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环保理念的园林绿化设计探究论文_诸建平

基于低碳环保理念的园林绿化设计探究论文_诸建平

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东莞 523125

【摘 要】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自然原有的水文条件,城市内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环境水质污染等已成为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海绵城市”的提出将城市园林绿地作为城市中的生态海绵,充分发挥其调蓄雨洪的作用。本文以园林绿化建设为例,分析了低碳环保海绵城市建设的实现途径,旨在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环保;海绵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0引言

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案例和技术的分析,将雨洪资源与园林绿化相结合,合理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来缓解当前严峻的城市雨洪问题,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让城市向着更加生态健康的方向发展。

1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规划中缺少对水文过程的考虑

现行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缺乏对自然水文过程的详细考虑,普遍从城市形态塑造的角度出发,强调构建几轴、几环、几带的空间格局,将城市绿地的形态美作为规划重心,而忽视了其应有的生态调节功能。在实地调研中往往对湿地、河流以及地表径流汇集区等生态敏感区研究不够,使得后续的绿地布局难以与之契合,从而导致本该受到严格开发控制的区域存在基础设施过度建设的问题,城市的水文循环过程也因此受到影响。

1.2设计中缺乏雨洪资源应用的意识和经验

我国城市园林绿地大多依靠市政工程设施供水和排水,在建设中缺少雨洪资源应用的意识,忽视了城市园林绿地对于城市水循环的重要调节功能。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部分相关的雨洪资源应用项目存在模式较为单一、规模不合理等问题。

(1)缺乏雨洪资源应用的意识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园林绿化在设计中往往高于路面的标高,通过微地形的处理将地表径流排放到不透水的路面上,再经由路面排入市政管网设施。这种设计不但不能使植物得到灌溉,渗透补充地下水资源,还使得市政管网设施承担巨大的雨水压力。即便有些项目设计了雨洪收集设备,但这些技术措施大多作为孤立的单元存在,项目中水景的营造和植物的灌溉依旧依靠自来水补给。

(2)缺乏雨洪资源应用的经验

我国在雨洪资源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对相关的技术措施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和专项规划的指导。在项目建设中,很容易出现设计不合理、工程技术不到位等问题,比如汇水面积小的场地内配备了较大的蓄水池,导致蓄水池长期空置,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调蓄功能;一些绿地中即使使用了透水铺装,但其下垫面却采用不可渗透材料,使得实际透水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设计中还存在对场地分析不到位等问题,例如在降雨分布不均匀的区域,一些雨洪利用设施使用率低,从而造成设备长期空置的现象,不但增加了工程造价,还不便于日常的管理维护。成熟的雨洪应用模式是从源头、传输到终端形成完整的控制体系,而我国目前的雨洪应用措施较为单一,雨水渗透和储存的水量较少,发挥的效能较低,大部分地表径流还是依靠市政管网排除。另外,在设计中还普遍缺乏对雨洪的净化处理过程。携带污染物的地表径流不仅给植物的生长造成伤害,还会影响终端的人工湿地和多功能调蓄池的调控功能。

2海绵城市绿化设计实现低碳环保措施分析

2.1 严格把控建设关

建设海绵城市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的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在树立低碳环保理念的同时,要从现在抓起,从点滴抓起,从源头抓起,逐渐走向常态化建设与管理。首先,应严格把控绿地指标关。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单位、居住区及公建项目等等占城市绿地近 30%。在规划层面上控制绿地率,同时在竣工验收时严格要求,确保绿地率达到当地所规定的指标。

2.2倡导绿色建筑与植物群落化。

屋顶花园、植物群落化是有效减少滞留雨水径流的一种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上海交通大学对上海市 156 个植物群落中植物滞留能力的研究发现,植物截留主要分树冠、枝干及土壤,对雨水截留能力分别为 9%—

12%、2%、40%。因此植物群落式种植能有效“滞”留雨水,减少地面的径流。建议在园林绿化建设中采用复层种植方法,即乔灌草有机搭配进行。有必要将有关要求纳入海绵城市的技术导则的内容。

2.3 公园绿地的地下空间开发问题

地下空间开发是当前缓解城市停车的一项有效举措。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城市地价的不断攀升,地下空间开发已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一个热点,有的城市公园也列入被开发的项目。有必要重新正确认识城市绿地是唯一的雨水回渗、补充地下水的通道,同时也是减少地表径流的重要环节,还是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有效途径。

2.4“雨水花园”等的作用

雨水花园、渗透井、渗水边沟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到内涝,但对其作用要正确理解,更不能将其作用扩大,应该从缓解的角度来看待。一提到海绵城市,人们常将局部的作用扩大到整体,甚至认为园林绿化做到了这些工作,内涝不会发生了,海绵城市建设就大功告成了。这是最大的误区,应充分利用自然的禀赋,采取清淤、疏通等有效措施,加大蓄水与排涝能力,才是提高海绵城市的最佳且有效的措施。

3实例分析

3.1项目背景

加冷河-碧山公园是ABC方案下的旗舰项目之一,结合公园需要翻新计划,公园旁的加冷河混凝土渠道亦要结合城市化发展而增加的雨水径流的排放的需要,将加冷河从笔直的混凝土排水道改造为蜿蜒的天然河流。通过改造加冷河以及碧山宏茂桥公园,使其满足新加坡国内水源提供、防治洪灾的基础需要外,亦能提升公园的园林绿化建设,创造休闲的舒适空间,满足人们休闲与娱乐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优化新加坡生态格局,实现其低碳环保的建设目标。

3.2设计策略

(1)有效利用土壤生物工程技术

如何将加冷河笔直的混凝土排水道改造为蜿蜒的天然河流,通过结合实际研究,采用了生态工法技术,这是热带地区首次运用此技术去巩固河岸和防止土壤被侵蚀的工程。生态工技术是通过用天然材料植物与工程技术完美结合,去稳定河岸,从而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增加公园生物的多样性,不断促进生态平衡。这种进行回归自然的改造,注重自然生态环境恢复保护,进入到“少干预”、“自然恢复”的生态复兴高级阶段。

(2)公园和河流的动态整合

公园和河流的动态整合,为碧山公园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标识。崭新、美丽的软景河岸景观提供一个令人向往的休闲空间,培养了人们对河流的归属感,人们能够更加近距离的接触水体、河流,感受到自然生态的美好与珍贵,认识到惜水、爱河、护河、保护家园的重要性,对河流不再有障碍,恐惧和距离。此外,如遇到特大暴雨,雨水可通过紧挨公园的陆地输送到下游。

(3)雨水管理设计,增加城市韧性

本项目的亮点处在于将混凝土水渠改建成自然河道的同时,融入了雨水管理设计,这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相协调的。城市与自然,历来被认为是对立地存在,而该项目中完美地将二者融合一起。城市未来发展需要面对来自方面的挑战,城市要发展必须提高自身韧性,这个创新项目的一体化概念有效解决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洪灾、干旱期导致的旱灾所带来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问题,帮助城市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它能够有效地对于雨水进行处理,有助于净化市民的饮用水;能让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保护了植物和动物种群;它还能够为市民提供更多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4结语

现今社会下,低碳环保理念也早已深入人心,通过园林绿化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这一理念的极致运用。海绵城市的实现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李树华.共生、循环——低碳经济社会背景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 的基本思路[J].中国园林,2010(5)

[2]张书函.基于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J].建设科技2015(01):26-28.

论文作者:诸建平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0

标签:;  ;  ;  ;  ;  ;  ;  ;  

基于低碳环保理念的园林绿化设计探究论文_诸建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