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2-139-01
这是一张乱序排放关键词的图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文字是无意义的,因为这只有一个班号为“412”的同学们能看得懂,关键词一条一条,一条连缀着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背后有一个记忆。
这张图片是在2015年4月12日,同学们纪念高中生活的一种方式,寻求规律会发现给学生留下记忆的未必是成功或失败,而是属于他们的集体记忆。
每个老师都希望班级精诚团结,而承担班主任工作的老师会发现,往往一些体育赛事、集体活动会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实际上这不是活动本身的作用,而是这些比赛、活动给他们提供了记忆,而正是这些集体记忆让他们有了交流的平台,增进了情感。所以,班级的良性发展需要班级文化建设,而班级文化建设便是应给学生留有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对象。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的学生哈瓦斯(Maurice Halbwachs)、俄国心理学家维哥斯基(L.S.Vygotsky)、英国心理学家巴特雷特(Frederick Bartiett)等人对此多有贡献。 广义而言,集体记忆即是一个具有自己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对自己过去的记忆。这种群体可以是一个宗教集团、一个地域文化共同体,也可以是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国家。这种记忆可是分散的、零碎的、口头的,也可以是集中的、官方的、文字的,可以是对最近一个事件的回忆,也可以是对远古祖先事迹的追溯。
集体记忆,对于组织来说,能够起到一个让组织成员心理上有归属感的作用。这个归属感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比如说抗日战争之于中华民族,这个事件的记忆,是一个耻辱的事件,对于中国人来讲,对于该事件的记忆能够让大家认识到我们是这个民族的一员,独立于其他民族、国度。
“同学”这一组织便是靠记忆而存在的。我们对“同学”的概念,在我们脑海里更多的是我们同学时期共同做过的事件的集合的记忆。已经毕业的同学,班级的形式已经不在了,但是,当同一班级的同学再次聚在一起,能够给他们带来组织归属感的,只有当年在这个组织中共同活动所留下来的记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当时的集体活动所留下的记忆越深刻,这个组织的凝聚力就更强烈,组员之间的关系往往越紧密。记忆事件越多或者越重大,这个记忆就会越持久。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一些有形的制度化的约束下的“关系”外或者以血缘或者法律所界定的关系外,多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共同事件的记忆形式停留在我们心目中的。
一个组织的凝聚力构建需要我们以组织的名义举行更多的“集体事件”,并让这些集体事件能够深刻地刻画在我们脑子里。不断重复的组织“仪式”,能够让组织成员更加凝聚于组织中。同学关系也是如此。所谓的友谊地久天长,不是靠心理上的相互约束,而更多的是靠双方交互中留存下来的记忆,友谊本身是一系列事件的记忆组合而已。反过来应用这个逻辑,要想维系更好更持久的友谊,需要双方共同制造机会,多交互,留存更多的“共同记忆”事件,回忆本身也是对记忆的强化。
把这个逻辑应用到班级文化建设也是如此。要想有一个和谐的班级,班内同学之间的交互关系、共同记忆事件的安排,是维系这个团队活跃气氛的法宝。
留存集体记忆的方式有很多,一次班会,一次课外活动,一次室外课,一部电视剧,一首歌曲,一种荣誉的喜悦,一次失败的流泪,一种跑操方式,一件蕴含班级文化的班衫,一本满满当当的班级日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交流风格……其实每天经历的生活已经形成了一种记忆,集体的经历在日后就会变成集体记忆,成为一辈子的印记,并非刻意而为。而总要有人充当集体经历的引导者,引导者需要做的就是一别传统,创新做一件事的过程,使其得到更优的结果。通过制造集体经历留存集体记忆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要求一次集体经历后就要收到留存集体记忆的效果,这更像是“放长线钓大鱼”,经历后的时间越久,记忆越鲜活。其次,遇到特殊节日,比如新年、与班级号对应的日期,或多或少要有班级“活跃分子”来带领大家一起回忆集体经历,这样算是对记忆的巩固,而这种行为本身也会被铭记。
有些东西,你只是觉得它们重要而已,其实扔了也没什么;有些东西,某一段时间,对你很重要,过了那阵,该扔也就扔了;有些东西,你知道的,就算扔了,它的痕迹抹不掉,所以,就一直带着。集体记忆于集体中的个体来说就是一辈子抹不掉的痕迹,要带一辈子;集体中的个体都带着相同的痕迹一辈子于班级文化建设来说就是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一个班级需要自己独特的风格以此形成自己的一套文化,就像人需要自己独特的人格以此形成自己的一套准则,人行走于世总要靠自身的精神力量活下去、向前行,如此,班级也需要支撑物它不朽的力量——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中凝炼出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指导着集体经历,集体经历构成了集体记忆。于是,记忆不灭,文化长青,集体永存,班级终在。
习近平说: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而集体记忆便是班级文化建设中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论文作者:王小琴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2月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记忆论文; 集体论文; 班级论文; 事件论文; 组织论文; 文化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2月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