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研究生创业道路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_创业论文

当前研究生创业道路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_创业论文

当前毕业研究生走创业之路的问题和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对策论文,研究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毕业研究生走创业之路的时代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领域越来越需要一些运作灵活的创新企业和产品,因而独立创业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于1998年10月5日~9日,在巴黎召开了自该组织成立以来首次有115位教育部长,2800多名高等学校校长、教育专家参加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会上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同时,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将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直接面对全球技术、信息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因此,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清华大学率先推出了“允许在校大学生申请休学创业,在一段时间之后还可以重新返回学校完成学业、拿到学位”的政策,国内许多著名的高等学府也纷纷出台了类似的鼓励措施,一时间,在校大学生开公司、休学创业之风兴起;教育部也出台了一项有关“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为我国正在涌动的学生创业潮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不少省市也纷纷出台了鼓励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个鼓励创业、保护创业、崇尚创业的大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因此,分析和总结当前毕业研究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激励毕业研究生走创业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去年对华东地区部分高校2000届统分毕业研究生择业的总体情况进行调查时,在问卷中加入了有关创业的内容,并就这方面的问题对我校的研究生导师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统计和分析如下。

二、抽样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毕业研究生

本次调查共下发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5份,其中有效问卷462份,回收率为92.4%。调查对象中:男生91.0%,女生9.0%;硕士82.8%,博士17.2%;无工作经历者74.1%,有工作经历者25.9%;沿海省市生源37.2%,内地省市生源47.7%,边远省区生源12.8%,特区生源2.3%;工学38.1%,理学16.3%,哲学14.2%,经济学11.7%;管理学7.9%,文学5.0%,法学3.8%,教育学1.3%,农学0.8%,医学和历史学各0.4%。

2.研究生导师

针对研究生导师的调查共下发问卷220份,回收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4份,回收率为88.2%。调查对象中:工学47.9%,农学22.2%,理学10.3%,法学8.2%,文学4.2%,医学3.1%,教育学2.6%,历史学1.5%。

这两次随机抽样调查的特点是:调查对象的专业面广,调查内容比较全面。因此,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三、目前研究生创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两次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

对毕业研究生抽样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认为当前阻碍自主创业的前三位因素分别是:资金缺乏(46.0%)、个人能力不足(31.5%)和没有合作伙伴(22.7%);对走自主创业之路表示有信心的毕业研究生只有15.7%,没有信心和不想自主创业的占53.9%,认为条件不成熟的占30.4%;在选择工作单位时,43.6%的毕业研究生把“经济收入”放在首位,只有29.5%的毕业研究生把“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放在首位;在选择职业岗位时,35.6%的毕业研究生把“经济收入”放在首位,只有19.2%的毕业研究生把“有利于发挥创造力”放在首位。

对研究生导师所做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导师认为当前阻碍毕业研究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分列前三位的分别是:资金缺乏(40.1%)、个人能力不足(35.1%)和缺乏创业意识(24.8%);目前毕业研究生自主创业的人数不多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自主创业的客观条件不成熟(43.8%),教学安排中缺乏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27.9%),学校自主创业的氛围没有形成(23.3%);当前研究生在择业时最重视的因素应该是“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65.4%),其次才是“经济收入”(19.1%)。

2.从问卷调查结果可得出的结论

从客观因素方面看:

(1)目前自主创业的整体客观条件尚不够成熟。从社会大环境看,由于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很多制度都还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都还有待健全和完善。

“最富有个性的人往往最具有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一种能够在寻常事件中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联想的能力,是在个体或前人无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创新能力,独创性是其最重要的品质,而且又是和人的个性紧密相联的。现行的教育体制忽视人的个性,而以现代工业社会“批量生产”的形式来制造人才,用统一的规范来管制学生的思想行为,这必然要同化人的个性,培养出一批以死记硬背为特征,缺乏个性和创造能力的模式化“人才”。高校现在也强调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创新,推出了不少改革的措施,可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至今仍然沿用“统”的方法:统考、统批、统招等。这就构成了创新与统一的矛盾,这类矛盾的克服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呈线型单调的程序展开,形成了以教材——教室——教师为核心的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无疑会造成学生单一、线型、片面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基本上仍然是灌输多、启发少,教学手段多借助粉笔——讲台——黑板以及少许简单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因此,自主创业的客观条件的确不够成熟。

(2)资金缺乏是当前毕业研究生自主创业的最大障碍。因为只有极少数学生有一定的资金作为基础,大部分学生,毕业时都是“身无几文”,迫切需要资金扶持,渴望有关部门和企业按照国际惯例给予他们风险投资,共谋发展。但我国目前适应市场经济的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健全,学生创业所需的投资资金严重匮乏。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先生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就在于把科技转化为财富,再用钱来支持科技变为更多财富的过程。在转化之初迫切需要启动资金,而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就较好地解决了初始阶段的资金难题。这一过程的内在动力是市场法则。因此,只有经营性的资金运作才能在市场中真正发挥资金对于科技项目的选择作用,促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第二板股票市场,市场运作的环境尚不理想,风险投资还不能上市,这就阻碍了社会资金投资风险领域的积极性。因此,目前在许多地方建立的所谓风险基金,还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投入。这种投资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国有性质的,难以成为创业者的根本动力。

从主观因素方面看:

(1)缺乏走创业之路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当前阻碍毕业研究生自主创业的重大障碍。自主创业就是要改变就业观念,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即毕业生不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而是为自己、为社会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但是长期的“计划经济”、“统包统分”,使得高校毕业生已经习惯于到公共机关或大企业中谋职。求稳的择业心理普遍存在,准干部制度严重阻碍了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根本转变,造成多数学生创业信心不足或不想自主创业。

有调查数据表明,当前毕业生素质上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人际交往上,不能摆正自己与他人、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其二,缺乏创新进取精神,集中体现在“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的盲目清高上;其三,知识面过于狭窄,理论与实际脱节,表现在懂理论的不懂操作,懂操作的不懂管理,懂管理的不懂经济,等等。清华大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潘福祥认为,学生办公司的劣势在于不懂商业运作,没有实践经验。

这些问题与当前学校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有直接关系。自主创业者需要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特别要有勇气、有胆识、有信心,敢于艰苦奋斗。另外,还需要团结合作,需要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但这几个方面恰恰是当前的毕业生比较欠缺的。国际教育专家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比较成功,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在世界上处于一流水平。比如,从小学到大学本科,美国学生成绩一般不如中国学生;然而从研究生开始,美国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中国学生差,到博士生阶段,美国学生大都超过中国学生。这与美国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分不开的。因为美国人一生都是在寻找与发现自己兴趣的过程中度过的,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得到了较好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印度,高校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创业的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其教育内容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如产品设计技术、质量管理、销售、资金筹措、人际关系、商业法规及政府的有关法律章程等。这些做法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地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多数毕业研究生过于看重眼前的物质利益,缺乏对自主创业的正确认识。在当前研究生择业的过程中,近一半的毕业研究生过于看重物质利益,甚至为此放弃事业的发展机会也在所不惜,责任感和道义感均在利益面前退居次位,只有少数毕业研究生还把有利于发挥创造力放在首位。这与大多数研究生导师希望研究生在择业中把“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放在首位,把“经济收入”放在第二位的愿望相矛盾。

毕业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注重经济收入本是无可厚非的,这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知识分子长期得不到相应的劳动报酬所产生的后果有关。高付出应该有高收入,但如果用金钱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就会走上歧途。创业的前期是以付出为代价的,因此要有韧劲,要有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决心。如果对困难甚至失败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就很难获得创业的成功。

当前唯财富论的观点已经让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倾斜。如何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勇于创造的精神,引导他们在为个人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能给社会带来物质的、精神的财富,这是进行创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高校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高校创造教育的培养体系

实施创造教育的真正关键,不在于学生有无创造潜力,而在于大学教育是否具有创造性,在于大学的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和思想,能否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必要的时空条件和精神土壤。

创造教育培养体系应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实践,不断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摒弃陈旧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加大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同时,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要体现鼓励创新和激励创业的宗旨。

在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还要特别重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作用,因为导师的教育和引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营造促进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增长的环境

针对当前学生在创业素质方面的欠缺,应该在学生中树立勇于创新、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社会上成功人士、优秀校友的奋斗史,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同时,学校应适当增加学生的科研经费,在奖学金的评定中加大创新、创业成果所占的比重。

学校还应重视学术环境建设。在最近的一份调查中,研究生认为促进自己创新能力增长的环境应当具备:信息化程度高,易于获取新信息和学术新动向、新成果;自由的学术争鸣气氛;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培养计划,尊重个性;不同导师之间的学生经常进行学术交流,相互参加对方导师的学术活动,等等。高校要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就应当努力营造一流的适合于创新的环境氛围。

3.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共同做好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工作

对此,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德国雇主协会主席在1999年的一次研讨会上做了很好的阐述:“高等院校今后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重点应当是:为学生将来从事独立性工作打下基础,从各方面训练学生从事独立性工作的能力。”他指出:“经济界和学术界也应密切合作,因为大学教师们极少有成立独立公司及公司管理与运作的实践经验。通过与经济界的合作,尤其是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合作,能够弥补他们这方面的不足。同时,年轻的独立经营者,也可以将他们成功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其对社会经营的优势和困难有更深刻的认识。”另外,学校还应注意对学生中的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为他们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包括帮助他们对科研成果进行市场论证、争取投资伙伴等,引导学生早日介入社会,为科技创新、创业做好准备。

4.建立和健全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等中介组织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实践证明,学校的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等中介组织,对指导学生创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以我校为例,为了帮助创业学生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了解市场需求,浙大研究生创新创业中心于1999年12月成立。该中心负责运作的“蒲公英工程”远见基金征集项目计划第一期已经完成。中心还专门请投资银行总裁、跨国公司总裁来校,为学生做关于资金运作和营销知识方面的讲座。在创业中心的倡导下,校园里创业氛围逐渐浓厚。去年有两位研究生自主创业,今年又有6位毕业研究生自主创业。目前这些创业公司运作良好。中心下属的3个工作室也已成为创业公司的雏形。尽管创业中心成立的时间不长,但工作卓有成效,已成为研究生创业与企业、社会之间密切联系的纽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以及上海等地的许多大学也都有类似的组织机构,对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毕业研究生作为21世纪的“天之骄子”,通过自主创业,亲自动手去开创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  ;  ;  ;  ;  ;  ;  ;  

当前研究生创业道路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