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市场国际化理论发展的新路径——《制度变迁与市场国际化》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论文,路径论文,理论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中国在极为严格的封闭经济的初始条件下启动改革,以求实现经济的开放性、走市场国际化之路,然而,当代市场国际化不单纯是资源配置和市场扩展中市场机制的单一作用,政策及其他制度因素的作用尤为明显,但这却被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所忽略。由谷克鉴博士撰著,湖北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制度变迁与市场国际化》一书(以下简称《国际化》),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该书力图站在学科的前沿实现理论创新,针对经济与市场的开放和市场国际化中制度因素的作用进行深入剖析,是近年来市场国际化和贸易政策改革理论研究中,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力作。
一、材料充实 方法多样
《国际化》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充分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高品位学术成果的不懈追求。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特别是利用在世界银行考察,研究和吸收了国际有关贸易理论研究方面的新材料和新观点,书中采用的部分数据资料有的甚至截止到1995年5月份。 这些丰富的资料,为全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研究方法上,也有相当特色,特别体现在三个结合上。第一,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例如,作者系统地研究了中外著名学者涉及市场国际化方面的有关理论,推导出诸如对贸易政策工具进行论证分析,以及规范判断的计量模型。在数量调节型贸易政策手段的定量化方面,作者考虑到开放经济的大国模型与小国模型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差异,指出大国模型不宜简单采用NPC法则,而应当定量求解总需求曲线, 并计算出确定参数选择和参数与目标值之间函数关系的公式。加强了全书理论分析的深度,又使定性结论具有客观性和现实操作性。
第二,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譬如,在测算非均衡租金理论方法的渊源与评价方面,作者不仅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了非均衡租金计量模型中名义保护系数、名义保护率、有效保护系数、有效保护率等参数的计量模型,而且还从宏观上研究了非均衡租金在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具体形态、地位作用和理论实证,以及对贸易政策选择的制约和规范。在资料应用上,十分注重宏观整体性与局部深入性的配合使用。
第三,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例如,在对中国未来出口贸易增长源泉作出基本判断时,作者花了一定的篇幅对日本、韩国、印尼等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构成要素做了考察,对其出口大推进的成功经验作了系统总结。而后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得出结论:中国未来出口贸易增长的源泉必然由改革推动型的超常规模增长转入由政策工具的精心操作,企业组织结构演进和出口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等共同制约的常规出口增长阶段。这种多层面的比较分析,显得视野开阔,论证有力,为读者更好地把握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战略提供了参照依据。
二、思路开阔 新论叠出
《国际化》一书在综合运用市场国际化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全新的思路,引入制度新变量来解释市场国际化的新动因,重新描述了市场国际化的新进程,从寻求制度优势的角度,通过政策的合理选择及其协调运用,开辟了贸易推进现代工业化的新途径。并根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开放经济的特殊性,对以中国贸易改革为典型形态的体制过渡型开放经济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具有全新意义的理论观点。
例如,作者确立了非均衡租金的概念。即由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必然打破原有的均衡状态,开放模型的均衡状态事实上已构成对封闭经济模型均衡状态的否定,虚拟的开放经济均衡状态同封闭经济均衡状态差别的货币表现就构成非均衡租金。根据作者的观点,开放经济的过程本质上是有效使用非均衡租金及其逐步消失的过程,因此,非均衡租金是开放经济的一般范式。同时,作者把非均衡租金置于市场国际化理论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它的正确利用可以有效地发挥一国内具有优势的要素供给,形成贸易比较利益。一个国家只要选择具有要素禀赋优势的要素密集形式发展出口产业,就有可能形成比较国际竞争力。一旦要素所有者在供大于求的条件下获得固定索取权,放弃剩余索取权,作为要素使用者的企业通过相应的要素密集型企业组织,集中消费者剩余型非均衡租金,最终就能形成产品成本的综合优势。这些观点使市场国际化的理论逐步趋向系统、完整和严密,并为市场国际化理论在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实践中的运用奠定了经济分析的基础。
再如,作者把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制定归结为非均衡租金利用方式的选择。一国贸易政策首先应当体现有效竞争政策和保护发展中国家重点工业政策的有机结合,具体体现在贸易政策所接受的非均衡租金的约束区间,即国内市场的短期均衡应当充分引入外部竞争,若经过选点的重点产业部门的生产能力已与社会需求趋于一致,就应通过引入外部竞争强化国内竞争,以达到生产能力的充分利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经济走向有效率的体制规范。而进口贸易政策对工业生产能力的保护必须是经过选择的重点产业部门,这种政策手段的选择,不宜采用汇率保护,而应当选择关税等结构性保护政策。这些论点新颖实用,为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联系实际 指导实践
《国际化》一书结合中国现阶段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实际,对中国贸易分散化改革先于贸易自由化改革的经验作了系统总结。作者不仅能敏锐地发现问题,而且十分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许多能够用于和指导实践的政策性建议。
譬如,作者指出,非均衡租金理论对于过渡性的中国经济具有鲜明的适应性,中国贸易分散化改革先于贸易自由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具有推动市场国际化的可能性,甚至为实现全球性的开放经济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作者还指出了著名的克鲁格模型由于产权清晰界定假设和难以量化的缺陷,使其对过渡时期开放经济实践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不适应性,从而重新构建出中国过渡时期市场开放的新模式——扩展的克鲁格模型,据此模型的演绎得出一系列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又如,作者以多边贸易体制为参照系,根据关贸总协定的规范,对中国现行的贸易政策进行了评价,设计出多边贸易体制规范下的中国贸易体制模式。对于中国贸易体制的改革战略,作者认为应该瞄准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各项贸易规范,建立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贸易体制是中国贸易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采取积极的渐进式改革战略。这些政策性建议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学术理论研究直接应用于实践方面是一个可喜的收获。
四、层次严谨 布局合理
市场国际化的研究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既有基础理论部分,又有实证评价部分。《国际化》一书在这方面的处理十分得当。全书共分六章,前有导论、后有附录。导论部分简要地概括了全书演绎脉络以及相关的理论渊源,给读者以全面把握的印象。第一章“市场国际化进程中制度因素的引入”,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证论了现代工业化离不开国际化,而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中又充满制度因素这一主题。第二章和第三章为非均衡租金假说的理论建构及其市场国际化中的贸易政策选择。阐述了非均衡租金的理论发展及其在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具体形态。第四章是体制过渡型市场国际化理论模型的改进。分析了体制过渡期制度因素对开放经济的特殊制约,并对中国贸易改革的经验进行了总结。第五章为“中国市场国际化进程中制度因素的协同演进”,是针对中国现阶段市场国际化的现状所作的对策思考。第六章是“中国市场国际化进程中制度条件的现实选择”,以多边贸易体制为参照系,探讨了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各种制度条件的选择方向和目标,附录部分主要介绍了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概念,以及各国出口结构债务状况和汇率安排的分类,便于读者研究查阅。这种布局形式较好地体现了理论的渐进性与全书结构布局的同步性,使得一书脉络清晰、条理分明、逻辑层次严谨,穿插关联自然,细读此书,有渐入佳境之感。
总而言之,尽管《国际化》一书中有些地方还不尽完善,但不失为一部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材料充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的好书。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教授在序言中评价的那样,该书“所作的学术探索具有开拓性,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著作。”
标签:经济模型论文; 新贸易理论论文; 经济租金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制度变迁理论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