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劣势企业发展优势企业--齐鲁石化公司淄博两厂合并创建双赢范例_齐鲁石化论文

拯救劣势企业发展优势企业--齐鲁石化公司淄博两厂合并创建双赢范例_齐鲁石化论文

救活劣势企业 发展优势企业——关于齐鲁石化兼并淄博两厂创双赢范例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齐鲁论文,淄博论文,企业论文,劣势论文,范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4145[2000]03—0115—04

按照朱镕基总理的批示,在吴邦国副总理亲自主持下,齐鲁石化公司对淄博市属石油化工厂(现名丙烯腈厂)、化学纤维总厂(现名腈纶厂)的兼并案,于1997年11月10日正式实施。这是建国以来涉及债务总额36亿多元的国企最大兼并案。在国务院领导下,国家有关部门、山东省委、省政府、中石化集团和淄博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使这起兼并案取得了“救活两厂、发展齐鲁”的双赢效果,成为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的成功范例,为整体搞活国有经济提供了有益经验。

五个成果

齐鲁石化兼并石化厂、化纤厂,在两年多点时间里取得了五项显著成果:

1、两厂22个月扭亏

兼并以来,两厂迈出了三大步:

第一步,恢复生产。从兼并到当年底,丙烯腈、腈纶两厂在主体装置分别停产9个月、8个月的情况下,用了18天、38天一次点火成功,全面恢复生产,但企业仍旧亏损;

第二步,走出困境。从 1998年起至1999年8月,两厂分别在不提、提足折旧(6.97%)的条件下,生产经营状态逐渐好转,直至实现盈亏平衡,扭转亏损;

第三步,步入良性循环。1999年9月起,在提足6.97 %折旧的条件下,实现盈利,至今年2月,两厂累计实现利润1117万元, 标志企业开始步入良性轨道。

2、为国家创造了税收

兼并前,两厂严重亏损造成欠税4729万元;停产导致无税可缴。兼并后补缴了1841万元欠税,缴纳税金2100多万元,对国家作出了贡献。

3、职工生活改善 促进了社会稳定

两厂是淄博市国有大企业,职工队伍状况如何,对淄博市社会稳定有着直接影响。兼并以来,两厂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两年两次调资,比兼并前人均年增加收入4000多元;540多名住房困难职工搬进新房;4500多名职工生活改善,安居乐业,队伍稳定,充满信心,再也没有到市政府上访、闹事的,促进了社会稳定。

4、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两厂经济复苏,年销售额达4亿多元,职工年消费几千万元, 拉动了市纺织、轻工、能源、交通、商业、外贸、服务业的发展。两厂偿还900多家企业达3亿多元的债务,使一些企业解除了债务链,获得启动资金,发展生产。

5、齐鲁石化经济实力增强

兼并两厂,齐鲁石化实现了相关产业联结、上下游一体化、“油—化—纤”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丙烯腈装置实际生产能力由2.5 万吨/年提高到4万吨/年,腈纶由3.3万吨/年上升到4.5万吨/年, 两厂经济规模扩大;运用兼并政策,实现A股上市,融资17.19亿元。齐鲁公司资本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增强了经济实力与竞争能力,1998年,在扭转上半年曾一度出现历史上第一次亏损8985 万元的基础上, 上缴国税13亿元,实现利润2.4亿元;1999年又分别增至15.6亿元、6.5亿元。

五条经验

我们通过对齐鲁公司及其被兼并两厂的调查,深感这一兼并案创造的经验是丰富的,感受较为深刻有五条:

一、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从大局出发,求真务实,是搞好兼并两厂的根本

齐鲁石化兼并两厂,困难是严重的,任务是艰巨的。两厂原系淄博市为发展地方经济、财政支柱而兴建的,基本没有资本金,靠的是银行贷款,再加上管理混乱,如化纤厂,投产之日就成了亏损之时。兼并前,两厂累计亏损21.29亿元,负债36.23亿元,资产负债率231%, 其中化纤厂资产负债率则为292%,职工拿着70%工资回家自谋生路。 两厂党、政、工、团组织“散”了,规章制度没了,人心乱了,一切瘫痪。两厂没有成为“财政支柱”,却成了“财政包袱”。

对这起兼并案,当时人们认识不一。有的经过测算,认为两厂兼并后就是不计折旧,不计偿贷利息,三五年也找不到盈亏平衡点;如再白给原料,倒贴资金,可以保本但不会盈利。齐鲁石化作为兼并方,在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国内运输、电力、原材料涨价,原油走私,石化产品买方市场出现等情况下,再压上两厂债务、人员、办社会包袱,如“雪上加霜”,将使资产负债率由40%提升到60%,增加生产经营困难。由此得出结论:兼并实质是转嫁包袱,两厂救不活,齐鲁也拖垮。既然是个“双败”结局,破产是“最佳选择”。

对此,齐鲁公司进行了冷静分析与利弊权衡,认为:两厂虽陷入资不抵债困境,但有15亿多元存量资产,设备总体是好的,化纤产品有市场。从产业结构和生产规模看,齐鲁公司需要有这样的下游企业相配套,兼并比新建厂子代价少,又避免了重复建设。实行破产,好端端的设备将蒙受重大损失,破产实质是破了国家,破了银行。再者,破产清偿率一般不到10%,将有大批职工失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公司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尽管兼并会带来困难,但作为国有企业,特别是共产党员,应该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树立全局观念,为国分忧,以对国家、企业、职工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执行中央决定,全力以赴,以“救活两厂、发展齐鲁”的成果,向党中央、国务院交出一份好答卷。公司按照吴邦国副总理在兼并签字仪式上讲话的要求,制订两厂扭亏转盈“三步走”规划,改组两厂领导班子,任命新的厂长、党委书记,调整中层干部,招回职工,凝聚人心。由齐鲁石化党委副书记李安喜、副经理范继宽率领的思想作风建设、恢复生产两个服务组,进驻工厂,开展思想、作风、组织、纪律“四大整顿”。动员全公司5 万名职工把救活两厂当成自己的责任,要人出人,要钱给钱,要材料送材料。公司经理王延康、原党委书记姜学敏等公司领导干部深入到各个部门、车间、班组,同工人谈心,了解情况。公司副经理荣滋白(现任党委书记)了解到石化厂职工对兼并前集资修建的3600m[2]宿舍楼,因基建费空缺,成了“半截子”工程,意见很大,向公司报告,经讨论决定,公司拨款续建,使60多名职工在今年春节前喜迁新居。

齐鲁公司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两个文明一起抓,凝聚了人心,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了夺取装置早日投产的热潮。丙烯腈厂仅用18天完成设备检修,一次点火成功;腈纶厂用38天恢复6条线84个纺位生产后,4条线56个纺位也相继投产。两厂至今一直处于安全无事故运行状态。齐鲁兼并案成功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是公司领导班子“讲政治”,顾大局,真干苦干创造性地干,扎扎实实现了平稳过渡,取得“救活两厂、发展齐鲁”的双赢效果。

二、以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是搞好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的有效途径

齐鲁公司是1966年建成的特大型石化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拥有包括炼油、化肥、橡胶、塑料、丙烯腈、腈纶等在内的品种全、系列多的产品结构,固定资产原值261亿元,流动资产51亿元, 年商品量900 万吨;形成了素质高、管理严、作风硬、信誉好的“齐鲁风格”。这是物质的、精神的巨大财富。齐鲁公司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自身优势来搞好兼并。

——发挥资金优势。齐鲁公司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兼并两厂后,能按照兼并与上市相结合的思路,筹措资金,统筹运作,一次性注入10.1亿元,偿还两厂贷款本息9.7亿多元,资产负债率下降127.1%,资本金占资产比率从兼并前的零上升到63.1%。为实现两厂安全稳定生产,投资3800多万元,消除了1912项制约生产的“瓶颈”。为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技术含量,投资92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备。这些,没有雄厚的资金作后盾,是不可能办到的。

——发挥技术优势。齐鲁公司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6万人,占职工总数37%,其中,高级738人,中级4544人,具有很强的人才、 技术实力。兼并两厂后,他们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采取自行改造与引进技术相结合,使产业升级,质量提高,消耗降低,开发能力增强,有的还顶替了进口。丙烯腈装置的技术改造,使丙烯单耗由1164公斤/吨降到1125公斤/吨,生产能力由2.5万吨/年扩大到4万吨/年,成为应用国产技术的样板装置;通过对腈纶高缩短纤拉伸机的技术改造和腈纶长丝制条的技术攻关,新开发出高缩膨体条、高伸长长丝等4个品种, 一等以上品率由原来不到10%提升到98.55%,差别化纤维率达21%, 月产量由10多吨提高到1200吨,使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发挥管理优势。齐鲁公司拥有一套以“严”字当头的管理模式与规章制度,曾获得全国企业管理“金马奖”。他们针对两厂管理混乱、无章无序的状况,创造性地把齐鲁规章制度、管理模式与两厂实际结合起来,移植、制订了240多项管理制度,实施严格管理。 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将原来庞大的管理机构缩编50%,科级以上干部精简48%,车间管理人员减少53%;强化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管理,将责任成本考核和成本目标管理量化到车间、班组、岗位,进行“货币化核算”;公开招聘中层干部、营销人员,工人竞争上岗,实行工效挂钓。这一系列改革,使丙烯腈厂和腈纶厂主要产品单位成本比兼并前分别降低49%、35%;主要物耗降低3.06%、2.45%;采购成本降低10%、24%;产销率由兼并初期30%提高到99.5%。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齐鲁公司是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理论联系实际,情理交融,深入细致,富有成效,是它的特点。两厂兼并后,针对有的干部担心兼并后“一官半职保不住”的思想,组织他们学习邓小平理论,开展革命传统、优胜劣汰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消除担心疑虑。丙烯腈厂原有139名中层干部, 在机构改革中精简下来64人,没有“闹腾”的,愉快地在新的岗位上努力工作。针对有些职工认为齐鲁公司兼并两厂“有了可依赖的大树”的情绪,组织职工谈放长假在外打工的苦辣辛酸,“企业发展我受益,企业破产我失业”的亲身感受,由过去“靠大树”转变为“育大树”,由眼睛盯在“待遇”上转变为艰苦创业,把主人翁意识落到行动上,使两厂出现了不计时间、不讲报酬、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掀起了比质量、比节约、比贡献的竞赛热潮。

齐鲁兼并案证明,优势企业在经济技术、融资投资、调整结构、开发产品、市场竞争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和能力,运用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又好又省,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组建产业关联、上下游一体化大型企业,是打破分割、搞好调整的有效形式

当前,国有经济面临的突出矛盾是条块分割,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这是国企效益不高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结构调整、企业重组的难点。齐鲁石化兼并案的实际说明了这点。

兼并前,按隶属关系,齐鲁公司为中央企业,丙烯腈厂、腈纶厂为地方企业;按行业管理,齐鲁公司和丙烯腈厂属石化行业,腈纶厂属纺织行业;按生产流程,丙烯腈厂、腈纶厂是齐鲁石化下游企业,30万吨乙烯工程配套项目;按经济规模,齐鲁石化产业链缺少化纤,不利于经济效益提高和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腈纶厂与丙烯腈厂都没有达到行业规模经济水平,今后难于发展。这种条块分割、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导致三家企业虽同处淄博市,相距很近,但彼此间没有建立起应有的经济联系和协作关系,缺乏互补性、衔接性、协调性,甚至掣肘。齐鲁石化兼并两厂,使条块分割、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得到解决,盘活存量,救活两厂;又使齐鲁石化形成“油—化—纤”一条龙、相关产业联结、上下游一体化,把市场交易成本降到最低水平,实现低成本扩张。齐鲁兼并案揭示了,在结构调整中,要按照生产力规律,打破分割封锁,以主导产业为龙头,组建产业联结、上下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实现优化配置,集约经营,规模发展。这是齐鲁兼并案的一个成功之处。

四、探索出一条“先改组、后改制”,“边改组、边改制”的好路子

原化纤厂系国务院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计划与石化厂联合,后发现石化厂的原料由齐鲁石化供应,为合理配置资源,综合利用生产要素,决定将两厂整体划转齐鲁石化。齐鲁公司根据兼并与上市相结合的思路,从实际出发,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两厂先进行兼并改组,重组生产要素,然后进行改制,边改组,边改制,理顺产权关系,优化资本结构,改革内部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组建股份制公司,加强企业管理,加大技改力度,提高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践证明,齐鲁石化兼并案从实际出发,先改组、后改制,边改组、边改制的做法效果好,为推进企业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一条新经验。

五、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齐鲁石化兼并案顺利实施、取得成效的关键

在两厂,设备还是那些设备,人还是那些人,齐鲁公司派进两厂的干部仅30人,不足职工总数0.6%,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干部职工异口同声地说:“关键在领导班子”。群众心里有杆称,他们列举了兼并前后的许多情况。

兼并前,原化纤厂厂长用帐外资金1434万元为中层以上干部购买高档住宅(因揭发,引起吴官正同志重视,被追回);原石化厂厂长突击发钱,突击提拔50多名中层干部。群众称他们是“败家子”,“蛀虫”。兼并后,新的厂领导干部穿着工作服,戴上安全帽,下车间,到班组,和大家一起“摸爬滚打”;打破过去分等级吃饭,从厂长书记起,干部和职工在大食堂排队买饭,围着一张桌边吃边聊,打成一片;提拔任命干部,把党管干部与群众评议结合起来,引入竞争机制,招标聘任,公道正派。群众称他们是“贴心人”,“干实事”。感受到党的好作风回来了,厂子有救了,有希望了,由此,工人迸发出高涨的劳动热情,几百人自动加班,四五个班不下岗;有的把年幼的孩子送回老家,夫妻一起加班;有的持续几天高烧39℃多,仍坚持工作。

齐鲁公司重视厂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注意选配事业心强,政治上硬,懂生产,会管理,联系群众的干部担任厂长、党委书记。毛福赐到腈纶厂任厂长时已56岁,临近退休,他怀着“要对得起3000名职工”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曾4次晕倒在现场。在两厂, 正是有着一批象毛福赐这样的领导干部,把职工凝聚起来,实现了“救活两厂、发展齐鲁”的双赢目标。

齐鲁公司兼并两厂的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但我们了解到,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搞企业联合、兼并,却出现“结婚”又“离婚”的情况,这就给人们提出了一个如何搞好联合、兼并,促进国有经济的整体搞活的问题。为此,建议总结、推广齐鲁兼并案的经验,表彰、嘉奖在兼并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以便把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向新世纪,开创新局面,获得新成就。

注:本文4月5日受到朱镕基总理的亲自批阅。

标签:;  ;  ;  ;  

拯救劣势企业发展优势企业--齐鲁石化公司淄博两厂合并创建双赢范例_齐鲁石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