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支持与理论参考-《中亚的石油、转型与安全》导读论文

智力支持与理论参考-《中亚的石油、转型与安全》导读论文

智力支持与理论参考
——《中亚的石油、转型与安全》导读

武 宁1,2,何克勇1

(1.中央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1; 2.遵义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摘 要: 《中亚的石油、转型与安全》由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而闻名全球的劳德里奇(Rout-ledge)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汇集各国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探讨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独立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安全等问题。对全书各章内容做简要介绍和评价。该书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前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也可为我国中亚研究提供文献、理论参考。

关键词: 《中亚的石油、转型与安全》;中亚;丝绸之路经济带;导读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中亚地处欧、亚地区的交界处,为世界地缘政治的核心区域,在“一带一路”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节点,也是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陆上大通道。从某种意义上讲,“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成功与否,首先看中亚。在此背景下,需要对中亚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外交等有比较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也需要对中亚地区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有充分的了解,为我国中亚外交与经济合作战略提供智力支持。由萨莉·N·卡明斯(Sally N. Cummings)所编的《中亚的石油、转型与安全》一书,对中亚各国的基本情况与中亚地区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与挑战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为当前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中亚研究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参考。

二、内容简述

本书汇集各国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探讨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独立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安全等问题。全书除绪论外,共有20篇文章,按主题分为四个部分,即国家概况(第1~5章)、政治与社会(第6~11章)、里海:石油、管道与环境(第12~16章)、安全与地缘政治(第17~20章)。

绪论由萨莉·N·卡明斯(Sally N. Cummings)撰写。作者首先介绍了本书编写的时代背景和关注的焦点,然后对各章讨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进行简要的叙述和概括。

第一部分为“国家概况”,包括第1~5章。第1章为安妮特·博尔(Annete Bohr)的“土库曼斯坦的独立:从后共产党政权到苏丹主义”。主要论述了土库曼斯坦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外交等领域的苏丹式政权特征。第2章为萨莉·N·卡明斯(Sally N. Cummings)的“哈萨克斯坦的独立:多元化管理”。本章重点考察哈萨克斯坦的多元化管理。第3章为梅格·卢肯斯(Meg Luckins)的“吉尔吉斯斯坦的独立:自由化和经济改革”。作者介绍了吉尔吉斯斯坦的自由化进程与经济改革。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国家中最自由、最富于改革精神的国家,拥有“民主之岛”的称号。第4章为斯图尔特·霍斯曼(Stuart Horsman)的“乌兹别克斯坦的独立:十年的渐进主义还是停滞?”。作者指出,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的十年,是威权主义政治与经济不振的十年,许多政治和经济改革的时机被浪费掉了,社会与经济发展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第5章为拉菲斯·阿巴佐夫(Rafis Abazov)的“塔吉克斯坦的独立:十年迷惘”。本章概述了塔吉克斯坦独立后,内战时期的政治冲突、外交取向、以及寻求经济复苏的努力,总体上讲,塔吉克斯坦独立后的十年中有一半以上时间都浪费在内战上,可以说是“十年迷惘”。

第二部分为“政治与社会”,包括第6~11章。第6章为约翰·安德森(John Anderson)的“中亚的宪法改革”。文章分析了中亚的宪法改革,认为议会与总统之间的权力博弈,使得宪法原则与“实际存在”的政治之间的分离,成为中亚独立以来一贯的政治特征。第7章为谢尔盖·格列茨基(Sergei Gretsky)的“探索中亚公民社会”。本章对中亚的公民社会,特别是原苏联时期和独立后中亚的公民社会做了简要回顾,指出尽管有政治变革的指向,但中亚社会本身并没有表现出符合“公民社会”定义的倾向。第8章为安娜·泽尔基纳(Anna Zelkina)的“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社会的延续与变迁——理论视角”,本章探讨新传统主义理论对分析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社会的延续与变迁的适用性。第9章为绍赫拉特·卡德罗夫(Shokhrat Kadyrov)的“土库曼斯坦:部落社会的政治精英”。部落势力在中亚的政治与社会中的影响巨大,本文作者显示出对土库曼斯坦部落的特别关注。第10章为波尔·科尔斯托(Pål Kolstø)的“哈萨克斯坦民族建构与语言标准化”。语言是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语言为哈萨克斯坦民族建构的一个核心要素。作者考察了哈萨克斯坦语言作为政治的武器以及独立后的语言政策。第11章为马尔科姆·D·奇尔德雷斯(Malcolm D. Childres)的“吉尔吉斯斯坦下一阶段农业结构调整”。该章描述了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的农业重组问题,作者对农业重组第一阶段做了简要回顾与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农业重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本书对中亚各国独立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的转型研究,以及对该地区石油、安全的探讨,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其次,本书的结构安排又体现了层次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的特点。全书除绪论外,共计二十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五章先就中亚各国独立十年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进行总体介绍,让读者对中亚各国的基本概况有一个总体把握,接下来的三个部分按研究的主题内容作专门阐述,使读者对每一个专题有深入的认知。这样的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安排很有层次感,符合读者的认知习惯。此外,全书整合中亚研究内容的各个维度,对中亚的政治与社会、石油、管道与环境、以及安全与地缘政治等各个问题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具有系统性的特点。

第一, 从一定程度上为当前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中亚五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交汇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陆上要冲。无论从地缘政治和地缘安全,还是从能源资源和历史文化视角来审视,中亚对于中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理应成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率先启动的桥头堡[1]。中国的中亚方略是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动中亚的发展,扩大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把中亚地区建构成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陆上大通道[2]。成功实现中亚方略的目标,首先需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中亚各国的基本国情、中亚地区的基本区情,以及中亚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进而正确判断中亚各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认知与反应,从而制定相应的应对风险的策略,规划我国中亚外交与经济投资的路径,促进中亚国家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本书首先重点论述了中亚地区的基本概况与中亚五国基本国情,内容涵盖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中亚地区的民族构成、族群分布、宗教冲突、语言政策、军事改革,中亚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区域安全、能源安全、投资环境等等;其次是中亚地区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包括中亚各国的政权更迭、宗教问题、民族问题、水资源问题、领土争端、油气资源争夺、非传统安全问题、俄美等大国在该地区施加的影响力等。“一带”建设在中亚的进展是否顺利,都与本书讨论的上述问题息息相关,能否成功化解和应对中亚地区的种种风险和挑战,将对“一带”建设的顺利推进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智力上的支持[3]

2)掘进机截割头模型建立。利用CATIA软件建立带有吸尘孔的掘进机截割头模型,保存相应的igs仿真模型导入到EDEM软件中,设置其材料为钢铁,设置截割部截割转速50 r/min,行进速度80 mm/min。仿真模型如图3所示。

三、本书的特色

首先,从本书的文章来源和供稿人背景来看,主要体现了内容丰富,取材广泛的特点。本书近20位作者,他们都可称得上各自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有的是高产的理论研究者,有的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者。正如编者在绪论中指出,“参与成员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著名学者和实践者,他们都是该地区某研究领域的专家”。每位作者具有不同的国度背景、文化背景和研究背景,从不同的视角、不同层面对中亚问题进行了描述和研究。与此同时,各个研究内容并非相互孤立,而是彼此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通观全书,该书在内容取材、结构安排以及问题阐释上均有自身特色。

设计师行为表达为二部网络模型,如图9所示。图中,产品创新方案子网(Product网或P网)是产品创新方案的网络,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方案,节点之间的连线(边)表示产品间的引用关系;设计师子网(Designer网或D网)是设计师的协作网络,每个节点表示一个设计师;两个子网之间的连线连接设计师及其作品。D网的边根据P网投影得到。

通过汽轮机回热系统优化,提高了机组部分负荷工况给水温度,同时增加了1级回热系统,使汽轮机回热系统总级数达到9级,两方面共同作用提升了机组循环热效率,使机组在部分负荷工况的运行热经济性大为改善[15](见表3)。

最为明显的是,全书体现了中亚研究的全景综观与强烈的问题意识。与通常的学术专著不同,这样一种全景审视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贯穿始终的,每一篇论文均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浓郁的问题指向。这种论述方式不求面面俱到,但会针对中亚各国独立时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深入探讨其产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展望等。例如第一部分虽然都是分别介绍中亚五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基本情况,但是每一章又有各自的侧重点,这从各章的副标题可以看出。而从第六章至最后一章更是鲜明体现这一特征,即每一章集中讨论一至二个问题。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编者付出的努力和独具匠心。

第四部分为“安全与地缘政治”,包括第17~20章。第17章题为“中亚军事改革:国家、地区与国际影响”,由罗伊·艾利森(Roy Allison)撰写。本章的研究对象为中亚的军事改革。出于对国家主权安全的考虑,中亚各国都尝试通过国内军事改革与区域军事合作来强化国家主权,不过其结果只是“零和游戏”。第18章题为“俄罗斯与伊朗的国家利益以及两国在里海地缘政治地区的政策”,由哈比布拉·阿布尔哈桑·设拉子(Habibollah Abolhassan Shirazi)撰写。该文分析里海地区大国利益安全体俄罗斯和伊朗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采取的政策形式,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对里海的圈界。第19章题为“中亚过去和现在的地缘政治特征”,由塔尔加特·伊斯马甘别托夫(Talgat Ismagambetov)撰写。作者简要回顾了中亚地缘政治特征的演变历程,特别关注了9·11事件之后,美国成为该地区的一个重要“玩家”的事实。第20章题为“欧亚博弈”,由约翰·埃里克森(John Erickson)撰写。主要论述了俄罗斯与美国、以及围绕中亚结成的区域联盟在中亚地区的博弈,这种博弈最终演变为提高政治、经济影响力和获取能源资源的竞争。

四、本书的价值

第三部分为“里海:石油、管道与环境”,包括第12~16章。第12章题为“里海的石油和天然气”,作者为约翰·罗伯茨(John Roberts)。该文首先介绍了中亚各国的油气储量,然后描述了该地区现有的、以及未来的主要油田和油气管道状况,最后对油气及管线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看法。第13章题为“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在中亚投资的政治风险体系”,作者为彼得·里奇斯(Peter Riches)。文章以哈萨克斯坦石油开发为例,首先从概念上对政治风险体系做了界定,随后描述中亚地区政治风险体系的三大要素,进而指出,西方跨国石油公司的投资兴趣主要集中在相对较少的超大油田。第14章题为“原苏联的里海各国经济状况”,作者为海伦·博斯·赫斯洛普(Helen Boss Heslop)。本章重点关注原苏联里海沿岸伊斯兰国家的经济表现,特别是这些国家的能源部门的经济行为,即如何理智使用经济收入,如何成功避免“荷兰病”。第15章题为“里海转型时期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政治化”,作者为斯图尔特·霍斯曼(Stuart Horsman)。文章对造成里海环境问题的一些主要因素如污染、石油开采以及管道建设做了简要论述,特别关照了鲟鱼的命运、里海的勘界等问题。第16章题为“中亚水资源问题:国际法的作用”,作者为艾伦·博伊尔(Alan Boyle)。本章对中亚地区的水资源问题进行了论述。中亚的水资源问题始于苏联时期造成的咸海灾难,苏联解体后,水资源地区供应一体化管理面临风险。

4.应激因素。仔猪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及其酶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食物变化、伙伴变化、环境及其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非常敏感,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最终导致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腹泻。病仔猪排水样或鸭粪样稀粪。

第二,为我国中亚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中国的中亚研究至今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我国对中亚严格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研究主要是翻译和介绍一批国外中亚研究的成果,但因抗战爆发而未及时出版。20世纪80~90年代,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独立,中国对中亚的关注逐渐升温。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学界对中亚国家的探讨以现状为中心,研究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以往各个时期。总体而言,我国中亚研究主要表现为,首先,对中亚历史的研究。以翻译介绍中亚历史的外国研究成果,或以汉文献、中亚考古资料和民族语言文献为基础研究中亚历史。其次,对中亚现状的研究。研究者以中国同中亚五国经贸和外交关系为重心,密切关注中亚局势的发展与动态[4]。但是,与中亚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相比,无论是关于中亚的历史研究,还是现状的研究,所出成果显得太为单薄,中亚研究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一是研究队伍规模较小。专门从事中亚问题研究的学者不多,尤其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亚研究者,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亟待更新,缺乏熟悉中亚的国际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方面的人才正是当前制约我国中亚研究发展的短板[5]。二是关注主题和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历史研究和国别研究更是如此,国内有关中亚问题的研究,大多以文献解读和逻辑演绎等定性研究方法为主[6]。总之,我国目前的中亚研究尚难满足国家层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理论需求。有鉴于此,提高我国中亚研究者水平,深化研究议题,拓展研究方法相对便捷的途径,就是借鉴和参考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针对同样的议题开展创新性的研究。通过借鉴俄、美、英等西方学者的中亚研究成果,强化中国研究的特色。在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或中亚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学者也需要借鉴或参考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俄、美的中亚研究有自身的学术传统和优势,中亚地区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曾在俄帝国与苏联的统治之下,因此,俄罗斯对该地区的了解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美、英等国也积累了很多中亚问题研究的学术成果,仍然值得国内研究者参考和借鉴。了解俄、美、英等西方国家中亚研究的学术动向,必要时参考其研究成果,为我国“丝路”建设和中亚研究服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的引介,正是对我国中亚研究的补充。一是丰富和拓展了中亚研究的视角。本书汇编的20篇论文分别来自世界各国的中亚研究专家,每位作者来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社会背景,他们观察中亚问题的视角也不尽相同。二是拓展了中亚研究的理论内容。本书运用了苏丹式政权理论、部族政治、地区政治、精英网络、庇护政策、新传统主义等理论来解释中亚问题,无疑丰富了中亚研究理论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个别之处也值得商榷,如个别章节在论述中亚的历史以及中亚同中国的关系时,由于作者所处的立场不同,其表达的观点未必客观,相信读者会有辨别的能力。然而瑕不掩瑜,本书所提供的研究展示了中亚五国与中亚地区的全景图,它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中亚五国的简要历史和深化认识中亚地区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又有助于国内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情况延伸课题,就更具现实意义的专题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Oil ,Transition and Security in Central Asia 一书由英国劳德里奇(Routledge)出版社出版,本文为该书中文版《中亚的石油、转型与安全》(待出版)的导读,本文作者为该书中文版译者,中文版《中亚的石油、转型与安全》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亚民族关系与冲突研究译丛”(编号:15ZDB114)的成果之一,该项目将西方学者有关中亚民族关系与冲突研究的学术专著(共十部)翻译为中文,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次改造试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小老树的形成与根系有很大关系。一切能够改善根系透气性、防止根腐、促进土壤疏松的措施对小老树改造均有效果。

参考文献:

[1]袁胜育,汪伟民.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的中亚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5):21—41.

[2]薛力.“一带一路”与中国的中亚方略[J].欧亚经济,2016(5):74—78.

[3][6]曾向红.“一带一路”倡议的智力支持[J].国际展望,2016(5):1—20.

[4]万雪玉,孔朝晖.中国的中亚问题研究[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1):81—85.

[5]许涛,梁泽.中国中亚问题研究概览:回顾、问题与前景[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6(4):81—92.

Intellectual Support and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 Introduction to Oil, Transformation and Security in Central Asia

WU Ning1,2, HE Ke-yong1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Zunyi 563000, China)

Abstract :The book Oil, Transformation and Security in Central Asia published by Routledge known worldwide for publishing academic work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is book collects the research papers of relevant expert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and discussing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ecurity issues during the period of independence of the five countries of Central Asia after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This paper provides a brief 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book. The book, to some extent, has a very high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s for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Central Asian studies.

Key words :Oil, Transformation and Security in Central Asia; Central Asia;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ntroduction

收稿日期: 2019—02—26

作者简介: 武 宁(1980 —),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语言、文化传播与翻译研究;克 勇( 1958— ),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亚研究、翻译文化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F4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3871(2019)03-0041-04

DOI: 10.16752/j.cnki.jylu.2019.03.007

(责任编辑:李利霞)

标签:;  ;  ;  ;  ;  ;  ;  

智力支持与理论参考-《中亚的石油、转型与安全》导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