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进程中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问题_信息社会论文

信息化进程中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问题_信息社会论文

信息化进程中的中国现代化战略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进程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科技救国到科技强国,中华民族在漫漫的长夜中已走过了100多年的艰辛历程。在这100多年中,中国从落后到先进,从全盘引进模仿到创新超越。中国的经济从贫穷开始走到小康,中国的地位从弱小开始走向了强大,中华民族开始由一个黑暗、毫无希望的民族变为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民族。这一切表明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中国在建国后50多年的曲折发展中,走着世界400多年里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光辉的邓小平理论,激发和焕发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科学精神。新世纪的到来,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振兴有着强烈的紧迫感和时代责任感。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变迁的时代,信息化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互补共进来推动现代化、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一条便捷途径。站在现代信息革命的时代高度,关注世界信息化潮流,加快中国信息产业国际化的步伐,才能把握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步伐,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本文以此为主线,从历史和现实结合的角度对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的内涵以及如何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的道路来推进我们现代化的途径进行探讨。

一、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现代化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时代主题,更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中国是一个现代化的后来者,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它和先发的已现代化的国家差距是明显的,中国现代化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不仅存在着一个程度落差,而且存在着一个时代落差。

100多年前,当由西方入侵而引发中国现代化的时候,中国是典型的农业文明社会,而西方是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西冲突的实质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其时中国社会的深层矛盾是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中国现代化的矛盾和核心是实现工业化及其相应的社会转型。

100多年后,由于现代化信息革命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已完成了工业社会而进入到信息社会,而中国社会尚没有完成工业化。在这种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三重矛盾冲突中,中国的现代化就变得更加复杂。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中国的现实问题在于:一方面,它基本上尚处于前现代化阶段,必须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世界还在前进,相对于中国的超前发展已然形成气候,还没有现代化的中国人毕竟不能回避后现代的要求。这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人处在前后夹击之中……”。(刘大椿《人文背景下的科学精神》《哲学动态》1995年第9期)首先,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不仅城乡差别很大,而且中国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是农民,中国社会在主体上仍处于前现代农业社会,这就客观上决定了自然经济格局的旧习依然存在,封建意识根深蒂固、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原始的、自存的“天人合一”观念之上,它对自然血缘关系和伦理纲常强调,对科学技术的拒厌等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尤其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与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性、开放性的现代性发生冲突,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其次,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之中,也就是说,中国正努力实现自己的现代化,但是,中国在进行现代化之初,和西方国家有着极为不同的背景。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之初,工业文明正方兴末艾,朝气蓬勃,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也带来了地球有可能遭受严重破坏的危险,现代工业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却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枯竭,现代商业促成了社会的繁荣,却也俗化了人的精神领域。在中国进行现代化之时,西方工业文明已高度发达。上述的弊端和危机的暴露,科技理论和人文精神将工业文明的正面和负面效应展现给我们,这不能不使正在进行现代化的中国产生极大的价值冲突和混乱。再次,正因为工业文明的内在缺陷和弊端,才使西方社会展开了对其不同侧面的批判,并开始向后现代文明的过渡。尚未实现现代化的中国,过早地使后现代文化介入了现代化的进程,这不能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新的冲击。

现代化的概念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在70年代前,所谓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化,而在70年代后则发展变化了,这是因为计算机网络,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开发,标志着信息技术已成为主导技术,信息化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阻挡的洪流。综合起步晚、起点低和超常规型的发展特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的特征。这样,前现代化、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这种在西方社会历时出现的问题,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都同时呈现出来,并且,相互缠绕在一起。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上和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但在生存方式上,我们却不得不和发达国家一样,既面临同样的“现代化痛楚”和“发展性危机”,也面临着同样诸如媒介污染之类的后工业社会的最新“富贵病”。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矛盾是多样复杂的,现代化发展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从世界历史角度看,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是一场无法避免的社会变革,现代化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工业化,但工业化并不等于现代化,因为工业化仅指基于技术及应用科学研究所推导出“经济”变迁,它只具有经济学的意义,现代化则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社会与政治的变迁,它具有普遍的社会性和革命意义。

二、现代化与信息化的中国

信息化与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最多提到的关于社会发展目标的两个概念,现代化强调的水平达到社会所处时代的先进程度。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现代化将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信息时代的现代化,则首先应当与信息化相关联。在当今信息革命突飞猛进,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广泛普及应用,西方国家已进入信息社会的初级阶段的时代,欠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水平还很低,或者还根本未提到发展的实际日程上来。信息化并不是具有在所有时代都能成立的性质,信息化是随着人类信息时代的到来而提出的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的实质是要在人类信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信息化和信息的社会化,从而建立一种超越旧的人类时代的新的文明——信息社会文明。信息起码具有三个方面的指标:第一个是信息处理和传播方式的巨大进步;第二个是信息处理和处理的广泛影响;第三个是对社会面貌、社会状态、社会结构和体制的全方位、综合性和全息性的改造。所以由此看来,只有少数发达国家的信息化还不能算是人类社会的信息化。目前各发达国家所提出的各类信息化目标除了国度性以外,还有许多是区域性和全球性。从这种情况来看,信息化的全球性发展仍是信息社会文明的必然趋势。

在世界正向信息时代迈进的形势下,根据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我国的现代化可以跳过工业化而直接进入信息化,但也不能走西方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而是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也就是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必须把信息这个发展方向作为现代化的一个极为重要、必不可少的标准,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重组传统工业技术,使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避免以往工业化中所存在的高消耗、高污染严重后果,走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道路,走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的道路。实现以工业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先导,以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和能量,以又信息化为工业化提供现代技术的驱动力,使两者相互作用,互相促进,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首先是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基础,信息化是由工业化培育出来的。信息化所必备的物质基础,一般都由工业化提供。如生产信息材料和元器件的半导体工业,通讯设备制造工业等,都要由钢铁、机械、化工等服务。其次是信息产业不可能搞封闭式发展,必须以农业、采掘业、建筑业,其他非信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自己的销售对象,向传统产业找市场。没有工业化,信息化就失去了大部分市场。再次是信息产业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就要依靠原有的老产业积累和聚集资金,给予资金支持。另外,信息化又是工业现代化的最佳手段,信息化可以促成工业化。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反过来有力地推动工业现代化,这主要表现在对传统工业的信息化改造上。在传统工业设备的基础上,适当地配备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如感测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系统,就可以构成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系统。信息化工业还可以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提高经济效益,可以把整个经济联系起来,提高经济实力。总之,信息化可以协调经济发展,为工业提供新的途径和机会,可以弥补工业经验的不足,可以推动工业化。

在当代,处于发达状态的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一个尽快发达起来,即尽快现代化的问题。现在,现代化要以世界上最发达的现代生产力和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现代民主体制和现代人的知识素养等方面作为衡量标准,就是要尽快达到现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方面的原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无论在经济、政治方面,还是在文化教育、人的知识素养方面,差距都是十分巨大的。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还基本上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的建立时期。要实现现代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课题,他们必须在短期内走完发达国家已经走了上百年的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变迁的时代,信息化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正如同工业化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的显著特征一样。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已发生过多次信息革命,诸如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电话的使用等等。但无论那一次信息革命也没有像从计算机发明到信息高速兴建这场现代信息革命这样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它是一场智能革命,导致人类智力的解放和智能生产力的产生;它是一场产业革命,导致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诞生;它是一场社会范式的根本变革,导致人类社会由此而最终步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社会。因此,只有站在现代信息革命的时代高度,来思考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把握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步伐,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国情。不难看出,在发展阶段上,中国尚处在前现代化阶段,必须走向现代化。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充分考虑现代信息革命给我们提供的新机遇。首先,信息技术有着其它任何技术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对生产要素的高附加值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效益和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及时、准确的信息;中国的金融、税收业务急需通过信息化来提高资金利用率和防止偷税漏税;各级决策机构更是需要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来采集、处理、传输和反馈信息。其次,从总的方面来说,现代信息革命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我们提供新机遇:(1)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现代信息革命可以使信息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2)可以通过决策信息化和社会管理信息化等途径,更好地解决文化、教育、卫生、环境、行政等方面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发展。(3)通过开辟与信息化有关的科研领域,通过信息技术和传统技术、实用技术的结合,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来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4)现代信息革命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的发展提供了信息化的教育、培训和交流手段。(5)现代信息革命所产生的信息产业本身在国民经济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先导产业,是国民经济取得发展的动力;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中各生产要素具有优化作用;信息产业可以直接创造出财富。

三、我国现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现代化战略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世界上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正同时面临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并实现我国的现代化,中国的工业化理应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来实现,即是说在进行工业化的构想的时候要站在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制高点上来提高所构建的工业化体制的信息化水平和程度。不能放弃远未完成的工业化,但也不能等到工业化完成以后,再实施信息化。因为信息化或基本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是一定要在工业化完成以后才能发挥作用。虽说历史上先进工业国家的信息化是始于工业化完成以后,但无论在工业社会还是在工业化阶段就已经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了。当今时代,信息化是一种全方位改变社会面貌和状态的催化剂,离开信息化谈论什么工业化、谈论什么发展问题、现代化问题都是短见之举。工业化是从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演进,在工业化过程中要处理好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信息化是工业主导型经济向信息主导型经济演进,在信息化过程中则应处理好信息业与工业的关系。在工业化中,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在信息化中,工业是基础,信息业是主导。对于选择信息化与工业化互补共进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就出现了双重的“基础——主导”关系,这无疑就增加了难度。但是,由于信息化对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具有促进作用,这种难度可能会因而减少。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来说,农业不能忽视,工业化不能停止,服务业应予重视,信息化必须加强。所以,当前在保证农业基础地位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工业化与信息化间的互补关系,用工业化培育信息化,用信息化促成工业化,并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将来使信息业和服务业由现在的先导产业和补充产业变成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对于我国追赶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长远意义。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着一个现代化问题,需要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然而,缩小差距并不等于就已经现代化。现代化的到来只能是在消除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之时,即自身转变为发达国家之时。由于起步条件的缺乏,在某些方面或领域缩小差距是较容易的,而要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全局上消除差距则是困难的。再一个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发展目的的滞后性。一般说来,现代化的标准是以当前发达国家和地区所达到的社会发展状态为尺度的,然而,发展中国家如果仅以此为其发展目标,那么,当这个目标实现之后,发达国家已经发展的更发达了。因此,现代化与非现代化,发达与不发达都只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都是在相比较的尺度上成立的,要解决这样的一个难题,发展中国家在寻求通向现代化之路的时候,就必须具有实现目标的超前性。我国实现现代化问题,同样要合理解决两大难题:发展目标的滞后性;缩小差距要在社会全局上消除差距。我国的一些科学技术专家认为,到上世纪末,中国总的科学技术水平,将相当于本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世界先进水平,与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还有10-20年。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人均收入的未来发展目标是,本世纪中叶,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它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落后的经济状态变为世界先进经济状态,实现未来的经济现代化。至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人的知识素质、文明程度等方面的现代化,比起科技、经济方面的现代化来说则是存在着某些滞后性的方面。所以,社会发展全方位的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比起经济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则可能需要更为长久的时间。

社会的发展就其实质而言,并不只在于其生产的产品的量的增长上,而更在于通过什么方式生产的质的进步上,当生产方式未曾改变的时候,仅以生产产品的量的增长所呈现出来的社会变化,只能是某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社会变化状态。而信息化恰恰是体现在农业生产上,体现在工业生产上,体现在社会事务的管理上,还体现在一般社会生活、社会教育和人们的观念上,这都是某种全方位改造的质的变化。目前,中国的工业虽然发展很快,但却是高消耗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含量低。中国广大农村的落后状态也与信息闭塞有关。中国的国防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更急切地需要信息。而且,由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时间推移,信息化的意义也必定越来越大。“信息化”和“信息社会”的概念,早在60年代后期就在日本变的时髦。今天,人类社会经历了由生产力到机器生产力的转变后,正在由机器生产力向信息生产力转变,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的主要内涵,也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我国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及搞活微观经营的迫切要求。随着信息革命、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的出现,信息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我国在以往的发展中很难全面而合理地把握世界发展的格局和趋势,也很难恰当捕捉住自我发展的良好时机。20世纪进入80年代中叶,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信息革命已经展开了大约20个年头后,我国政界和知识界才开始掀起一场学习、介绍、评价信息革命、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的运动。自那以后,特别是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中国的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才以强劲的势头向前发展。

在这个人类已经跨入信息时代的世界背景下,要实现现代化,要改革开放就必须关注世界性的信息化潮流,并尽快加入到全球信息化的阵营中去。信息化的发展,虽有其内在的规律,但也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强调人的现代化,强调塑造完善的人格。这的确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也才能够避免重蹈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所走出的以物性吞没人性的覆辙。日本人能用40年时间完成美国人用100年所干的事,使其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就已为我们证明:只要我们主观努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就可以加快我国现代化的步伐,从而在信息化基础上建立起新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有效地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促进经济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克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难题。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抓住机遇,把现代化、信息化结合起来,开创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能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主义中国能否为人类提供一种最优发展模式的问题。

总之,立足社会信息化的时代高度和中国的基本国情,加速中国的社会信息化,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互补共进来推进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道路,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缩小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差距的一条便捷途径。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进入信息时代的完整含义,不仅仅是计算机网络使用操作技术的普及,同时也应该是民众的信息开发和利用信息能力的普遍提高,民族的文化知识素质的普遍提高。为推动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实行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优先发展的战略,使之逐步成为带动整个经济腾飞的主导产业。

标签:;  ;  ;  ;  ;  ;  ;  ;  ;  ;  ;  

信息化进程中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问题_信息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