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66382部队 072750
摘要:目的:探析对心力衰竭病患进行全科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解放军第252医院进行治疗的心力衰竭病患共8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病患进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病患进行全科治疗,对比两组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患治疗后再住院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患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力衰竭病患进行全科治疗可有效改善病患病情,临床治疗效果良好且安全性较高,降低病患治疗后再住院率。
关键词:心力衰竭;全科治疗;临床效果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性心脏疾病之一,其病因是病患心脏舒张收缩功能发生障碍,造成其机体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机体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因此造成病患心脏循环出现问题[1]。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心功能Ⅲ/Ⅳ级的心力衰竭病患1年内的生存率较低,且临床上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无一定规范,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导致病患心力衰竭的病因有显著差异。但对病患进行全科治疗,可显著提升病患的治疗效果。降低其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笔者为了探析对心力衰竭病患进行全科治疗和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有效率及再住院情况,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来解放军第252医院进行心力衰竭治疗病患共8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现有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解放军第252医院进行心力衰竭治疗的病患共8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35.25±12.55)岁。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28.25±11.55)岁。两组病患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病患均符合心力衰竭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均签署知情同意书。(3)精神意识均正常。
排除标准:(1)伴随严重并发症病患。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主要指的是(1)病患入院后进行常规的8 L/min给氧治疗和制动休养。(2)根据病患病情的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西药(吗啡,硝酸酯类等)1~2周的规范治疗。(3)规范治疗后对病患进行检查,当其脑尿钠肽<400pg/ml时可出院。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中西医结合全科治疗。主要包括:(1)对病患出院后定期进行随访,并监测其心衰指数值(BNP),监测频率每季度/次。(2)对观察组病患进行中医检查,对中医诊断为心肺气虚病患给予口服柏子养心丸,对中医诊断为心肾阳虚病患给予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月定期派遣专业医护人员进行用药指导[2]。
1.3观察指标
临床治疗效果:显效:无心衰症状出现,心衰指数值<400 pg/ml。有效:病患心衰症状显著缓解,心衰指数值复查期间仅一次>400 pg/ml。无效:心衰症状无改善,复查期间心衰指数值>400 pg/ml两次以上,再次住院或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对比分析,计数资料数据用(%)率表示,采用 t检测,计量平均数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采用χ2检验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病患治疗后再住院率对比
两组病患治疗后,对照组病患再住院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2.3两组病患治疗后死亡率对比
观察组病患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人口组成呈现老龄化趋势,这就造成了心力衰竭病患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状态。心里衰竭病患的临床症状呈现渐进性发展。据相关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心力衰竭病患进行中西医结合全科治疗可有效改善病患的临床症状,降低其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笔者分析其原因可能为:首先,心力衰竭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中医进行心力衰竭病患的治疗本着辨证施治的整体治疗观念,可根据病患的病情差异进行相应的治疗。(2)中药作用和缓,起效时间和西药相比较慢。但在病患长期的调养过程中,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对心衰病患进行中药治疗主要在于长期调养,并不适用于心力衰竭病患发病后的紧急救治[3]。
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解放军第252医院进行治疗的心力衰竭病患共8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病患进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病患进行全科治疗,对比两组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患治疗后再住院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患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心力衰竭病患进行全科治疗可有效改善病患病情,临床治疗效果良好且安全性较高,降低病患治疗后再住院率[4]。
综上所述,对心力衰竭病患采取全科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患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提升其预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少帅,于丽天,谭慧琼,等.我国不同级别医院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及预后分析[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7(2):2012-2016.
[2]徐宝华,吴有华,李楠,等.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瓣膜性与非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比较[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1):5304-5306.
[3]刘玥,马晓昌,陈可冀.心力衰竭防治领域的进展与思考[J].医学研究杂志,2015,44(8):6-8.
[4]陈涵坤.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6):83-84.
论文作者:张学东,朱博,刘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病患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差异论文; 心衰论文; 死亡率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