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五里铺小学 730030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敢问、好问、会问、善问,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数学课成为真正充满活力、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培养学生能力的殿堂,并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 教学对策
我们发现:当前的课堂教学,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不断地抛出一个个问题,再让学生解决一个个问题,当教师手中的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也就“顺利”完成了。但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教师的主观思维能否代替学生这一客体的思维;教师主观拟定的问题是否就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答案是不一定,这就使得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会提问,爱提问,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以下谈一些个人的肤浅体会。
一、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没有问题可问吗?那也不尽然。学生天性好奇,心中有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可就是不敢提出来。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自身有着许多的心理顾虑,如:“我的问题提出来如果是其他同学已经知道的,同学们会不会笑我?”“提出的问题如果不符合老师的意图,老师会批评吗?”等等。如此前后一想,学生的问题就闷在了心里,不敢提出来。
而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教育者的不当的教学方法,当儿童提出问题时,我们更多的是听到诸如:“这样的问题别来烦我!”“你真笨,这种问题也要问!”等等。长此以往,儿童的好奇心被压制了下来,提问心理也消失了,代之的是被动听从教育者的说教。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因素。由于一节课只有40分钟,因此,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教学程序十分紧凑,是不能够也不可能安排学生提问的时间,即使有这样的环节,也是蜻蜓点水,一晃而过,没有实际的效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教师要致力于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敢于发问。
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敢于提问了,但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对知识结构表面上的、粗浅的认识的结果,有时是与教师的教学意图相背的,甚至是对知识的错误的理解。此时,教师要根据数学思维的问题性这一特点,抓住学生认知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矛盾,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发思维活动,在思想上产生疑问,从而发展提问能力。
1.在认知矛盾冲突的情境中,使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往往会产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引起积极的思维,产生疑问。此时,教师应抓住这一冲突的焦点,设计认知矛盾问题情境,必能打开学生的思维阀门,使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问题。
2.在现实生活、实践情境中,使学生发现问题。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炼成为数学问题进行解决,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善于提问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从好问到会到善问是一个逐步前行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点拨。
1.提供“问”的示范。学生的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善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也较高。因此,教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的提问做出示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要问得有价值。提问要“准”、“活”、“精”。要做到“真正”有疑而问,对认真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提问,而对一些查阅资料也未能解决的,要鼓励学生提问。另外,对有价值的问题,要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并启发其他学生思考解答。
3.教师要适时启发、点拨。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但学生在表述上往往不够准确。此时,教师应恰当地引导、点拨,指导学生把握住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在学生闪烁着思维和智慧的火花却似懂非懂时,教师的启发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教学过程中,落实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在引入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每节课一开始,就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来说,其注意力尚不集中,此时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必能使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动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新知的展开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弗赖登塔尔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再创造”。因此,教师在新知教学时要利用学生此时思维高度集中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在课的结束阶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感到意犹未尽,从而产生在课外继续研究的心理,发展自学能力。
论文作者:张晓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4月第27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情境论文; 发现论文; 思维论文; 认知论文; 的是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4月第27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