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净 武晋萍 晋玲林
(长治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 046011)
【摘要】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围手术期应用PDCA循环法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30例本院收治的尿道下裂患儿,以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管理为基础施加PDCA循环法护理,并对护理质量进行动态评价。结果:30例患者中一期治愈率为91.5%,愈合27例。尿瘘发生率6.8%共2例,行二期手术后效果较为理想。尿道狭窄发生率1.7%共1例,实施尿道扩张术后好转。结论:将PDCA循环法应用于尿道下裂围手术期护理中,有利于护士护理质量和整体水平提高,对预防术后尿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有着积极作用,促进手术成功率提升,住院时间有效缩短,确保患儿身心健康,增加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尿道下裂;围手术期;PDCA循环法;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299-02
男性生殖系统中尿道下裂属于常见先天性畸形,由于睾丸在胚胎期第5~12周发育不全或垂体内分泌异常,促使雄激作用不足或缺乏,造成生殖结节腹侧纵形尿生殖沟停止自后向前闭合的过程,尿道外口达不到正常位置,导致前尿道缺损腹侧壁。再加上发育不全的尿道海绵体阴茎筋膜,尿道外口远端逐渐变为纤维囊带,牵拉阴茎屈曲向腹侧。通常患儿自出生日该病便会被发现,它具体包括4类:会阴型、阴茎体型、阴茎头型、阴茎阴囊型。据不完全统计约125~250个男婴中患有该病的患儿至少有1例。尿道下裂唯一治疗手段即尿道成形手术,而手术要想提高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后护理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PDCA循环护理法的应用。
1.一般资料
回顾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院30例行尿道下裂围手术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年龄1~13岁,中位年龄5岁。其中18例阴茎体型、3例阴茎阴囊型、1例会阴型、8例冠状沟型与阴茎头型。30例患者中半下弯畸形患者18例,阴茎阴囊转位患者8例。手术方式更加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包括改良Byars术、包皮埋藏皮条术、阴囊皮瓣尿道成形术、横裁包皮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等,结合chroeder-Essed术则用于阴茎下弯患者。
2.护理方法
2.1 P(计划阶段)
手术前对患儿手术方式、病情、心理、性格特点及年龄进行评估,同时综合全面的评估照顾者配合程度、知识掌握等能力,以极具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减少和预防发生术后并发症。手术后并发症危险性判断从患儿及手术情况和照顾者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术后发生各类并发症。
2.2 D(实施阶段)
2.2.1术前护理 尿道下裂患儿常为学龄前儿童,不了解疾病性质,其抗拒恐惧心理较盛。应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进行沟通,使患儿心理在语言影响下发生变化。患儿入院当日便开始做皮肤准备,加强患位的皮肤情况检查,会阴部每日以温开水合用温开水2次,注意清洗皮肤褶皱处。给予0.1%新洁尔灭术前3d排尿后擦拭尿道口周围皮肤。避免感染术前30min给予抗生素,若出现包皮水肿、尿道感染给予消炎消肿治疗。患者术前3d饮食为半流质,术前1d饮食为无渣流质,术前禁饮4h,禁食8h。为避免术后早期排便伤口被污染,术前晚应进行肠道清洁采用生理盐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2术后护理 全麻尚未清醒头向一侧取平卧位去枕,防止呕吐误吸,清洗后取半卧位,3d后适当下地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术后多食高热量、维生素的食物,营养欠佳者行静脉营养补充,摄取适量纤维素,促使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使吻合口张力增加,导致支架管周围漏尿。患者疼痛常出现于术后1-3d左右,给予常规芬太尼镇疼泵。术后各引流管妥善固定,防牵拉变形等,引流需通畅伤口敷料保持干燥,以便伤口愈合。尿袋固定低于床面,站立时低于膀胱水平面,预防尿液逆流而感染,同时观察尿液颜色、性质等,引流袋每日更换严格无菌操作。术后每日以10~20ml生理盐水冲洗尿道支架管。待尿道支架管被拔出后,使用膀胱造瘘管,通过新尿道进行尿液排出,并严密观察排尿情况,造瘘管于2d后排尿较优时拔出。
2.3 C(检查阶段)
围手术期护理全过程应贯彻该阶段,实时督导检查护理计划与措施落实情况。值班护士应随时评价患者情况,加强交接班记录工作。责任护士每日综合评价护理效果,针对性修订护理计划,提出并执行护理措施,护士长进行相应技术指导。
2.4 A(处理阶段)
以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护士长、责任护士及值班护士当日对患者检查评估结果,分析护理中问题所在,提出有效防范解决措施,针对各类问题与泌尿科医师和专家进行及时沟通,并快速制定相关循环方案,解决相关问题,直到患者痊愈或全部解决。
2.5 结果
30例患者中一期治愈率为91.5%,愈合27例。尿瘘发生率6.8%共2例,行二期手术后效果较为理想。尿道狭窄发生率1.7%共1例,实施尿道扩张术后好转。
3.讨论
PDCA循环法是由戴明博士即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提出的,故被称之为戴明循环法,它包括4个阶段:P计划、D实施、C检查和A处理,其强调持续改进和全员参与原则,故在护理管理中应用该方法效果较为显著。本次研究中共30例患儿,其中一期治愈率高达91.5%共计27例,尿瘘发生率6.8%仅2例,且行二期手术后效果较为理想;尿道狭窄发生率1.7%仅1例,实施尿道扩张术后好转。足以可见PDCA循环法应用到常规围手术期,有利于及时评估分析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对其发现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处理,并通过护理质量的动态评价,而将所存问题视为下一个循环管理需加强的重点,反复往返,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实践证明在下一个循环中每位家长的照顾能力及尿管固定、拔出等问题均有所改善,均取得理想效果。PDCA循环法的出发点为护理问题,更强调护理监测和评价,可促进护理质量和护士整天水平提高,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其质量管理为良性循环,可持续提高整个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霍春梅.PDCA循环法在尿道下裂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26):233-234.
[2] 王素芹.先天性尿道下裂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7):64-65.
[3] 都向阳.尿道下裂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0,31(24):4178-4179.
[4] 乔筠,谢敏,李亚玲.尿道下裂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中旬刊),2015,(1):33-34.
[5] 安艳丽.25例尿道下裂患儿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2):9-10.
论文作者:赵小净,武晋萍,晋玲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9
标签:尿道论文; 手术论文; 术后论文; 患儿论文; 患者论文; 阴茎论文; 发生率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