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跨世纪农业科技合作分析_农业论文

海峡两岸跨世纪农业科技合作分析_农业论文

海峡两岸跨世纪农业科技合作之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合作论文,探析论文,海峡两岸论文,跨世纪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是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海峡两岸共同关注的焦点。过去的10多年,伴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长足的进展。但与国内外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迅猛发展的形势相比,这种合作还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尤其是面对21世纪和即将加入“WTO”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强两岸农业科技合作, 更加显得重要。因此,认真研究跨世纪两岸农业科技合作的新趋向、新对策,对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农业现代化建设,携手迈进21世纪,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的成效与问题

据大陆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台商对大陆的农业以及与农业有关的投资项目达到3000多个,金额近25亿美元(注:严瑞珍等“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形势与前景”,《海峡两岸(南平)农业开发合作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10月。)。农业台资企业,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海南地区,并逐步向内地扩展。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福建有1100 多家(7.55亿美元)、广东230家(5.6亿美元)、海南218家(1.2亿美元), 四川137家、湖北103家、黑龙江57家、云南22家。在农产品贸易方面,至1996年,台湾开放大陆农产品进口项目约260项, 两岸农产品贸易总值达11.5亿美元,占两岸贸易总值的6.1%,其中初级农产品贸易占24.6%。大陆出口到台湾的农产品总值约2.53亿美元; 而从台湾进口的约为8.99亿美元(注:严瑞珍等“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形势与前景”,《海峡两岸(南平)农业开发合作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10月。)。10多年来,随着两岸农业经贸的发展,农业科技合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突出表现在:

1.优良品种引进,加速了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

从台湾引进农业优良品种是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开端,据估测,至目前,仅福建省引进台湾优良品种有1500多个种和品种、品系:海南引进500多种。引种种类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茶叶、 甘蔗、蔬菜、花卉、食用菌、牧草、绿肥、林木、畜禽、水产、特种动物等各个行业。引进的品种由以往的随意性向高产、优质、特用品种转变,由示范性引种向大面积生产性引种发展,引种的效益明显提高。在福建,水稻良种台农67、甘薯台农70、毛豆、西瓜、白背毛木耳、草虾、对虾、甘蔗、鳗鱼、鲍鱼等60多种已在生产上推广,大面积种植的有水稻、甘薯、芦笋、玉米笋、矮生四季豆、草虾、西瓜、白背毛木耳、番石榴、绿麻竹等40多种。

近年来,台湾也开始从祖国大陆引进甘蔗、荔枝、梨、大豆、龙眼、瓜果等几十个品种,两岸的品种交流已出现良性互动之态势。

品种引进与改良对大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花卉、芦笋、食用菌、养鳗等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2.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促进了农业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

90年代以来,随着两岸农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农业合作从经贸型转向技术型,高层次技术引进迅速增加。到1997年,仅福建引进台湾先进技术设备就达4000多台(套),台湾的农作物,如杂交优势利用技术、畜禽水产集约化养殖技术、农产品冷冻保鲜和深度加工技术、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以及组织培养、脱毒和工厂化生产等现代生物技术已在福建生产中应用。一般而言,一项先进技术从基础研究到开发,需要5至6年,还要花费大量资金,而技术引进大大缩短了周期。如芦笋系列化技术,台湾从60年代开始研究开发,福建在80年代引进,不仅时间节约了20年, 而且种植和加工技术很快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又如1996年永春引进台湾柑桔修剪和草生栽培技术、回缩树体,一级果品率提高了28%,成本下降30%。漳州引进香蕉脱毒组苗、整疏清园、适时断蕾、单柱深埋护蕉和蓝色塑料袋套果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了香蕉品质,每亩增值24%,成本下降14.6%。鳗鱼、鲍鱼、草虾等水产育苗和高产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大大提高了水产的集约化养殖水平,使水产业成为福建的支柱产业,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多年来稳居全国首位。

3.农业资源合作开发,大大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资源丰富是祖国大陆对于台湾的一大优势,两岸农业合作开发对祖国大陆资源的合理利用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迄今为止,台商参与山地果园、竹园、草场、茶园的成片开发和林、果、牧综合开发利用,以及浅海滩涂资源开发、养殖,在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四川、上海等省市,都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海南有60多家台资企业从事山海资源成片开发,形成猪、鱼、花卉、蔬菜、瓜类和香蕉、芒果等6个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 福建漳州市借助闽台合作开发,形成8个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创汇农业基地, 其出口占全市农业创汇总额的80%(注:严瑞珍等“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形势与前景”,《海峡两岸(南平)农业开发合作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10月。)。再以福建福清海峡两岸农业示范区金洪农场为例,该场从台湾引进珍珠西红柿、洋香瓜等,使亩净收入达到2000多元;引进的养鳗技术和烤鳗加工技术,年创产值25亿元,出口创汇2亿多元,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使福清成为全国最大的鳗鱼养殖及加工出口基地。台资农业企业或企业集团,以各种形式带动广大农户,组成公司+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生产,从而推进了大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福建龙海市有12家台资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户5万多户,开发冬季蔬菜30 多万亩,形成了芦笋、蔬菜、食用菌、水产等一批“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生产体系。有些台商把农业和旅游结合起来,建设现代农庄,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农业学术交流有效促进了农业合作向纵深发展

农业学术交流是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90年代以来,学术交流开始向高层次、双向交流的方向发展。1990年以来,台湾先后组织农林牧渔等方面的农业行政官员、专家、教授和企业家等来大陆进行农业科技学术交流,洽谈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以及专题讲座。大陆农业系统、“三农”专家、教授、农业行政官员也分批赴台考察。两岸在气象、地质、医学、农学、水利、工程建筑、生物技术等30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了有益的交流与合作。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由国家农业部安排来大陆考察的台湾专家累计70多批,人数超过1300人次,由大陆派往台湾访问的团组有60多个、500多人次。台湾到福建考察者更多, 学术交流内容及农作物改良、昆虫学、亚热带水果产销、防汛抗旱救灾、气象、水土保持、农牧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运销、农民组织等,探讨领域和内容也日益广泛、深入。双方农业专家已开始对开发性的农业资源进行可行性考察,筛选农业科技项目,建立项目库,以推进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严重制约了两岸农业科技合作。台湾当局一方面迫于岛内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不得不把农业生产基地向大陆转移;另一方面又顽固坚持“三不”政策,担心对大陆“过分”的经济依赖会带来政治上的不安全感,不时给两岸农业交流设置障碍,使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这种若即若离的矛盾心态,制约了两岸农业科技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其次,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影响了双方合作的积极性。突出表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合同制度,台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矛盾时常突显。一方面,由于市场波动,企业常常通过压级压价将市场风险和损失转嫁给农民,直接损害农民利益;另一方面,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的失误,产品质量受到影响,或因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格,造成农民主动和被动违约,损害了台商的利益。彼此间利益的损害直接影响了合作的积极性。

第三,软环境欠佳,技术层次有待提高。农业投资项目审批环节仍然比较繁琐;对投资项目的引导、项目选址及咨询服务不够;农业引资优惠政策不明确,有些政策没有体现农业的特殊性,有些政策架空,没有兑现。

基于上述诸多原因及农业的低效益、高风险的限制,使得两岸农业科技合作迄今仍然是总量偏少、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水平偏低,这种状况难以适应21世纪大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

二、面向21世纪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的必要性及其前景

(一)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1.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发展趋势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已遍及各大洲。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动力是通过自由贸易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区域(集团)内国家或地区间的产业分工,扩大专业化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再次,通过凝聚区域(集团)内经济实力,提高区域经济对外竞争力。因而,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遏制的一大趋势。虽然其模式各不相同,但是都日益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由小规模向大规模的方向发展。海峡两岸,同祖同宗,利害相关,顺应这一趋势,强化合作,形成和发展珠联璧合的台湾海峡经济区,势在必行。

2.亚洲金融风波的机遇与挑战

持续了一年多的亚洲金融危机,使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达80%强的台湾难于避其锋芒,祖国大陆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从而影响了包括农业在内的两岸经贸关系健康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使台湾当局全力推动的“南向政策”和“戒急用忍”严重受挫,台商纷纷弃“南向”而转“西进”,据台湾“经济部”1998年9 月份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由于金融风波给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造成严重的经济衰退,使得前去投资的台商损失惨重,而且依然看不到该地区经济复苏的征兆,因此把投资转向经济形势看好的祖国大陆,形成了台商赴大陆投资的又一波高潮。1998年1至6月份,经台湾当局核准的台商间接对大陆投资共计345件,比上年同期增加41.98%,投资金额14.87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增加40.2%。与此同时,大型上市公司赴大陆投资的比率增加,成为台商投资大陆的主流,投资行业也从下游产品向中上游产品转变,技术层次有所提高。这一情势预计将继续下去,给两岸农业科技合作带来新的希望。

3.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

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时,海峡两岸也即将叩开“WTO”的大门, 作为世贸组织中的成员,祖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相互适用“最惠国待遇”,这无疑有利于促进两岸的农业科技合作。但与此同时, 由于加入“WTO”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即降低关税和开放市场。内部市场的不断开放,必然使实施产业政策的空间日益缩小,传统的产业保护政策越来越难于施行,产业发展环境日趋严峻。因此,面对愈益强大的压力,两岸都在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以适应国际市场更大的挑战。就台湾而言,面对进口农产品的竞争,必须妥慎解决三大难题,一是如何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以便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如何纾解农业污染,以符合国际标准组织(ISO)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 三是如何改变农民收入相对偏低的问题。由于台湾农地资源、劳动力成本已丧失优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寻求区域分工,到资源、技术及阶段性均有互补之利的大陆进行投资,使台湾农业在时空上得以延续,此已成为共识,这是有利于合作的机遇。而对祖国大陆而言,由于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和买方市场形成,农产品低价优势正逐步消失,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口关税降低, 农产品市场也将面临国外农产品进口的冲击,提高农业竞争力势在必行。而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产品科技含量,这就需要大量投资,从而也给台湾农业转移创造了商机。

(二)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的前景

21世纪,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同在,前景美好。这不仅有赖于外部的因素,也取决于农业内在的长期而稳定的互补性。一是资源的互补性。两岸自然气候相似,农作制度相通,作物品种相近。大陆幅员广阔,农业资源丰富,劳动力充沛,但资金困难,技术较差、人才缺乏、开发能力较弱;而台湾地狭人稠,农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劳动力少,农业成本高,但资金、技术、人才优势明显。二者合作相得益彰。二是产业的互补性。海峡两岸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虽然双方都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但层次不同,台湾受资源与环境的制约,致力于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中心的新兴产业和精致农业,需要转移传统的种养业和加工业。而大陆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农业结构较单一,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水平低,管理滞后,且地区发展不平衡,接纳台湾农业产业转移既有其必要性,也有较大的空间。三是市场的互补性。台湾农业是双重性的外向型农业,即依赖出口,如猪、鸡、鱼、花卉等产品,又依赖进口,如饲料、牛肉、牛奶等。大陆既可为台湾出口产品提供广阔市场,又可成为台湾紧俏农产品的供应地。因此,两岸农业和农业科技合作可以实现彼此生产要素的合作配置,优化组合,充分利用,而且这种合作具有长期性和不可取代性,是21世纪共同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在全球的竞争力和迎接加入“WTO”新挑战的共同需要。

三、面向21世纪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的基本思路

(一)基本原则

21世纪是世界性高科技的世纪,高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渗透于各个领域,包括农业科技领域,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的思维、观念和工作与生活方式,把人类推向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经济活动的区域化、一体化、以及全球贸易的自由化,将大范围地推动世界经济的重新整合,促进地区间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经济水准和消费质量的提高,世界市场竞争和联系也会进一步加强。因此,在强化两地农业科技合作时,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优势互补,联合对外,共同发展原则。面向世界,特别是面向亚太地区,从区域经济整合的观点,认真研究和分析两岸农业科技的资源、市场技术的优势和特点,明确农业科技合作的方向和重点,实行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力求建立资源、市场、信息、成果共享机制,联合对外,促进合作的长期、稳定发展。

2.科技先导,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密切结合原则。把农业科技合作与农业经贸、农村建设、农业资源环境结合起来。根据跨世纪新一轮创业和“十五”发展目标的需要,瞄准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农业科技合作的重点和科技长入经济的切入点,通过农业科技合作,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面向世界,坚持高起点,实现高效益原则。面向21世纪,适应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高起点、高标准,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合作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高新技术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合作的比重,减少低水平重复引进,逐步实现两地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互补,以科技升级带动两岸农业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4.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协调发展原则。坚持科技合作与资源配置、市场开拓、区域开发相结合,根据两岸科技特点和资源,市场区位差,合理配置生产力,引导科技合作向纵深发展,加强中西部资源的合作开发,拓宽两岸农业科技合作的空间。

5.突出重点、双向互动,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原则。以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在有计划、有目的的引进台湾先进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的基础上,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强自我研究、自主开发,促进外来技术本土化,建立自主技术创新体系。同时,通过共同研究、合作开发,形成双向、互动的合作态势,提高闽台农业产业结构的平衡度和关联度。

(二)21世纪两岸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与合作重点领域

海峡两岸农业及农业科技虽然在发展阶段和水平上存在差异,但是在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的新时代,两岸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双方都将进一步致力于调整和优化生产结构,着力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农、畜、渔产品;压缩和减少污染重、耗费资源大的农业产业及其产品,拓宽农业领域,逐步把农业功能由生产朝生态、休闲和持续的方向转移。农业科技相应发展的趋势是:其一,农业生物技术、高新技术将以更快的速度渗透于农业;其二,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和决策的作用和影响将越来越明显;其三,设施农业、精致农业和工厂化农业综合技术发展迅速;其四,以农产品加工品为主体的食品制造技术更新加快;其五,以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为核心的持续农业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鉴于两岸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使然,未来两岸农业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有以下方面:

1.以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农业高新技术,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核农业技术,以及激光、遥感、微波能、新能源、新材料、航天、海洋等高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2.常规技术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农业育种新技术及杂交优势利用。

3.以良种为中心,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建立农作物模式化栽培和畜禽集约化饲养的综合配套技术。

4.从不同类型地区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出发,着眼于整个国土的开发与保护,实行种养结合,农林牧渔结合的区域性农业综合开发技术。

5.应用现代农业设施,调控作物生长环境,进行快速繁育,立体种养,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的设施农业栽培技术。

6.以专业化生产为基础、企业化经营为龙头,建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技术。

7.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现代化预测、预报系统,采用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农业生物灾害综合防治技术。

8.以优化施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建立土壤营养监测和诊断,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科学施肥技术。

9.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环境质量动态监测和管理系统,维护农业生态平衡,提高农业和农村环境质量的农业环境保护技术。

(三)两岸农业科技合作应加强的几个问题

1.完善对台农业科技合作政策体系

法规与政策不仅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适利益关系,解决矛盾冲突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台资投向,改善生产结构的重要杠杆。

80年代以来,祖国大陆已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对台对外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它们对扩大两岸农业科技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情势的不断变化,政策的滞后性及欠缺性亦日益明显。面向21世纪合作的需要,应当适当放宽台商的农业投资领域,在不违背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放宽对台投资技术项目的限制,制定更优惠的措施鼓励台商投资技术层次高的项目。允许投资农产品仓储、运输以及水利、水电、围垦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在土地综合开发上,应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在经营年限、土地使用等方面实行更优惠的政策。要进一步完善涉台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保障台商在高科技投入项目中的合法权益。在融资上要给予优先。对台商农业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在符合国家信贷良性循环的前提下,给予适当倾斜,把台商投资农业项目列入台资配套资金计划,优先安排配套资金。

2.切实办好对台农业和农业科技合作园区或实验区

近年来,大陆各地陆续创办一些对台农业科技园区或合作试验区,既有中央批准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也有各省市、地区自办的对台农业园区。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农业园区的功能并没有发挥,突出的问题是:管理体制模糊、多头领导;机构不健全,疏于管理;资金严重不足;规模、档次良莠不齐;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的计划。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是两地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和幅射源,对推动两岸农业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加强规范化管理。要特别加强隔离区建设。把农业引进的动植物检疫摆在重要的位置,充实检疫机构,更新检疫手段,加强对贸易性引种及民间引种的疫病监控。引种隔离区要求符合国际标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农业引进、隔离、检疫、消化、创新的基地。

3.加强良种和技术引进的管理,提高引进效益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引进运行机制。就农业而言,政府的计划引进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农业比较效益低,个体农民分散经营,缺乏集中引进的能力和机制。但从市场规律考虑,对台的技术引进要逐步转向以企业为主体的轨道。要采用必要的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农企业和民间团体加强对台引进,增强企业对台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政府的职能要逐步转向以服务为主的工作轨道,强化宏观调整和政策引导。二是加强技术引进的产业导向,坚持适用技术与高新技术并举的方针,同时,对农业高新技术引进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把技术引进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三是促进技术双向交流,实现两地科技资源的优势互补。由于两地农业技术各有长短,双方交流是必然的趋势。这种交流包括人才流动、合作研究、信息共享、资源与产业的互补等。

4.加强对台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合作

对台农业合作科技层次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特别要强调的是农业高新技术的合作。台湾以生物技术为中心的农业高新技术已进入实用化阶段。生物工程技术、电子及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激光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其农业的发展。祖国大陆从总体上看,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许多困难与制约因素。因而未来祖国大陆在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的同时,要以示范区为基地,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设施园艺、农产品综合利用、农机工业、电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生物农药、植物组培、脱毒、专用肥、微肥、动物疫病诊断技术等方面与台湾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以加速祖国大陆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5.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一是改善投资软环境。要提高管理、服务部门人员的素质,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审批手续,强化项目管理和服务;加强涉外人员的法律、法规和相关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维护台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执法监督机制,保障台商利益和人身安全。二是改善投资硬环境。加强交通建设是改善硬环境的当务之急。要以国际航空港和深水组合码头为龙头,以高速公路及铁路为骨干,形成“空桥”、“海桥”、“陆桥”密切联系的综合性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首先是着眼于局部“三通”需要,尽快规划建设福建厦门、福州两个海上直航试点的港口组合群,鼓励台商独资建设对台贸易专用码头,经营配套自用船队。其次是积极组织航运船队,开展远洋航运业和船舶制造维修业,以适应扩大交流的需要。此外,要加快海峡两岸信息网络建设,建立海峡国际信息中心,以实施“金桥”工程为重点,尽快建成标准化、系统化、开放型的海峡信息网络,实现两岸及国际信息系统的联网。建设数据信息流平台和相应信息库,大力组建信息机构,以推动两岸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

标签:;  ;  ;  ;  ;  ;  ;  ;  ;  ;  ;  

海峡两岸跨世纪农业科技合作分析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