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建模”--“公共多元最小公共倍数”教学赏析_数学论文

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建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最小公倍数论文,公倍数论文,建模论文,数学论文,游戏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数学建模”,即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数学知识的这一运用过程也就是数学建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数学模型该如何构建呢?全国第十一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上广东省的骆奇老师执教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他用自己的课堂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过程,通过探索“尾巴重新接回的秘密”,把一堂数学课上得风生水起,现结合其中的教学片段与各位共赏.

      【教学片段一】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很好玩的游戏,想玩吗?请看,这是一个正六边形.这个呢?也可以说是一个正四边形.两张图片拼起来是一只可爱的小猴!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两张图片来玩一个游戏.我把正六边形固定不动,让正四边形绕正六边形按同一个方向转动,我们发现,当正四边形开始转动的时候,猴子的尾巴——(断开了!)

      

      师:我想请大家猜一猜,从这个时候算起,转动几次,猴子的尾巴又能重新接回?到底几次?怎样才能知道?行,我来转,你们大声数!(教师转动图片,学生数.)到第6次,暂停转动,接回了吗?继续转!学生继续数,到第12次时,尾巴重新接回.如果继续转,到第几次尾巴还能重新接回?(24次!)再继续?(36次!)如果继续写下去,还能写多少个?这个游戏叫“尾巴重新接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游戏是数学课堂上常用的情境,但骆老师设计的这个情境不一样,它不是游戏与数学的简单叠加,三言两语就直奔数学中心,让学生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尾巴重新接回”与“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关系?不用说学生,就是后面听课的教师也是一愣.这种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真正达到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史宁中教授说:新一轮课程改革其实是“过程中的教育”.“转动几次,猴子的尾巴又能重新接回?”这是一个基于现实的真问题,学生兴趣盎然,纷纷进行大胆猜测,6次、12次、18次、24次不等.到底对不对呢?转一下嘛!学生的眼睛紧紧盯着黑板,生怕错过了每一次的转动.6次,尾巴没有接回,学生很愕然.12次,终于对了!这样的情境源于学生的认知基础而又略高于认知,答案感觉简单其实不简单,结果好像是其实不是,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撩拨起来,真是欲罢不能.

      【教学片段二】

      师:如果再玩一次这个游戏,你们有没有信心?请看屏幕,动物变了,更重要的是一图形也变了,几边形和几边形?(八边形和五边形)转动几次,尾巴又能重新接回?请看屏幕,我来转,你们数,教师通过课件来转动尾巴.谁猜对了?掌声送给刚才猜对的同学!

      

      师:这么好玩的游戏,你们想不想自己玩一玩?好,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待会儿老师会给你们一些图片(出示五边形+四边形、八边形+四边形的图片),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也像刚才那样,先猜,再转,最后将数据填在表格里,(出示表格)能看懂吗?好,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来合作玩这个游戏.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简明化、形象化,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第一次玩这个游戏,学生大都处于一种懵懂的兴奋状态,关注的是游戏本身“好玩”,第二次玩这个游戏,教师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什么变了?更重要的是什么变了?”看似随意一问,实质是教者的深思熟虑.不经意间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游戏情境引向数学思考:从多边形边数看,第一次6和4不互质,第二次8和5互质;从接回次数看,第一次数目比较小,第二次比较大;从操作形式看,第一次手动示范,第二次课件演示.

      这么好玩的游戏学生早就按捺不住了!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指出:“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前两次游戏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的经验,但这种间接经验又是必需的,它直接引导着学生接下来的猜想与实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记录、一边比较和思考,在潜意识中有一种直觉,这个游戏不简单,可能背后隐含着什么规律.两组多边形的边数也是有意为之,一组互质,另一组呈倍数关系,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情况的接回次数中去归纳和发现.

      【教学片段三】

      师:刚才,我们总共玩了三次尾巴重新接回的游戏,第一次,猜对的人不多.第二次,猜对的人多了起来.到第三次你们自己玩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一下子就猜对了.咦!你们是不是有什么发现?这些重新接回的次数与什么有关?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先请大家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请小组代表汇报.

      生1:我们小组发现,两个图形边数相乘就能得到尾巴重新接回的次数.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1:比如说4乘6等于24,24就是重新接回次数中的一个.5乘8等于40,40也是重新接回次数中的一个.同样,四八三十二、四五二十都出现在重新接回的次数中.

      师:这是他们组的发现,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发现有什么评价?

      生2:他们的发现是对的,但不全,而且不一定是第一个,比如四六二十四就是第二次重新接回的数.

      师:虽然两个图形的边数乘起来能够得到一些重新接回的数,但还有一些,它们并不是边数的乘积,也重新接回了.

      生3:我们小组发现重新接回的次数既是图1(左边图形)边数的倍数,又是图2(右边图形)边数的倍数.

      师:你能不能结合黑板上的数据来说明?

      生3:比如说12、24、36,都是重新接回的次数,12既是6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24是6的倍数,也是4的倍数,36也是6的倍数和4的倍数.

      师:其他组呢?

      生3:也是一样的,40是8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80是8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120是8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师:这是他们小组的发现,你们有什么看法?(没有学生举手)那好!我们鼓掌通过!

      “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基于现实情境的“真”问题,回顾三次玩游戏的过程,猜对的人数从不多到逐步多了起来,再到很多学生一下子就猜对了,朦朦胧胧中学生觉得这里面有奥妙,有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呢?课堂上对学生的信任就是给学生以力量.教师智慧的“退”造就了学生勇敢的“进”,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

      学习无非是每一个儿童内部建构的个性化的、个别化的“意义的经验”.在积累丰富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有一种表达的冲动,迫切需要把自己的发现与教师和同伴分享.相同的游戏活动,不同的学生获得的经验未必相同,在这种个性化的表述中,学生呈现的是一种“原生态”的思维,尽管粗糙,但彰显了自己“朴素”的思想.对话中学生之间的“交锋”很激烈,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在争论中取得共识.课堂呈现的是一种深度参与和有过程的思考.

      【教学片段四】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和汇报,我们发现,原来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就是两个正多边形边数的公倍数,第一次接回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如果现在还让你们玩这个游戏,有把握吗?比如说正八边形和正六边形,要知道正六边形至少转动几次尾巴重新接回,其实就是求8和6的?(最小公倍数.)

      

      生:最小公倍数!(24)

      师:这么快!能不能把你们的想法写下来?

      生4:我先找出6的倍数和8的倍数,再找它们共同的倍数.

      师:哦,他是先写出6的倍数,再写出8的倍数,再找出它们共同的倍数.刚才老师在下面看的时候,发现还有一种很特别的做法,你们能不能看懂?(屏幕演示)

      生5:6不是8的倍数,12也不是8的倍数,18也不是8的倍数,24既是6的倍数也是8的倍数.

      师:他的做法其实就是先依次将6的倍数写下来,看看它是不是同时也是8的倍数.能听明白吗?

      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6:这种做法是找6的倍数来比较,看是不是8的倍数.我觉得因为我们要找的是8和6的公倍数,因为8大一些,我们可以用8来试,这样试的次数少一些.

      对小学数学而言,“建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义的数学建构的过程.新课上到此处,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就是求两个正多边形边数的公倍数.在这里,情境、问题与概念有机融合在一起,只要提到公倍数,学生头脑中马上就会出现“尾巴重新接回”的情境,学生获得的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最小公倍数的“数学模型”.

      斯宾塞曾经说过:“教学要从直观开始,以抽象结束.”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思维发展到一定的层次,这时就要进行必要的抽象,进行“数学化”.回顾本节课,“数学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建模”的过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义的数学结构的过程.有了“模型”意识,当学生再遇到“尾巴重新接回”时便很快知道了该怎么做.站在“终点”回望探究之旅,学生对公倍数的认识更深入了,由此而产生的兴趣,必将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

标签:;  ;  ;  

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建模”--“公共多元最小公共倍数”教学赏析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