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后24小时局部纱布内外压迫方式的效果观察论文_罗峰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人民医院 226600

【摘 要】目的:探讨PICC置管术后止血及更换敷贴时间。方法:对90例PICC置管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置管后九折纱布压迫穿刺点,且覆盖10×12cm的3M透明敷贴,24h后更换敷贴。观察组置管后穿刺点直接覆盖10×12cm的3M透明敷贴,九折纱布以两条胶带交叉固定外压迫穿刺点,置管24h后取下外压迫胶带及纱布,一周后更换敷贴。如局部潮湿,污染及时更换。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及穿刺上肢肿胀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点压迫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置管术后九折纱布外压迫穿刺点,满24h后取下外压迫纱布及两条胶带,一周后更换PICC敷贴,既能达到压迫止血目的,又能避免置管后次日立即换药刺激穿刺点加重出血,同时又节约了护理人力资源。

【关键词】PICC置管;局部渗血;九折纱布;内压迫与外压迫;止血

PICC是利用导管从患者外周手臂的贵要静脉或肘中静脉进行穿刺,让PICC导管尖端直接进入心脏的大静脉输入药物。整个住院期间“一针治疗”避免反复穿刺加重病人痛苦,加上大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防治各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因此能够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但由于置管时穿刺针头较粗,对局部血管损伤大,导致置管数天后局部穿刺点仍有渗血现象[1]2012年12月-2013年09月,我科将传统的九层纱布内压迫改为外压迫PICC穿刺点并用两条胶带交叉固定,效果明显,24h后直接取下外压迫的纱布,避免了换药刺激穿刺点再次出血。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09月在我科行PICC置管患者共90例,男49例,女性41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43岁。其中食道29例,肠癌12例,乳腺癌19例,淋巴瘤13,肝癌17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文化程度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置管后用5×6cm的纱布九折后成1×2cm的纱布块压迫穿刺点,外层用3M透明敷贴固定,24 h后更换敷贴,观察渗血情况。当晚开始给予热水袋热敷30min,每日1次,连续1周。所有患者1周内限制术侧肢体做剧烈运动,带管期间不提重物,禁止甩臂。观察渗血情况,必要时更换敷贴。

1.2.2观察组:观察组置管后穿刺点覆盖10×12cm的3M透明敷贴,九折纱布穿刺点两条胶带交叉固定外压迫,24h后取下外压迫胶带,一周后更换敷贴。当晚开始给予热水袋热敷30min,每日1次,连续1周。所有患者1周内限制术侧肢体做剧烈运动,带管期间不提重物,禁止甩臂。观察渗血情况,必要时更换敷贴。

1.3观察指标

1.3.1局部渗血情况 0级:24h内敷料有少量渗血,属正常现象;I级:敷料有少量渗血,持续2~3d;Ⅱ级:敷料有渗血持续4—5d;Ⅲ级:敷料有渗血≥6d。

1.3.2 PICC穿刺后上肢肿胀情况与穿刺前臂围及对侧上肢臂围比较:0级:穿刺侧上肢无肿胀;I级:有肿胀,24h内自行消失;1I级:持续2—3d;Ⅲ级:持续时间≥4d[2]。

2 结果

2种压迫止血方法的穿刺点渗血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2种压迫止血方法局部穿刺侧上肢肿胀情况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即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表2.

3 讨论

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PICC中心静脉导管,近年来在我院开展逐渐增多,其优点也越来越多为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所认识,如“一针治疗”避免患者静脉反复穿刺,从而减少了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痛,保护患者血管,另外减少患者住院治疗费用,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但PICC管的穿刺鞘直径大于导管直径0.45-0.60mm[2],穿刺局部血管损伤大,穿刺鞘退出后穿刺点渗血较常见。现使用较多的是穿刺后在针眼处放置九折纱布压迫外用敷贴固定从而进行止血,但由于纱布在敷贴内压迫24h后要及时更换敷帖,以免纱布长时间压迫引起局部坏死,但24h后护理人员更换敷贴使用聚维酮点消毒穿刺点时经常会引起出血,常会加重患者的紧张情绪,另外更换敷贴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人为因素,容易增加感染的概率,次日更换敷贴加重护理人员工作量。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对穿刺部位实施科学合理有效的压迫包扎方法是防止和减少穿刺点局部出血的关键技术[3]。本研究中,采用九折纱布外压迫及两条胶布交叉固定加压止血都能收到较好的止血效果。而采用九折纱布外压迫,不容易引起穿刺局部渗血。主要原因采用九折纱布外压迫穿刺点止血以两条胶带交叉固定压迫既可以维持有效止血的压力,避免了传统PICC置管24h后需要及时换药从而不可避免消毒刺激穿刺点再次出血,而采用九折纱布敷贴外压迫后,24h后及时取下外压迫胶带及九层纱布又不至于引起由于过度压迫导致的上肢肿胀,取材方便,不会增加患者额外的经济负担,节省了护理人力资源。 对九折纱布内压迫和外压迫对中心静脉置管穿刺点止血效果的研究观察,结果表明,PICC置管术后压迫穿刺点直接用10×12cm的3M透明敷贴覆盖,敷贴外穿刺处用两条胶带交叉固定九层纱布外压迫及用既能达到止血目的,又可减轻上肢的肿胀,同时减轻患者的紧张心理及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潘怡梅.留置PICC管穿刺点出血的因素及预防.实用全科医学,2007,5(8):717.

[2]吴玉芬.内外交叉固定棉球应用于PICC加压止血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9,16(8):79-80.

[3]陈桂英,王惠琴,赵锐祎等.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头端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10):1037-1039.

论文作者:罗峰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8

标签:;  ;  ;  ;  ;  ;  ;  ;  

PICC置管后24小时局部纱布内外压迫方式的效果观察论文_罗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