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话语权的探索(笔谈)——坚定哲学党性原则 执著追求科学真理——纪念孙伯{b1o706.jpg}同志逝世一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党性论文,执著论文,话语权论文,真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278(2004)03-0005-16
孙伯同志一生都在追求科学真理,探索科学真理,捍卫科学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研究领域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我看来,他在理论研究方面的以下几个特点是 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的。
首先,他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厚功底,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和 把握。这就使他不论是对学术理论上的争论,还是对现实中提出的理论问题,总是能作 出正确的理解和分析。也就是说,他总是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思考和 研究问题,得出自己的看法,而决不跟风、人云亦云。他的论著之所以有深度,之所以 能给人以启迪并受到人们的尊敬,原因也在于此。有一次,他同我谈到近年来理论研究 中存在的一种倾向时说,有的人脱离立场来谈论观点和方法,脱离世界观来谈论方法论 ,这样一来,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被视为是科学的,这是不正确的。西方哲学的方法有 些是可以借鉴的,但不能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方法体系中,脱离正确 的立场和世界观便不可能有科学的方法论。他的这个见解是十分正确的,切中了当前理 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伯同志之所以能在理论研究领域中作出突出 的贡献,得益于他孜孜不倦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西方哲学著作,从而获得渊博 的知识,在分析问题时他总是显得游刃有余。我们知道,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研 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学习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必须研读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 原著,这是不言而喻的。轻视书本知识是不对的,是一种浅薄的表现。本本主义是错误 的,但书还是要读的,因为经典作品是前人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人类文明的思想结 晶。对于一个致力于理论研究和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来说,要达到比较高的境界,除了认 真研读和勤于思考以外,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伯同志的一生是这样做的,并且 把这种优良的学风和探求真理的精神传承给了他的学生们。
其次,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伯同志做学问的深入、细致和对问题的准确把握。这只要 读一下他的《关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其他文章就可一目了然。马克思的题为《 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是他1841年3月完 成的学位论文,是青年马克思早期重要的论著之一。他的这篇论文,不仅学术性很强, 是探讨古代哲学的,而且与当时德国的现实也不无关系。事实上,这篇博士论文既反映 了马克思的学术观点,也反映了他的政治观点,表明马克思是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 对待当时德国社会的迫切问题的。伯同志正是从这一背景出发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 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的这篇文章涉及的内容很多,考察了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在物理学、哲学和伦理 学等方面的区别,考察了这两位思想家出现这种差别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特别是探 讨了伊壁鸠鲁的核心哲学观点同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关系,以及青年马克思的 立场和观点。把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想脉络理得清清楚楚,能帮助学习和研究马克 思主义哲学史的学生准确地把握这篇论文的深刻内涵。青年马克思对古代哲学的研究决 不是纯学术的研究,而是古为今用,与当时德国社会现实紧密相关的。19世纪30-40年 代,德国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而德国资产阶级不同于英法资产阶级,特殊的历史 条件决定了这个阶级的特殊的软弱性。它把英法资产阶级的现实的革命行动囿于思想的 范围,也就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而当时的德国哲学,包括青年黑格尔派的 哲学就是这样一种历史环境的产物。他们之所以关注伊壁鸠鲁哲学,就是因为在这种哲 学中包含有他们所需要的思想营养,可以为他们的学说即建立行动哲学提供理论上的支 持。
正如伯文章所分析的那样,伊壁鸠鲁哲学特别强调自我意识,并把它作为体现哲学 发展的“精神负荷者”。德谟克里特与伊壁鸠鲁哲学观点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 自然为中心,把人仅仅放置在从属于自然必然性的地位上,人的能动性没有被重视;而 后者则主张确立人的自由和独立,它把个别自我意识当作世界的中心,把原子视为包含 着独立性和自由的个别自我意识的象征。前者强调的是人对自然必然性的服从和追求; 后者强调的则是人对世界的独立和自由,把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确定为绝对原则。反映 在物理学上,前者主张原子的直线运动,后者则主张原子的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前者 注重必然性,后者则注重偶然性。显然,伊壁鸠鲁的强调主体意识的哲学更加符合个性 解放、个人自由的精神,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 格尔派,高扬自我意识,并把意识的能动性同现实对立起来,赋予自我意识以无限的创 造力,把自我意识推到了极端。并且,他们依据自我意识观点来批判基督教,同时,用 它来批判地分析和理解黑格尔哲学。众所周知,黑格尔哲学包含着各种矛盾的因素,构 成了一个复杂的包罗万象的庞大体系。正如恩格斯所说,黑格尔的整个学说“为容纳各 种极不同的实践党派观点留下了广阔场所”。所以,这个体系是不可能保持稳定的,随 着客观形势的变化,黑格尔哲学体系必然发生解体,黑格尔学派必然出现分裂。在黑格 尔思辨唯心主义体系中,包含着两个基本概念:斯宾诺莎的实体和费希特的自我意识, 以及这两者的统一即绝对精神。而所谓实体和自我意识,不过是抽象化了的自然界和人 。围绕这两个问题的争论,黑格尔学派分化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他们各自 抓住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来理解老师的学说,并且相互攻击,把每一个问题都发展 到极端。但这种争论也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它同德国当时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即批判宗 教和政治紧紧结合在一起。毫无疑问,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更符合当时现实的 需要,充当了当时德国的革命的意识形态。这也就是马克思参加青年黑格尔派和写作这 篇博士论文的深刻原因。
尽管马克思当时接受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但是, 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他同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在理论上的分野。这里,主要指 出两点:其一,马克思虽然也高扬自我意识,但他不同意把自我意识与现实绝对对立起 来,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主张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其突出表现在马克 思这样的论断中:世界的哲学化同时就是哲学的世界化。这里,实际上讲的是哲学同现 实世界的相互作用关系。他在《博士论文》中说:“个别自我意识把世界从非哲学里面 解放出来,同时就是把它自己从哲学里解放出来,即从作为一定的束缚它们的哲学体系 中解放出来。”文字有点晦涩,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就是哲学要同世界相结合,要走向 现实斗争,这既是它的实现,同时又是它的解脱。其二,鲍威尔等人在把自我意识同现 实绝对对立、无限夸大意识的能动性时,也就抛弃了黑格尔的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在这 点上马克思同青年黑格尔派存在着巨大分歧,他非常注重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辩证法思 想,而且把它作为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继承过来。以上这种分歧,最终导致马克思同青 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几年以后,马克思在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对鲍威尔为 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清算,并阐述了自己正在形成中的哲学观点, 为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做了思想准备。《博士论文》虽然是马克思最早的 作品,而且只是一篇学位论文,但是,它使我们看到青年马克思捕捉到了什么、通过什 么途径最终使他“成为马克思”的。这对青年学子的成长无疑是有启发的。
再次,伯同志对一些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探讨,在此,我们以关 于本体论的讨论为例。存在论和本体论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在历史上争论不休 ,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哲学这门学问就是从研讨这些问题发端的。本体论实质上是 探讨关于世界本源、实体的学说——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最高存在为何物,以及构 成世界的各种要素的因果关系和发展变化。所以,本体论同存在范畴又有着必然联系。 毫无疑问,它们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内容。伯同志在他的有关文章中,站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上,对这些元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正确的分析。他首先 对近代哲学史上对存在概念的理解和对本体论概念的使用,进行了深刻地剖析,指出了 它们的唯心主义性质和机械论倾向。然后,他展开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和 本体论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他通过对马克思著作中的主体和客体、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存在和“物质”等基本概念的考 察,指出:这里的“本原”或“第一性”即“本体”——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也只能限于在认识论范围之内来谈论,超出这个范围就是相对的了。他反对把本体论范 畴绝对化和泛化。谈到历史决定论,他认为,作为一种历史哲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 惟一能够加以确定的只是,承认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东 西。这可以理解为马克思哲学关于社会存在问题的权威说明。伯同志的论理之深入 ,可以说是入木三分,而且是游刃有余,这可足见他深厚的理论功底。
这些虽然是一些抽象的哲学问题,但它却有着现实的意义。这只要指出他下面的一段 论述就足够了:近20年来,随着马克思哲学文本研究的深入和重新解读,国内不少学者 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少数学者甚至认为它就是实践本体论或实 践哲学。现在的问题是,所有这些不同的提法是否同时也具有本体论上的意义,如辩证 唯物主义主张的是“自然物质本体论”或“物质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哲学主 张的则是实践本体论?如果是这样,那首先就必须弄清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没有 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如果有,又该如何理解这种本体论?这个问题确实是如何对待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它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实际上,在上面的 论述中,伯同志已经作了明确的回答。但是,由于它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 题和如何创新的问题,因此仍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以更充分地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弄清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中,哪些原则是不能动摇 、必须坚持的,哪些原则应该随着实践的变化和科学的发现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
最后,我不能不特别提到伯同志在他逝世前不久写的一篇文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开放性和党性原则》(《学术月刊》2002年第6期)。因为这篇文字十分简明的文章,清 楚地反映了伯同志从青年时期一直到他去世前夕所最为关心的问题:一是在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创新中,在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开放性的时候,还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党性原则?二是在理论研究和教学中要坚持什么样的学风?这两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的 。多年来,很少有人再谈论党性,似乎谈论党性就是“左”,有的人甚至连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的划分这一哲学的最基本党性原则都加以否定。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创新、开放会被引向何方,便可想而知了。至于当前存在的学风问题,更令伯和学 术界的同仁所关注和担忧。下面摘引两段伯同志文章的精彩论述,便可知一斑了。 他在文章中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永远是开放的,永远处在不断的开拓与发展之中。但当 前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究竟应该朝什么方向走, 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方法。特别是现代西方哲学流派迭起,争奇斗趣,形成一片虚 假繁荣景象,一些马克思主义者顿觉风光不再,自惭形秽,忙不迭地要与之接轨,追赶 这股时代潮流。于是,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著被塞进了越来越多的现代西方哲学的 流行用语,而不问这些用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原则是否相容。这就 令人不得担忧。他进一步阐述道,哲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从来就是具有阶级特质和主观 局限性的,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可能对同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有相同的把握。淡化 哲学的意识形态性质,模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意识形态界限,以思维和 用词的新颖、奇特、怪诞、诡异和不可理解性为标准,判定现代西方哲学是体现时代精 神的最新潮流,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过时落伍的陈旧思想,这不仅失之肤浅,而且正 足以说明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信念动摇和方向迷失。在文章的最后,他说,马 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它的开放性和历史性特点,是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开拓、丰 富和发展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不能脱离它的本质特征和固有性质,不能淡化 、模糊甚至撤除它的基本立场和党性原则而与现代西方哲学“接轨”甚至合流。如果那 样,将铸成大错。
读了伯同志的这些论述,我不禁从心底里发出“孙伯就是孙伯”的感慨!他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切中时弊,击中要害。如果脱离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好的学风,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 思主义学说的创新和开放必然会走到邪路上去。这是伯同志在世时的担忧,也是他 的临终赠言,更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很好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4-03-10
标签: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本体论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党性原则论文; 科学论文; 哲学家论文; 话语权论文; 伊壁鸠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