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刊第19卷(2002年)分类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张玄[1](2017)在《晚明笔记体小说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由于受到西方文学观念和理论方法的影响,笔记体小说被长期忽略,大量作品被排除在小说研究之外。而在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中,又缺乏对笔记体小说文体、理论方面的探索。在笔记体小说的发展中,学界普遍认为,明代笔记体小说的发展成就,前不及唐、宋,后不如清代,是一个“成就不高”、“地位尴尬”的发展阶段。事实上,明代笔记体小说不但总结了唐、宋笔记体小说发展成果,还对清代笔记体小说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过渡意义。而在明代笔记体小说的发展中,中前期显得较为沉寂,随着思想文化和政治经济的转变,晚明时期呈现出异常繁荣的局面。晚明笔记体小说在作品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观念、文体、内容等方面也发生了改变,而发达的出版业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晚明笔记体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明代笔记体小说发展的最高成就,是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发展阶段,也为我们了解明代笔记体小说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本论文分为上、下两编,文体与文献研究并行。下编为《晚明笔记体小说知见传本叙录》,对现存的晚明笔记体小说作品进行大量搜集、整理工作,发掘新作品、新材料。《叙录》分为作家、着录、版本、内容四个部分。考证作家生平事迹,介绍作品着录情况。标注版本,尽可能的搜罗每部作品的所有版本,详细着录版本信息,并加以研究。内容方面,辑录作品序跋,前人题识。在较为扎实的文献基础上,展开上编文体理论的研究。首先,明确笔记体小说的概念和研究范围,梳理并思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客观、合理的研究方法。其次,考索晚明笔记体小说观念,解决什么是笔记体小说以及笔记体小说有何文体特点,进而对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分类、成书、编撰者等基本问题进行归纳研究,揭示其内在特点。在此基础之上,对晚明笔记体小说在传播中出现的禁毁、评点、插图、增补与摘录等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凸显其独特价值。晚明笔记体小说在文体方面,既有继承,也存在一定新变,对于这些新的文体特点,本文将采取宏观分析结合个案研究的方式,力图完整的呈现出其在叙事、语言、体制等方面的特点。最后,总结晚明笔记体小说的价值及其在笔记体小说史中的过渡意义,并客观的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和缺陷。本论文在避免“以西例律我国小说”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使研究贴近文献,从晚明笔记体小说文献中来探索其发展的内在理路,对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深入探讨。既有从小说史的宏观角度对晚明笔记体小说进行观照,也有从具体作品出发,来做“以小见大”式的研究。籍此,来管窥明代笔记体小说的发展演变及其独特价值。
本刊编辑部[2](2001)在《本刊2001年分类总目录》文中研究说明
二、本刊第19卷(2002年)分类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刊第19卷(2002年)分类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晚明笔记体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及范围的界定 |
二、已有研究成果之梳理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上编 晚明笔记体小说研究 |
第一章 晚明笔记体小说文体观念考索 |
第一节 创作者视域下的笔记体小说观念——以晚明笔记体小说序跋为研究对象 |
一、晚明笔记体小说序跋概观及其整理 |
二、晚明笔记体小说序跋的分类及其特点 |
三、创作者视域下的笔记体小说观念 |
第二节、接受者视域下的笔记体小说观念——以晚明笔记体小说的着录为研究对象 |
一、官修目录对于笔记体小说的着录——以《文渊阁书目》和《内阁藏书目录》为中心 |
二、史志目录对于笔记体小说的着录——以《国史经籍志》为中心 |
三、私家目录对于笔记体小说的着录——以《晁氏宝文堂书目》、《百川书志》、《澹生堂藏书目》、《脉望馆书目》为中心 |
四、接受者视域下的笔记体小说观念 |
第三节、传播者视域下的笔记体小说观念——以晚明笔记体小说出版为研究对象 |
一、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出版概况 |
二、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出版特点 |
三、传播者视域下的笔记体小说观念 |
第二章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分类 |
第一节 晚明笔记体小说分类及其特点 |
一、传承与创新的交融 |
二、中国笔记体小说史中的昙花一现 |
第二节 从分类来看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发展 |
第三节 晚明笔记体小说分类的意义 |
第三章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成书 |
第一节、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创作方式: 自撰和杂抄 |
一、自撰类笔记体小说的创作概况及其特点 |
二、杂抄类笔记体小说的创作概况及其特点 |
第二节、晚明笔记体小说的成书方式: 集腋为裘和集中写作 |
一、集腋为裘式成书的概况及其特点 |
二、集中写作式成书的概况及其特点 |
第三节、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命名 |
一、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命名方式 |
二、晚明笔记体小说命名的特点 |
三、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命名与文体意识 |
四、晚明笔记体小说命名与成书方式 |
第四节、晚明笔记体小说材料的来源 |
一、读书 |
二、见闻 |
三、藏书 |
四、稗贩 |
第四章 晚明笔记体小说编撰者研究 |
第一节、晚明笔记体小说编撰者的来源及其特点 |
第二节、晚明笔记体小说编撰者的编撰动因 |
一、广见闻、资考证、益教化、供谈助 |
二、居家无聊时的消遣 |
三、补史之不足 |
四、文献的保存和流传 |
第三节、影响编撰者创作的因素 |
一、环境 |
二、个人经历 |
三、学问、出身 |
四、职业 |
第四节、藏书家与晚明笔记体小说 |
一、藏书家与笔记体小说关系之概述 |
二、晚明藏书家的编撰活动 |
三、藏书家对笔记体小说发展的贡献 |
余论 |
第五节、“博学之风”与晚明笔记体小说 |
一、明代“博学之风”源流论 |
二、“博学之风”影响下的晚明笔记体小说 |
三、“博学之风”与晚明笔记体小说的时代特征 |
第五章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传播研究 |
第一节、晚明笔记体小说禁毁研究 |
第二节、晚明笔记体小说评点研究 |
第三节、晚明笔记体小说插图研究 |
一、晚明笔记体小说插图的类型 |
二、晚明笔记体小说插图的形式和内容 |
三、晚明笔记体小说插图的特点 |
余论 |
第四节、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增补与摘录 |
第六章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文体特性 |
第一节、晚明笔记体小说文体的自觉与多元化 |
一、文体认知的自觉 |
二、理论的自觉 |
三、文体的多元化 |
第二节、清真隽永: 独树一帜的小品体语言风格 |
第三节、叙事的张力: 传承创新的《续耳谈》 |
第四节、晚明笔记体小说体制的新变 |
一、晚明笔记体小说的丛编与类编 |
二、辑稗为史: 《名山藏广记》的纪传体体例 |
第七章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价值和地位 |
第一节、钩沉历史: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文献价值 |
第二节、考镜源流: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理论价值 |
第三节、传承开拓: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文体价值 |
第四节、承前启后: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过渡意义 |
结语 |
下编晚明笔记体小说知见传本叙录 |
凡例 |
志怪 |
杂事 |
杂录 |
谐谑 |
小品 |
说丛 |
说汇 |
存目 |
附录: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晚明笔记体小说订补 |
参考文献 |
樱桃河忆往(代后记) |
读博期间发表成果 |
四、本刊第19卷(2002年)分类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明笔记体小说研究[D]. 张玄.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7)
- [2]本刊2001年分类总目录[J]. 本刊编辑部. 广东党史,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