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537000
摘要: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冠心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3 月至2017年3 月960例来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48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480 例患者接受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作为观察组,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程度、抑郁程度、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SAS 评分和SDS 评分均明显少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clinical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March 2016 to March 2017,960 patients to the hospital to accep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of 480 patients accepted routine nursing care,as the control group,480 patients received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as observation group,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degre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patient care,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Results the SAS score and SDS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nursing,P< 0.05.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 0.05. Conclusion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omplianc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has positive effect,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percutaneous coronary artery;Interventional therapy;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是临床上冠心病诊治的金标准[1],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其为一种有创诊治方式,临床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患者由于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不了解,过度担心诊断造成的创伤,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对于治疗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均造成不利影响。优质的护理服务对于改善患者疾病治疗中的不良情绪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此,我院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护理,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 年3 月至2017年3 月960 例来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480 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480 例患者接受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性277 例,女性203 例,年龄41~74 岁,平均年龄62.29±6.89 岁,对照组中男性298 例,女性182 例,年龄39~71 岁,平均年龄61.73±6.28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 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且无禁忌症;② 患者无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无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疾病;③ 患者无严重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可与医护人员自主交流;④ 患者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即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检查,主动向患者介绍手术治疗的方法,术前帮助患者进行常规的检查,给予患者必要的对症护理和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即:① 入院指导 患者入院后,由护理人员应热情的接待患者,详细的向患者介绍医院的情况,尽快改善患者的陌生感,同时护理人员应充分的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为患者保守秘密,取得患者的信任感;② 术前护理 部分患者由于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临床知识的认知较为匮乏,甚至存在错误的认知,从而易导致术前出现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详细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过程和术后康复过程及相关的注意事项[2],增强患者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认知,缓解期恐惧、焦虑的情绪,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时,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耐心的解答患者提出的所有问题,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同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CNP护理流程,让患者了解自己将要接受的护理干预;③ 术中护理 护理人员应保持手术室的温度在24 ℃~26 ℃,湿度控制在40 %~60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手术室环境,同时手术过程中注意对非手术野区域的保暖,尽可能减少暴露的时间,对于术中情绪较为紧张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使用正能量的语言鼓励、支持患者,可通过握手、抚头动作让患者感受到安全感,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护理人员在传递手术器械过程中,动作应轻柔、准确,严禁谈手术相关性话题,术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搬动患者动作应轻柔;④ 术后护理 手术完成后,对穿刺点进行局部加压包扎,密切观察穿刺点处有无渗血或血肿[3],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后依据患者的饮食习惯,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日常饮食,鼓励患者多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⑤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回家后避免情绪过于激动,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回医院复诊。
1.2.2 评价指标
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程度、抑郁程度和护理满意度。其中焦虑程度使用Zung焦虑度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价,抑郁程度使用Zung抑郁度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护理前后SAS 评分和SDS 评分进行t检验,护理满意度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
2.1 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程度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程度比较(分, ±s)
3.讨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作为一种有创治疗方式,患者在接受术前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手术的顺利开展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临床护理实践发现,冠心病患者在接受PCI手术期间[4],给予恰当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均具有积极作用。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其服务核心为“以人为本和整体护理”,通过在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提供动态、综合、连续性的护理干预,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护理效果。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AS 评分、SDS 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艳红,陈丽斐,陈卫军,等.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冠脉造影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1):1654-1657.
[2]潘玲芳.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6):88-90.
[3]宗晓伟. 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3):49-50.
[4]杨璞,李瑞芬,杨淑霞. 护理干预对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心理反应的影响[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6):107-108.
论文作者:徐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
标签:患者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手术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焦虑论文; 抑郁论文; 满意度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