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东光县职教中心 王金栋 061600
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行各业都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教育是人才的摇篮,作为教师必须与时具进,顺应时代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培养 创新能力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事物瞬息万变,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要想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就必须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创新已成为大势所趋,可谓创新雄霸天下的时代已经来临,各行各业都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教育是人才的摇篮,作为教师必须与时具进,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但是目前初中阶段还没有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那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识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纵览古今中外,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都源自人类的创新,无一例外。劳动工具的制造、蒸汽机的发明、欧洲新大陆的发现等等,一切创新活动都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当今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应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创造了极大的经济财富。这些我们可以通过历史课的教学和时事政治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认识。使他们意识到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创新并不神秘,人人可为
要结合初中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发明创造不只是科学家的责任,我们人人都有创新能力,人人都可以搞发明创造,甚至是申请专利。一道题新的解答方法,一篇文章的新思路,一副美术作品的创作,一件物品的改造,都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国内外许多中小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专利,而且实用价值很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更有说服力,增加创新的自信心。
三、运用创新思维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传授给学生。有这些做基础和指导,学生在进行创新时,才能少走弯路,才能轻松自如。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及时的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时,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带动学生。课堂上运用创造思维教学,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围绕教材创设疑境,让学生大胆想、大胆讲,畅所欲言,甚至对教材提出异议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是他们在思考中提出一些有创见性的问题,发现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对一些创造性思维,应给与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凡是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不能轻易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或提出的想法做出否定的评价,更不能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急于出面代替,而是适时给予鼓励、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品尝寻找正确答案的愉悦,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四、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只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改革创新,让学生主动地认识和接受教学内容,主动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造就创新精神。教师要恰当的选择切入点,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提出大家熟知而又难以解释的问题,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因此,要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把所学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在实践中,通过看、听、感等形式,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开拓视野,以此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挖掘学生的创新闪光点,激发创新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应怀着一颗随时支持学生创新行为的教育之心,认真倾听学生的诉说,对他们不经意的创意,有意识地加以强化;面对他们不合常规的尝试,只要有合理的成分,就给予必要的支持,不要轻易泯灭学生的创新之火。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疑,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开阔视野。其中,鼓励学生多尝试一点“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哪怕是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只要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有利于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就应该受到赏识和鼓励。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
六、创造条件,提供创新的实践舞台
一是开展课堂讨论,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另一方面,讨论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二是走出课堂,到社会去感知,便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的提高。因此,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开展一些“小制作”“小研究”等,把学生的精力和兴趣引导到健康向上、探索创新的活动中,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做既增强了教育功能,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
七、延迟评价,标准因人而异
在多名学生回答同一问题时,对某一学生的答案要延迟评价以免影响后面学生的思路,待所有人回答完毕再做评价。评价标准要不求统一,不能用唯一的标准去评价多人的答案,因为这样做既违背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学生的答案不作硬性统一要求,标准要因人而异。评价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创新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创新的动机。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竭尽所能,利用一切条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创新实践的平台,在实践中体会创新的乐趣和魅力,并不断成长为优秀的创新人才。
论文作者:王金栋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3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2-10
标签:学生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评价论文; 人才论文; 《未来教育家》2013年第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