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探究教学_初中语文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探究教学_初中语文论文

试论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初中语文论文,探究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核心问题是要积极倡导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教学策略,关键词就是自主、合作、探究。本文试图对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作出分析与阐述。

一、什么是探究性教学

探究,就是探寻、追究,或者说是深入探索,反复研究。探究性教学实质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创设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如此说来,所谓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引导学生探究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呈现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主要形式,以学生自己获得具体解释及其方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渗透语文教学全程之中。

从教师角度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是课堂情景和气氛的牵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挑起学生的创造冲动,促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

从学生角度看,探究性教学既突出个体差异,又关照整体,学生始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探究者,也是评价者。

从教学目的看,探究性教学重视学生智力开发,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学能力,引导学生自我探究,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从教学内容看,学生探究的内容一般在课内,有时也在课外。教师要善于根据情况来及时调整,答案可以延伸到课外,而不局限于课内。

从教学方式看,探究性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在于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身心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

二、为什么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向自主、合作、探究,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点,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原点。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此背景下,选择探究性教学,是当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最佳教学模式之一。

第一,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保护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

第二,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差异,易于学生形成健康个性和人格。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学习冲击力。

第四,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形成解释并评价,便于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第五,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团结协作,合力攻关,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造能力。

第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促进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课改实验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实施探究性教学存在着盲点和误区,产生了负面影响。

1.在探究目标上,没能充分体现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目标。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恰当地设置情境,创造机会,抓住契机,提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把研究目标锁定在要害处、关键处,牵一发而动全身。

2.在探究内容上,没能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规律与特点。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准确地紧扣教学理念、单元目标和课文要求,在语文具体情境中导学,在课文具体内容中发问,导致探究内容游离于语文学习之外,折损了探究性教学的本质与价值。

3.在探究方式上,没能充分体现“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缺少小组合作探究与集体深入探究。

4.在探究活动上,没能充分体现“很好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发表独到的见解。”教师讲解多,学生探究少;强调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形式花样多,实质内容少。停滞于接收式学习方式的纬度,凝固于线性式学习方式的结构。

5.在探究时机上,没能充分体现“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把课文读通读熟读懂”的要求。自主学习,装模作样,浪费时间;合作讨论,流于形式,无病呻吟;探究问题,空洞无物,没有价值。没有合理的时间和机会展示学生真正探究思考的成果与产生的情感体验。

6.在探究设计上,没能充分体现科学、合理、实效的原则。问题过多过碎,不能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问题进行探究,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对课文探究练习中设计很好的探究性练习题目或纠缠不休,或置之不理,没有在课上或课下恰当处理。

四、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的方法

“教师是内在情境的指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探究性教学的重心或出发点在于学生方面,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教只是为学服务,而不是要学服从教。因此,探究性教学的重点要在探究学习上,把探究学习作为教的出发点。实践证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教学,采用以下方法,效果显著。

1.问题探究法

问题启动是学生认识活动的源泉。问题探究就是以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为背景,要求学生对学习中自己发现的问题,或教师提出的问题,去进行探究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是激活思维,潜能开掘,学贵质疑的过程。教学《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学生提出问题,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组织小组讨论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有科学道理的,不能颠倒,三个比喻并列的顺序,是根据“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定位。学习《向沙漠进军》,教师讲析了沙漠对人类造成的危害,需要治理,至今仍要攻关。布置学生课后进行探究,写出小论文。学生们热情高涨,如饥似渴,联系生活,查阅资料,写出文章,对沙漠形成的原因及防治对策能够各抒己见。

问题探究的目的在于去伪存真,获得真知。要将问题探究引向深入,抓住关键,必须教给学生方法,学会质疑探究。常用方法:(1)类比生疑。在同类的类比中找出细微差别,探究原因,得出结论。(2)联想生疑。紧扣课文某一知识点、困惑点、感触点联想生疑,发现问题,追根溯源。(3)异同对比生疑。在异中求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顺藤摸瓜。(4)借果推因生疑。根据事物因果关系,借果推因,深究细问,发现问题,加深理解。实施问题探究法,有效路径就是学生通过读、思、问、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问题探究法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要有价值,难易适度;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能激发求知欲。

2.情境探究法

情境探究法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惊奇、疑惑,激发探求知识的欲望。即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积极探究问题。教学《苏州园林》,学生把握不了园林特点,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观看苏州园林录像的精美剪辑,欣赏苏州园林的精美图画,阅读苏州园林的精美描写,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行品读与感悟,学习与思考。教师再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引导他们读一读,想一想,带着问题走向生活,走进公园,学习知识,体验生活,真正理解苏州园林美在何处?学习《推敲》,对于“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意境,“推”“敲”两字哪一字更为妥帖,学生难以感悟,教师可以课件导入,图画呈现;可以作辩论赛,角色表演,以便加深认识,悉心体会。

情境探究必须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学生身体力行的体验来实现。因此,情境探究法贵在挖掘探究教学的情意价值,难在作出合理的情境设计。教师在情境设计时应注意:一要紧扣教学目标,为学习新知服务;二要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所熟悉;三要具有生活情趣,为教学铺垫。常用方法是实施对话情境、故事情境、媒体情境、生活情境,以达到燃“情”、激“情”、诱“情”、融“情”策略,激发情感因素,进行探究性教学。

3.合作探究法

在合作学习理论指导下派生的合作探究法,是语文学习的有效形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教师运用合作探究法,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或全班集体合作探究,教学《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们争论不休,这也是理解课文的一个突破口。教师可在学习全文之后,设计一堂辩论赛,就以“孔乙已是一个怎样的人”为论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按观点不同组成学习小组,选出本组的主辩、一辩、二辩、三辩,其他学生为助辩,展开组际辩论,取得共识。二是对阅读、写作等整体性的学习内容,组织整节课的探究学习。学习《羚羊木雕》,在通读课文,把握大意,了解冲突的前因后果之后,把学生分成“我”派和“妈”派进行还原性和生发性的“争吵”。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提取课文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小组的合作探究,价值判断,借助课文内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合作探究过程中要处理好独立与合作的关系,合作必须以独立为基础。每一个学生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学习,进行探究、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实施合作探究,关键要把握其精神实质。那就是任何“合作”都具有目标同一,任务分开,协同互助学习的特征。合作探究中,这三点缺一不可,而且还要提出具体要求,如时间要求、任务要求、人数要求等。合作探究必须注意合作探究小组结构形式的多样化,保证合作学习实用、实惠、实效。合作探究小组可分为四种类型:同质分组;异质分组;结构分组;自由分组。同质分组适合分层教学;异质分组适合优生带动差生;结构分组适合小型的、分量不重的探究学习;自由分组适合多种探究题目的探究性学习。

4.自主探究法

自主探究法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去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理应不断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培养自主阅读能力,教给自主阅读方法,促使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读懂课文,理解课文。例如学习《陌上桑》,理解“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耕者忘其犁,来归相怨怒,但笑观罗敷。”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对罗敷美丽的间接描写,但有少数学生认为观罗敷是“好色”。教师不回避这个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正确理解。学生深入寻找解决问题的信息,反馈资源,最后明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好色”是指心怀邪念的男子沉溺于情欲,贪恋女色,而“爱美”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钦佩,两个词有着本质区别。

自主探究并不是自由探究。实施自主探究必须以引导探究为起点、作铺垫,自主探究才有基础、有价值。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引导探究是在教师提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包括教师提供教学事例或课题,准备验证假设用的材料。引导探究和自主探究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它表明教师的帮助在逐渐减少,学生的自主性逐渐增强。一般说来,学生刚开始探究学习时,由于缺乏探究知识与经验,宜采用引导探究。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教师可以逐渐减少干预,放手学生适时进行自主探究。要注意的是自主探究比引导探究对学生素质要求高,而且空间大,花时多,课堂教学中一般不宜大量采用。

5.对比探究法

对比探究就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对比,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理解认识,找出相关规律,在学习和生活中活学活用。对比探究的运用可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入手,提高教学效益。先说形式,主要是两大类。一是纵向探究。即把学习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学习者的思维围绕知识点进行纵向关系上的探讨,以考察知识点所涉及的知识在不同背景下的表现形式,从而对知识点形成正确的理解。教学《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专题学习时,让学生将阅读作品内容与阅读课本附录中有关作品背景的资料结合起来,要求学生联系作品历史背景深入思考保尔形象的意义。在前苏联建国初期,为什么会产生保尔精神?保尔精神在21世纪的今天有什么意义?这样的探究提问会使学生的思考立即活跃起来,语文学习也变得趣味盎然,学生对答案求解由浅入深的过程促使学习领域变得十分开阔。二是横向探究。指的是在同一平面上学习的深入和思维的深入。根据思维的指向,横向探究分为两种:(1)顺向探究。指学习者的思维活动沿着教师所提供的“点”的方向展开,对所接受的知识点进行深化研究。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都属于说明文,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一致的。教师单元总结时可提出问题顺向探究:这几篇课文说明的事物事理有什么不同?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又有什么不同?(2)逆向探究。即将自己的思维活动转向,从与知识点相反的方向来探究问题的本质。比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课文小结时,设计这样的问题:课文中的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你认为如何?皇帝穿新衣,如果你在现场,敢说真话吗?通过两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反面,探究原因,深入思考。

再说内容,也是两类。一是课内知识的对比研究,如学完一册书,让学生对比探究你最喜欢的单元、最喜欢的课文、最喜欢的作家,说出理由,由此学会归类整理、梳理知识,学以致用。二是课外对比探究,把课文的听、说、读、写训练与课外的语文学习活动结合起来,选定问题进行探究。

6.想象探究法

想象探究法指将学生的语文学习由探究现实存在的问题引向探究虚构、虚拟、假设存在的问题,但“并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它同样是以实际生活为根据,只不过不是完全重复某一件真人真事,而是按照协作要求对各种真人真事经过取舍的加工,编写出一个新的故事。”想象探究的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可设计探究题:“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么样?”学生们或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根据课文写作脉络和生活发展逻辑,做口头汇报发言,做精彩片段描写,都能深入地钻研课文,学习课文。又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全文是通过写父亲的背影,揭示父爱的主题。虽然文中对父亲的背影有感人肺腑的描写,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但父亲的形象始终是依稀可见,有很大的空白,使人浮想联翩。课文教学结束时,也可设计探究题:“以父亲背影描写为依据,根据你的想象,让父亲转过身,面对他的儿子,用精练的文字描写此时父亲的正面形象。”这样的想象探究,会让学生们心灵为之一颤,更加深切地感悟父爱。想象探究的关键是要寻觅或设置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丰富的想象,强化对课文重点或难点的理解与突破。

7.体验探究法

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意识,自觉地融入语文学习之中,这是体验探究法的要害。综合性学习是全新内容,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课题。一位老师设计了“这就是我”综合性学习,实施了体验探究法。下面点击其中的精彩片段:主持人(学生)走上讲台,宣布举行小记者选拔招聘会,请主考官(学生)前排就座。然后,让第一位应聘者(学生)登台亮相。掌声响起来,应聘者自我介绍,立志做新闻记者,报天下不平事,写人间真善美。主持人安排主考官提问。考官甲、乙、丙提问:“你认为一名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什么?如果应聘不成功,你的心情会怎样?作为记者还要多才多艺,你现场给大家唱一首歌。应聘者从容作答: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头脑灵活,反应敏捷,还要会写文章,做一个大写的诚信人。我相信自己,但真有如果的话,我不会难过,因为还有机会,我会继续努力。说完之后。她唱了《七子之歌》。主持人环视教室“现在是观众提问时间,提问题的请举手。”有同学发问“记者有时要到最危险的地方去采访,你害怕吗?”应聘者掷地有声:“既然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就早已想到这些危险,没有退路。”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真正把学生推到前台,给他们一个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空间。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尽情地表现自我,释放自我,提升自我,思维得到发展,兴趣得到点燃,能力得到锻炼,心灵得到放飞。

8.接受式探究法

接受式探究是指信息由学生主动从课文内容或现有资源中直接搜索或整理而成。如学习《刻舟记》一文,老师导入,媒体展示:《宁波发现稀世珍宝——明代刻舟》,思考:这则新闻告诉我们哪几方面内容?学生回答:刻舟的雕刻者,明代王叔远;刻舟的主题,苏东坡夜游赤壁;刻舟上所刻的人物等。老师诱导学生,现在我们来学习明代魏学洢的《刻舟记》。看看与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有何异同。接下来,老师指导学生:读一读(配乐朗诵,媒体播放);画一画(画出刻舟,实物投影);演一演(角色扮演,竞赛形式);说一说(作讲解员,导游讲解);写一写(写解说词,评优投影);理一理(整理板书,媒体展示)。这样的探究学习,尽管答案都在课文之内,而且是浅层次的探究,但它却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条件,是深层次探究的基础。学生掌握了接受式探究法,就为语文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9.发现式探究法

在语文学习中,很多时候没有现成信息可以直接采集,必须由探究者对文本解读、分析,发掘隐含信息,获得认识成果。

文章内涵的发现有几种方式:或从作家作品的背景中探究文章的意义;或从关键问句的探究中发掘文章的内涵;或从主题思想的多元探究中感悟文章的永恒。我们可以从具体细节了解内涵,从品读语言把握内涵,从合作讨论领会内涵,从课堂对话揣摩内涵,从质疑发问挖掘内涵。如教学《最后一课》,仿照电视台的说话栏目,在课堂上采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形式,通过有价值的设问质疑,来发掘课文内涵。“往日一课与最后一课有什么不同?通过课文具体的描叙,分别谈谈小弗朗士与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极平凡的老师,小弗朗士是一个极普通的学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在最后一课中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读了这篇小说,你有哪些感受或是受到哪些启发?”以此,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三美”与“三爱”,即主题美、人物美、语言美和爱祖国、爱语言、爱生活。

文章精妙写法的发现也有多种方式:或从文章的内容意义向生活实际延伸,或从文章的结构、人物的性格、语言的精当、手法的创新等方面领悟、发现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教学《春》,如何从“老”课文中读出新风景:一簇火苗能点燃一片荒原,一句睿语能激活一群头脑。《春》是美文,美在何处?美在情感,美在语言!情感的美也要通过准确、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佳词妙句,说出你的体会。经过一番探究发言,学生们深有感触:品味《春》的语言,才感觉到文字的韵味悠长,文字比画更美;《春》的写作特色真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0.不完全探究法

不完全探究法是指不必一次探究透彻、探究完全,允许学生针对某一疑点,螺旋式地开展探究活动,并且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补白”。如一位老师教学《行道树》一文,临近下课时,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喜欢《行道树》,不知别人怎样评价作者张晓风,她的文章还有哪些可以让我们欣赏?老师说,张晓风是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她有一篇《地毯的那一端》写得不错。有关她的情况可以到“雅虎”网站查阅。又如一位老师教学《桥之美》,在课文学习结束后,进行拓展运用,设计了两个不完全探究细节。(1)罗丹说过: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就拿同学们穿在身上的校服来说吧,大家可能司空见惯了,学习本文后,能否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体会设计者的匠心呢?(学生发言,老师做适当引导和点拨)(2)根据文中信息,适当联想,你可以把桥比作什么?示例:桥是一首歌,它由悠扬的旋律和美妙的歌词谱写而成。仿写: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学是教育改革的热土,其研究性教学正处于“风口浪尖”,我们理应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和特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实施渗透性探究学习活动,努力构建“任务驱动——问题引导——课堂对话——师生互动——探究学习”的教学平台,潜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标签:;  ;  ;  ;  

浅谈初中语文探究教学_初中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