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流程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对分层教学应用具备实践性意义,可保障小学生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对其应用流程进行以下分析: 1.分层教学中的层次划分 教师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课程,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通过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由高到低划分为A、B、C三类,在正式接触信息技术之前,基本对信息技术有不同程度的了解,由此教师首先进行最先阶段的层次划分,对三类学生进行层次化教学备课,暂时按照A、B、C三类进有针对性教学,例如,A类学生可学习基本电脑操作,熟悉简单软件的使用;B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识别与简单操作;C类学生先进行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指法练习。教师可以月为单位,适当调整A、B、C三类学生的构成,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及能力提升较慢的学生实行层次调整,实现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2.实行层次性任务布置 小学信息技术课实行分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布置任务,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围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课程组合的任务下达,以贺卡制作、WORD操作为例,实行任务的层次性布置。例如,C类学生需掌握贺卡制作的基本操作,熟悉操作步骤,大致掌握每个图标对应的功能,同时对PPT软件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可完成简单图案的插入和操作;B类学生以C类学生的学习任务为基础,根据个人兴趣,制作完整的贺卡图片,掌握各类静态图平的使用,同时将祝福语在WORD中编排,插入到PPT贺卡中;A类学生不仅要具备B、C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必须掌握动态贺卡制作技术、PPT与WORD相互转换技术,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须进行贺卡的发送,以邮件的形式发送到教师邮箱。最终教师根据A、B、C类学生的表现能力,进行特殊任务的安排,即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便于分层学生的调动。 3.实现多层次的任务管理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时,必须充分做好任务跟踪管理的工作,时刻注意分层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心理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鼓励。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信息技术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下一个任务的布置,而且必须做好学生调动的工作,不仅要保障分层学生的到位指导,而且要保障调动学生可较好的适应新环境,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教师针对每次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课堂汇总,避免班级内出现不透明教学。教师通过对分层学生的技术水平进行分析,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层次任务,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又可保障学生在兴趣中学会更多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术。 四、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影响 小学信息技术对分层教学的应用,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可促使学生在实际能力的基础上,实现技术的提升。因此,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具备较高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顾虑,促使其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课堂,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内涵,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研究,制定分组方案,以此激发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避免班级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分层的动态调动,调控不同层次的学生,促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始终保持在高效率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王秀真.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J].科技信息,2010,(11). [2]倪光一.“班内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6).
论文作者:赵勇强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