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的三重向度
许双双 周显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的宝贵经验,强调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这表明了改革开放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改革开放作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既是过去4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也必将成为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成功之路。准确把握改革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兼具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可从三重向度加以考量。
一、历史向度:改革开放推动了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自此拉开改革开放的历史帷幕。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路线,大胆地试,勇敢地改,改革逐步走向纵深。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从部分地区和领域对外开放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40年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在改革开放的强劲牵引下,今天我们已经步入从高速度增长到了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关口。
“高速度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鲜明的特征,着力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江泽民同志在其基础之上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目标,对“三步走”中的第三步进行了细化,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更进一步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制度创新的认知,改革发展的脚步渐趋加快,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从无到有,从低收入变为中等收入,从生产力落后的贫穷国家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说,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不仅创造了“中国奇迹”,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具“分量”的贡献。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调整,着眼评判“好不好”的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我国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变革。2012年到2016年期间,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在2016年6.7%的增长速度触底后出现“拐点”,形成“L”形走势并趋向稳定。与此同时,可以看到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从2011年的44.4%快速上升至2017年前三季度的52.9%,目前超过2/3的经济增长动力来自消费,而非投资与出口,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高端化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随后他在多次会议、多种场合反复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并将这一要求贯穿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当中。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重心转移,即从“总量扩张”转向“质量提优”,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对改革开放历史性成就的凝练总结,其本质上是一种发展阶段特征表现,是一种发展目标的战略性选择,也是一种待破解的时代命题。从根源上讲,新时代的评判标准是生产力状况的发展,正是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新时代,来到由“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关键阶段。在经济增速阶段性转换的窗口期,经济发展的关注点由“速度和规模”转向“质量和效益”,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了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而这一重大命题的答案依然需要到改革开放的前进过程中寻找。
美国华裔学者熊玠曾在《习近平时代》一书中提到,晚年的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感知到改革开放后所出现的问题,在与弟弟邓垦的谈话中他说:“(中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如何解决发展后带来的新问题?这一时代命题,后来也被熊玠称为“邓公之问”。按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1978年算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致可分为“欠发展时期”和“发展起来时期”两个阶段。历史大逻辑下,我国已经步入“发展起来时期”,较之欠发展时期,发展起来后的问题更为繁多冗杂,更具不确定性。前期“速度数量型”发展不免衍生出低质量发展的伴生物:经济增量虽大幅攀升,但实际经济效益却不高,投入与产出不相匹配。随着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渐趋弱化,能源资源消耗刚性增长,环境成本不断飙升,风险因素累积叠生,我国原本占有的一系列后发优势在逐渐减弱,加之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蓄势待发,发展的现实状况与人民持续升级的多元需求间出现裂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可见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不比改革之初小,新时代条件下,在深化改革开放中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破解“邓公之问”的必然选择。
总体说来,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实践,从大踏步“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从“铺摊子”到“上台阶”,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我国各项事业经历了由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而改革开放正是贯穿于整个演进过程中的关键推力。过去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仍然要依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二、问题向度: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回答“邓公之问”的必然选择
正因如此,众多的英语老师始终在跨文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思维能力,通过外语的学习来掌握外国文化,了解外国文化,对其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较强,但是听力与口语能力堪忧,使得其对于英语的整体掌握程度不能达到要求,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外国文化。正是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外语教学的现实情况,着重探讨提出一些现实中发生的问题,并且在研究中寻找切实可行的对策。
首先应选择品种优质的幼苗。想要种植好小麦,则应先育好苗,只有保证基础方可提高小麦产量,提高小麦最直接有效方法是选择优良品种,同时可以保证小麦生长过程,让更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小麦的性能。
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意味着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实施宏观调控都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战略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现阶段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化,是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的系统性调整。从国内状况看,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态势,周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因素叠加交织。从国际环境看,全球化时空背景下,世界经济陷入疲软状态,新一轮工业革命初现端倪,中国发展适逢重大战略机遇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技术赶超却颇有异议,在近期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摩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统筹国内外大局,在经济发展增速下降的同时,必须着眼经济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艰巨任务。除看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广阔前景以外,如何真正推进中国经济发展质量逐步提升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要从数千米深的水下稀泥中分离稀土矿物的成本很高,日本的深海开采技术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日本仍然离不开对中国稀土资源的依赖。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时强调:“即便我们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也要在继续走下去中加以解决、加以克服。我们要坚定沿着改革开放之路走下去,同时要向更深更广的领域中不断开拓,不断提高水平。”这深切表达出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的决心。从问题向度看,尽管“发展起来”以后推进改革开放面临的压力不断加重,问题不断加深,但唯有继续在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中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人类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智慧,这才是在新时代对“邓公之问”的最好解答。
推动绿色食品品牌发展,应建成一批专业化的批发市场,开展国内外贸易促销项目,搭建平台、拓展渠道、推进贸易、促进交流、展示成果。
一是着力化解贸易争端频起的不稳定国际环境。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外部保障,必须坚持在合作共赢的原则下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经济秩序,实现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深度互动。二是着力打破产业结构的低端锁定。经济是在新旧动能得以转换更替中运行和发展的,目前创新能力不足仍是中国这个经济大体的“阿喀琉斯之踵”,而改革所释放出新动能的效力不够显著,必须提升核心科技竞争力,以更大动能促使我国产业稳步向中高端价值链攀升。三是着力调整供求不平衡的经济结构。就现实而言,我国社会发展问题突出表现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上,内需的调整、释放和升级依然滞后,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较差,必须发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正向作用。四是着力弥补高层次人力资本积累不足。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必须紧扣人力资本这一战略性资源,释放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匹配的人力资本潜能。五是着力防控虚假重组、高风险杠杆融资等活动。聚焦资金“脱实向虚”的严峻态势,必须主动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屏障。
三、实践向度:深化改革开放是推进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举措
艾滋病又称人类免疫缺陷性的病毒感染(HIV)。艾滋病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蔓延速度非常快,病死率也非常高。主要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以及血液传播。艾滋病如今在全球的蔓延速度非常快,而且近几年我国艾滋病患者也在直线上升。艾滋病患者的机会性感染已经高达百分之九十几,机会性感染是因为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寄生在人体中的一些非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或者由于机体对自身环境中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产生容易感染且增加所引起的机体感染,而正常免疫功能的人对这些微生物一般不会造成感染。
回顾40年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没有改革开放,中国的今天便无从谈起,也不会有中国的明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40年前,在思想僵化、体制固化的倒逼形势下解决“发展问题”迫在眉睫,实行改革开放成为党的一次伟大觉醒,而如今迈入新时代,发展面临国内外一系列新风险新挑战,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难度升级,深化改革开放成为党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法宝。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稳定的重要共识,深刻指明了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践风向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深化改革开放便是实现新时代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最为关键的根本举措。因此,必须牢固掌握科学方法论,将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的路径、积蓄更大动能。
树立历史视野,深刻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参照。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和启示,不仅是对40年来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肯定,而且也能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劲动力。在观察和分析发展问题时,必须正确把握历史、现实、未来的关系,把问题置于一定的历史语境之中进行纵深性考量,把准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历史评价观,尤其要处理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关系问题,坚持“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在充分肯定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积极寻求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指引。
保持战略定力,培养理论思维,科学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改革发展新挑战。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的阶段,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敏感性愈加突出。首先,在准确把握现阶段发展大局的基础上,为达到高质量发展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必须具备宽阔视野、战略睿智和坚定沉着的行动能力。其次,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做到“破立并举”,保持改革开放“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最后,牢固树立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既要“敢闯敢干”,又要“蹄疾步稳”,确保改革开放行稳致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科学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改革开放,使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是事关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前提性、基础性经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高质量发展更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本指引。所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立场的辩证统一,保持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的有效贯通,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协同一致,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的有机结合,进而推动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全面性。
强化问题导向,充分认识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动态性和长期性问题,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在坚持改革开放科学理论指导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理论逻辑之自洽性与实践逻辑之现实性的有机统一。随着改革步入攻坚区和深水区,发展的许多关隘亟须从深处攻克。只有坚持改革才能破解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只有扩大开放才能拥有更优的国际资源,只有真正“啃硬骨、涉险滩”的改革才能让高质量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改革再出发”,以强烈的问题导向确保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不驰于空想”,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实,深入调查研究,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将各项重大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夯实执政本领,厚植党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精神品质,锻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领导力量。首先,坚持“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敢于破除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系统性地创造发展优势,坚持走符合实际和具有特色的中国道路。其次,树立“将改革进行到底”的顽强意志,坚定新时代共产党人执政的“四个自信”,将改革开放的道路走实走深。再次,秉承“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紧扣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共享”的基本线索,恪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与使命。最后,培养“不能辜负时代”的行动自觉。凝聚改革开放共识,勇于自我革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提升改革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引领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共产党‘初心’论研究”(16ZD002)的阶段性成果〕
(许双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周显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 杰
标签:改革开放论文; 质量发展论文; 内在逻辑论文; 向度论文; 发展是硬道理论文; 经济高速增长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