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计划理论体系的构建与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体系论文,我国论文,新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社会主义微观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步变化,计划管理学者的危机感也日益严重起来。到九十年代初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这种危机感终于变成了现实。老一辈计划学者几十年来建立起来的计划管理理论框架,由于计划管理对象的实质性变化而成基本坍塌之势,一时间使计划学者充满失落和无所适从的感觉,甚至出现了我国经济发展到底需不需要计划管理或计划理论是否科学的疑问,好在很多计划学者在不利的大环境下仍然坚持计划研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的计划管理理论。经过几年的宏观经济管理实践和理论探索,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不要计划管理,而是要加强计划管理,计划管理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不可少。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计划管理,无论从实质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计划管理。作为计划管理的理论工作者,必须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进程,研究和发展我国的新计划理论体系,建立适合我国计划管理实际的新的计划管理学科。
经过我国计划学者几年的研究和探索,新计划理论体系的建立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特别是一些新计划教材和著作的出现,弥补了教学的断档。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计划管理还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只可以说是个开头。这些成果在不少方面还没有跳出旧计划理论的框架,在有些方面甚至还带有很浓重的旧色彩。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新计划理论体系的建立,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管理的需要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一、建立新计划理论体系应坚持的原则
在建立新计划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总结我国几十年计划理论体系建设的经验,吸取其中教训,把新计划理论体系建立在稳妥、可靠和科学的基础上。为此,我认为建立新计划理论体系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其一、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所谓一般就是一般的计划管理原理与实践。这种一般原理可以是计划管理的一般推理分析性原理,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关于计划管理的推理分析原理、凯恩斯关于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的推理分析性原则,也可以是世界各国关于计划管理的一般性原理,特别是发达国家和计划管理较成功的国家的计划管理的一般性原理。实践就是实行计划管理的国家的一般计划管理实践。所谓特殊就是我国的计划管理的特殊性,包括实践的特殊性和由此而形成的理论上的特殊性。从一般到特殊,有利于归纳出我国计划管理的总的基本要求和各个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要求,从动态上把握我国的计划管理及其变动规律。
其二、实践性原则。我国的计划管理理论不应停留在一般的理论分析阶段,而应推进到实际证明的阶段。就世界各国来看,不少国家已经有少则几十年,多则六、七十年的计划管理实践,目前又都处于各自的探索之中,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索计划管理的条件已经成熟。只有通过实证分析,才能把计划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之科学可靠,令人信服。我们应避免过多的理论推理分析,特别是以伟人们的某些论述作为论据,实证分析就是要以事实为根据,提升出计划管理的一般理论,避免计划理论沦为政府政策或为体制作注脚的现象。
其三、严格限制在计划管理范围之内。计划理论应该解决的计划管理问题不应当过多地涉及到其它学科研究的问题,使计划理论成了大杂烩,计划理论问题没解决,其它学科研究的问题也没讲透。当然,作为宏观计划管理理论,不可能不涉及到很多学科研究的问题,但这种涉及只能限于应用其研究成果而不是研究其问题本身。
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计划理论体系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计划理论工作者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探索。以上原则只是根据我国目前计划管理理论的发展状况和以前的建设经验提出的,可以肯定是不成熟、不完善的,仍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根据这些原则,提出我国新计划体系建立的基本研究框架,供计划学者参阅或讨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管理的构成
我认为从我国目前的新计划理论研究状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和各方面资料提供的经验状况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管理的理论体系应该由四部分组成。
(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计划管理的必然性
这部分是新计划理论体系的基础性部分,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对人类经济发展实行计划管理的问题,把计划管理建立在宏观的基础上,对于这一问题应从两方面加以论证,一方面是从人的本能——自利性——对物质财富的追逐开始,论证人们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人均拥有更多物质财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直至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在各个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经济活动中出现了异化的力量,形成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破坏了人类财富的创造。另一方面是从人类为治理经济危机不懈努力的过程方面加以论证。这方面应主要侧重于马克思理论和凯恩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包括他们对经济危机形成的根源,机理的分析认识以及提出的对策,同时阐明这两个理论体系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结果,包括所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问题。
(二)从一般原理论证集中计划模式和分散计划模式选择的客观性
这一部分主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论证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集中计划模式和分散计划模式的选择与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理论并无直接和特别重要的内在联系,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展阶段选择集中计划模式或是分散计划模式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直接由政权稳固的要求和当时的国情所决定。人(主要是指政府决策者)的主观意志及作用只能促进和延缓某种合适模式的选择,而不可能阻止这种合适模式的选择。关于这个命题,我认为可以从政权稳固与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关系的原理、政权稳固与集中力量的关系的原理、经济发展与信息量增加的关系的原理、经济发展与信息量增加的关系的原理、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结构变动的原理等几个方面得到论证。从论证过程中同时可以提升出模式选择与国情的关系,并论证我们过去所搞的“计划经济”,实际上并非列宁所指的“计划经济”,只是一种集中计划管理。
(三)从理论上界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计划管理体系的基本职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计划管理只能实行分散计划管理,这是计划管理理论及其实践已经证明了的。问题是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是整个宏观经济管理体系,计划管理体系只是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应具有什么样的职能,或者说与其它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应当是什么关系,这是计划理论体系必须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特别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我国的计划管理体系的职能问题,这是新计划理论体系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两个层次加以论证,第一个层次是从一般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计划管理体系的输出功能加以论证;第二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论证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各个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置及其本身所特有的功能方面加以论证。从论证中归纳出我国计划管理体系应该具备的基本职能。
(四)从理论上解决计划管理操作技术问题
计划管理技术操作问题是纯粹的方法论研究。目的是在计划管理体系基本职能确定的前提下,通过应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些职能,包括计划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操作技术的研究只能是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研究,不断完善。对于实证性经济问题,应尽量使用现代方法完成其操作,对于规范性经济问题,应给出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但应避免过于哲学化或过于抽象。应注意吸收数量经济学和经济预测学的研究成果,提高计划管理技术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