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义利观与21世纪人的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义利论文,中国传统论文,价值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即将跨入21世纪门槛的今天,面对西方现代文明种种弊端的呈露和现实中不同价值观念的激烈冲撞,天下有识之士自然而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汇集在同一焦点上,即“以史为鉴”,结合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去探求超越现代文明的21世纪人的价值的应有样态。在这种背景下,阐释具有悠久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义利观与21世纪人们的价值观的关系问题,其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一、现代文明的弊端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困境
资产阶级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带来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工农业的现代化,这种现代文明一开始就明显地暴露了它的两面性,它一方面使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剧增,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灾难和不幸。由于西欧诸国以其强大的力量向世界范围扩张,逐步加速“世界欧化”或“欧洲的世界膨胀”,从而在西欧帝国主义间不断进行战争。这样,现代文明实际上把人类拖进了一个空前的“危机时代”。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现代文明的这种弊端,陆续问世了诸如“文明史论”、“历史哲学”、“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等被统称为“文明论”的历史哲学。“文明论”的主旨在于批判与工农业现代化相伴随的现代文明的诸形态,认为它是颓废破灭的文明,宗教、哲学、艺术、科学自不必说,政治、法律、军事、经济等都处于危机之中,面临大革命的边缘。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所谓“文明论”即以现代文明的危机为背景的批判现代文明弊端的历史哲学。一般认为,“文明论”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问世的施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施本格勒本来完全没有名气,其著作《西方的没落》问世后,如晴天霹雳,一鸣惊人。后来的“文明论”者英国的汤因比也是如此。汤因比本来是英国考古学领域里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学者,因受施本格勒的启发,一变自己的历史观,倾注生涯于“文明论”研究,其代表作《历史的研究》一出版,就在民众中获得了大量读者,被誉为“20世纪最大的史学家”。这说明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战争和沉重灾难的事实,早在战前已为广大民众认识和关注。
二战后,随着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外层空间的探索和开发、合成材料的广泛应用等,现代文明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其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核威胁。70年代中期,美苏在核武器问题上采取相互破坏战略,各自都配置有上千台远程导弹发射装置。如果一方首先发射,在其弹头未到达敌国之前,就会被对方的人造卫星和地上雷达发现,使对方也按动反攻的按纽,导致双方都将被核武器所毁灭。从70年代末,苏联又配置了多数可移动的中程导弹设备,不仅威胁着西欧,而且使东亚诸国也直接临于核威胁之下。这种情况,虽因苏联的解体而发生了变化,但人类的核危机并没有消除。全世界现有的核兵器的总量,足以使地球毁灭多次。据美国1984年《外交季刊》冬季号刊载的一份研究报告可知,相当于1亿吨当量的核爆炸威力,能造成使40亿人死亡的可怕的“核冬天”,使人类在长时期内失去生存条件。而当时的美苏两家就至少有5万枚核弹,总当量计130亿吨,能造成130个“核冬天”。现实的情况更为复杂。美国研制了大量依靠电脑控制,可装置在军舰、飞机上而又不易被雷达发现的巡航导弹,而且不断加速从80年代初就开始的太空兵器的研制。总之,避免核战争,摆脱核危机,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热切愿望。
其二,生态环境破坏的威胁。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向大自然恣意索取,使人类无限的需求与有限的地球资源、能源的矛盾日益明朗化。环境污染、地球生态破坏,已成为当今威胁人类生存的又一严重问题。地球沙漠化的征兆,就是这一问题的实证。50年代初还被称为绿洲和湖泊之国的埃塞俄比亚,今日已成为沙漠和饥饿之邦,位于埃塞俄比亚北部的苏丹也陷入了这种命运。60年代的时候,菲律宾的森林面积占整个国土的一半,最近减少到20%以下。类似于这种情况的还有泰国。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地带的亚马逊河流域的绿色也在继续急剧减少。
其三,世界经济失衡的威胁。与先进国家资本大量积累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债台高筑,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其成因在于,先进国家的银行为了谋取暴利,大量向中南美诸国贷款,由于这些国家政治、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原因,招致债务累累、民不聊生。世界经济的这种严重失衡现象,如果继续恶化,同样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的混乱,造成人类生存的威胁。
除了以上列举的人类生存的三种主要威胁外,自80年代后期开始在先进国家里出现的少年犯罪、学校暴力事件急剧增加和人际关系的疏远化等等异常现象,也都被视为人类生存面临危机的不祥之兆。
面对人类面临的深刻危机,许多先进国家的有识之士,依据自己长期以来对现代文明的历史观察和切身体验,针对现代文明的弊害开始了批判的思考。这种思潮的突出特点在于,它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不再仅仅局限在它的“种种弊害”上,也没有简单地作出现代文明衰亡的结论,而是深入到了问题的深处,从哲学基础和价值观的根源上去寻求超越现代文明的“良药”。日本社团法人伦理研究所的“纯粹伦理”思想认为,作为现代文明哲学基础的,是笛卡尔的机械论自然观。这种机械论自然观,把本来是统一为一体的物质和精神相割裂,重物质轻精神,肯定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在这里,可以找寻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质文明偏重和拜金主义、金钱万能主义泛滥的源头。因此,必须用一种新的伦理去替代个人主义伦理,以创建自然与人类协调共存的新文明,防止地球和人类的毁灭。自70年代后期从美国兴起,后传入日本等先进国家的经营伦理学也认为,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企业以获得最大利益为目的,最关心的是“销售额”、“效率”和“竞争”等,无视或轻视社会性或人性,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反社会行为。当今时代必须改变以往的思考和认识,实现由企业中心主义向社会生活中心主义的转变,限制利益第一主义和个人至上主义,把以社会公正、正义为基础的价值观作为经营的前提条件,以纠正工业化社会中的种种扭曲现象。以上说明,现代文明及其个人主义价值观,在世纪之交,已陷入重重困境。
二、21世纪的人的价值走向与中国传统义利观的作用
人的价值观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受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还受着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上层建筑诸因素的影响。处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度里的人们,其价值观是不同的。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一时代的人们的生活背景中的共同因素将日益增加,从而使人的价值观中的超国度的内容不断增多。未来的21世纪是一个以高科学技术信息为龙头的经济国际化和企业全球化的新时代。从人的价值实现的要求看,这种新世纪人才应具有如下两方面的基本素质。
其一,具有独创个性。未来的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同自19世纪产业革命开始的工业社会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工业社会的重要资产是机器,而在未来的现代化社会里,知识将作为首要的产业而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工业社会需要的是严守一定的工作守则,依靠操作机器的体力劳动去完成明确的任务的劳动者,而未来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则是机器所无法代替的脑力劳动者,即以独创性为本质特征的智力劳动者。这就告诉我们,在未来现代化社会里,劳动者若失去了进行思考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就注定要被机器所排斥。因此,在未来的社会里,个人独创性的充分发挥,将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意味着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其二,具有约束自我的整体意识。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趋频繁,各国经济、各地域人民的生活就会逐步形成“相互依赖”的格局。例如,企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要求各国企业的国内外活动,必须在国际框架中进行。把防止环境污染,保护地球生态平衡作为义务而积极努力。丸山竹秋先生的《地球伦理学》,把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局限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狭窄领域,而是把它扩展到人之外的外在存在即宇宙和地球,其宗旨也正在于探讨未来社会人即作为地球人的自我约束。
以上所述的21世纪人的价值观,同与现代文明相连的个人主义是相去甚远的。正因为如此,在世纪交替之际,人们才呼唤着能够克服个人主义的超越现代文明的社会的到来。这里,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义利观将对21世纪所需要的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这决不是出于主观臆断,而是以中国传统义利观曾对世界产生过的重大影响以及未来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为依据的。
第一,中国传统义利观对世界的影响由来已久。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曾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应是位于东亚地区的一些民族和国家。早在公元1世纪时,中国儒家学说便传到了朝鲜。朝鲜民族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消化、吸收过程之后,使儒家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居于统治地位,全国上下“崇尚信义,笃好儒术,礼让成俗,柔谨成风”。日本也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约在5世纪前后,儒家思想就传入了日本,不久便渗透到了日本社会道德生活之中而发生作用。到了德川幕府时期,日本朱子学被定为官学,开始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居于正统地位。日本封建时代形成的武士道的主要道德规范,如“舍生取义”、“见义不为无勇也”、“非礼勿视、听、言、动”等等,都是出于儒家典籍。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从6岁起就开始跟随其父学习儒家经典《论语》,并将其作为自己终生的经营指针。他把自己的经营指导思想叫做“道德经济合一说”或“义利两全说”。社会上的人们更通俗地将它概括为“《论语》加算盘说”。前新加坡驻日本全权特命大使黄望青教授说:“‘同舟共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古训加上‘公而忘私’这些都是东方的美德,也是日本学自中国的文化遗产。”另外,位于东南亚的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都同中国的儒家思想有着紧密、深远的历史联系。不仅如此,儒家思想也对西方社会产生过影响。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先驱莱布尼茨、德国诗人歌德、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百科全书派的领袖狄德罗等,都赞叹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并从中吸取营养。法国重农学派代表魁奈的弟子大米拉博说,孔子“教人敬天,畏天,爱人,战胜物欲,勿以情欲衡量行为,应以理性为标准:凡是不合理性的,叫他们勿动勿思勿言。宗教道德优美到这个地步,真是无以复加了。”据上可知,中国传统义利观同儒家思想一起,曾对世界人民的道德生活产生过作用,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因此,它作为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对21世纪人的价值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中国传统义利观与21世纪人的价值观的统一。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意义明确的义利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周人提出的“遵王之义”的价值标准。春秋末期,儒、墨、道、法诸家把义利关系问题局限在主体的道德行为选择领域各述其见,形成诸多义利论的理论形态。宋代道学家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重义贱利,连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欲望也被一概排斥,扭曲了先秦时期儒家义利论的本义。综观中国传统义利观,虽然在一定时期,在某些思想家那里,程度不同地表现出轻视个人利益的倾向,但是,这并不影响以兴天下之利,利济苍生为主流的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光彩和价值。这种中国传统义利观在历史上对于塑造中华民族坚贞不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保证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应当指出的是,作为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继承和发展的当今中国人提倡的义利观,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观,在内容和形式上,剔除了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糟粕,并根据今天中国国情和国际社会的需要,赋予了新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它一方面充分地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求把义放在首位。可以预想,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义利观的逐步完善,中国传统义利观对世界的影响将愈来愈大。
(本文为“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品德教育”中英国际交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