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城市河道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要想发展离不开河流,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水资源,对面如此强大的刚性需求,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成为城市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工作。本文分析这项工作的现存的问题,阐述了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的原则,最后对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希望能够为城市河道治理工作做出贡献。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环境修复
引言
国内城镇化建设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地区的河道过水面积在逐渐的缩小,水质量降低的问题不断加重。城市地区的河道除了有基本功能之外,而且有着自动净化城市水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承载着城市地区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等。人类与水和谐共存的理念在逐渐的重视,城市地区的河道治理在不断向优美环境、舒适体验、城市文化与生活休闲多功能于一体河道生态治理与修复模式。城市地区的河道在满足排洪水、行洪的基础上,遵循河道环境的自然演变规律,对河道进行适当的环境修复与治理,维护河道生态环境系统的正常循环。
1城市河道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我国各个城市的河道生态环境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城市地区在这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河道的防洪能力变弱。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在扩张建设过程中,河道的过流面积遭到压缩。再加上城市居民的不断增多,使得城市水文效应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最终降低了河道的防洪能力。第二,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不高,并且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水质污染问题。在当前城市河道体系中,地表径流会携带城市污染物直接流入河道中,同时一些没有达到排放标准的生活污水也会流入到河道中,使得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显著下滑,并带来显著的河道水体污染情况。第三,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也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恶化情况。这些环境恶化主要体现在河道水体含氧量降低,同时水体中的水生动植物种群不断降低,造成了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功能的下滑。
2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的原则
2.1以恢复河道基本功能为原则
在对城市河道进行生态治理之前,需要制定出一套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用水计划,优先满足城市人口的基本用水需求。在此基础上,想方设法发挥出河道特有的排涝、防洪、通航等功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相关治理措施使河道的生态服务以及环境保护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向更高的层级迈进。
2.2以提升生物多样性为原则
城市地区河道水空间与陆地空间之间的存异性越大,面积越大,河道生活的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则越好,产生的服务价值则越高。因此,可采用拓宽河道水域面积、加大河道两岸区域的面积等合理办法,维持河道水域上游、下游以及两岸区域生物群落良好的生存空间。此外,可以在岸坡与河道水域之间修建合理宽度的过渡绿化地带。植物种植应当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质生长的植物,在岸坡的坡顶区域可选择种植适宜生长的水果树木或其他经济作物作为绿化植物,不但有着良好的绿化作用而且可得到经济效益,在河岸线区域应当种植高度较低的灌木植物,可作为野生动物适合生存的环境
2.3以强化自我修复功能为原则
正常情况下,河流本身都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而这种能力与河流的含水量、含氧量高低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为了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确保河流能够有效发挥出排涝、行洪、通航供水等功能,必须加大城市河道的含水量,从而满足水分、空气、能量交换等方面的需要。此外,还要减少河岸附近的硬质土壤量,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河岸附近的生物多样性。同时,通过地下水与河流之间的自然调蓄与交换,使城市的水循环系统得以改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以景观与文化设计为原则
城市地区河道的生态系统治理工作与环境的修复工作,应当与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城市建设特点相结合。设计河道环境的治理方案需要与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因素和建设发展理念相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环保绿色的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系统。
3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措施
3.1堤坡设计
物质通过合理的生态系统,可以按照适当的速度和形式转移至界面区,并有助于陆地的水土保持,可有效避免河道因各类污染造成的富营养化问题的发生。因地制宜的选择与河流生态系统相适应的堤岸断面类型,应从河道生态保护与行洪能力的角度,优化选择合适的堤防布置方案和堤岸边线,从而最大程度的恢复过渡带、河漫滩以及河流主河槽等区域的自然特征,确保一定的植被空间与河漫滩,为保护生物栖息功能与生境多样性创造有利条件。尽可能的选用生态堤坡并避免裁弯取直,位保留一定的岸边带宽度,U型过水断面或斜坡设计模式为比较常用的河道断面形式。城市区域人口规模较大且人类活动密集,为降低人或小型动物不慎落水事件的发生概率可采取河道斜坡设计,并且缓坡还可为搭救提供一定的空间,为河流生态提供较好的聚集地。另外,为保证城市河流水体量可对“包堤”形河堤采取植生型防渗材料进行处理。
3.2断面设计
将河道进行生态治理的断面可以设计为复式结构的断面或者是梯形结构的断面。复式结构设计的河道断面,要占用较大面积的土地,占用河滩的面积也较大,能为两栖动物与河道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河道滩地可建设成休闲景观区域,不但能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而且能创造良好的景观效应。梯形结构设计的河道断面常应用在城市区域的河道中,因为这种断面设计土地面积占用较小,能利用减小河道两岸的坡度设计以此提高岸坡的植被覆盖率。
3.3灵活使用人工增氧
就当前城市河道的水质污染现状来看,多数污染源都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虽然我国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一直强调污染减排和排污处理,但是城市污染水体的治理依然没有得到较好的成效。在后续处理过程中,各个城市地区可以考虑通过水体人工增氧的方式来治理河道水体,从而达到河道水体生态修复的成效。在具体操作中,城市地区可以考虑在河道周围区域中建设一些水车、喷泉等设备,能够通过人工修建设备的方式来促进河道中的水体流动,显著提高河道水体的循环程度,增加水体中的含氧量,避免水体发生二次污染。
3.4修复人工湿地
湿地有着调节储蓄洪水、净化水的质量等多种作用,因此,可在水路过渡地带进行人工修复湿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水资源管理保障制度不完善、水系统功能结构单一、水资源储量不足以及水景观公益性偏低等问题,因此在未来建设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对河道生态治理措施与模式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原有的治理方式基础上,又实现了创新发展,使相关治理措施更加具体和更加全面,促进城市河道生态系统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推动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董仲源.辽宁省阜新市柳河河道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探析[J].地下水,2017(03):148-149.
[2]宋岩.浅谈河道治理工程中存在问题及措施[J].地下水,2016(06):224-225.
[3]陈辉.TOPSIS法评估模型在河道整治方案优选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地下水,2018(03):164-165.
[4]李单丹.农村河道护坡治理模式及生态护坡应用探讨[J].地下水,2018(01):209-210.
[5]李强.关于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讨[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4(06):30-31.
[6]李学森.凌河流域治理保护理念及模式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5(06):30-33.
论文作者:张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河道论文; 城市论文; 水体论文; 生态论文; 断面论文; 河流论文; 自净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