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湖南娄底 417009
【摘 要】目的:探究将胺碘酮应用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中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间收治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日期单双号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45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两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工作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率失常症状,促进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同时也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胺碘酮;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治疗方案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容易并发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而如果患者一旦发病,则患者一定会出现心肌血流动力学发生异常,导致患者冠心病症状加重,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发生猝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极大的威胁。就目前来说,这种症状在进行临床治疗时,还未见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常规对症疗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无法从根源上治疗患者的冠心病症状,患者的心肌功能处于异常状态。胺碘酮是一种临床上应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中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间收治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将胺碘酮应用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中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中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间收治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日期单双号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45例患者。在对照组中其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3.14±4.36)岁;在实验组中包含45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52.36±5.13)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纳入统计学软件中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方案,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对其进行抗凝治疗与吸氧治疗。抗凝治疗多选取肝素钙,以皮下注射给药,每12h注射一次,连续用药3~5d。同时,让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在患者基本稳定后,对其行溶栓治疗,即选取150万U的尿激酶加入到100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之中,并且以静脉滴注给药。最后,可对患者进行美托洛尔给药,口服,每次50mg/次,4次/d。
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胺碘酮进行治疗,首次给药剂量为150mg,将其与20-30ml葡萄糖溶液混合后进行稀释,在10min以内进行缓慢推注,随即将300mg胺碘酮溶液与50ml葡萄糖溶液混合后,采用微量泵进行给药。待患者出现室性期前收缩时,停止患者静脉给药,将用药方式改为口服胺碘酮片,每次用药200mg,每日用药三次。
1.3 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将其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层次。显效: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且其他症状完全消失,体征正常化;有效:患者的心功能有所转化,且其他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体征转归;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记录胃肠道反应、心动过缓、一过性低血压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或是SPSS19.0处理,其中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采取t检验,若p<0.05,则证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而患者所伴随的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介入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病症进行控制,但介入治疗对于操作技能和设备条件的要求较高,所以极大的限制了患者的应用,因此在治疗时通常也需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胺碘酮是第三代抗心律失常药物,属于多通道阻滞剂,能够通过抑制患者的钾离子通道,来延迟患者的负极时间。除此之外,胺碘酮的负性肌力作用较弱,所以在进行临床应用时,不会导致患者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但由于胺碘酮的药物动力学较为复杂,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所以在用药剂量增加时,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所以在临床应用时,应当给予患者相应的生命体征检测,对患者的用药进行合理调整,才能保证用药安全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胺碘酮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工作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率失常症状,促进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同时也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唐方明,包浔娜,何星球,等.胺碘酮治疗冠心病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7,(5):352-354
[2]张爱菊.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7,(23):101-102.
[3]梁德贤,李志文.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J].河北医学,2008,(3):303-306.
[4]韩超.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7,(32):47.
[5]吴云飞.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23):72-73.
论文作者:刘晔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6
标签:患者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冠心病论文; 实验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快速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