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题能力论文_孙瑞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题能力论文_孙瑞

四川省仪陇县日兴镇小学校 孙瑞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题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解决数学难题,掌握数学解题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数学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方法;实施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问题解决水平的高低。其中思维的概括性、问题性、逻辑性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每一个环节,下工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问题解决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载体。所以我们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而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会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会使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更上一层楼。所以,我们要把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二、数学模型的建构措施

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但是教学核心是相同的,就是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自主建立数学模型。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水平。例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这一常见数量关系时,教师用录像展示商场的文具柜台内各种笔和标价牌情境,让学生思考“想买哪种笔,买几支,共花了多少钱”的数学问题,然后对照有机排列的结构算式,引导学生概括出“每支笔的价格×枝数=总价”的数量关系。然后,以此类推,引导学生概括出“每件童装的价格×件数=总的价格”、“ 每台冰箱的价格×台数=总的价格”等数量关系。教师进而指出,像每支笔的价格、每件童装的价格、每台冰箱的价格……表示每一件物品的价钱就是物体的单价;枝数、件数、台数……表示买了多少就是物体的数量;买物品一共用去的钱数就是总价,引导学生得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式,从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模型,并建构起解题的模式。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是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对智力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引趣”的问题上多下些功夫。挖掘教材趣味因素、趣味知识和故事,调动学生兴趣。尤其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通过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数学的实践活动

“解决问题”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低年级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践性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校园里有很多可利用的问题资源,教室、学生、图书馆、操场、实验室等学生熟悉的人和事,就可创设出一个个生动的现实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真切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五、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然要质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题解决的难易程度,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在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组:首先是为学习新教材铺垫的问题组;其次是数学知识的逻辑化问题组;第三是数学知识的应用问题组。三组问题相互联系,形成结构性问题组。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索式学习。教师只有这样创设的问题情景才能诱发学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

六、使用直观教具

用实物或教具参与教学,使教学更直观、便捷,学生印象更深刻,所学和掌握的知识更牢固。获得的知识点只要形成,终生都很难忘。但教师在使用实物或教具教学时,也应恰如其分,点到为此,让学生感到的将是回味无穷的效果,使学生感到更喜欢参与并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七、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所谓多元化教学,是相对于“师讲学听”这一简单教学模式而言,首先,在教学中,教师须将自己定位于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位置,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发展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其次,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学生不是课堂的被动者,而是数学教学的主人,新课程理念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组织解决问题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既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持久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范畴真正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要立足数学新课标理念,跳出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框框,注意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注意数学解题经验的提升,让学生参与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注意开放拓展运用,让学生参与数学模型的创造性运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衷万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新课程;2012年02期

【2】孙建平.浅谈小学教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2013(03)

论文作者:孙瑞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  ;  ;  ;  ;  ;  ;  ;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题能力论文_孙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