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如有神,辞章绽魅力——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写作建议之“文字表述”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辞章论文,论文写作论文,魅力论文,文字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论文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选题构思到行文定稿,是一个从无到有、变虚为实的教研思维物化显现的过程.而最终承载起一篇论文的,是文字(有时还会配以图示).唯有基于得当的文字进行表述,作者的本源意图才有可能充分展露,文章的内涵张力才有可能得以显现.可见,教学论文写作中的文字表述是极其重要的.本文试着梳理当前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论文写作在文字表述方面存在的四大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建议,以飨读者. 问题一:言意不符,文章“糊”了! 很多老师感叹,自己写论文时常会陷入词不达意的尴尬.如果此类现象过多,文章表达的清晰度便会降低,从而使读者萌生糊涂感.例如,有位教师撰写《附加题:想说爱你不容易》时,有这样一段描述:“一年级学生最大的思维特点是直观形象.附加题作为一种更加考验孩子智慧与思维能力的题型,需要教师针对孩子的思维特点让题目化抽象为具体、变文字为直观.”读后,笔者不禁产生疑问:是教师命制附加题时注意呈现方式,做到“化抽象为具体,变文字为直观”呢,还是教师教学课本及作业本所编附加题时讲究引导策略,力求“化抽象为具体,变文字为直观”呢?依笔者猜测,作者本意应是后者,即“附加题的教学指导”,但观其语言表述,确实让人有些费解. 另外,总有一些文章会产生“言过其实”的弊病.例如,有位教师在《如何提高简便计算教学效率》一文的开篇写道:“在计算教学中,简便计算给笔者留下的印象最深,因为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部重头戏,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困惑实在太多.”简便计算固然不可忽视,但称其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头戏”是否有些夸大了?在这里,用“一块重要内容”替换“一部重头戏”,或许恰如其分. 对策:加强文字表述的准确性.进行论文写作时,不要一味苛求辞藻的华丽、文笔的漂亮,首要的是努力促成“我这样想”到“我这样写”的自然转化,清晰、明确、完整地将所要表达的思考叙述清楚.无歧义,不偏颇,这是教学论文文字表述的价值底线.如笔者在《从“流于形式”到“指向实质”》一文中,对当前解决问题的教学现状作出如下描述:“很多教师过分追求解题策略的丰富多样,但对每种策略仅是点到即止,缺乏扎实的本质挖掘.这样一来,解决问题常常显得‘轰轰烈烈’且‘飘忽不定’,学生在由衷感叹‘方法真多啊’的同时,并没能学到多少真正能够发挥长效的策略思想.”由此,将解决问题教学“偏重策略扩面、忽视思维深挖”的激进化状态进行了客观再现与朴实记录. 问题二:内容松散,文章“蔫”了! 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很多老师会逐渐想到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于是,想到一点,写一点.这样虽然论述视角齐全了,文章内容丰满了,但总感觉是几层意思的简单叠加,显得随意散漫,缺乏精神.例如,有位教师在《关于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思考》行文时这样叙述:“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数学学习才有亲近感,才富有活力和灵性.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数学概念,总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不难发现,作者企图表达两层意思“依托生活情境体验数学”“借助生活实例理解数学”,虽然写得比较清楚,但总感觉两层意思断裂,读起来不顺溜,不如整合为“让学生依托生活情境体验数学、借助生活实例理解数学,使数学学习更有亲近感”. 案例与评析不匹配,是导致内容松散的又一原因.就当下小学数学论文样貌而言,“案例+评析”是非常重要的写作手法,但“案例”与“评析”常常沦为“两张皮”.例如,在《浅谈常态化数学教学的策略》一文中,有位教师首先呈现了一个案例:课堂上,老师想挑两名学生板演.其中一名学生已经发现自己错了,老师还是要求学生将错误板演出来,并当着全班同学“检讨”错误原因……应该说,案例比较典型,也有现实意义,但作者评析时只是空洞谈论时代背景、教育理念、课标精神、人文关爱等“大道理”,而没能紧贴案例场景加以针对性剖析,进而提出改进策略.于是,文章的整体性、表达力便被削弱了许多. 对策:重视文字表述的整体性.写论文不同于写日记,它既需要触及某个主题的方方面面,也需要适当整合、有效提炼,并将几个方面的意思娓娓道来,努力实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笔者在《纠错:呼唤“平等对话”》中写了这样一段文字:“学生是尚未成熟的生命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错误,用成人眼光审视显得一无是处,但从儿童视角体味则显得可圈可点.因此,数学教师面对错例,切忌武断独裁,而应巧拓学路.案例中,华应龙老师基于‘中立者’的客观姿态,引导‘出错者’申辩错理,组织‘观错者’指明错因,让全体学生领会了错例的合情成分和谬误之处.”这段文字围绕“错例”关键词,其三层意思较为清晰:一是“出错”的背景,二是“迎错”的立场,三是“纠错”的实例,从理论到实践,从背后到台前,呼应提升,浑然一体. 问题三:废话连篇,文章“空”了! 一篇教研论文,无论篇幅长短,每处文字均服务于主题论证,因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受“越长越好、越厚越好”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当前一些文章“掺水”现象比较严重. 首先,讲重要意义太多,写个性对策偏少.围绕主题(包括各级小标题),很多教师会用大量篇幅描述其价值意义、作用地位.比如,阐述“把握起点”的,会强调把握起点怎么怎么重要;探讨“创设情境”的,则说明创设情境如何如何必要……事实上,绝大多数文章都不可能是关于某个研究主题的“处女作”,所以其重要性、必要性往往已被前人重复千百遍,成为“正确的废话”.在这种背景下,论文写作的生命力显然在于:既然这个主题如此重要且必要,我是怎么做的.而令人遗憾的是,本该浓墨重彩抒写的“个性对策”却严重“缩水”. 其次,引名家言论太多,亮自我声音偏少.青年教师写论文时,总习惯于借助专家学者的经典言论作为论据,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一篇文章中引用名家言论太多,则会喧宾夺主,使文章显得空洞.例如,有位教师撰写《基于错误资源利用的数学教学策略》时,先后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盖耶、叶澜、魏书生、郑毓信及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诸多理论,全文给人以“名人名言集萃”之感,但对“基于错误资源利用的数学教学策略”的诠释却很不充分. 对策:凸显文字表述的具体性.教研论文作为教师日常教学及常态研究的心得梳理、经验总结及疑惑探讨,重要的是有感而发,切忌“无病呻吟”.而相关的背景资料,仅是“作料”,应控制比重.如笔者曾应邀撰写《课改十年:数学教学的“美丽转身”》,里边关于“素材选择”有这样一段文字:“学习素材的重要意义无需多言.但如果仅仅关注素材本身的时尚、‘噱头’,而忽视素材呈现之后的数学化过程,那么,素材宛如‘花瓶’,会成为干扰学生数学学习的‘诱惑因子’,导致数学学习走向低效.”应该说,将“素材选择”中的普遍性问题作出了客观、具体的阐述. 问题四:表述枯燥,文章“乏”了! 虽说教研论文无需刻意苛求文采,以“把思考说清楚”为主要目的,但是,作为书面作品,可读性还是需要注意的.例如,有位教师写到备课时,有这样一段话:“一节课下来,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啊呀,我忘记提醒学生这一知识了,怪不得作业错误这么多.现在流行集体备课,我也拿来了别人的教案,但看了一下,如果照他们的设计思路,我根本上不了课,完全不是自己能把握的,所以就老老实实自己备课吧……”显然,作为一篇论文,这里的写作语言,有些啰唆,且太过口语化.另外,有些文章的用语尽管是书面化的,但词汇贫乏,让人缺少了读下去的兴趣. 对策:追寻文字表述的艺术性.不求通篇美似散文,但对重点部分的表述展开,还是需要适当讲究文学性的.这样做的终极目的,并非哗众取宠,而是通过改变表达技巧,切实提升叙述张力,同时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如笔者撰写《新课程: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时,对于传统教学中“线型设计”的弊端,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就好像是跟随着教师行进在一条狭窄封闭的通道里.没有旁逸斜出的余地,没有驻足细品的时间,更没有回望反思的机会,师生双方就在这样貌似顺利的数学课堂中‘蜻蜓点水’.”这里,借助比喻来说明,通过排比来强调,文章活力便被激发了.有上帝的写作与词张的魅力--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写作建议的“文本表达”_数学论文
有上帝的写作与词张的魅力--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写作建议的“文本表达”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