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马家潭龙舟会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朱应航,余利斌,梁和兴
(黄冈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
摘 要: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遵循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原则,以厘清制约马家潭龙舟会传承发展的因素为突破口,就马家潭龙舟会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问题,作了研究。结果显示:马家潭龙舟会自获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声名远扬,龙舟会规模日益增大,游观人数与日俱增,已呈蓬勃发展之势。但经实地考察,发现马家潭龙舟会的传承弘扬,还存在着发展资金不足、传播方式陈旧、开发意识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一时弊,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建立数字化资料库、建立数字化博物馆、建立数字化共享平台的数字化保护策略,及开发综合文化产业群、开发数字文化旅游区、开发数字媒体产业的数字化开发策略。这不仅对马家潭龙舟会的长远保护,有积极意义,对马家潭龙舟会的活态传承、开发及繁荣地方文化、勃兴方域旅游经济,有现实指导意义,对推动中华龙舟文化的繁荣及其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马家潭龙舟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化开发
早在1982年,我国就制定了“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它重要历史文化遗产”[1]的国策。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我国又积极响应,于2005年,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随后的2011年2月,又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法律的依据。在此背景下,2007年6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立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政发[2007]38 号文件)。稍后的200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又批立了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政发[2009]27号),马家潭龙舟会位列其中。马家潭龙舟会自被批立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不仅其保护境遇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且其弘扬传承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如今,其发展已渐成长足之势。但是,时下随着科技水平的迅猛提升,数字化技术日益成熟,口口相传的单一家族传承方式,已不适应当下数字化时代的要求,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作保护传承发展手段的必要补充。因此,对省级非遗马家潭龙舟会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作系统深入的研究,势在必须。
1.马家潭龙舟会的流变、价值及发展弊端
1.1 马家潭龙舟会的流变
龙舟缘起于我国先民的生产生活。赛龙舟自汉代兴起,至后世的唐、宋、元、明、清及今,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竞渡的娱乐。
就马家潭龙舟会而言,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阶段。一是产生阶段。据马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马氏三兄弟奉朝廷旨意,携红、黄龙头两副,由江西移民至黄冈市团风县上巴河镇马家潭村。承旧习,于每年端午举办龙舟竞渡,以祭拜龙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及表达对屈原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肇始了巴水河畔马家潭龙舟会的发端,至今已有650余年的历史。二是发展阶段。马家潭龙舟会自产生以来,受到方域广大乡民的喜爱。尔后,随着历史的推移,乡民渐将乡村的草台戏、武术场子、赛龙船、杂耍等表演与龙舟竞渡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马家潭龙舟文化。以致诸如“马家潭,真好玩。举大刀,划龙船”,“又是龙船又是戏”等民谣,在方域内广为流传,文化氛围及影响力,与日俱增。三是繁荣阶段。改革开放后,马氏一族借国家政策的东风,于2004年,在马家潭西岸重修了马氏宗祠、龙舟剧场;2009年,“马家潭龙舟会”被批为湖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经湖北省龙舟协会推荐,“马家潭龙舟会”参加了2013年“中国龙舟文化大展示”。至此,马家潭龙舟会已成雄名方域、影响国内、走向世界的繁荣之势。
基于上述原则,在全面回顾现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基础上,将综合素质测评划分为德育素质、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体育能力、身心素质、综合技能和人文素质。
式中,vAB表示节点A,B的平均移动速度.在水下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最大移动速度一般不超过5 m/s.此外,由于在水下传感器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一般为1.5 km,故水下传播时延不会大于1 s,即τn-1,τn≤1 s,因此|εmotion|≤6 ms.至此可以证明,由节点移动性带来的相对移动误差是有界的,这样可以将εmotion看成一个未知常数.
1.2 马家潭龙舟会的价值
马家潭龙舟会傍水而兴,经650余年历史沉淀,已形成体系完备、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民俗活动。但因为种种原因,发展并不乐观。经课题组实地调查及查阅相关历史文献,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发展资金不足。马家潭龙舟会属于自费民办性质的文化活动,由于政府财政支持不足,民间资金自筹困难,导致各种设施不完善、观演场地不足等诸多问题,龙舟会陷入“年年难办年年办,年年复一年靠化缘”的局面。二是传承方式陈旧。马家潭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龙舟会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其传承仍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为主。龙舟活动仅在以本村为圆心,以相邻的村、镇为半径的范围内开展。活动范围狭小、宣传力度不足,影响力不大。三是开发意识不强。马家潭龙舟会缺乏良好的管理制度,由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马厚喜(1951生)一手经办,事物繁重,且由于马老年事已高,无力操办马家潭龙舟会的旅游开发。除此之外,资金缺乏而至龙舟会基础设施不全、交通不便的现实,也制约了龙舟会的发展。
文化是指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在人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为社会提供文化气息,塑造良好氛围,营造宁静心境;还能促进教育对象的社会化,使其具有健全人格和独立意识。而龙舟竞渡,除了显性表达人们对龙的崇拜信仰、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外,还隐性浸润着教化育人功能。
就马家潭龙舟会而言,其育人价值,主要有二。一是促进团结协作。马家潭龙舟会龙舟竞渡荣誉的得失,不是个人的精彩或糟糕。荣誉的获得与否,取决于团队是否团结协作、并力一向。几百年来,一年一度的马家潭龙舟竞渡在试浆及竞渡过程中,无不体现着团结友爱、合作共赢的文化内涵和育人理念。二是培育家国情怀。马家潭龙舟会在不断演变的历史进程中,被乡民赋予了质朴纯真的爱国忧民情怀。不论是龙舟竞渡前的斋戒膜拜,竞渡过程中的约制敬畏,还是竞渡结束后的祷告祈福,皆折射出了拳拳忧民之心,满腔爱国情怀,具有深远的育人价值。这些育人价值,是构建时下价值观多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道德体系的必要补充。
1.2.2 旅游开发价值
旅游是指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悦感受,在非定居性旅行和浏览时,所发生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旅游能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见识,完善人生观、世界观。旅游点的开发,不仅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还能促进地方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为。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互联网+”时代,运用数字化手段,将文化产业与民俗文化相结合,不仅可以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增加民俗文化影响力,而且还能赋予民俗文化新的时代精神,并以新的表现形式,推动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其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重开发。
1.3 马家潭龙舟会的发展弊端
1.2.1 文化育人价值
“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其实就是将非遗的原始资料加工转化成数字资源,通过录入、扫描、摄影、摄像等方式,形成数字化文件,再建立储存、管理、共享的数据平台。”[2]其意义有三。一是保存方式可靠。非遗的数字化保护能通过现代数字记录方式,增加其保存的安全性和保存的时效性。二是实现全民共享。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依托互联网,借助现代数字信息平台,打破了以前传播范围小、受众面窄的局面,能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三是推动非遗开发。非遗的数字化保护迎合了时代需求,可结合“互联网+”,推出文化产品,促进文化消费,赋予非遗时代内涵。[3]
2.马家潭龙舟会的数字化保护策略
(2)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融资租赁期过程中,固定资产从签订合同到期满,其所有权都属于出租方,而使用权属于承租方,这样,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3]。
2.1 建立数字化资料库
数字化信息资料库的建立,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学术分类及信息化储存,建立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4]。建立数字化资料库是数字化保护的核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共享、统一管理和保护的基础和前提,是马家潭龙舟会数字化保护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根据工程的复杂程度,对设计资质提出具体要求,如对提灌站、压力输水管道、100 m以上的深井、规模较大的建筑物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程必须聘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从源头抓好工程质量。
无损探伤是检测锅炉、压力容器的各种原材料及焊缝是否存在危险性缺陷或非允许缺陷的现代检验技术.显然,构成锅炉、压力容器原材料或焊缝的内在质量如果得不到保证,必将危机整台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马家潭龙舟会数字化信息资料库建立的措施,主要有三。一是细作数字信息采集。具体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为采集调查资源。可以利用数字摄像机、全景拍摄技术等进行田野调查,拍摄马家潭周边历史文化建筑、龙舟竞渡、龙舟舞会、与传承人马厚喜的交流、龙舟会的盛况等;还可以通过购买等形式,从民间、传承人手中采集有关马家潭龙舟会的文物、文献、图片和珍贵视频资源。二为收集馆藏资源。可以通过查阅地方政府图书馆、方志办等的相关书籍、研究论文,收集有关马家潭龙舟会的资源。三为征集网络资源。网站是信息资源的集合点,可以通过浏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专业网站、黄冈市及团风县地方平台窗口、贴吧,征集有关马家潭龙舟会历史流变的文本、图像、音视频等资源。二是精作数字信息加工。这主要分为二个方面。一为原始数字的信息加工。即利用现代数字转换技术,将有关马家潭龙舟会的纸质图书、期刊、图片进行扫描、识别和校正处理,让其成为可用于电脑保存的数字化资源。[5]二为数字化资源的整理。可以将马家潭龙舟会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项报告、历年举办经费记录本等文本资料,文物龙头龙尾图片等图像资料,记录龙舟会的视频、记者采访录像等音视频资料,进行数字化分类,并对立项报告、文物照片等信息进行批注,以方便数据库的字段录入;另外,还可以对其视频进行编辑和转码加工,使其符合多媒体服务器的播放格式。[5]三是作好资源入库与数据库设计。可以先将有关马家潭龙舟会的标引数据生成XML文件,再导入数据库;对那些紧密关联的附件、图片和视频,先作分类整理,再拷贝到数据库系统中。[5]还可以首页选用独具特色的龙舟照片,突出马家潭龙舟会的文化特色,栏目页面应包括龙舟文化、传承人传承经历、“非遗”法规等内容,再“采用B/S架构进行系统开发和设计,实时采集、编辑、发布和更新系统内的信息,以保证信息的时效性”[6]。
2.2 建立数字化博物馆
数字化综合民俗文化产业群,可采取以一点为核心,多角度多方向辐射发展的方式来构建。其中,一点为核心,可以采取以省级非遗马家潭龙舟会的保护与开发为中心点。多角度多方向辐射发展,可以采取广泛深入挖掘团风县及周边县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方域数字化综合民俗文化产业群。具体措施有三。一是建立综合数据库。可以通过查阅诸如团风县人民政府网、团风县文化体育局的文化网站、黄冈市政府门户网站等,团风县及黄冈市的专业文化网站及政府网站,收集诸如但店天府圣会、唐家渡舞龙、大别山民俗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内容,并分门别类,将其融合进一个综合数据库。还可以将线上查阅与实地调查相结合,获取准确详实的一手资料,再借助硬盘、光盘等现代设备,进行信息归纳,建立综合数字化档案。还可以将观赏诸如但店天府圣会、唐家渡舞龙及马家潭龙舟会等的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信息,经人性化设计,纳入综合数据化档案建设,构建信息数据库与信息网络,通过数字智能匹配,为游客提供最优的旅游出行选择。二是建立综合旅游网站。综合旅游网站的页面设计,要符合传统美学要求,传递出马家潭龙舟文化浓厚的家国情怀及其它非遗的浓厚文化底蕴等。内容应具有整体性和多面性特点。如,可作多个网络模块,介绍团风的剪纸、丝弦锣鼓、狗脚及其制作工艺等,在多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省级非遗马家潭龙舟会,介绍其历史发展、文化价值、举办流程等。网页可设置售票、民俗歌曲下载、民俗图片下载、民俗电子出版物下载等链接,适时插播宣传广告,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10]三是线上推广线下建设。如,可以采取网站、报纸、广播等宣传方式,推介马家潭龙舟会。还可以将马家潭龙舟文化与团风剪纸等民俗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文化创新,创造出诸如带有龙船、农村、村民、传承人形象、龙舟会场景等元素的剪纸,传承发展马家潭龙舟会。
马家潭龙舟会数字化博物馆建立的措施,主要有三。一是作好数字信息采集。作好数字信息采集是数字化博物馆建立的前提与基础,田野调查法是其必经之路。我们可以运用全景摄影、航空拍照等现代化技术,从观看者、表演者、工作人员等多个角度,对特色文化表演、隆重祭祀仪式、精彩龙舟竞渡等,进行高清、动态拍摄;还可利用录音机记录重要的语言资料,如重要领导人的讲话、马家潭龙舟会举办的开场词、欢迎词、祝贺词等,并及时转换为文字形式。二是作好数字化精品展示。数字化精品展示是博物馆信息文化传播的必要手段。如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三维设备——三维扫描仪,全方位、无遗漏录入龙头龙尾等历史文物表面的立体坐标和色彩信息,并把它转换为三位彩色数字化模型,以立体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7]还可以通过三维影像、制作多媒体信息技术,研发出数字展厅,展示马家潭龙舟会的发展历史、龙舟会盛况、传承人情况等内容,分时段的播出;同时注意运用计算机控制展台的灯光、音乐,烘托出恰当的气氛,制造出多种展示方法。三是作好数字化互动。时下,数字化互动是增强人们文化参与度的重要方法。可就近借鉴大别山地质博物馆和黄冈市博物馆的建设经验,建设马家潭龙舟会博物馆,将视频动作捕捉系统、计算机交互技术等,运用到建设过程中。制作出诸如龙舟会祭祀仪式、巴水河龙舟竞渡、歌舞表演等,独具特色的照片。使人们可以通过左右手单侧平举等方式,切换屏幕上的照片,与多媒体设备互动。还可以构建数字化交流平台。如我们可以研发出专属博物馆的APP,参观者可上传与文物的合照、家庭留影照片等至交流平台,这样既可增强游客的文化参与感,又能助力马家潭龙舟会的传播。
2.3 建立数字化共享平台
建立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共享平台,对外可作本地特色文化展示交流的窗口,对内可作非物质文化研究的成果,方便文化学者研究。
就省级非遗马家潭龙舟会而言,其数字化共享平台的建立,措施主要有二。一是建立平台数据库。珍贵龙头龙尾照片、重要领导人讲话的文字记录、舞大刀、唱大戏的珍贵视频、村民主动捐赠的记载等,都是建立数字化共享平台重要资源。具体而言,主要分为文本、图像、音视频三类。其中,诸如马家潭龙舟会历史发展记载等的文本资源,由于其复制性强,数字化技术相对简单,可通过OCR识别技术,将其转换为数字资源。诸如龙舟竞渡照片、马氏宗祠内的戏曲表演照片等的图像资源,可用扫描仪或数字图像压缩技术,将图片进行数字化转换;对那些有关马家潭龙舟会的摄像记录、表演配乐等音视频资料,则可采用运动数字编码MPEG-4进行处理与保存。对在虚拟现实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诸如工作开展时的照片等图片、音视频素材,也应纳入多媒体数据库的管理范畴,对建模产生的数字文件,可采用工具本身的格式保存。[8]二是作好平台页面设计。平台页面设计主要分为页面风格设计和功能页面设计。经调查,访问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类网站的人,多半为中年人,目的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其页面风格设计,可图其所好的选择“中国风”。如可将以墨作画的马家潭龙舟会整体盛况,作为主要背景,在突出马家潭龙舟会拼搏向上、爱家爱国精神的同时,吸引人们阅览。功能页面设计应包含诸多模块,各模块名称的命名,概括性要强、内容要全面,既要切合人们的实际需求,也要表达人们所寄予的情感等详细内容。如介绍马家潭龙舟会历史流变的历史简介这一模块,可分为展示马家潭龙舟会文物、文化、举办流程、活动讲究简介等模块。文物模块可分为介绍文物来历、大小的实存文物板块、展示遗存遗迹的历史烙印板块等。
3.马家潭龙舟会的数字化开发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就是综合运用数字图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将非物质文化进行整理、归纳,并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记录、编辑、管理和在线,使人们能在不动用文化遗产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清晰、全方位地参观和感受文物。[9]省级非遗马家潭龙舟会资源数字化的最大益处,不仅可以记录和保护各方面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在不改变原貌的情况下,进行数字化生产,发挥马家潭龙舟会文化遗产独有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3.1 开发综合文化产业群
马家潭龙舟会的旅游开发价值,主要有二。一是可促进地方文化繁荣。随着《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策的确立,地方文化的繁荣,迎来了兴盛机遇。马家潭龙舟会作为方域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也将如“雨后春笋”般勃发。若大力开发马家潭龙舟会旅游,必将为其搭建起良好的发展平台,并带动其它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保护开发诸如马家潭龙舟会地方文化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经济支持,充分利用它们的文化经济价值,本身就是对这些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将“输血式”的财政扶持开发,转变为“造血式”的自我创造开发,以促进地方文化繁荣。二是可助推地方文化旅游发展。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更是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确立了“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国策。开发马家潭龙舟会的品牌旅游,不仅可以树立地方文化标杆,而且还能使流行于方域的牌子锣鼓、丝弦锣鼓、硪歌等民俗特色文化聚拢,形成一个融合发展、共谋奋进的小型文化群落,催生出新型的文化业态,撬动地方文化的繁荣,助推地方文化旅游发展。
博物馆是信息文化高度集中的地区,是提供知识的终生教育场所。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建立数字化博物馆,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二者结合,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新的思路。马家潭龙舟会数字化博物馆的建立,不仅可集数字化信息采集、数字化精品展示、数字化互动于一体,还能赋予马家潭龙舟会时代气息,为马家潭龙舟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3.2 开发数字文化旅游区
文化区是指具有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占据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数字文化旅游区的开发,既可以让非遗文化重回生态故土,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又可以真正实现文化保护、社会效益与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双赢。[11]
就省级非遗马家潭龙舟会数字化文化旅游区的开发而言,主要措施有三。一是着力数字化基础建设。可以利用现代高效宣传技术,促进马家潭龙舟会的传播。如,可以在村口设立LED大屏幕,实时展示马家潭龙舟会盛况及蕴含的历史文化。还可以利用广播宣传,制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邀请专业人员制作宣传画板,并与时俱进的适时改版。如,可以卡通化、龙舟表面涂鸦化的形式,赋予龙舟竞渡人员英俊的卡通外表。还可以运用夸张化、幽默化的方法,将龙舟竞渡争先恐后、百姓载歌载舞的场面,展示出来,赋予龙舟会时代元素,吸引眼球。二是加强数字化动态展示。马家潭龙舟会“举大刀,唱大戏”的舞台简陋,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装扮,将灯光、烟花等与马家潭龙舟会的文艺表演相结合,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马家潭龙舟会的祭祀活动、龙舟竞渡、文艺表演等,作虚拟再现,让游客触摸、观看、聆听,全方位感受龙舟会的魅力。[12]另外,当马家潭龙舟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通过出售观赏龙舟会盛况、艺术表演等的门票,赚取资金,反哺马家潭龙舟会的保护传承工作。三是推进数字化产品出售。可以运用3D扫描技术,获取文物的精准信息,制作出道具模型,再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相关文化产品的快速生产。还可以设立规范店铺,售卖已开发出的诸如龙舟模型、载有民俗乐曲的音乐盒等多样化产品。
从知识可视化的概念分析中可以看到,知识可视化的目的并不是用视觉手段去表示知识,而是用视觉手段去传递知识,在信息海洋中,减少受众的认知负荷,让受众能够快速地感知信息,获得知识。因此,知识可视化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知识的快速传播,在传播中快速地被感知,实现知识的传递,让知识在交流中不断被建构,形成新的知识,即知识创造。
3.3 开发数字媒体产业
数字媒体产业是指在将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传播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等,融合制作传播和形成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产业。[13]马家潭龙舟会属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步伐,还跟不上社会快速转型发展的节奏。将龙舟会的开发与数字媒体产业相结合,是时下马家潭龙舟会与时俱进的自然选择。可通过微动画、游戏化二种模式,输出、创新马家潭龙舟会。这既可对内推动文化的创新,增加生命力,避免随历史迁移而湮没;还可对外促进文化传播,增强文化影响力,助力民族文化大繁荣。
苏穆武和老伴倚在床上,苏母问他:婷婷的婚礼你是咋想的?苏穆武想了想:你说咋想?这个坦克——苏母急忙纠正:杰克。苏穆武说:按说跟亲家商议商议,可这杰克爹妈不在了。苏母又纠正:不是不在,是不在眼前。苏穆武说:我就是这个意思,他爹妈不在跟前,那只有咱们来操办了。苏母问:那你想怎么操办?苏穆武又想了想:咱就婷婷这一个女儿,说什么也得风光风光,不能跟咱结婚那当儿,吃碗面条就结了,你说呢?苏母点点头。
马家潭龙舟会数字媒体产业开发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二。一是微动画化。早期微动画作品,有成功的先例。如,根据民间风俗创作的《泼水节》、《火把节》作为一种虚拟化的大众文化形式,就凭借极强的文化表现力和独特艺术性,在为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让人们记住了动画所讲述的故事。[14]就马家潭龙舟会数字媒体产业开发来说,发展微动画又包括两个方面。一为马家潭龙舟会的微动画生成。首先我们可以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和角色建模技术,对马家潭龙舟会的相关作品进行扫描。如,可将历史文物龙头等,用数字三维软件编辑,生成龙舟会的三维场景,相关人物的数字建模,再技术组合生成微动画。[15]二为马家潭龙舟会的微动画传播。可以用优酷网、土豆网、爱奇艺等常用视频网站的视频播放为母体,进行传播。还可以投放于团风县博物馆、黄冈市博物馆、黄冈市政府门户网站等公众平台,作为动画传播。这不仅可扩大民众了解马家潭龙舟会的渠道,还能丰富马家潭龙舟会传播推广的形式。二是游戏化。“游戏化是指运用游戏元素和数字游戏设计的技巧,来解决商业和社会影响等非游戏问题。”[16]我们可以用数字化技术,将马家潭龙舟会与游戏相融合,运用游戏机制,去引导人们的生活习惯。马家潭龙舟会的游戏化,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一为融入文化元素。马家潭龙舟会饱含爱国情怀、拼搏奋斗、团结协作等精神元素,可以选用体现团队合作的龙舟竞渡照片、戏曲表演照片等,作为游戏界面。游戏关卡可设置为多人闯关模式,如同现实生活中团体越野竞赛一样,包含游泳、赛龙舟、民谣比赛等,多种游戏关卡。队友需同时完成游戏任务,音乐选用赞美美丽祖国的地方民歌。二为设定自主小程序。可由专业技术人才根据马家潭龙舟会的特色、地理环境等,开发出马家潭龙舟会游戏APP。在突出龙舟文化及游戏场景设计贴合实际的基础上,将马家潭龙舟会表演、竞渡的场景等,融入游戏界面。游戏类型可设定为人物闯关类,游戏主角可设定为一个船夫,游戏关卡可设定为问答形式。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借鉴知乎、头脑王者等组织形式,内容包括马家潭龙舟会的历史渊源、举办流程、地理位置等,闯关奖品可以是龙舟纪念品、民俗音乐光碟等。这种通过全情投入及实时激励机制开发出来的马家潭龙舟会游戏,既可以促进龙舟文化的传播,又可以促进马家潭龙舟会自身的创新,还可以拓展其教育功能,塑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4.结语
在特殊的水域环境及传统宗教文化与周边多元文化交融下产生的龙舟文化,经人们二千多年的生产生活洗礼,一路不断地涵润着家国情怀、礼仪教化、团结协作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挚着追求等深层内容。时至当下,这种醇厚的龙舟文化,在凝聚民族向心力、培育爱国情操、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仍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马家潭龙舟会面临着发展资金不足、传播方式陈旧、开发意识不强等现实问题。针对这一时弊,契合当今数字化时代的特点,着眼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传承弘扬马家潭龙舟会,应采取建立数字化资料库、建立数字化博物馆、建立数字化共享平台的数字化保护策略,及开发综合文化产业群、开发数字文化旅游区、开发数字媒体产业的数字化开发策略。这不仅对马家潭龙舟会的长远保护,有积极意义,对马家潭龙舟会的活态传承、开发及繁荣地方文化、勃兴方域旅游经济,有现实指导意义,对推动中华龙舟文化的繁荣及其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施行.
[2] 朱尧英.杨柳青年画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平台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7.
[3] 周光雷.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0):146-147.
[4] 龙运荣.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保护战略[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32(01):57-63.
[5] 姚 舜.论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26(09):45-47.
[6] 王 珊.“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技术实现[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35(12):123-126.
[7] 吴玉红.湖湘刺绣艺术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传播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8] 董 俊.木兰文化数字化平台的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9(02):56-59.
[9] 庄思婷,张红贤.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与传承[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06):77-79.
[10] 黄立群.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11] 黄永林.生产是最好的保护[N].光明日报,2011-10-07(004).
[12] 朱璟怡,方 琛,孟庆林.AR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推广中的应用[J].艺海,2018,(04):111-113.
[13] 孙唯特.数字媒体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的探讨[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2,(01):64-65.
[14] 周世波.动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的作用[J].中国艺术,2011,(01):152-153.
[15] 聂 磊.基于数字动画技术的山西壁画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J].美术大观,2015,(10):126.
[16] 张晟铭.游戏化在文化遗产价值传播中的应用[D].西安:西北大学,2017.
基金项目: 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马家潭龙舟会的数字化策略研究”(201810514035)
作者简介: 朱应航(1997—),男,湖北恩施人,黄冈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通讯作者: 余利斌(1967-),男,湖北黄冈人,黄冈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10.16730/j.cnki.61-1019/g8.2019.05.048
【责任编辑 田泽鑫】
标签:马家潭龙舟会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数字化保护论文; 数字化开发论文; 黄冈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