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效率与平衡相结合的经济系统与经济增长_市场经济论文

基于效率与平衡相结合的经济系统与经济增长_市场经济论文

效率与平衡结合的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经济体制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经济体制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通过分析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具体的国民经济都是在它自己正规的和有组织的行为规则的框架内运行的,即都具有自己特定的经济体制。作为一种协调和规范人们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形式,经济体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定的经济体制作为一种既定的协调人们的经济关系的规则和人们行为的规范影响着社会经济活动的进行;二是由于不同的经济体制具有不同的运行方式影响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状况。经济体制的这两方面作用最终都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上面。

一国的经济运行具有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对经济体制的评价标准也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运行的效率与平衡。

效率是衡量经济体制效能的首要指标,是其它各项衡量指标的基础。这里所说的效率是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可用一定的资源投入量与一定的产出量之比来表示。在一定量的资源投入条件下,产出量越大则表明效率越高,或者在资源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产出量增加也表明效率的提高。由于无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相对于人们的需要来说资源的量都是有限的,尽管在一定时期内资源的量与质可以改变,但它们仍然是有限的。要使人们的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就必须尽可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因此,效率是衡量资源利用程度、产出量大小、经济增长快慢,人民生活需要满足程度的重要指标。提高经济效率,尽可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是任何生产单位、任何国家都努力争取的目标。

平衡是衡量经济体制效能的另一重要指标,效率的提高是经济不断增长和发展的条件,平衡的实现则是经济协调发展的保证。有发展必须有增长,但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要使国民经济既有增长又有发展,必须使经济运行既有效率又能保持平衡。这里所说的平衡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宏观总量与结构的平衡。宏观经济总量主要指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宏观总量的平衡就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均等。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只要两者能大致地保持相等,就可视为宏观总量的平衡。实现和维持宏观总量的平衡是消除或避免宏观经济波动,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协调发展的根本前提或重要基础,也是保持宏观经济具有效率的前提或基础。在宏观总量平衡的情况下,既不会出现由于总需求过度引发的通货膨胀,也不会出现由于总供给过剩所导致的失业或经济衰退。宏观结构平衡是指一定时期内的总需求结构与同一时期内的总供给结构的一致或基本一致的状态。宏观结构平衡是实现社会总效用或总福利最大化,实现产业结构和社会资源配置合理化,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宏观总量平衡的保证。其次,经济运行的平衡还包括社会分配关系的平衡,分配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是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分配有两种:一种是生产资料在社会成员和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分配关系是极为的重要的经济关系,因此,对它的研究历来为经济学家所重视。很长时间以来,经济学家们就在研究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因此,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关系是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和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再次,经济运行的平衡还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一定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人来源于自然又依附于自然,对自然的干预是人们生产、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人们生产和消费的物品总要取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随着经济的增长,这两个方面会强化对自然环境的消极作用,从而使人们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曾在这方面付出很大的代价。发展中国家目前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现在,自然环境的负担不断加重,环境状况不断恶化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些国家已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经济目标。把环境状况作为衡量经济净福利的一个指标。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必须注意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或平衡,在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合理的正常的循环。这不仅是保证目前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需要,也是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的需要。由上述可见,效率与平衡是经济运行的两个基本问题,紧密相联,不可分割。一方面,经济的活力与效率是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经济运行的平衡是保证经济具有活力和效率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该是兼顾效率与平衡双重目标,既能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又能使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体制。

(二)

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过实际作用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由于每种经济体制的运行方式及侧重点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后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微观经济效率而忽视宏观经济平衡的经济自由主义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在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时期,市场作为调节经济运行的唯一手段自发地调节着社会的生产和流通,政府作为“守夜人”不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这种没有宏观管理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由于使各经济主体既有追求自身利益的内在动力又有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因而极大地激发了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微观经济充满活力。而经济运行的平衡则被视为市场竞争的结果,可由市场竞争自发地实现,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又创造供给被奉为不可怀疑的“定律”。尽管盲目的市场竞争经常引起经济的周期性动荡,经济的平衡常常要通过数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强制地实现,但这却被视为经济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的大危机才彻底教训了实行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使这些国家认识到,要使经济顺利发展,不仅要注重微观经济效率,而且还必须重视宏观平衡,不仅要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而且要运用计划及其它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纠正市场的缺陷和弥补市场力量的不足。国家对经济发展不能放任不管,而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这样,没有宏观管理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就发展为有宏观管理的现代市场经济。这种市场经济注重的是双重目标,而不再只注重单一的效率目标。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走了一条与此相反的道路。认为社会主义在取代资本主义后要消灭商品经济,发展产品经济,否定市场经济而实行计划经济。在实践上,按照产品经济的要求构造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注重的是平衡而忽视效率,国家控制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以指令性计划作为推动经济运行的唯一手段,结果不可避免地抑制了经济运行的自然过程和经济机体的内在活力,使经济处于低效高耗的运行状态。这一事实迫使人们进行理论上的反思和实践上的重新探索。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便先后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不是产品经济,而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同其他社会形态下的商品经济一样,要以市场经济作为其实现形式,要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调节经济运行的基本手段,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才能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只有在提高经济活动效率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运行的平衡,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协调发展。

要建立兼顾效率与平衡的经济体制必须确立三个支点:一是微观基础。具有自己的财产和独立的利益,能够自主进入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的存在是新经济体制赖以建立的基础,经济主体内在的追求自身利益的动力是提高经济活动效率的前提。二是市场环境。发育充分、体系健全、结构合理的市场环境的存在可为经济主体提供从事经济活动的场所,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促使经济主体尽一切可能提高效率。同时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的充分发挥又是实现经济运行平衡的必要条件。三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体系的建立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经济的稳定增长可通过微观经济主体提高效率实现,而经济的协调发展则要依靠政府的组织、规范和调控经济运行的作用的充分发挥才能实现。在现代社会里,政府在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传统体制的主要弊端是政企不分,职责不清,企业不能专心于生产经营,政府亦未致力于宏观管理,计划干预过多,市场作用微弱,结果造成效率低下,平衡也没真正实现。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我国的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活动的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但距离兼顾效率与平衡双重目标的体制仍相差很远,实践表明,我们自改革开始以来所坚持的市场取向的改革是完全正确的,但改革决不仅仅是市场的引进和一般性的政策调整。要建立兼顾效率与平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必须改变旧体制赖以建立的基础使之转变为新体制赖以形成的基础,不解决基础性的问题既不能使旧体制彻底瓦解也不能使新体制真正形成。这一基础性问题就是财产的所有权及其制度安排即产权制度问题。

(三)

在一个存在利益差别从而社会经济关系还主要表现为商品交换关系的社会里,产权的主要功能在于:(1)合理地界定人们占有、支配和使用某种资源的范围和空间,解决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上的授权基础问题;(2)合理地界定和规范剩余产品的分配,从而为经济运行提供相应的动力刺激机制;(3)通过明确界定产权基础上的市场交易所形成的市场竞争、利益制衡的经济主体提供外在的压力和约束,使之具有合理的行为。

传统经济体制下,基本上是运用所有权理论来实践其相应的所有制形式的。没有合理地界定人们占有、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的范围和空间,缺乏授权基础机制,结果造成企业没有活力,政府也没有很好履行其职责,效率与平衡两个目标都未能很好实现。改革开始以来,我们主要通过政策调整和行政分权的方式进行改革,未在产权制度上进行根本改造,结果政企不分,职责不明,效率与平衡不能很好兼顾的问题仍未能很好解决。现在,抓住产权制度这个关键环节深入推进改革以实现体制的彻底转变,建立使政企分开,两者各司其职,经济运行既有效率又保持平衡的新经济体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这一点已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近两年来,人们对如何改革旧的产权制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制度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不同的改革思路,在笔者看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应通过建立三层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三个分离来改革旧的财产制度,建立使政企真正分离,两者各司其职,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产权制度。

首先,实现政府的社会管理者职能与财产所有者职能的真正分离。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并承担所有者职能,负责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为政企彻底分离创造条件。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要是从政策、法律等方面对国有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淘汰性资产进行宏观的、全方位的管理监督,在价值总量上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殖。

其次,实现资产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的分离,由各种中介组织负责资产的经营。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全民财产的所有者对国有资产行使管理和监督的职能,但不行使经营的职能。财产的经营由各种中介组织负责,如各种投资公司、控股公司、企业集团等,它们是把资产管理机构和生产经营性企业分开的中介组织,受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委托,作为所有者的代表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通过管理、监督、投资、服务等职能的发挥保证由其经营的国有资产的保殖和增殖。这样可以解决国有资产所有权代表不明确、资产经营无人负责的问题。现在应大力发展各种中介组织并使之真正担负起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的职责。

最后,实现国有资产的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拥有法人财产权的经济实体。要真正把企业塑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并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独自承担法律责任。同时搞好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重建,形成法人治理结构,以明确责任归属。

通过上述改革,可以把旧的财产制度改造成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建立起兼顾效率与平衡的经济体制基础,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标签:;  ;  ;  ;  ;  ;  ;  ;  

基于效率与平衡相结合的经济系统与经济增长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