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与我国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戊戌变法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欧国家自16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逐步发展以私人资本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到18世纪70年代瓦特发明蒸汽机,启动了产业革命,从此正式开始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在原生内发型现代化的创始国英国,“现代化”一词作为动词出现于1748年,作为名词初见于1770年。现代化的本意是使整个社会摆脱中世纪各自孤立的封闭落后状态,变成现代人与人彼此紧密联系的、开放的、发达的社会。现代化的核心是社会化,现代化的龙头是工业化。但是现代化的内容不仅是工业化,而且包括机械化、商品化、市场化、城市化、消费化、民主化、法治化、知识化、大众化等等。总之,现代化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正是依靠它们首先实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所拥有的强大物质实力和坚甲利兵,才能入侵众多弱小国家,才能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打败中国,迫使我国签订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
那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于何时呢?现在史学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中国封建社会高度的中央集权、严密的自我封闭体系、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讲求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使得中国无法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外力推动之下起步的,完全属于晚近外发型。我以为这是只看到了表面现象。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些特点,固然有不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面,但是按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总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各个民族即便没有外力推动,或早或晚都会萌发资本主义的。中国是文明古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必然会导向资本主义。且不论11世纪的宋朝是否已有资本主义的萌芽,至少正当16世纪西欧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之初,中国同时也已有明显的资本主义因素。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明末清初,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较大发展,当时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松江是棉织业中心、遵化是炼铁业中心、广州是外贸中心。这是中国走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的第一次尝试。后来由于官商横行和当时统治者摧残工商业,并且实行海禁,才堵塞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之后,虽然有魏源写出《海国图志》这样的名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现代化的蓝图,但是并不为朝廷所知晓,更谈不上被采纳。到太平天国革命后期,洪仁玕于1859年发表《资政新篇》,力主发展民营工商业和火车、火船等。这是第二次走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的尝试。后因太平天国革命失败而搁浅。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改良派进行的洋务运动是第三次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尝试。洋务派致力于创办现代第一批官办和民办工业,创建北洋舰队和新式陆军,兴办洋务学堂,派遣留学生,传播西方新学,培养现代人才,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丝毫不触动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又依靠顽固派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清廷在1885年中法战争和1894年中日战争中两次连打败仗,终于使中国进一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也宣告洋务派的破产。
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新兴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革新派第四次走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的尝试。鉴于洋务派失败的教训,维新派想仿效日本明治维新,依靠年轻的开明的光绪皇帝,使国家改变法统,由君主专制变为君主立宪制。光绪皇帝自6月11日至9月21日颁布180多条新政诏令,在经济、政治、文教诸方面实行变法,史称“百日维新”(实为103天)。但是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终于9月21日发动政变,又由慈禧临朝训政,幽禁光绪帝于瀛台,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在中国改良的道路根本走不通,掌握实权的皇太后决不肯变为虚君;第二,即使是改良,也还是要流血的。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的悲剧岂不是明证?这一点谭嗣同是有历史眼光的。他当年就有远见卓识,曾经视死如归地指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我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始!”他正是要以自己的鲜血来唤醒民众。客观存在的尖锐的阶级矛盾使中国不得不走革命之路。
中国的光绪维新失败了,而日本自上而下改良的明治维新却走通了,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一大历史课题。从国际条件来看,1868年明治维新时世界还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西方列强正忙于自扫门前雪,顾不上他人瓦上霜;而当光绪维新时世界已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中国已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它们不愿意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所以要支持顽固派扼杀变法。从国内条件来看,日本从12世纪起幕府独揽中央大权达700年之久,天皇有名无实,大权旁落,到19世纪60年代时德川幕府已日趋腐朽没落,下级武士掀起“尊王攘夷”运动,要反对幕府军事独裁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要把中央权力重归天皇,这个运动很有号召力,很得民心;同时,领导“明治维新”的主力是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他们联合了市民和农民,建立了倒幕的武装部队,既有群众基础,又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武士们采取坚决果敢行动,于1868-1869年发动国内戊辰战争,先实行军事政变,推翻德川幕府,把年仅15岁的睦仁天皇拥上皇位,改年号为“明治”(含有开明统治之意),再平定幕军、藩军,巩固新政权,随即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走上现代化之路。而中国顽固派的势力异常强大,维新派势单力薄,缺少雄厚的群众基础,行动又较软弱、迟缓,终究不免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本世纪初清王朝为巩固反动统治,不得不顺应世界潮流被迫采取一些新政措施,但也无法走现代化之路,无法挽救其灭亡的命运。本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举革命大旗,为中国现代化开辟新路。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建立民主共和政府后,孙中山矢志要实现现代化。在他担任临时总统三个月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措施,但是北洋军阀的统治与混战,又使中国第五次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被切断。20年代孙中山发动国民革命,第六次要走现代化之路。1925年终于赍志以殁。1927年国民党右派执掌全国政权后忙于剿共,第七次现代化之路也未能有多大进展。抗战八年胜利之后,一批民主党派人士曾经想走非英美、非苏联的“第三道路”来实现现代化,终也成泡影。总之,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有八次要走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但是由于内部封建势力强大,外部资本主义列强压迫,都未能走通。(对这八次不通路的具体分析详见拙文《中国为什么走不通资本主义道路》,收入高放文集之二《社会主义在世界和中国》,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当年中国即便走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也会带来劳资两极分化等恶果,未必就是国家之福。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努力开创另外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第九次走现代化之路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1957年以后由于党的指导思想越来越“左”,以阶级斗争为纲,使现代化之路又受挫折。近2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开创了九死一生、起死回生的新道路和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新局面。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要达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全面发展的目标。
百年前,在封建制度反动统治下,要以改良方式从上而下变革,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后来走革命之路也难以实现现代化,基本上照搬苏联模式也难以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百年沧桑,始得诀窍:“改革是第二次革命”(邓小平语)。我们现在的改革是在维护革命成果的前提下,从上而下与从下而上相结合,来继续完成好革命的根本任务,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改革僵化、封闭的传统旧体制,逐步创建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生机勃勃的新体制。
我们今天不是怀着悲痛的心情迎来戊戌百年祭,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欣悦,或者说是悲喜交集,来告慰戊戌的先贤和先烈:你们的义举没有白费,你们的热血没有白流,中华民族的儿女正是沿着你们跌倒的路继续披荆斩棘,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奋勇前进。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预言过:“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暮。世界历史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也可以说人间悲剧的尽头是喜剧。现在我们完全充满信心,用不了再过一百年,我国定将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国,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现代化理想与夙愿定将实现,东方巨龙定将重振雄威腾飞世界,为世界大同多作贡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照搬外国现成模式,也不是排斥本国优秀传统,它既要借鉴外国的好经验,吸收世界文明的新成果,又要继承、发扬五千年中华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今重新认识、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和经验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