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省 沈阳市 110000)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整个思想理论体系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主要包括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研究。因此对于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渊源的解读有利于我们更深刻的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过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在他的理论著述充分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身体力行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渊源的探讨,努力将其思想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文化渊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通过对于深入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既有利于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内容与理论基础从而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方向,也有利于长期坚持这一思想并使其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从而为其文化渊源的研究提供依据。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新情况新变化而提出来的新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从全局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两个方面。从国内背景来看,其思想的提出是针对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发展历史方位提出的指导思想,十九大指出,我国已步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仍然存在基本国情、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的状况,因此,仍然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继续前进。
从国际背景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根据现当代国际局势新变化而产生的新的指导思想。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总体趋势,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但由于新一轮权力转移的出现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美国主导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存在的弊端愈发凸显,进而引发了各种矛盾和冲突,因此,各方要求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呼声日益强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顺应了时代和历史的要求,反映了人民意愿;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逻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逻辑的统一、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秩序调整与中国发展内在要求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亿万人民群众期待和愿望的统一,必将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见证,经过五千年历史的沉积,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消极部分,如:过度尊崇权威、愚孝以及安于现状的思想。主要指的是:中华民族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的思想,在时代的发展中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代的中华儿女,一直以来深受我国领导者的器重,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政治建设方面
1、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在我国历史上,对于国家治理的方式主要有儒家的“仁政”、法家的“法治”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将其二者融合一起,在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同时也强调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养。
2、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不可动摇。民本思想是我国历史上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智慧的结晶,关于如何处理人民群众与国家的关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有很多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先秦时期“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西周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以及到春秋时期的以儒家为代表的“重民”“爱民”“以民文本”“民贵君轻”、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为了当时的统治,但对于人民群众的保护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二)在经济建设方面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后,我国不断加深全面改革的步伐。回顾过往,中华民族从未停止改革创新的步伐,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改革使齐国强大,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宋神宗时期王安石的变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以及张居正的改革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对于改革重要性的论述还有《韩非子》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商易》中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可见改革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再次强调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并指出只有改革才能救中国、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深刻贯彻了改革创新在新时代下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探讨的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有很多丰富而鲜明的内容,值得现代的我们学习借鉴。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曾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道家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都对我们当代社会生态文明有借鉴意义,我国现在正处于改革发展时期,对于处理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尤其重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的回答了怎样发展、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美丽中国”思想不仅有利于我国生态的发展而且为世界各个国家处理生态与生产的关系提出了中国建议。
三、继承和发展革命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曾指出: 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曾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彰显着我国革命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革命优秀文化
革命优秀文化见证了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史,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史的高度的文化凝聚,展示了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中国革命优秀文化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爱国精神,这些都是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优质基因。我国革命优秀文化通过对于革命期间我国人民群众坚持拥护党的领导,一心一意跟党走,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树立了“为人民服务”思想;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着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做好队伍的带头人。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社会主义文化是革命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社会民主和谐为基础、立足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指出:对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现要做到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文化建设方面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其重要性做出了强调;同时也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阐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在其思想中都可以找到具体的阐述内容,对其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新时代下继续以中国优秀文化滋养其思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构成内容,其三者之间是层层递进的,每一个文化的内容都是对前一个文化内容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共同滋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其思想的文化渊源。对于认清它们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出的一系列要求,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文化强国的建立。
第一,坚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基础上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就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其思想相结合,通过对其思想的贯彻来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对于我国发展的巨大作用。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来贯彻其思想的一系列要求,也可以凭借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永葆生机与活力。
第二,在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中国革命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前面从严治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中国革命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同时,也贯彻了其思想的内容;而对其思想所做出的一系列要求的实行也是对于中国革命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处理其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中国梦”有着巨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而对于其思想的贯彻,不仅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建设同时也有利于我国进一步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7.
[3]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4]王玉德.中国传统文化新编[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5]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2.
作者简介:秦澎润(1994年3月—),女,汉族,山西省运城市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赵茜雅(1995年7月—),女,汉族,山西省晋城市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作者:秦澎润 赵茜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思想论文; 文化论文; 新时代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习近平论文; 优秀论文; 中国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