不可知论观点的思想家开始放弃对科学的形而上基础的崇高追求。

三、现代经验论的发展及其影响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中经验主义仍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且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影响最为明显。这种影响从总体上说,没有给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信心和支持,反而使科学在划界标准等基本原则上经历了并正在经受严厉的考验。

孔德的实证主义原则在一定时期成为科学哲学许多流派和具体科学许多领域共同遵循的一条总原则。这在一定意义上是休谟哲学的具体化:我们的能力根本无法把握事物的内在本性、起源和目的之类的问题。认识只能囚囿于经验范围之内。按照这个原则,科学研究的任务就仅限于发现经验中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具体的任务就是搜集材料、寻找关系和简化关系。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是对孔德实证原则具体应用的一个典型。对经验材料进行合理解释和预测的标准,在马赫看来就是要用最少量的思维来描述最大量的经验事实。科学的任务从探索客观物质世界本身存在的规律变为追求思维经济。一切科学理论都成了“作业假说”,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正确与错误,而只可以用思维经济原则来判断方便与否。对进化论的科学性质他分析道:“虽然几乎是不必要的,但我愿意明白地说,我认为无论什么形式的进化论都是一个自然科学的作业假设,它可以被改变,可以被弄得更精确,就它便于暂时理解经验所给予的材料而论,是有价值的。”⑦

逻辑实证主义用逻辑分析工具来构造经验世界,并未解决近代经验论提出的经验来源问题。罗素想通过逻辑原子论给知识进步带来确定性,但逻辑法则的必然性是从那里来的呢?他曾坦承:“关于数学的基础,我是一筹莫展。尽管我颇偏向于经验论,我却不能相信‘二加二等于四’是从经验归纳概括出来的……”⑧ 这里罗素放弃了经验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并未同时给知识提供新的来源。

维特根斯坦后期许多思想预示了当代经验论将要遇到的诸多质疑:一个命题表示的是“语言游戏”中的一步,是用来完成某项特定任务的工具,它的意义要受到各种语法规则或约定的支配。这里谈不上有意义这么一回事,有的只是这个词究竟如何使用。语言是没有绝对意义、没有特定对象、而仅与一定活动相关的一种实际工具。维特根斯坦后期在语言学研究中的转向还基于他对“普遍性”概念的批判。我们习惯于把寻找共同的、一致的、本质的属性作为理解任何事物的前提,科学研究也是沿着这个方向努力的。维特根斯坦坚决反对的,正是这种认为找到共同的普遍本质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的想法,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对个别情况的轻视和对事例之间差别的忽视。他指出,我们习惯于去寻找归在一个一般名词下的所有实体的某种共同东西。我们倾向于认为,一定有某种东西对于所有的游戏是共同的。在实际情况下,并不总能找出某种共同的东西。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可能只有重叠的相似性而没有全部个别例子都有的某种共同的东西。与对“普遍性”地位贬低相联系,他指出:“我没有提出某种对于所有我们称之为语言的东西为共同的东西,我说的是,这些现象中没有一种共同的东西能够使我把同一个词用于全体,——但这些现象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彼此关联。而正是由于这种或这些关系,我们才把它们全称之为‘语言’。”⑨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对于后来的语言哲学有很大的启发,但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是客观实在的普遍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对传统的科学研究界限从新的角度提出了挑战。

逻辑实证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对证实原则的深入研究也给科学标准带来了混乱。按照逻辑实证主义原则要求,一个基本命题如果它的内容和事实相符合,就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证实原则成立的基本前提是对观察或感觉经验可靠性的依赖。初看起来这一点似乎不成问题。“眼见为实”可能是普通人对这个问题信任的朴素表达。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经验并没有我们在朴素的情感中所赋予的可靠性。命题与实在一致实际上是与个人经验一致。那么怎样证明个人经验与实在是一致的?个人的主观经验可能是一种错觉、幻觉,还可能是病态的不正常感觉,我们又怎样区分哪些是正常的感觉,哪些是异常的呢?科学命题一般都具有普遍意义,是全称判断,作为检验标准的个人经验是个别的、特殊的,那么这个别、特殊与一般之间的鸿沟怎样才能填平呢?面对这些困难,有的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将证实原则改为可验证原则。按可验证性的要求,我们只能对被检验的命题做越来越多的验证,那种对真理做出确定的证实是不可能的。

波普的证伪主义面对证实的困难提出划分科学标准的证伪原则,仍然没有解决个别经验在证实标准中遇到的困难。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结构理论中提出,范式不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反映,而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心理上的信念。范式的更替不能说明是对自然认识的深化,而仅仅是一种心理信念的改变。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科学哲学思想更是将经验主义探讨中的心理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消极因素发挥到了极端,宣称科学本质上没有普遍的规范性的方法,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事业。

当代经验论面对上述研究的困难没有做出新的显著的发展。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对“本体”、“基础”、“本质”、“规律”提出了种种质疑,认识论没有给出令人信服、足以消除其主要的负面影响的回答。我们应对这种状况予以足够的重视。经验论的困难同时也是科学标准确定中遇到的困难,进而对社会发展中政治、经济、伦理、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基本原则和标准的确立产生深远而广阔的影响。面对探索中遇到的困难,经验论应有足够的勇气和胸怀,重新考虑其与理性、意志等重要因素在更深层次的关系,在科学知识的来源、研究方法、检验标准、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等问题上做出积极的探索。我们期待着经验论这一在认识史上取得过辉煌成就,并为科学发展开拓了广阔前景的哲学流派能结出新的成果,为科学及社会的总体发展提供新的信心和支持。

注释:

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卷一,章一,吴寿彭译,WWW.Easysea.com/zongjiao/ylsdd-index.him.

②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64页。

③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1页。

④柏拉图:《斐多》,96A-100A。

⑤休谟:《人性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83页。

⑥休谟:《人性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94页。

⑦马赫:《感觉的分析》,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3页。

⑧罗素:《我的哲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页。

⑨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6页。

标签:;  ;  ;  

经验主义的兴衰对科学划界标准的影响_经验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