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问题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何谓经济全球化
对此,学术界主要有以下18种认识:
1.蒲淳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增加以及技术的 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是世界各国经济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 ,整个世界经济趋向于整合的结果。(注:蒲淳.积极应对新世纪我国面临的三大挑战[J],求是,2000,(24).)
2.吴欣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 断 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 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注:吴欣.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N].人民日报,2000-02-01.)
3.褚鸣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社会发展趋势,主要指由于高科技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世 界变小了,正在成为网络社会和地球村;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了, 相互联系更紧,相互依存也更深了。(注:褚鸣.趋势与现实—论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J].国外社会科学,1999,(6).)
4.张国强、蔡立怀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运动,是一个过程,它是各国经济都在走向开 放,走向市场化,世界经济趋向于某种程度的一体化,各国经济贸易相互依存程度大大提高 的 过程;是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在 减少的过程。它也是各国经济普遍推行贸易、投资自由化及经济不同程度自由化的一场运动 。(注:张国强,蔡立怀.经济全球化认识中需澄清的几个疑难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1999,(5
).(6).)
5.雷达、查显友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跨国界延伸,形成世界市场, 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的配置。当市场跨国界延伸的同时,客观上要求市场规则和弥 补市场缺陷的调控手段的跨国界延伸,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一体化,如果经济一体化 过 程严重滞后于经济全球化过程,那么滞后的一体化就会成为全球化发展的桎梏。
雷达,查显友.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N].中国经济时报,1999-11-30.)
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报告中指出:全球化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 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使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高度融合,各国经济通过不断增长的各类商品和 劳务的广泛输送,通过国际资金的流动,通过技术更快更广泛的传播,形成相互依赖关系。 同时还有人指出:全球化指的是在货物、资本、生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加速 发 展的条件下,全球市场经济进一步形成,国家和其他政治力量出现整合和重组,各国之 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大大加强。(注:路爱国.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研究综述[J].世界经济,2000 ,(5).)
7.路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商品、服务、资本流动的跨国界的交易活动以及技术的 国际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增强。(注:路桐.从西雅图会议看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矛盾[J].世界经济,2000,(2).)
8.张晓霞、吴若非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在贸易、金融、生产、投 资、政策协调等方面超越国界和地区界限,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流动更加自由和充分,相互 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注:张晓霞,吴若非.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J].云南社会科学,2000,(增刊) .)
9.吕有志认为,经济全球化指的是生产要素不断走向世界范围的优化配置,经济利益相互 交错和各国的经济运行机制日益走向一致的一种趋势。(注:吕有志.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J].浙江社会科学,2000,(2).)
10.李勃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 移、提供服务人员交往等,使得各国和地区间的经济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 的全球范围的有机整体。(注:李勃.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后发优势[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2
11.陈德照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 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注:陈德照.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问题研究,1999,(3).)
12.OECD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以空前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 内流动,藉以寻找适当的位置进行最佳配置。(注:黄仁伟,肖樱林.试论全球化与资本流动的双重作用[J].世界经济研究,1999,(3).)
13.杨雪冬认为,(1)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过程;(2)全球化在理论上创造着一个单一的世界 ;(3)全球化是统一和多样并存的过程;(4)现在的全球化是一个不平衡发展过程。除了全球 经济初见端倪之外,没有出现全球政治体系、全球道德秩序或世界社会;(5)全球化是一个 冲突的过程。国家、个人、各种各样的团体、组织以及不同的文化都涉及进来;(6)全球化 是一个观念更新和范式(paradigm)转变的过程。(注:杨雪冬.西方全球化理论:概念、热点和使命[J].国外社会科学,1999,(3).)
14.周春明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各种经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广泛和深入地进行 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过程,从而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相互依存度进一 步提高。(注:周春明.试析对经济全球化认识的三大误区[J].科学社会主义,1999,(3).)
15.伍贻康、黄烨菁认为,经济全球化指的是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 协调,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很高程度,形 成了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到消费的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交织和融合,使全球经济 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注:伍贻康,黄烨菁.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12).)
16.袁冬梅、廖进中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贸易、金融、生产、投资 、政策协调等方面超越国界和地区界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进而形成一个不 可 分割的有机整体。(注:袁冬梅,廖进中.经济全球化与美国经济增长[J].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3).)
17.虞学群认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间的广泛的普遍的联系和交往 。即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使全球经济由于地理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成为一 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世界经济的这种发展态势和发展进程、发展趋势就称为“世界经济 全球化”。(注:虞学群.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区别[J].学海,1999,(5).)
18.滕维藻、张岩贵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分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一方面为生产、贸易全球化服务,但另一方面它又有其背离生产、贸易并进行独 立运作的虚拟资本运动的特性。正因为其虚拟资本的特性,更应注意金融全球化对一国经济 安全冲击的消极一面。金融全球化既是金融资本的全球范围扩张,又表现为多国间资金渠道 的一体化。它所产生的前提条件,一是许多原先在涉外资本流通上相对较封闭的国家开放了 本国的资本市场;二是金融交易的电子化。资本流通的虚拟特征使金融全球化比生产全球化 和贸易全球化走得更快更深入,覆盖的面更广。因此,金融全球化在加速国际资本流动、降 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更频繁的国际金融风险与危机。(注:滕维藻,张岩贵.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以及我国的相应措施[J].南开经济 研究,1999,(5).)
二、经济全球化起源于何时
对此,学术界主要有以下11种认识:
1.汉斯—海因里希·诺尔特认为,全球化可从公元13世纪谈起。(注:陈德照.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问题研究,1999,(3).)
2.裘元伦认为,全球化早在欧洲“漫长的16世纪”就开始了;有人则认为,经济全球化至 少已经持续了200年。(注:裘元伦.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J].世界经济,1999,(12).)
3.狄特玛尔·布洛克认为,迄今为止出现过两次经济全球化。第一次是在全球劳动分工基 础上产生了民族国家,它起源于15世纪初,其经济基础是民族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它的核 心是标准化的大工业生产。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它的特点恰好与第一次相反, 是全球化导致民族国家被削弱。企业不再依靠大工业生产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传统组合,而是 取决于各种知识的组合。(注:狄特玛尔·布洛克.全球化时代的经济与国家[J].世界经济,1997,(12).)
4.韩德强认为,迄今为止人类出现过五次全球化高潮:“人类从非洲的东非大裂谷出发, 散布到全球各地,这是第一次全球化浪潮;从各地的原始部落的交往中产生出部落联盟,这 是第二次全球化浪潮;从部落联盟到大大小小国家的形成,这是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从许多 小国家中产生出罗马帝国和中华帝国等覆盖广大地域的政权,这是第四次全球化浪潮;从哥 伦布登上新大陆到波澜起伏的20世纪,这是第五次全球化浪潮。”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是中国古代全球化急速推进时期,在这个短短二三百年的时期结束后,即形成了一个统一 的秦帝国,按当时的地理概念,即完成了全球化,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建立了统一的邮政 和 交通网络。”(注:韩德强.碰撞——全球化陷阱与中国现实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5.雅克·阿达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将近1000年前始于地中海,并随着15、16世纪的地理大 发现而取得决定性大发展的过程的继续。(注:雅克·阿达.何竟,周晓幸译.经济全球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6.侯若石认为,近代经济全球化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现代经济全球化产生于第二次世界 大战之后。(注:侯若石.福兮祸兮?——经济全球化与大众福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7.李宗认为,世界经济从250年以前,即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开始形成以来,经历 了若干发展阶段。只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进入全球化。(注:李宗.进入21世纪的世界大趋势[J].理论视野,2000,(2).)
8.翟芳玲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其初始阶段可以回溯到18世纪中期,也就是 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后来,伴随着科技革命成果的不断运用,经济的 国际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但是,真正让整个世界感受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还应是在90 年代。(注:翟芳玲.论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中国的对策[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0,(2).)
9.张五钢认为,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在19世纪是以武力扩张加商品和资本输出为特征的。随 着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这个进程突然停止了。经过长期的准 备和期待,20世纪最后20年,出现了以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自由化为动力的第二次全球化进 程。(注:张五钢.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2).)
10.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认为,全球化不是某种条件或某种现象,而是一种已经持续 了很长时间的进程。自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在世界上出现以来 ,这一过程就开始了。(注: Paulm.Sweezy,More(or less)On Globalization.MonthlyReview,Sep.1997.)
11.唐海燕认为,从历史上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进程确实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并且经历 了四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到18世纪。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以后 ,原先各个相互分离的区域性市场逐渐连接成世界市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世界 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近代生活史。”由此第一次出现了“生产与消费 都成为世界性”的全球化的高速发展趋势;第二阶段是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第二次产 业革命的大规模展开,尤其是由此导致的世界生产力的增长和资本输出的大规模进行,把越 来越多的国家卷入到国际市场的密网之中。统一的国际市场的形成推动了这一时期经济全球 化的大发展。同时,由于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新兴资本大国同老牌资本大国重新分割了世界 殖民地市场,形成了这个时期的殖民地国家经济,“变成了世界金融资本活动的一些环节” 的全球化;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1970年代。殖民地体系的瓦解、民族国家的 兴起、国际分工体系的拓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迎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20年黄金时代。世界 经济全球化得到进一步的推动,形成了以生产经营跨国化、信息传播全球化、科技与产业梯 度扩散为特征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第四个阶段是19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 。 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变迁,冷战已经结束,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 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上,全球经济的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 科学技术革命使世界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都大大缩短,为全球性的 贸易、投资和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最为便捷的手段,从而使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了一个崭新 的阶段和前所未有的高度。19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以国际政治多极化和国际经 济多元化为基础,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涵盖生产、贸易、金融和投资领域, 囊括世界经济和与世界经济相联系的全部方面和全部过程的庞大体系。(注:唐海燕.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后果[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4).)
三、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对此,学术界主要有以下9种认识:
1.陈德照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 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市场化。(注:陈德照.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问题研究,1999,(3).)
2.杨争光认为,当代经济的全球化实质上是在当代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因此,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必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可以从经济全球化 进程中寻求发展的机会,但也必然会因此而付出昂贵的代价。(注:杨争光.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战线,2000,(2).)
3.吕有志认为,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一个跨越国界的经济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的最终目 标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因而,它势必要逐渐减少国家干预,甚至交出部分经济决策权,许多 经济问题也将由全球协调和仲裁机构去解决和实施。由于有些经济活动要绕过国界直接进行 ,从而使某些国家的经济主权形同虚设。(注:吕有志.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J].浙江社会科学,2000,(2).)
4.李慎之认为,从本质来看,“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全球发展的产物,是整个世界“资本 主义化”的过程,其产生根源在于资本积累的内在冲动,它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而并非是 近期才出现的一种新现象。(注:李慎之.全球化与中国文化[J].太平洋学报,1994,(2).)
5.褚鸣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十分现实的事情,它的实质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 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产业结构调整,不但表现在一些产业整 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投资和贸易比较 开放的国家,比如美国和英国,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正在经历从工业经 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从而给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注:褚鸣.趋势与现实—论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J].国外社会科学,1999,(6).)
6.陈德照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 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商品和生产跨越国界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迄今为止的经济 全 球化又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的产物。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经济全球 化确实又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扩张同时并进。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经济 全球化有促进和符合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进步性。与封闭的社会相比,社会的开放是人类的 一种进步。但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的扩张,它又有利于发达国家维持世界经济的旧 秩序。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机会。(注:陈德照.经济全球化:实质、规律、特征、误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2).)
7.翟芳玲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全球化,而资本全球化是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 工具实 现的,所以资本全球化的枢纽和杠杆是金融全球化。(注:翟芳玲.论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中国的对策[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0,(2).)
8.杨雪冬认为,全球化的实质不是一元化而是多元化,不是资本主义的普遍化,而是多种 文 明的共存。(注:杨雪冬.西方全球化理论:概念、热点和使命[J].国外社会科学,1999,(3).)
9.当然,学术界也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是生产的国际化,它使人类社会正从 “国际贸易”时代进入“国际生产”时代,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的全球化。(注:陈德照.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问题研究,1999,(3).)
四、经济全球化的动力何在
对此,学术界主要有以下5种认识:
1.褚鸣认为,经济全球化最根本的动力离不开资本的扩张性和利润最大化。一些西方学者 在解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时,总是以资本主义发展和建立初期为出发点。如果他们的设 定成立,那么经济全球化也可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的延伸。这样说的理由 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列强虽然已把世界瓜分完毕,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 式还不能说是世界性的生产方式。少数西方国家采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广大殖民地、半 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大多则仍沿用原有的旧的生产方式,也有一些殖民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萌芽。20世纪中叶以后,这种状况开始改观,发达国家除了通过跨国公司相互投资外 ,还把发达国家国内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包括 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转移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纳入 了世界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开始加快。(注:褚鸣.趋势与现实—论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J].国外社会科学,1999,(6).)
2.路爱国在综述经济全球化问题时指出,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或者世界市场的扩大、国 际竞争的加剧等等均可看作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进行全球贸易和生产的跨国公司以及控 制全球资本流动的大财团等,被看作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注:路爱国.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研究综述[J].世界经济,2000 ,(5).)
3.李晓、张显吉认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因素,是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社会生 产力的迅猛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卫星通讯、传真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和 国际互联网络的开通,使得各国的经济交往日益国际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 家都被纳入到统一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注:李晓,张显吉.世界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刍议[J].世界经济,1994,(4).)
4.杨雪冬在评述西方学者的全球化的概念时指出:从经济角度,全球化被视为经济活动在 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资本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 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这种经济全球化是自由派经济学家心目中经济发展的最 终和理想状态,也是众多跨国公司希望的结果。这种认识把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归结为市 场的发展,从而在理论上把国家推到了全球化障碍的一面。(注:杨雪冬.西方全球化理论:概念、热点和使命[J].国外社会科学,1999,(3).)
5.程燕认为,资本制度是一种“全球性”的制度,一旦有了根基,它就会难以抑制地在内 部增长壮大,并不可遏止地向外部蔓延,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最根本的力量。(注:程燕.经济全球化与观念更新[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6).
另外,学术界还有其他一些认识。如(1)陈宝森和龙永图认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是各 国的跨国公司或者企业,它们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最后发展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 源 ,这个历史过程也反映了生产力的不断扩张;(2)罗肇鸿认为,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动因是 这些因素的结合:分工的深入和市场的扩大,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跨国公司的发展;(3)薛荣 久把世界生产力看作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把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发展看做推 动力,或者把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看做经济全球化的“源泉”等等。最后,近年来,随 着计算机带动的科学创新被看作新的知识经济的基础,有人认为这使竞争优势中例如技术、 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传统因素的重要性下降,智力成为全球经济中财产的新形式和创造财 富的基础(Handy,1994)。(注:路爱国.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研究综述[J].世界经济,2000 ,(5).)
标签:全球化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贸易金融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