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汉代悬泉遗址出土“骑行位”简介_临泉论文

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骑置”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敦煌论文,汉代论文,遗址论文,悬泉置论文,骑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87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6252(2008)02-0059-15

邮驿制度,因为有简牍新资料的出土成为目前秦汉史研究的一个热点。这里面主要是《二年律令》、悬泉汉简和里耶秦简的相继出土与发表(或部分资料发表),以新出土资料为中心进行的研究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汉代的邮驿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借助传统文献和现有简牍资料,汉代邮驿系统内部机构的设置一般而言有“亭”、“邮”、“驿”、“传”等四个组织形式,①但是大家对于“骑置”这一词的认识还不够。主要原因是没有机会参考悬泉汉简出土的新资料。本文在对悬泉汉简中所有“骑置”资料归理的基础上,力图弄清楚“骑置”在西汉之时的地位。妥否,请方家赐教。

一、已有“骑置”的记录

在《史记》、《汉书》、《后汉书》和《晋书》中,人们可以看到的“骑置”记录有三处,分别是:②

诏(李)陵:以九月发,出遮虏鄣,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即亡所见,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因骑置以闻。③

张掖、酒泉遣骑假司马为斥候,属校尉,事有便宜,因骑置以闻。④

秦世旧有厩置、乘传、副车、食厨,汉初承秦不改,后以费广稍省,故后汉但设騎置无车马,而律犹著其文,则为虚设,故除《厩律》,取其可用合科者,以为《邮驿令》。⑤

上述三段文字,其中《汉书》的前二段均说明的是文书传递方式,“因骑置以闻”,即可以通过骑置传递文书,进行联系。第一段中颜师古注骑置为“谓驿骑也”,第二段中的骑置颜注为“即今之驿马也”。颜师古将“骑置”、“驿骑”与“驿马”说成是一个东西。此后再无人对此提出别的说法。即“骑置”是驿马的说法一直流传下来。⑥

我们以前曾写过短文,介绍利用《二年律令》研究甘肃出土的汉简。其中提到过悬泉汉简中有一条记录“骑置”的简文,当时主要是说明汉代初年的傅籍制度,并没有对骑置有较多的解释。⑦在相关悬泉汉简的介绍中,一般学者也采用传统的看法,认为悬泉汉简中有关邮驿的记载可以看到“置”、“邮”、“亭”、“厩”、“传舍”等,对于骑置并没有涉及。为此,我们决定将悬泉汉简中有关“骑置”的资料收录在一起,希冀复原汉代的“骑置”面貌。

二、悬泉汉简中所见的骑置简

在全部悬泉汉简的17914枚释文中⑧,“骑置”一词在13枚简牍的释文中出现,共15见。分别是:

1、效谷甘井骑置一所第二 马三匹 吏一人小未傅三人 ⅡT0115③:32⑨

2、效谷遮要骑置一所第三 马三匹 吏一人ⅤT1812②:103

3、效谷平望骑置一所第四 马三匹 吏一人小未傅三人 ⅡT0216②:341

此三简,文书格式之相近不能不令人猜测它们可能是一个册书的散简。查悬泉汉简《简牍档案》:简1木质胡杨,右下微残,长23.1、宽1、厚0.3厘米;简2木质红柳,下残,长15、宽1厘米;简3木质胡杨,完整,长23.2、宽1、厚0.3厘米。而核对图版后,才知道三简又确实是一册书(见附图:简1、简2、简3)。

三简记录了三个骑置的名称、序次、人员结构情况。按照序次这三个骑置分别是:第二骑置甘井,第三骑置遮要,第四骑置平望。每个骑置内部有马三匹、“吏”一人、其他供役使的人三名,并且三人的身份又都是“小未傅”。

“小未傅”的身份,是随着汉代相关傅籍制度而出现的一种情况。一般而言汉代的男子要在年龄二十三至五十六之间服兵役,称为二十三始傅籍给徭役。《汉书·高帝纪》诸家注称:

服虔曰:“傅,音附。”孟康曰:“古者二十而傅,三年耕有一年储,故二十三而后役之。”如淳曰:“律,年二十三傅之畴官,各从其父畴学之,高不满六尺二寸以下为罢癃。《汉仪注》云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陈;又曰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今老弱未尝傅者皆发之。未二十三为弱,过五十六为老。”师古曰:“傅,著也。言著名籍,给公家徭役也。服音是。”

傅籍年龄有别,在《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也有详细记载,根据其中的记载,汉代初年傅籍年龄是与民爵爵位的高低有很紧密的联系,其父爵位高者,始傅籍的年龄越大,其父爵位越低,始傅籍的年龄越小。《二年律令》称:

不更以下子年廿岁,大夫以上至五大夫及小爵不更以下至上造年廿二岁,卿以上子及小爵大夫以上年廿四岁,皆傅之。⑩

骑置之中使用“小未傅”者三人供传递文书之用,有点耐人寻味,为什么呢?居延汉简中也有此种现象的记录,只是“傅”误作了“传”,简E.P.T58:30作:“□□荣小未传为译骑皆小家子贫急不能自给实”(11)。

此外,《二年律令》明记汉代初年不得役使“小未傅”,而悬泉、居延汉简中明确出现的“小未傅”,当是汉代制度变化的结果。律令称:

免老、小未傅者、女子及诸有除者,县道勿敢徭使。(12)

4、凡骑置四所所三人马三匹从养百 ⅡT0216②:578

本简木质红柳,下残,长9.8、宽0.8、厚0.2厘米。从简牍上的字体来看,简4与前三简字迹类似,有可能是同一册书(图版一简4)。“凡骑置四所”,可以看作是对效谷县骑置的小结。

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效谷县一共有四个骑置。四个骑置之中,现在知道的是后面的三个,即第二的甘井、第三的遮要与第四的平望。那么,第一骑置是什么名称呢?

5、县泉置骑置 西到平望骑置五十里

东出广至万年骑置卌 ⅤT1411②:55

本简木质红柳,下残,长14.4、宽1厘米。悬泉置之“悬”汉简均作“县”,为保持释文原貌,本文引用释文中均作“县”。在记录悬泉骑置与平望骑置、万年骑置距离的同时,也告诉我们效谷县还有一个叫悬泉置骑置的机构。悬泉骑置西到平望骑置的距离是五十汉里,东到广至县万年骑置的距离是四十汉里(简本身下残,是卌,还是卌几不明,权作卌里)。虽没有明确指出悬泉骑置是效谷县的第一骑置,但是在知道效谷县有四骑置,又知道其它三个骑置名字的情况下,将悬泉骑置看作是第一骑置恐怕不会有问题。即效谷县四个骑置的名称分别是:甘井、遮要、平望和悬泉。如此又产生了排序问题。因为悬泉骑置在东,却是第一骑置?至于为什么效谷县没有第一骑置,悬泉骑置又有可能是第一骑置此类的问题,暂存疑,待以后处理。

在已有的资料中,我们知道,敦煌郡效谷县有两个置,一个是悬泉置在东,一个是遮要置在西;悬泉置东边有广至县的鱼离置。悬泉置西有平望骑置与遮要置,东有万年骑置与鱼离置。那么,这些置与骑置的关系又如何呢?即悬泉置向西先有平望骑置还是先有遮要置的问题。综合已有资料,我们认为平望骑置、万年骑置应该分别是处在悬泉置与遮要置、鱼离置的中间位置。因为遮要置与悬泉置也有骑置的设置,以之为线索,根据众多文书传递记录,我们发现这些骑置与置是按照以下方位排列的,即:

最西端是效谷县的第二骑置甘井,东是遮要置设立的效谷县第三骑置遮要,再东是效谷县的第四骑置平望,悬泉骑置,万年骑置属于广至县,最东的是广至县的鱼离置。如果按照置有骑置的话类推,鱼离置也当有鱼离骑置。

6、入校小石千七百九十石又驿骑置马三匹卒二人谷丗三石 建始元年三月甲子县泉啬夫欣受故啬夫欣(左齿)ⅡT0214②:104

本简红柳,完整,长23.3、宽1.5、厚0.5厘米。全简文字是建始元年(BC32年),两个悬泉啬夫同名的“欣”人办理交接手续时,校核粮食记录的文书。悬泉置共有粮食折合小石1790石,外加“驿骑置马三匹、卒二人”的33石谷,合计是1823石。“驿骑置马三匹”不好理解,可能是指“骑置”的驿马,“驿”字衍。“卒”为骑置内传递文书的人员,或作“译骑”。

旧官去,新官始任,须办理交接手续。此法首见于秦简,次见于《二年律令》。律文称:

实官佐、史柀免徙,官啬夫必与去者效代者。节官啬夫免而效不备,代者与居吏坐之。故吏弗效,新吏居之未盈岁,去者与居吏坐之,新吏弗坐;其盈岁,虽弗效,新吏与居吏坐之,去者弗坐。它如律。 《睡虎地秦墓竹简·效律》(13)

仓啬夫及佐、史,其有免去者,新仓啬夫,新佐、史主廥者,必以廥籍度之,其有所疑,谒县啬夫,县啬夫令人复度及与杂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效律》(14)

县道官令长及官(?)比长而有丞者□免、徙,二千石官遣都吏效代者。虽不免、送〈徙〉,居官盈三岁,亦辄遣都吏(347)案效之。效案官而不备,其故吏不效新吏,新吏罪之;不盈岁,新吏弗坐。(348)

实官史免、徙,必效(349)(15)

本简的“谷卅三石”,约是骑置一个月的所需口粮,包括人员与驿马的口粮。卒二人月食六石,与常见汉代一般人员月食相当,每匹驿马月食九石。马匹每日饲料标准,可以参见《二年律令·金布律》。简文称:

□□马日匹二斗粟、一斗叔(菽)。传马、使、都厩马日匹叔(菽)一斗半斗。(16)

本简的另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它告诉我们了悬泉置与悬泉骑置的关系。对悬泉啬夫任期之时粮食多少的审计,包括了骑置,说明悬泉骑置是归悬泉置啬夫节制的。

7、不券遣大事也□ A

□四愿与万年骑置券付 B ⅡT0215③:217AB

本简上下残,残留文字较少,意思不十分明显。物品出入“券”与广至县的万年骑置有一定关系。

8、□泉骑置东到□ ⅡT0215S:41

本简上下残,从残留文字来看,类似简5,记录道里数字。故“□泉骑置”可作“县泉骑置”。

9、十 骑置二所 ⅡT0216②:466

本简记录骑置数量,文义不明。

10、半时县泉骑置得之受 ⅡT0213③:140

本简上下残,从残留文字来看,属于文书传递记录,即“邮书刺”,记录文书传递时间。“半时”可能是“夜半时”;“得之”当是人名。表明夜半时悬泉骑置的得之接到别处送来的邮书。

11、给司御骑置钱出入所 ⅡT0313S:16

本简残,文义与钱出入有关。

12、□未得蒙厚恩奈何奈何旦卿且去愿子威御卒李恩叩头叩头凡一请为省有骑置 A

也福□急以□□□治事利急行□……叩头叩头诣赐报B ⅤT1813②:45AB

本简属于私人书信,其中提到的人名有子威和李恩,为什么提到了骑置,因为文字不全,有点不明。

13、今万年骑置亭长□□及驿骑□□等临泉译行□ ⅤT1310③:98

本简下残,字多不可释。万年骑置亭长,我们可以看作骑置官名是“亭长”。这是一条明确提到骑置官吏级别的简文。在最前面的三简中,仅言“吏”,并没有具体的吏名。

三、悬泉汉简所见骑置的运作

前面所列目前悬泉汉简中明确记录“骑置”的13条简文,相对于为数众多的悬泉汉简,数量之少显得不成比例,有点不太协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简牍残断本身外,可能与“骑置”二字是否出现有关,因为在有的情况下,并没有直接标明“骑置”二字,但是根据文义分析,骑置的名称还是出现了。在此,我们对有可能是骑置的简文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包括骑置的相对位置、骑置与其它机构的关系、骑置传递文书的方式等。这些问题主要是通过“邮书刺”体现出来的。检索的依据是目前所知的几个骑置名称,即:平望、万年、遮要、甘井等。相关简文有:

14、玉门都尉臣宫上书一封

初元三年十二月戊戌夜人定时县泉译骑光付万年译骑过伦 ⅤT1310④:36

本简红柳,完整,长23、宽0.9、厚0.15厘米。属于邮书刺,记录玉门都尉名“宫”者的一封上书经过悬泉的时间。时间是初元三年十二月戊戌日(BC46年12月18日),文书传递的具体时间是当日的夜人定时(约现在的22点半之24点。(17)“译骑”它简或作“驿骑”。“光”与“过伦”为人名。玉门都尉上书,由西向东传递文书,悬泉译骑给万年译骑。根据前面所述悬泉骑置与万年骑置关系,可以将本简看作是悬泉骑置与万年骑置之间文书的传递记录。“译骑”是一种身份,传递文书人员的身份。

15、敦煌玉门都尉千秋上书一封

初元五年二月辛亥日下餔时县泉驿小史毋知受平译小史憙

到日莫餔时付广至万年译小史 ⅤT1311③:272

本简红柳,完整,长23.3、宽1.9、厚0.2厘米。与简14一样属于邮书刺,同样是玉门都尉的上书。只是初元三年玉门都尉名“宫”,本简初元五年(BC44)玉门都尉名“千秋”。具体传递时间是2月8日“下餔时”和“日莫餔时”。文书先由平望给悬泉,再由悬泉给万年。与简5骑置里程简相符,绝非偶然。将这三个地名看作是骑置名不会有问题。即悬泉骑置在“下餔时”接到平望骑置送来的文书,悬泉骑置在“日莫餔时”传给了万年骑置。这样一来就知道了玉门都尉的这封上书,从“下餔时”到“日莫餔时”之间共传递了四十(余?)汉里(约今16公里)。“译小史”可以看作是骑置中的“吏”名。“毋知”和“憙”是人名。

16、元康二年四月戊申昼七时八分县泉译小史寿肩受平望译

小史奉世到昼八时付万年译小史识宽 ⅡT0214③:57

本简红柳,上残,长17.7、宽1.9、厚0.3厘米。文书格式及性质均与上简相类。元康二年(BC64年)四月戊申(4月10日),悬泉骑置译小史寿肩在昼七时八分时收到平望骑置译小史奉世送来的一封书信,在昼八时给了万年骑置译小史识宽。值得注意的是本简所用的具体时间不同于前面的简14和简15,而是另外一个时间记录方式。且此种计时方式,在悬泉西汉简中仅此一见。昼、夜分时的方法,一般所说是十六时一日,每时十分。因为昼夜时间长短一同,昼夜所占十六时的时段在不同的月份是不同的。按照最早记录的简牍文字,秦时四月的时段划分是“日十夕六”。(18)“昼七时八分”到“昼八时”是悬泉骑置到万年骑置的传递时间,四十(余?)汉里,行二分。本简之所以重要是它体现了元康二年文书在骑置之间的传递速度。

17、皇帝玺书一封赐敦煌大守 元平元年十一月癸丑夜几少半时县泉译骑得受万年译骑广宗到夜少半付平望译骑A

四 B ⅤT1612④:11AB

本简红柳,下残,长20.5、宽1.1、厚0.2厘米。文书性质属于邮书刺,因为是皇帝赐给敦煌太守的玺书,传递方向自然是由东向西,即万年骑置给悬泉骑置,悬泉骑置给平望骑置。三骑置之间的距离已见简5。悬泉骑置到平望骑置是五十汉里(约20公里)。因为元平(BC74年)是汉昭帝的最后一个年号,所以本简的皇帝只能是汉昭帝。

“玺书”,是皇帝使用文书的一个种类。“玺书”一词,出现在《汉书》中有19篇38见,多用在“赐”、“劳”、“勉”之时。但是一般所言汉代皇帝的文书分为四种,分别称“策书、诏书、制书、诫敕”,并不包括“玺书”。如《汉官六种·汉官解诂》称。

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策书者,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以命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赐策(书),[三五]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惟此为异也。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诏三公,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诏书者,诏,告也,其文曰告某官云如故事。诫敕者,谓敕刺史、太守,其文曰有诏敕某官,他皆仿此。

“大守”即太守,汉简中“太”均作“大”。癸丑为11月20日。具体时辰是“夜几少半”、“夜少半”。汉代将“夜半”分为六个时段,分别作:“几少半”、“夜少半”、“夜过少半”、“夜几半”、“过半”和“夜大半”。而这种如此详细的分类方法,在悬泉汉简中并不常见,是不是说明本简所用时段就是依据简ⅥT1222②:19而来的呢?值得考虑。如果假设成立,那么简ⅥT1222②:19的时间就可以大致确定了。对于一些重要简文年代的确定就会大大提高其原本所具有的价值。简文是:

平旦日出 餔时至餔坐

几少半至夜少半

二干至蚤时下餔至夕时

夜过少半至几少半

十月十二月 食时至食坐日未入至日入 夜半至过半

日未中至日中 昏时至定昏

夜大半至大晨

日失至蚤餔夜食至人定

鸡前鸣至中鸣

后鸣至几旦 ⅥT1222②:19

上述简文,所述列的32个时段名,并不能直接与一般所说的汉代十六时联系起来。因为本简自身就有明确的限定,即简文中的第一栏“十月十二月”。十月到十二月,夜长昼短,可见本简所列的时段中,属于夜间的时段较多,属于白天的时段较少。仅夜半就分了六个,显然无法将它与现在的时间对应起来。本简只能看作是汉代中期,为了记录十月到十二月文书传递的具体时间而规定的时段名,旨在方便传递文书的记录。

按照本简的一日分出32个时段名,再参考一日十六时的方法,如果将前者的两个时段约合为后面的一个,即两个时段合汉一时,则五十汉里之路行五分,一时行百里。其之所以一时百里,应考虑是夜间的因素。视野受限,自不如白天行路方便。

18、入上书一封车师己校伊循司臣强 九月辛亥日下餔时临泉译汉受平望马登 A

日下餔时(左齿半字)B ⅤT1310③:67AB

本简红柳,完整,长23.3、宽0.8、厚0.2厘米。属于邮书刺,记录上书的人名叫“强”,官职是“车师己校伊循司(马)”。传递的经手人西边的单位是平望,人叫“马登”,东边接受的单位是临泉,人名“设”。一般文书传递是平望给悬泉,本简作临泉稍异。而本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B面的刻齿与刻齿内的文字。一般简牍释文的A、B面是指简牍正背两面的文字,在悬泉汉简中一些侧面刻齿内的文字也作B面处理。刻齿内的字多残留一半。形成的原因是,为了防止文书传递过程中有人修改传递时间,经手人双方在完成交接手续后,除在简牍的正背面书写交接相关事项外,还要在简牍的侧面刻齿,并在刻齿内写上与简牍正背面相同的交接时间,中剖简牍后,分持其一,备以后验课检查。由是,刻齿内的文字与简牍上所记时刻是一致的。这是简牍本身体现出来的特征。类似的简牍较多,如:

19、入东书一封敦煌大守上 阳朔二年七月壬午夜食时临泉驿骑薛福受平望驿骑石众A

壬午夜食时(右齿半字)B ⅥT1222②:3AB

20、入东书第四箧十月壬戌日未中临泉卒轩受毋穷卒材 A

日未中时(右齿半字)B ⅤT1310④:31AB

21、入东书第二箧十月壬午日未入临泉卒轩受毋穷卒时A

日未入(右齿半字)B ⅤT1311③:33AB

22、出西书第一箧檄一 二月丁巳定昏时临泉卒轩付毋穷卒当 A

定昏时(右齿半字)B ⅤT1210③:100AB

23、入东军书一封 皁缯纬完平望候上

王路四门

始建国二年九月戊子日蚤食时万年亭驿骑张同受临泉亭长阳 A

戊子日蚤食时(左齿半字)B ⅡT0115①:59AB

以上诸简出现的时间现象,在个别简文中可以找到相关的记录,这些记录可以看作是出现这种时间、特别是在简牍侧面出现时间的原因。如简:

24、遮要以东写传至临泉 A

九月戊午邮书令史弦告遮要以东亭长间者邮书皆不中程诸

券相付受日时甚毋状自今以来使界上置函刾外常完函□B

ⅤT1310③:135AB

本简松木,两行,下残,长13.5、宽2.5、厚0.2厘米。A面是文书传递的范围,遮要以东到临泉止。B面是文书的正文部分,邮书令史弦要求遮要以东的亭长做好邮书的传递管理工作,因为过去一段时间邮书传递时间都不符合标准,“相付受日时出现的问题更严重”,要求必须在双方的边界上刻齿做券刺等等。因为下残,文义有点不完整,但是大体意思可知。

25、永光二年十二月东界 亭间书券刺 ⅤT1410③:9

本简红柳,下残,长19.5、宽0.9厘米。属于文书标题简,永光二年(BC42年)十二月东界的《亭间书券刺》。而《亭间书券刺》的具体表现形式应该就是上述的几条简文。

26、上书二封 其一封长罗侯

一乌孙公主

甘露二年二月辛未日夕时受平望驿骑当富 县泉驿骑朱定付万年驿骑

ⅡT0113③:65

本简红柳,完整,长23.5、宽1、厚0.25厘米。属于邮书刺。简牍上文字分为三栏。第一栏为“上书二封”四字;第二栏双行,字体略小,记上书人身份,一封是长罗侯,一封是乌孙公主;第三栏文字大小与第一栏相同,记录文书的具体传递信息。关于本条简文在已有的文章作过考述(19),这里从略。只是原来的资料,没有尊重简牍释文格式,即“当富”与“县泉”之间原本有空格,这里有必要指出来。这里的空格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原来遗漏的文书传递时间。本简只有悬泉接到平望送来的时间,至于何时交到万年骑置并没有交代。此外,还缺少万年驿骑的人名。可以看作是前面简25中所言“相付受日时甚毋状”的具体表现。

27、万年驿骑喜付县泉驿骑奇 ⅠT0111②:24

28、□日未中时万年驿韩封□ ⅤT1813②:44

29、县泉译小史敦煌乐世里□长生行大守上书一封到万年译環足赖 ⅠT0114③:51

30、神爵三年二月辛卯□

夜少过大晨付万年 ⅠT0209S:35

31、元凤四年六月乙亥日蚤食时山上亭长

奉世受万年亭卒世 ⅠT0207④:1

32、□二檄冥安令印 元凤四年六月癸酉夜人定时山上亭

□封渊泉右尉印 长奉世受万年亭卒宗 ⅠT0207④:2

33、年七月癸巳日下餔县泉译骑充国受万年译骑傅 ⅡT0313②:52

34、……时临泉译□□付万年译道 ⅤT1210③:31

35、时译骑吴甲受万年译骑奴 ⅤT1311③:323

36、延寿受平望译骑贺到大晨付万年译骑 ⅡT0113③:104

37、一封 五凤三年十二月庚戌夜食时县泉译骑临付万年译骑忠 ⅡT0113③:141

38、敦煌大守上书一封

甘露元年七月丙辰……时

时付广至万年译骑 ⅡT0114③:199

39、付万年译骑仁夫 ⅡT0114⑤:49

40、□译小史充国到日中付万年

□□

ⅡT0213③:76

以上十四简,是以万年骑置为线索检索而得到的一些简文,因为原本简牍残缺严重,这些简文都不完整。万年骑置是效谷县东行进入广至县的第一个重要驿站,我们检索这些简文,旨在说明汉代效谷县与东部邮驿系统的联系情况。从上面的所引简文及对简文的分析来看,与广至县的邮驿机构万年有文书传递的效谷县机构名有悬泉骑置、临泉亭和山上亭。

41、入东书二驿马行

书二长史印五月二日壬子起一诣刺史一诣孙从事

六月六日下夕掾夫尊受万年驿佐熹付县泉驿佐五五不 91DXF13C①:34

42、东第一封橐一驿马行

西介封书张史印十二月廿七日甲子昼漏上水十五刻起……佐高佐

永初元年十二月廿七日夜参下餔分尽时县泉驿佐吾就付万年驿 A

十二月廿七日夜参下餔分尽时(左齿半字) 91DXF13C②:10AB

43、丞将万年驿佐善康到界上□ 91DXF13C②:17

此三简出土在悬泉置遗址北部坞墙内侧编号为F13的厕所内,简牍时间以东汉为主。如简42的永初元年(AD107年)是汉安帝纪年,时间比较晚,与西汉之时的邮驿状况会有很大的出入。关于东汉简及其相关问题留待以后处理。

甘井骑置,是效谷县的第二骑置,从已知资料看它的位置是在效谷县的最西端,那么,以之为中心的邮驿交通情况如何呢?我们以甘井为线索检索悬泉汉简可以得到如下信息。这些简文是:

44、入东军书一封玉门都尉上

建平三年四月已未夜食时遮要厩吏并受甘井驿苏利 A

夜食时(右齿半字) B ⅡTO214②:239AB

45、入东军书一封玉门都尉上

建平三年四月癸卯定昏时遮要驿吏并受甘井驿音 A

定昏时(右齿半字) B ⅡT0214②:266AB

46、入东军一封使者解君上

建平三年闰月巳癸鸡中鸣时遮要驿吏并受甘井驿吏音 A

中鸣时(右齿半字) B ⅡT0214②:267AB

47、平三年四月癸未桑树时遮要驿吏并受甘井驿吏音 ⅡT0214②:268

以上四简,除简47上残,不知邮书方向外,另三简均是东书。由西向东传递,甘井传给遮要。特别标以“军书”二字,可见时间紧急,通过骑置传递势属必然。从文字记录看,四简均属于建平三年(BC4年),一个是闰三月,三个是四月,时间极其接近。四简之中遮要的经手人是一个人,名“并”,只是简44作“厩吏”,另三简作“驿吏”。同为一人,同为一个机构的吏名,吏名竟然不同,说明了什么呢?简45作“甘井驿音”,后二简作“甘井驿吏音”。应是文书格式不规范所致。前三简均在侧面有刻齿和文字,均属于前面所言的“券刺”类,简47也应该属于同一类型,只是因为本简上端残缺,现在无法看到而已。

48、出北书一封大守章诣都尉府 七月壬申夜食时甘井卒充付鄣门卒安 A

夜食(左齿半字) B ⅤT1210③:9AB

49、出北檄一大守章诣都尉府 七月己巳平旦时甘井卒充受鄣门卒忠 A

平旦(右齿半字) B ⅤT1210③:10AB

50、亥日下餔时甘井卒充受鄣门卒安 ⅤT1210③:95

51、库啬夫以来

毋印章诣都尉府 七月己卯日未中时甘井亭卒充付 ⅤT1210③:45

简48之简51四简,后二简虽然残断,但均可以看作是“北书”的邮书刺。北书是由太守府到都尉府。根据简文内容,太守府应该是敦煌郡太守府,都尉府应该是敦煌郡中部都尉府,传递方向由甘井向北部传递。可见在甘井(骑置)这一地方,驿道有二,并不是单独的东西向。甘井不仅可以东西向传递文书,也可以向北传递。说明以甘井为中心,在这条以东西方向为主的驿道中,分出一条北通中部都尉府的交通路线。经手人是“甘井亭卒充”,“鄣门卒”“安”与“忠”。文书格式类同,时间接近。只是“障门”指什么地方尤为重要。

鄣门有可能是指都尉府的鄣门,也有可能是敦煌郡府所在地的鄣门。因为简48、简49同为出北书,后面一个是“付”,一个是“受”。按照前面所引许多简的用法,如果是“受”,则说明是敦煌郡所在地的鄣门卒,如果是“付”,则是都尉府的鄣门。二简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一般而言,是“出……付……”与“入……受……”的格式。如前引简19之简23,另如简:

52、出西书四封函一 十月乙巳日蚤食临泉卒轩付毋穷卒材 A

乙巳日蚤食时(右齿半字) B ⅤT1210③:84AB

53、出西书第四箧 七月癸亥日蚤时临泉卒轩付毋□ A

日蚤食(左齿半字) B ⅤT1210③:85AB

如上所述,鄣门卒就是中部都尉府的鄣门卒。

受资料限制,甘井以西最近的邮驿机构名称目前尚不清楚。

平望、遮要二骑置是处在效谷县驿道的中间部位,来往文书传递记录较多,本文从略。

至此,以上所作检讨是以效谷县驿道的东西走向所涉及的一些地名为主,西端始于甘井,经过遮要、平望、悬泉(临泉),东出效谷县到达广至县的万年骑置。而甘井又可北去中部都尉府。悬泉汉简所见邮驿路线大体如此。由西向东示意图为:

四、骑置与目前所知其它邮驿机构的比较

一般认为邮驿机构设置有“亭”、“邮”、“置”、“传”、“厩”等等。将反映出来的“骑置”规模与上述机构大小作一比较,就可以更好对“骑置”进行定位了。

“亭”,目前所见亭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治安系统的亭,一种是边境地区防御系统的亭,一种是邮驿系统的亭。

治安系统,用于民间乡里。亭有亭长、游徼,备盗贼为职。

边境之防御系统,属于边塞守望之亭。根据对居延汉简的研究,一般所言亭(或称隧),有亭长一人,亭卒三人。负责辖区的候望、日迹与烽火传递。

邮驿系统之亭,多设于交通线上。常用类似下面的记载:

设十里一亭,亭长、亭候。五里一邮,邮闲相去二里半,司奸盗。亭长持二尺版以劾贼,索绳以收执贼。(20)

此说在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1)一书有述,并有劳榦先生的附注加以解释。后出之简牍资料较详者是尹湾汉简,称东海郡有“亭六百八十八,卒二千九百七十二人;邮卅四,人四百八。”(22)如此则每亭有卒4.3个多一些,每个邮有邮人12名。

而尹湾汉简的时代是西汉中后期,较之西汉前期的《二年律令·行书律》自然晚一段时间。西汉早期的邮是以家为单位的,没有明确的人员数字。邮之间的距离是十里、廿里、卅里或视方便远近不等。简文是:

十里置一邮。南郡江水以南至索(?)南水,廿里一邮。

一邮十二室。长安广邮廿四室,敬事邮十八室。有物故、去,辄代者有其田宅。有息,户勿减。令邮人行制书、急书,复,勿令为它事。畏害及近边不可置邮者,令门亭卒、捕盗行之。北地、上、陇西,卅里一邮;地险陕不可置邮者,得进退就便处。邮各具席,设井磨。吏有县官事而无仆者,邮为炊;有仆者,假器,皆给水浆。(23)

“置”是在居延汉简、悬泉汉简中所见级别最高的邮驿机构。置与置之间的距离,或远或近,以悬泉汉简可知,距离最近者五十四里,最远者九十九里。ⅡT0214①:130A简文记:

仓松去鸾鸟六十五里

鸾鸟去小张掖六十里

小张掖去姑臧六十七里

姑臧去显美七十五里 (以上为第一栏)

氐池去得五十四里

得去昭武六十二里 府下

昭武去祁连置六十一里

祁连置去表是七十里 (以上为第二栏)

玉门去沙头九十九里

沙头去乾齐八十五里

乾齐去渊泉五十八里

右酒泉郡县置十一·六百九十四里 (以上为第三栏)

“置”的规模,人员最多时,吏员有丞,丞下有置、厩、厨和仓啬夫(佐),还有负责养马、驾车、传递文书与提供饮食的各种日常人员,或徒或一般平民,数量不等。卒徒御37人(甘露二年),马匹定员40匹,传车六乘(阳朔二年)。

上面所言“骑置”,一般有四人,其中一人为吏,驿骑三人,马三匹。其规模大小状况与边境防御系统中的亭大小相近,惟其是传递紧急文书的机构,备有三匹马而已。骑置彼此的距离在四十到五十汉里之间。

骑置在邮驿系统中的位置,介于置之下,一般在两个置之间,骑置与骑置之间还有亭。

普通文书以“亭次行”,传递速度最慢,在现有的简牍资料中尚没有明确的传递时间。

以邮行速度较快,约是一日二百里,相关规定的简文有:

邮人行书,一日一夜行二百里。不中程半日,笞五十;过半日至盈一日,笞百;过一日,罚金二两。(24)

官去府七十里书一日一夜当行百六十里书积二日少半日乃到解何书到各推辟界中

必得事案到如律令言会月廿六日会月廿四日(25)

骑置应是速度最快的一种传递方式,史书中称“因骑置以闻”。《汉官六种·汉官旧仪上》所记:“其驿骑也,三骑行,昼夜行千里为程。”应即指此。简牍资料中与此相类似的除前引简16二分行卌里(一时二百里)外,居延旧简中一条简文约是此类,即简181·1A:

过半,通府。府去降虏隧百五十九里,当行一时六分。定行五时,留迟三时四分。解何?(26)

居延旧简中的这一条简文,在没有悬泉汉简之前很难理解。因为居延汉简中很多邮书传递的时间是一时十里,只有本简要求一时行百里,无法解释。现在看来,原因就在于此了。

以上是对悬泉汉简中与“骑置”相关简文的检讨,包括“骑置”的设置地点、距离、相对位置、自身规模的大小、人员构成和具体文书传递状况。通过对简文的归理和检讨,我们发现“骑置”是汉代邮驿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级文书传递机构,多用于传递十分紧急的文书。从而可以纠正《汉书》颜师古关于“骑置”是“驿骑”或“驿马”的说法。

在我们检讨的西汉中后期(括王莽)这一时段内,前后约八十年时间。“骑置”的官吏名以简牍自身所记有“译小史”、“驿吏”、“亭长”等称呼,地位较低。其下管有三个人,或称“驿骑”或称“译骑”,或称“卒”(建始元年悬泉骑置只有二人),骑置内有三匹马。“骑置”设在置或置与置中间,以效谷、广至县为例,不仅在效谷县两个重要的“置”——悬泉置、遮要置处有骑置,名悬泉骑置、遮要骑置外,在两置之间有平望骑置,悬泉置东与广至县鱼离置之间有广至县的万年骑置,遮要置与敦煌的某置之间有效谷县的甘井骑置。这样,在效谷县所处的这段东西驿路上,自西而东分别有:甘井骑置、遮要骑置、平望骑置、悬泉骑置,再东接广至县万年骑置、鱼离置。甘井骑置作为效谷县最西端的骑置,西不仅可以接去敦煌的驿路,向北还可以到敦煌郡的中部都尉府。

悬泉置与遮要置的具体距离,汉简本身缺载。但是通过骑置间的距离可以大体推测,因为骑置基本上处在置的中间部位。悬泉东到广至县万年骑置是卌汉里,西到与遮要置中间的平望骑置是五十汉里。那么,再西到遮要置恐有近百里。

第四部分,是通过“骑置”与汉代不同时期已有的邮驿机构资料进行比较,主要是“亭”、“邮”和“置”,来认识本文所言的“骑置”。骑置本身若没有三匹马的话,其规模大小尚不及“亭”,但是,在邮书传递方面,它却是速度最快的方式。史书的“因骑置以闻”,无疑是皇帝知晓局势的最快捷方式。

本文以“骑置”为中心,对于悬泉汉简中出现的众多“亭”未作太多探讨,至于“亭”与“置”、“骑置”的关系,将另文考述。

效谷县作为敦煌郡境内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效谷县邮驿机构情况的了解,将会有助于对整个东西交通线的认识。

注释:

①高荣《本世纪秦汉邮驿制度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6期,第2—10页;《秦汉邮驿管理制度初探》,《简帛研究(2002-2003)》,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9—220页。

②本文的正史资料运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四)”帮助检索。

③《汉书》卷54《李广苏建传》武帝诏文。颜师古注曰:“骑置,谓驿骑也。”

④《汉书》卷96下《西域传》桑弘羊奏书。颜师古注曰:“骑置,即今之驿马也。”

⑤《晋书》卷30《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24页。

⑥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作“驿马。借指乘马传递公文的人。”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第854页;本文初稿撰成后,见到马怡先生大作《“始建国二年诏书”册所见诏书之下行》,(《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其中将骑置分开解释:“‘骑’,驿骑。‘置’,驿路上的站点。”

⑦张俊民《〈二年律令〉与甘肃汉简——读〈二年律令〉札记》,简帛研究网网上首发,2004年6月22日。

⑧张德芳《悬泉汉简中的西域资料考论》,《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27—149页。

⑨悬泉汉简的简号较长,前面的拉丁字母代表遗址分区,接其后是代表发掘年度的数字,D、X分别代表敦煌与悬泉置,后面是探方、层位与探方内简牍的流水编号。本文省略代表发掘年度的数字与D、X。下同。

⑩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释文修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58页。

(1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51页。

(12)《张家山汉墓竹简(释文修订本)》,第64页。

(13)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18页。

(14)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119页。

(15)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释文修订本)》,第56页。

(16)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释文修订本)》,第66页。

(17)张德芳《悬泉汉简中若干“时称”问题的考察》,《出土文献研究》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16页。

(18)宋会群、李振宏《秦汉时制研究》,《历史研究》1993年第6期,第5页。

(19)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37页;王欣《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有关乌孙的几枚汉简考释》,见《西北民族论从》第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4—43页。

(20)应劭《汉官旧仪》,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6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页。

(21)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第58—60页。

(22)连云港市博物馆《尹湾汉墓简牍释文选》,《文物》1996年第8期,第26页。

(23)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释文修订本)》,第45页。

(24)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释文修订本)》,第46页。

(25)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居延新简》,第554页。

(26)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90页。

标签:;  

敦煌汉代悬泉遗址出土“骑行位”简介_临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