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与我国农业现代化_农业论文

农业科技创新与我国农业现代化_农业论文

农业科技创新与我国农业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现代化论文,我国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0.1;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0766(1999)06—0035—06

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发达的农业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都对农业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世纪之交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态势

现代农业产生于传统农业长期发展的基础之上,是以现代科技、现代工业为依托,在现代市场条件下进行经营的大农业。现代农业是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低劳动投入、高消耗、高产出、高商品率、高度社会化的农业,是现代集约化、高度商品化的农业,是建立在多学科、多部门基础上的庞大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农业现代化,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过程,其核心和实质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商品化,是一个以最新科学技术不断替代原有农业生产技术的动态过程。近年来,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卫星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激光技术的应用,使各国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涉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部门,涉及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商品流通、金融服务等产业部门,它强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其最终目标是将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

发达国家已于20世纪的60~70年代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注:宣杏文、 王春法等:《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 远东出版社(上海)1998年1月版。)。美国和欧洲一些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 农业劳动力已降至总劳动力的2%~4%(注:翁伯奇、程惠香:《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目标与战略选择》,《理论学习月刊》1998年第6期。)。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逐渐下降,90年代中期,农业总产值在 GNP中的比重,美国为3.5%,法国为2.5%,瑞士为5%。 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其农业产出率、商品率、优质农产品率和投入产出率均显著提高。90年代,荷兰、法国、英国、丹麦每公顷耕地谷物平均产量分别达到7740Kg、6525Kg、 6375Kg和5760Kg。 加拿大和美国每个劳动力年均生产的粮食分别达到139吨和122吨。美国、日本每个劳动力的年产值分别达到24000美元和7500美元。丹麦一个农业劳动力可养活160人,美国260万农业劳动力养活了2.57亿人口。 发达国家非农业就业人口已占总就业人口的70%以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小于12%~15%(注:刘苍劲:《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对策》,《经济纵横》1998年第6期。)。

目前,我国农业主要还是依靠土地和劳动力的投入,机械、物资、科技投入量较少,农业生产率较低。199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15750.5亿元,乡镇工业总产值42588.5亿元,粮食总产量44510万吨,棉花总产量434.1万吨,肉类总产量3692.7万吨,水产品总产量2143万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1223元,科技进步在农业增产中的份额为34%左右。我国机耕率53%,机播率27%,机收率14%,灌溉水利用率仅为35%(注:蒋和平:《我国农业离现代化到底还有多远》,《科技导报》1998 年第4期。)。可见,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水平不高,据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估法,仅相当于日本80年代初农业现代化水平的40%。

我们的目标是2000年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那时,人均国民收入将达2540元,恩格尔系数为49%,饲料粮占粮食总量的33%,森林覆盖率达国土面积的15%,灌溉面积占55%,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达55%,农业机械化程度达50%,农村经济中非农产业产值达80%,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渔业、林业的比重达47%,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增产中所占份额为50%。

我们的远景目标是203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届时,人均国民收入将达15000元,恩格尔系数33%,饲料粮占粮食总产量的50%, 森林覆盖率25%,灌溉面积80%,农村劳动力中95%的人达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80%,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经济的92%。

按照我国总体发展战略,我国将于21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入当时的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于2040年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届时,人口已从最高峰下降,人民的膳食模式和主要食物的消费水平已趋于稳定,森林覆盖率33%,农民文化水平均达初中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接近100%,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经济的97%。

二、农业科技创新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一)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发达国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动力主要有农业市场,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

发达国家通常通过加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事业,提高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治理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协调监督农用物资和农产品的流通,保证农业市场正常运行来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农业生物技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国际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态势

世纪之交,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时代的农业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最新成果为依托。新世纪农业的竞争将主要表现为知识资本的竞争。

许多国家都把农业生物技术作为生物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各国激烈争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制高点。美国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日本、欧洲已对其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制定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战略,我国也在加快制定21世纪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计划,以促进其产业化进程。

80年代中期以来是世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时期,农业转基因动植物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动植物细胞的基因转移技术,基因扩增技术,基因修饰技术,基因克隆技术,蛋白质构象克隆技术的建立,使基因操作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已培育成功一批抗虫、抗病、耐除草剂的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以及具有不同用途的转基因家畜新品种,为发展高效益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也在加速,它必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

农业生物技术在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物技术成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领域,并日益显示出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效益衰减等问题的巨大作用。生物技术将是21世纪的主导技术,它有可能引发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和第二次“绿色革命”,而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三)确立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方向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靠劳力和资金的投入已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重要的是提高知识的生产率,即生产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术和产品的效率。知识经济时代的农业是应用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成果的高科技农业,其发展动力是高素质、知识化的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的积累。在发达国家正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移,并将于21世纪中叶完成知识化进程,步入知识时代之际,我们必须在50年内,完成工业化和知识化的进程,并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注:何传启:《知识经济与第二次现代化》,《科技导报》1998年第6期。)。

1.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我国地少人多,人均资源相对紧缺,人口对农业和经济的压力仍在增加,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为此,在制定我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战略目标时,应把农业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控制人口,节约资源,高效、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行集约化经营,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使环境和资源能永续地支持农业发展,使农业的功能不断拓宽,促进农村全面、综合、协调发展。

2.依托高新技术拓展我国农业资源领域。要突破“耕地农业”概念,树立“国土农业”概念;要突破“粮食农业”概念,创立“大食品农业”概念;除露地农业之外,要大力开发工厂农业、设施农业、蓝色农业(水域农业)和白色农业(微生物及生物农业)。要依托高新技术及食品网络转递系统,从陆地到水域,从耕地到全部国土,从农作物到农业生物,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大力拓展我国农业资源开发的广度深度。

3.科教兴农,科技先行。根据我国国情,在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把科教兴农、科技先行放在首位。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引进国内外人才和资金,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通过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业工程技术与传统的优良农作技术相结合,开拓新的现代农业产业和农业科技产业体系,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技贸工农一体化,引导我国农业向规模化、企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在构建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时,应将生物技术与非生物技术相结合,常规现代科技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传统优良科技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农业科技创新与引进的工业技术相结合,新农艺与新材料相结合,技术措施与工程设施相结合。只有当农业产业调整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才能在变化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农村经济制度创新与农业科技进步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不可割裂的,忽视并割裂这种联系,不仅会使制度创新因缺乏科技进步的内涵而失去生命力,也会使科技进步因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而收效甚微。农村经济制度创新可诱致农业技术创新,可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速度和成效,可导致农业科技、农业投入体制创新。

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创新总体上属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使这种制度变迁能兼容科技进步,政府对农村经济制度创新要进行引导和规范,进行政策引导与扶持,实施监督与协调,为其营造一个宽松的宏观环境。

(一)农村经济制度创新

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就是激励农业技术创新,加速农业技术变迁及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变迁方向和内容。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变迁速度的决定因素是农村经济制度,特别是农业技术政策。

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创新应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作为重要的制度目标,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村经济制度创新富有生命力的必然选择。农村经济制度创新能够兼容科技进步,首先必须提供农业经营主体采用农业技术的有效激励;其次要能够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基本条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农村经济制度创新过程中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因为农业经营主体采用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取决于对采用新技术的成本与预期收益的衡量与比较,而这一过程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得以进行;此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商品化、开放性与竞争性,农业经营主体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必须提高生产经营的科技水平与技术含量。引入市场机制,增加了农业经营主体应用农业技术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增强了其为采用农业技术而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市场机制有利于建立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促使土地相对集中,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这为采用农业新技术创造了必要条件。引入市场机制亦可吸引各投资主体积极进行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农业科技进步所依赖的物质条件。为此,必须加速建立和培育农村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市场规则、市场竞争及价格机制,培育农产品市场及各要素市场,并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控作用。

(二)加速实现农业技术政策创新

增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农业科技研究及成果推广中的作用,促进农业技术的商品化并积极培育技术市场,是农业技术政策创新的关键。要使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的主体,鼓励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进行农业技术开发、应用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使农业科研与生产应用通过经营主体的参与而有机地结合起来。

1.农业技术路线政策创新。农业生产的三要素是土地、资金、劳力,根据我国资源禀赋的要求,应选择土地替代型的技术路线,进一步强化以节约土地为核心的农业技术体系,推广良种,改进栽培技术,推广良种良法综合配套技术,提高农业物资装备技术水平,推广间套种高产多熟制技术,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由于我国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日趋紧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新技术,是21世纪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又一方向。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迅速提高,目前已达10~30元/日,劳动力成本已成为农业生产成本构成中的最大投入,节约劳动力的技术将成为21世纪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新方向。我国人均资源紧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资金短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应成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开拓优质安全农产品,确保环境无污染将是21世纪农业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

2.农业科研投入政策创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与进步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而农业科研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加之农业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涉及学科的复杂性,成果的共享性,需要投入大量经费,政府应成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主体,加大投入力度,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及农业技术结构,在重大基础性研究及高新技术研究上组织力量协同攻关,并通过各种扶持与激励措施,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科研。只有在政府不断增加农业科研基础投资的基础上,才能增强科研单位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促进农业科研事业健康发展。

农业技术生产必须有足够强度的科研投入。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人员投入的平均质量不高,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1981~1985年,每百万农业经济活动人口拥有的农业科研人员,我国为77, 世界平均数为137;我国农业科研人员投入平均质量低,农业科研人员中获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员仅为5%左右,与发达国家60年代末的水平相距甚远;近20 年来, 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在全国农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未超过0.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发展中国家至少应为1 %的水平(注:郑有贵:《农业技术政策对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变迁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对策探讨》,《科技导报》1998 年第2期。)。我国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1995年仅为0.36%,远低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80年代中期0.57%的水平。 如果我国农业国内生产总值以4%的年增长速度增长,科研投资以5 %的年实际增长率(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增长,要到2040年,我国的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才能达到0.57%。必须增加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才能缩短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政府还应确定一个农业科研投资来源的比例指标,根据不同行业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的收益程度,确定分行业的农业科研专项税收指标与比例,以提高农业科研的投资水平。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创建农业科研产业体系,建立集农业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营销灵活的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多渠道筹集农业科研经费。应建立一套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的投资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

3.农业科技推广政策创新。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发达国家达70%~80%,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40%,推广度仅25%;技术应用水平方面,化肥当季利用率仅35%,世界平均水平60%,发达国家70%,我国均显落后。要提高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要强化技术生产和技术推广两方面的投入,这是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收入的重大措施。根据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现状,必须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的条件;完善农业推广机构;实现农科教三结合,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增强农民对农业科技需求的内在动力。要通过若干重大项目的传导,使科技成为农业增长的源泉。

4.农业物化技术要素的价格政策创新。农业生产中物化技术费用的增长,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目前,农业的高产出是由高投入的物质技术所支持。化肥、农药、农膜、灌溉、农机等物化技术要素价格的上涨,影响了农民对物化技术要素的投入。应对物化技术要素实行价格补贴,并直接补贴给农业生产者,以进一步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5.可持续农业发展政策创新。无机农业技术因增产效果明显而被广泛采用,但却造成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和食品安全性降低等后果。我国人口压力沉重,人均土地资源紧缺,且仍不断减少,粮食安全问题突出,食品安全性低下。因此,我们应逐步由单纯追求产业利润向追求产业利润和生活质量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发展和优化生存环境的双重目标下,将现代农业技术与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结合起来,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技术并重,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科研体系创新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发明与创新需要多学科协作研究,政府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与农业科研产业化的发展情况,组建多学科的核心研究机构,并区分农业科研的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按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目的地实施科研分流,将可以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项目实行产业化与商业化,允许私人投资;而无法实行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项目实行国家财政全额投资,以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同时,有步骤地、渐进地使现有科研机构逐步实现产业化,使部分农业科研投资多元化,这既有利于农业科研机构自给自足,又能促进科学研究与创新。

应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创新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从不同生态系统出发研究问题。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环境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采取由点到面,或由下到上的研究方法,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的收益。

应选取我国农业生产急需的、适合我国生产要素发展水平及市场需求变化的技术项目作为农业科研的突破方向。如选育动植物超级品种,高效利用农业资源,防治农业生物灾害,现代生物技术,现代集约化种植养殖业,优质安全农产品技术,信息技术,现代农业设施等,就可作为近期农业科研选题。

(四)农业科研政策法规创新

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与21世纪农业技术的创新,均要求我们尽快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制度。应尽快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技术市场体系与技术市场法规体系、知识产权保护及市场法规的执法体系、保障农业技术研究与创新有利于人类健康及农业持续发展的制度以及完善的食品监测系统。

(五)人才培养体制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其核心是人才,关键是创新。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才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潜力。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适应新科技革命的人才。应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引进与培养并举,加强人才的国际交流,使科研人员及时掌握国际农业科研的发展趋势,及时引入最新的研究信息和研究方法,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农业科研部门与广大农村,必须加快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的储备,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为尽快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收稿日期:1999-03-03

标签:;  ;  ;  ;  ;  ;  ;  ;  ;  

农业科技创新与我国农业现代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