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模式_农民论文

地方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模式_农民论文

异地开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异地论文,劳动力转移论文,剩余论文,农村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本文阐述了异地开发在农业方面的4点作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3种基本模式。结合我国国情,指出异地开发是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模式,它具有投入小、见效快、收益大的特点。建议政府组织开展有关实施异地开发的政策和措施等问题的研究,把异地开发工作引向深入。

关键词:异地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Develpment in a Strange Land Is an Important Pattern of TransferringRural Surplus Labour at Present/Guo Shengchang (Suihua Teacher'sCollege,Heilongjing Province,Suihua 152061).

Abstract:This paper elaborated four actions of development in astrange land in agriculture and basic patterns of transferringrural surplus,at the same time pointed out open up in a strangeland is an important pattern while relating to the condition ofChina.This pattern will enjoy some characteristics as fast effect and great porfit with small investment.A suggestion is put forward in the paper that the researched be done on policies and measuresto be organised by government about how to carry out the program of strange l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strange land development,rural suplus labour,China,suggestion,transfer

1 异地开发及其在农业领域中的作用

1.1 异地开发的概念

所谓异地开发,一般指人们较长期的离开原居住地到一新的地域从事的生产活动。较长期的时限一般可由生产者的异地身份时限和生产活动的周期确定,具体地说是从几天到几年,但一般不超过5年,特殊的可达10年。生产活动涵盖人类生产活动的各领域,“开发”的含义是完全相对于生产者的异地身份而言。

异地开发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现象,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异地开发活动。异地开发活动是人类生活空间扩展的先导,可以说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异地开发史。通过异地开发,人们扩大了生存空间,更多地了解自然的面貌,也认识和发展了人类自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异地开发以更高的出现频率在更广泛的领域存在着。

1.2 异地开发对农业的作用

异地开发对全社会、开发地、原居住地都具有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就农业而论,其作用有:①发挥了农民的积极性,活化了农村人力资源。异地开发是由农民首创的,是农民自发的一种经济行为,也是农民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一种外在表现。通过异地开发这种方式,那些在原住地由于人多等原因呈压抑状态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得到解放,在新的土地上释放出高涨的生产积极性。搞农业生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比什么都重要。善于发现和组织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能克服农业建设道路上的诸多困难。②开发了“处女地”,活化了土地资源。异地开发在农业领域的实际运作,主要是对土地的开发利用。通过在开发地开垦荒地,改造中低产田等,使千年的“处女地”得到开发,中低产田焕发“青春”,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而原居住地农民则扩大了土地经营规模,提高了土地生产的规模效益,异地开发从这两方面活化了土地资源。③调动了社会因素,活化了资金、技术、管理资源。农业生产,尤其是对土地资源的开发性生产和中低产田的改造,需要大量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目前农业投资严重不足,限制了农业的发展速度,而社会上大量的闲散资金又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以求发展。异地开发可采用适当的方式(如河南的“双加模式”、黑龙江的“绥化模式”等)进行集资,用于农业开发领域。开发者们将多年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管理经验带到开发地,促进了开发地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有利于农业持续发展。通过异地开发,原有的荒地、荒山、荒水、荒滩等释放出了生产能力,中低产田得到改造,农业上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得到推广,开发地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加,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为开发地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原居住地的农民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轻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增加了异地开发者的收入。据黑龙江省绥化市的调查资料,异地开发人均收入是原地人均收入的3.9倍。异地开发者的绝大多数要回到家乡,从而产生资金的回聚,更重要的是带回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回乡开厂创业,再创新的经济生长点,推动家乡再发展。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模式分析

2.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模式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质上是产业转移、空间的转移和时间转移。如产业间的转移分产业内转移、产业外转移;空间转移分为当地转移和异地转移;时间转移分为暂时转移和长久转移,具体应用上必是这三者的组合:①当地产业内的暂时转移;②当地产业内的长久转移;③当地产业外的暂时转移;④当地产业外的长久转移;⑤异地产业内的暂时转移;⑥异地产业内的长久转移;⑦异地产业外的暂时转移;⑧异地产业外的长久转移。这8种情况中,①②种情形是理论上的推导,无多大实际意义;③④种是“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模式;⑤⑦种属异地开发范畴的转移模式;⑥⑧种则为迁移转移模式。“离土不离乡”模式、异地开发模式和迁移转移模式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模式。有关转移的其它模式,如“地名+模式”的提法,以及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模式、市郊转移模式、家庭转移模式、传统农村转移模式等,均是这三种基本模式的具体化。

2.2 三种基本模式的分析

2.2.1 离土不离乡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经济实体为我国众多而分散的乡镇企业。这种模式可以说为我国独创,具有中国特色。近几年来,乡镇企业通过离土不离乡模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2亿人。但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将面临两种选择,即就地分散发展还是聚集发展?随着转移的剩余劳动力越多、企业规模的扩大,就地分散发展的生产成本高于聚集发展,占用耕地的速度快,污染治理费用高,这些问题又会限制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容纳量。同时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排斥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另一角度看,由于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争原料和市场的矛盾,单位产值损耗较高、市场需求饱和等原因,新发展乡镇企业的难度较大,因此,“离土不离乡”模式进一步限制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2.2 异地开发模式

异地开发模式包括劳动力暂时到异地的产业内和产业外的转移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农民到适合提高农业开发的异地他乡进行就业。这种转移方式只是工作环境有所变化,而工作内容等无改变,因此可以马上投入生产,迅速的形成生产力,可达到安置劳动力就业和地区发展的目的,我国国情也要求作这种方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专家推测,仅我国“四荒”资源的开发,至少可以吸收400万剩余劳动力。第二种情况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镇就业。近几年来具体表现为“民工潮”。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报告,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的有8000余万人,这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说明了异地开发第二种情况的魅力。据调查,农民外出的原因为:发展型占50.3%,生活型占43.2%。虽然这种方式的移民在管理方面有些负作用,但却起到了缓解农村劳动力压力,为城镇建设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效益。

2.2.3 迁移转移模式

迁移转移模式中无论是异地产业内转移还是异地产业外转移,其长久的时间限定是以取得迁到地的常住居民身份特征为标志,这种标志在我国又具体化为户口的迁入。迁移转移的模式,尤其是其中的异地产业外迁移方式,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根本上的转移,它符合产业发展演化的规律和现代世界的城市化潮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想模式,但目前实施这种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对异地产业内迁移而言,根据我国的人口分布情况,主要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迁移。对异地产业外迁移而言,只能是向现有的城镇和新建城镇转移。随着城市产业技术的提高,吸收一个劳动力所需的资金也在提高,约需1.5万元;由于城市现有劳动力过剩,90年代后期城镇新增劳动力过剩程度已达15%以上;我国的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因人多而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西方的“城市病”,使城市无力大量吸收农村转移劳动力。

3 结论与建议

综上分析,异地开发模式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的和重要的模式,我国应用这种模式具有特殊意义。它在更大程度上凸现了剩余劳动力的主体意识,农民意识到走出封闭的天地,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占有可支配的资源与市场;它充分发挥了剩余劳动者的积极性,活化了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变负担为生力军,从而使异地开发模式比其它两种基本模式更具有国家投入小、移民效果好、社会效益高的优点。

到本世纪末,我国将有3.19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鉴于异地开发模式具有上述优点,应充分应用这一模式而不是对其限制。在应用中,建议研究以下几个问题:①开发地政府要敞开大门,广开财源。研究本地区吸引异地开发者的政策问题,提供足够的优惠政策和方便措施,鼓励劳动力富余区的人前来开发建设。②剩余劳动力的原居住地政府要积极鼓励他们外出,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以达到:“输出一批劳力,引进一条财路,富裕一方群众,搞活一方经济”。③开发地和原居住地的政府应携手共同组织这项工作,成立政府或民间性质的机构,负责协调、组织、安排异地开发工作;处理好异地开发与原地建设的关系,减小流动的盲目性,使异地开发工作走向规范有序。④异地开发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大协作,它不仅事关农业部门、劳动部门,而且事关交通运输部门、物资部门和商业服务业等,需要这些部门的共同帮助,组织协调。⑤研究异地开发模式的转化问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向纵深发展。

收稿日期:1997-01-26

标签:;  ;  ;  ;  

地方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模式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