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二医一护”模式替代“一医一护”模式的优势分析论文_陈爱华

院前急救“二医一护”模式替代“一医一护”模式的优势分析论文_陈爱华

秦皇岛军工医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院前急救工作是指到达医院前,急救人员对急症或创伤患者开展现场或转运途中的医疗救治⑴ 。我国院前的服务体系可分为“独立型、依托型、指挥型、院前型⑵”, 我市的院前急救是指挥型,即120指挥中心自成体系,独立完成指挥工作,无自己的急救人员、设备、救护车和病房,日常工作只是受理120报警电话,并协调调动我市及各县区28家医院急救站的医务人员和救护车,提供院前急救服务工作。传统的院前急救工作小组的配置是: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司机,要求配备担架工。院前急救事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作为二级医院,缺乏经过规范化培训的院前工作人员,而且工作人员多为低年资医师,工作经验、工作能力都很欠缺,人员流动性大,这给院前工作增加了风险,增大了难度,我院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打破传统的“一医一护”模式,将院前急救小组人员调配成“二医一护”的模式(内外科各配一名医生),通过实践检验,我们认为这种模式更适合二级以下的基层医院。现就“二医一护”模式的优势逐一论述:

1、“二医一护”的配置省去了担架工,减少了医院的经济支出。因基层医院经济条件较差,按规定每个急救小组需配2名担架工,要满足日常工作至少有4名担架工,将会增加很大的费用,为此基层医院均无担架工。而拨打120需提供院前急救服务的病人,大多数需要搬抬,在搬抬转运病人的同时完成病人的救治、监护,对于重症病人来说“一医一护” 的配置就倍感吃力,所以我们配置了“二医一护”,用增加一名医生替代了担架工的工作。另外,我们基层院前急救车空间很小,如随车人员按医、护、司、担架工5人的标准配置,则车内会比较拥挤,影响救治工作的开展。

2、“二医一护”模式有利于工作互补,缓解心理压力。大家都知道,院前急救工作不同于院内,工作环境艰苦、救治条件有限、医生要独立面对病情复杂、多变、危重、年龄不统一,文化层次及社会背景不同的各类病人,在第一时间快速作出评估,拿出救治方案,稍有疏忽可能铸成大错,院前工作的抢救性、高技术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 ⑶ ,使参与院前工作的年轻医护人员承担着很大的心理压力,每一次出警都是对年轻医护人员的一个考验。虽然工作中他们会逐渐成熟起来,但成长为有丰富经验、过硬急救技能和良好心理素质的院前医生,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出院前,到现场要携带很多医疗器械,如急救箱、心电图机、除颤仪、铲式担架或软担架,不管患者处在楼上家中,还是施工工地,大家均要将仪器物品随身带上,这些东西在“一医一护”模式很是吃力,尤其初步处置结束,将病人抬上救护车的过程,很是困难,又要拿设备又要抬病人,“二医一护”就轻松了许多。出现场,不管病人出现了什么状况,两位医生可以知识互补,提出全面到位的处置意见,有利于及时完成院前病历的书写,有利于与家属做沟通和告知,两人内外科互补,有利于增加工作时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减轻院前工作者的焦虑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现场救治的成功率。

3、“二医一护”模式有利于保障病人的医疗安全,院外院内、转送交接、全程监护,无缝连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出院前的医护人员,现场初步处置后,往医院的转运过程中,如系外科病人,由外科医师监护处置,内科医师则坐在司机旁边,一边帮司机观察路况,一边及时将病人的情况通知接收病人的医院,尤其重症病人,需要急诊手术者,则通知提前做手术准备;如系内科病人,则换位。如病人是来我院治疗,则院前医生有义务继续陪同患者做相关的急诊检查,并护送住院,此期间,如再次出警,则根据出警提示,其中一位医生再次出警,另外一名医生完成病人的护送交接工作。有的医院院前值班人员,内外科都有医生,但不同时出任务,根据接警任务单的提示,是内科的内科医生出,是外科的外科医生出,结果经常会有,任务单提示不准确而出错的时候,或是病人内外科问题均存在,内科解决外科问题,外科解决内科问题均感生疏、底气不足,增加了医疗风险,内外科同时出警,可以规避调度中心给警不明确的缺陷,提高现场处置的质量。

4、“二医一护”的配置有利于复杂灾难现场的救治工作。如猝死,需心肺复苏时,现场救治科学分工,初始判断者立即启动心脏按压,同时另一人开放气道,给予气囊面罩、人工通气,护士全力建立静脉通道、给药、接心电图机,如情况有转机,则一人全力继续给予抢救,另一人可以与病人家属交流,告知病情,并及时与预接的医院进行沟通等,工作忙而不乱,如遇车祸、群架伤,“二医一护”配置可以一人积极检诊处置患者,一人及时将现场情况与调度中心及上级部门汇报、沟通、请求支援等。如只有“一医一护”则无法很好的完成此项工作,因现场患者及家属的焦急、渴望的眼神,不允许医生离开病人去打电话,交由司机负责联络,在病情介绍方面也有局限性。

5、“二医一护”的配置有利于快速处置病人,减少医疗纠纷。因基层医院急诊配置不规范,很多医院院内急诊只有内科医师,而无外科医师,以前遇到急诊外伤,接回病人,只能通知住院病房的医师下来诊治,但有时手术或正在抢救危重病人,不能及时来到急诊参与外科处置,导致病人因等待而引发不满,极易引起过激行为。为了改变此情况,我们院前配置有一定外科经验的医师,院前接回外科病人或急诊自行来院的外科病人,均由他们在急诊处置,如需住院则初步检诊处置后护送住院。全程无缝连接,保证了快速处置病人,全程监护病人,通过此方案的实施,我们的外科纠纷为零。

基层医院没有成熟的管理经验,没有专科的急诊医生,院前工作人员都是兼职医生,大都从各科抽调过来的,而且多数医院急诊得不到院领导重视,增加了急诊的管理难度,增加了各种纠纷及医疗风险的机会,在过去急诊医生被打、被威胁、被投诉时有发生,我院自从调整成“二医一护”模式,做到无缝连接,连续两年投诉均为0,结合基层医院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二医一护”模式更有可操作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沈洪 ,急诊医学. 第一版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8.

[2] 李春盛 ,急诊医学高级教程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3]周丽萍,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8):2820-2821.

[4]李春盛 ,急诊医学高级教程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陈爱华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  ;  ;  ;  ;  ;  ;  ;  

院前急救“二医一护”模式替代“一医一护”模式的优势分析论文_陈爱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