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浙江省 3113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出于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关注点开始由城市转向乡村。在周末闲暇之时,居住在城市的人群,为寻求惬意的生活环境,大多选择走进乡村,体验乡村生活。与此同时,乡村环境的美化也成为了一种必然。在我国由于从事景观设计专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在实际工作中未能充分考虑乡村地块的特殊性,将适用于城市设计的规范及形式生搬硬套到乡村景观中,造就出的案例大多有些格格不入。
关键词:乡村景观;设计现状;生态环境
引言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村建设的持续投入,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新兴的旅游方式。然而其背后所造成的历史毁坏、环境失衡等问题,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不可回避的阻碍因素。同时,一些不科学的景观设计不但没有留住淳朴的乡村景观,甚至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使本就稀缺的乡村自然风貌受到破坏。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不但可以影响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也对乡村资源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做好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合理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 乡村景观概述
乡村景观是相对于城市景观而言的,作为具有特定指向的景观类型,具有区别于城市景观的特定景观性质、形态与内涵。一方面,乡村景观是人–地互动或交互作用之下的产物,是主体与客体的复合体。乡村景观既有主体的构成,又是客体的实在本身,其不仅表现为人通过主观观察的构成意象及主观构成意象所表现出的符号和方式,也是一种客观的环境要素组合与综合,呈现出特殊的地域或区域特征及文化特色。因此,乡村景观既具有地域特色性,也具有景观特殊性。另一方面,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域范围内的空间性表征,是地方特殊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与社会结构的具体表现,探讨乡村景观意义、生活空间的社会意蕴,必定要紧扣这些支配着景观变迁的要素。
2 乡村景观的构成
乡村景观是基于经济、社会、生态、人文发展的综合性景观类型,由于特定的地域属性形成乡村景观形式与内涵。乡村景观设计从大环境方面考虑,不单单是一个项目的设计,更是一个系统性的乡村矛盾体解决方案。除了空间的设计,还要更多的融入社会团队力量,如社会组织系统、农村金融团队、社会科学等各方面,是一个关于人居环境的整体建设方案。在乡村景观设计中需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人、风俗习惯、设计材料等。
2.1 乡村人文景观
乡村人文景观主要是乡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现状的体现,包括生产性景观和乡村聚落景观,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乡村聚落是由生产、活动、休息的场地,街道、广场、河沟、果园、菜地、房屋建筑等关于生产、生活、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构成的,建筑格局与环境相互结合,使建筑的形式和格局极具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2.2 风俗习惯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在做乡村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只有尊重了这些,才能更好地推进设计工作,将设计工作做到深入人心。
2.3 设计材料
设计用材是设计方案得以实施的第一直观表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不同环境、不同材料的运用所造就出的方案也不尽相同,在设计选材过程中应因材造景。
3 乡村景观设计措施
3.1 实地取材
乡村景观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当地的人文特色,如果依旧盲目的复制其他城市的园林建设,就容易导致乡村景观的保护和延续工作流于表面。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工作人员要严格依照创新的设计理念,进行乡村景观的设计与保护延续,要深入当地的乡村以及城市进行调研和考察,在全面掌握当地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从而在园林规划的设计中,渗透进当地的人文特色,加强当地居民对该园林规划设计的情感体验。
3.2 雨水管理
由于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铺装与构筑物的增多使原有的自然地表发生变化,雨水径流量增加,导致了水文状态的改变。因此,在规划设计初始,就应把雨水管理作为一种设计策略融于整个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中。(1)雨水收集装置。可以通过雨水收集装置收集、储存、过滤雨水,然后作为景观或农业用水加以利用,这可以改善区域内水环境。(2)透水铺装。透水铺装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是一种可以使雨水渗透到地下的铺装材料,它不但可以减少地表积水,补给地下水,还可以减少雨水径流对土壤的冲蚀。另外,乡村特色的铺装材料如瓦片、卵石等,同样可以加速雨水下渗,同时还保证了土壤的透气性。(3)植物滞留池。植物滞留池可以储存渗透雨水,可配合一些引导雨水的设备使用。(4)种植屋面。种植屋面能减少雨水流失,并截留部分污染物,对雨水起到净化,对大气污染物也有一定的吸收和净化作用。(5)防护林。在山坡地带种植乔木防护林,可以拦截雨水,延长雨水落地时间,对雨洪管理非常有效。
3.3 田园文化景观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田园文化回归,主要设计理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现代都市居所悠然田园情怀。乡村景观与其他景观的不同在于乡村是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粗放的土地利用的景观,以及乡村独特的田园文化与田园生活。而现代乡村田园文化崇尚的是向往自然,回归自然,其本质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自然元素。设计中应充分运用各种田园文化的要素,融入田园生活的概念使居住于乡村的人们既能享受都市生活的活跃、安全与舒适,又能回忆与体验田园生活的闲暇、宁静;②尊重自然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乡村人居环境是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农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的景观环境综合体。充分利用大地景观资源,使设计区域景观融入大地景观,与之相协调,相统一,保持乡村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强化自然元素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延续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追求与享受;③贯彻人文理念,以人为本。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应研究人(主要是居住于乡村,习惯了乡村特有的文化的人群)的居住行为和居住心理,在提高乡村总体生活环境的同时,兼顾乡村特定的生活习俗,营造适宜的空间尺度,重建社区文化与庭院亲情。文化景观是人类文明和自然景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成果,是某一个地方在任何特定的时间内形成具有本地特征的自然与人文的复合体。
3.4 自然植物的利用
对乡村景观进行设计,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环境,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将当地的特色和文化融于景观之中,将历史文化和乡土特色进行延续。以肖家坊镇为例,肖家坊镇的夜景设计中,包含了当地传统的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格,将传统与现代、新与旧之间的矛盾进行了巧妙的处理。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多种多样,每个城市都有其特有的自然植物,通过利用当地特色的自然植物,使得城市建设存在差异性,提高城市的辨识度。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工作人员,可以适当的引入自然植物,利用自然植物与当地的乡村建筑达成一种美妙的协调,使得整体园林规划成为一个和谐的系统。
结束语
乡村景观设计服务重点还是乡村人民,如何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保留他们固有的文化底蕴的同时,并和当代社会的发展相契合,才是设计工作者该考虑的重点。乡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设计并不是生搬硬套,充分尊重乡村的民风民俗,做到因地制宜、巧借各种资源,让传统文化和乡土气息在当代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升华,使“人”与“景”相互和谐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孙锋祥.乡村景观的特点及其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意义[J].农业工程,2016,6(5):51-52.
[2]周昂.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山海经,2015(19):223.
论文作者:朱金月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乡村论文; 景观论文; 雨水论文; 自然论文; 田园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规划设计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