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重心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世界经济增长重心是指世界经济中经济活力旺盛、市场容量巨大、经济增长幅度最大的地区,即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自从世界经济形成以来,由于世界各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世界经济的增长重心已经有过并将继续出现转移。认识这种转移,适时地采取正确的对策,对于我们国家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迎接挑战、加快发展,从而使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做出较大的贡献是有重大意义的。
一
世界经济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经济,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在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世界货币和世界资本的基础上,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严格地说,世界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
自从有了世界经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活动都是不可能与世隔绝、闭关自守的。世界上的各个国家或地区,不论其面积的大小和人口的多寡,也不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要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重心,要充当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要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起重大的推动作用,则是有条件的。
条件之一,是要视其经济规模。一个占世界生产总值1/4的国家或地区同一个占世界生产总值1/40的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是明显不同的。凡要充当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其经济规模必须相当大。因为,经济规模大的国家或地区,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就高。它的经济增长与否,增长幅度的大小,都会对世界经济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条件之二,是市场容量。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市场对于国家、企业和居民都是极其重要的。没有市场,社会经济生活就无法进行。但是,国家或地区的大小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势必导致各个国家或地区市场容量的差别。市场容量大的国家或地区,需要进口大量商品,以满足本国或本地区的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要。这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当然会起着促进的作用。反之,市场容量小的国家或地区商品进口的数量当然也是有限的,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所起的作用也就小。
条件之三,是金融实力。金融是现代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的推进器。没有资金的融通,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都是不可能顺利发展的。有了强大的金融力量,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才有雄厚的基础,同时,也更有可能进行资本输出,这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个推动。
条件之四,是技术实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联系的。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的今天,经济实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用新产品占领世界市场的竞争。在这场全球性的科技大战中,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会受到冲击和影响。而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或地区,其经济潜力就大,这对于扩大经济规模,对于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重要的。
条件之五,是政府的政策。历史业已证明,凡是做为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国家或地区,无一不是同政府的政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更可以看出,在现代经济中,政府对经济进行的宏观调节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当代,上述的一些条件是紧密联系的,是必须综合考察的,世界经济的增长重心首先应当是世界经济的生产增长中心。在这里,比较成本低、获得利润高、生产要素的供给来源大、潜在购买力强,因此,比较利益高。生产增长中心的发展必然要求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的兴起。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的兴起,又会推动生产增长中心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则是生产增长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原动力,而生产增长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的发展又必然促进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新的、强有力的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形成,必然具有聚集和扩散的功能。它能够把各种生产要素合理地聚集在一起,使之产生高经济效益,从而导致自身的经济增长。同时,它又具有对外扩散、辐射的能力,从而带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就势必要打破世界经济中原已存在的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力量的平衡,逐步形成新的格局。
二
近二三百年来,做为世界经济的增长重心首先是在西欧主要是英国形成的。人类社会从封建主义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是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技术革命,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以来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产业革命的成功,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大大增强了英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中取得了垄断地位。1820年,英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一半、世界贸易的18%。尔后,随着欧美其他国家工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英国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在1850年,英国的工业生产仍占世界的39%,其在世界贸易额中的比重却上升至21%①。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中仍居第一位。1870年,英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32%,世界贸易额的25%,拥有的商船吨位超过荷兰、法国、美国、德国、俄国商船吨位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②。英国靠强大的海运业,控制着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当时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实际上是以英国为中心的,而且,英国还向欧美各国和殖民地直接输出大量资本。可以说,欧美许多国家和资本主义经济是依靠英国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生产管理经验发展起来的。那时,英国的经济发展与否、增长的幅度对世界经济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从19世纪末期起,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开始从西欧向美国转移。这次转移是同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技术革命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凭其独特的社会历史和经济因素,加速经济发展的步伐。这种步伐在1861-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之后尤为明显。19世纪80年代,美国的工业生产超过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强国。美国的这种地位一直延续到现在。到1913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8%,相当于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的总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的经济实力走向顶峰。1947年美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商品出口额的32.5%,1948年美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56.4%和黄金储备的71.3%。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资本输出国和国际金融中心。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也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这就为美国的对外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虽然由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美国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在1955年,其国内生产总值仍占世界生产总值的40.3%③。直到目前,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从19世纪末期以来,美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所起的火车头作用是其他任何国家无法取代的。
近二三十年来,在亚洲,首先是日本、亚洲“四小”的崛起,其后是中国大陆、东南亚其他国家、越南等印支国家经济的起飞,使东亚正在成为新的世界经济增长重心。
60年代初期,东亚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还是不那么为世人所重视的。在工业发达国家中,196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折合440亿美元,略高于意大利,只相当于法国的72.7%、德国的60.5%、英国的60.4%、美国的8.5%④。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中,韩国、香港、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54.6亿美元,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04.7亿美元⑤。然而,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利用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迅速发展本国(地区)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一,经济实力急剧增长,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在工业发达国家中,日本经济的增长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65-1980年,日本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3%,经合组织国家只为3.6%;1980-1991年日本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4.2%,经合组织国家只为2.9%。在战后的第一个1/4世纪中,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了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战后的第二个1/4世纪,日本又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整个战后年代,日本逐步缩小同美国的经济差距。1992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折合36709.8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2.0%。
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东亚的经济增长率不仅比工业发达国家高得多,也比世界经济的增长率高得多。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在1965-1980年,东亚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7.2%,而撒哈拉以南非洲为5.1%,南亚3.8%,欧洲、中东和北非6.2%,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6.0%,经合组织国家3.6%;在1980年—1991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7.7%,而撒哈拉以南非洲为2.1%,南亚5.4%,欧洲和中亚1.5%,中东和北非2.1%,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1.7%,经合组织国家2.9%,整个世界则为3.0%。到1992年,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合6307.1亿美元,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合3467.31亿美元,如果加上日本和中国,这10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合51544.96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87.1%,相当于欧洲联盟12国的77.2%⑥。
在分析东亚经济实力的时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30余年来,在世界最大的工矿业公司中,这一地区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增强。这是同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经济规模的扩大相适应的。在1959年,世界最大的50家工矿业公司还是与这一地区无缘的。然而,在1992年,东亚却有15家工矿业公司列名于最大的50家之列。它们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日立公司、松下电气工业公司、日产汽车公司、东芝公司、本田汽车公司、索尼公司、NEC公司、富士通公司、三菱电机公司、三菱汽车公司、新日本钢铁公司、三菱重工业公司和韩国的三星公司、大宇工业公司。特别要指出的是,一些行业诸如工农业设备、珠宝首饰银器、橡胶与塑料制品、纺织、玩具与体育用品、运输设备等,其首位企业已经是东亚的公司,另一些行业诸如电气电子设备、计算机与办公室用机械、汽车制造等,其首位企业虽还不是东亚的公司,但东亚的实力已经相当之强。
其二,对外贸易的发展异常迅速,东亚市场明显扩大。
据统计,在1960年,日本、中国、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的商品出口额117.11亿美元,占世界商品出口的9.2%,相当于美国的56.8%,欧洲联盟12国的26.9%;同年,上述东亚10个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额127.86亿美元,占世界商品进口的9.5%,相当于美国的78.1%,欧洲联盟的27.2%。到1992年,上述10个国家或地区的商品出口额增加到8727.15亿美元,占世界商品出口的23.9%,比1960年提高14.7个百分点,相当于欧洲联盟的60.2%,美国的194.7%;同期,欧洲联盟在世界商品出口中的比重只增加5.5个百分点,而美国的比重反而下降3.7个百分点;1992年上述10个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额增加到7799.05亿美元,占世界商品进口的20.6%,比1960年提高11.1个百分点,相当于欧洲联盟的51.3%,相当于美国的140.8%;同期,欧洲联盟在世界商品进口中的比重只增加5.3个百分点,美国的比重只增加2.4个百分点⑦。因此,东亚市场的地位已经明显地增强。
其三,金融实力极大加强。
60年代以来,东亚金融力量的加强也是有目共睹的。以世界大银行为例,在1969年底按资产额排列的世界最大的100家银行中,东亚20家,资产额1019.86亿美元,占100家最大银行的17.2%,比美国所占的份额少17.7个百分点,比西欧少22.3个百分点。在这20家银行中,富士银行的实力最强,也仅列居第15位。到1992年底,在按资产额排列的世界最大的100家银行中,东亚增加到31家,资产额66290.93亿美元,占100家最大银行的42.8%,比1969年底增加25.6个百分点。这个比重虽比西欧所占的份额还少3.7个百分点,但比美国多36.9个百分点。而且,在世界最大的10家银行中,日本就拥有8家。它们是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住友银行、三和银行、樱花银行、三菱银行、农林金库银行和日本兴业银行。在此期间,东京迅速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在1992年按资产额排列的世界最大的100家银行中,日本26家,其中,总部设在东京的就16家。1988年底,东京股票市场的成交额占世界的45%,超过了纽约和伦敦,80年代末,日本离岸金融市场的资产额也超过了纽约,东京外汇市场的规模则接近于纽约。香港则成为世界上除伦敦和纽约之外,外国银行最多的第三大中心,成为仅次于伦敦、纽约、苏黎士的世界第四大黄金市场。新加坡的外汇市场日平均交易量仅次于伦敦、纽约、东京、苏黎士,居世界第5位。从战后东亚的经济发展可以说,金融的发展是经济与贸易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结果,而金融的发展又必然带动经济与贸易的更大发展。
其四,科学技术长足进步。
战后年代是东亚地区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年代。在近半个世纪中,日本致力于在高技术领域追赶美国,目前,日本除原子能和空间技术等领域外,在其他领域已经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日本的技术实力已经能够同美国、西欧并驾齐驱,成为称强于世界的三巨头之一。特别要提到的是,日本在机器人、显示器和计算机存储芯片等方面保持着优势,在超级计算机方面已经领先于美国。根据日本国会众议员石原慎太郎1991年5月推出的《日本坚决敢说“不”》一书提供的材料,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使用的尖端武器里有93种外国制造的特种半导体,其中,英国制造的只有1种,其余92种都是日本制造的。没有日本的这些半导体,就会使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出现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在中国,原子能、氢弹的制造,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生产、发射和回收,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制,超导材料理论的研究,都是举世瞩目的。昔日以模仿他人并从事低成本组装而著称的亚洲“四小”,也悄悄地以众多领域中的创新产品开始在西方市场上连连得分,从电子玩具、低档音频电器到高性能的个人计算机和存储器芯片,都已经成为一支主力军。6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的巨大成就同科学技术的创新及其广泛应用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6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的增长、贸易的发展、金融实力的增强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是世界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完全可以说,东亚是经济群星灿烂的地区。这一地区的国际竞争能力是相当强的。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和世界经济论坛共同出版的年度调查报告,以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影响、金融实力、公共基础建设、企业管理能力、科技实力和人才等八项因素综合衡量全球竞争力,在工业发达国家中,1992年日本仍排榜首,在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新加坡则遥遥领先。东亚已经是世界经济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一支强大的推动力量。人们可以看到,世界经济的增长重心正在向东亚转移。
三
在未来的年度里,世界经济的增长重心还会继续向东亚转移吗?东亚会像历史上的西欧(主要是英国)、美国一样,成为新的世界经济的增长重心。虽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要准确地预测世界经济的长期发展无疑是困难的。而且,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在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正在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尤为如此。但是,现时代是经济与技术剧烈竞争的年代,是所谓“热经济”的年代。在一般情况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并将进一步把更多的资源、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本国经济。假定世界各国所处的条件是适度有利的,或者是适度不利的,只要这种不利条件不包括出现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能源价格的猛涨或者发生严重的贸易战,那么,东亚由于自身的有利条件,未来的经济发展仍然是其他地区无法比似的。这一经济群星灿烂的地区必将再放光芒。
那么,东亚自身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呢?
其一,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
现今的东亚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仅上述10个国家或地区就超过世界人口的30%。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东亚市场的日益扩大是必然的。如果按照60年代中期迄今的商品进出口额的增长速度发展。那么,到下个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东亚的商品进口额就可能接近于现今欧洲联盟12国的水平,并超过美国的一倍半。同期,这一地区的商品出口额则会超过欧洲联盟12国的水平,并超过美国的3倍。东亚市场不仅对于发展本地区的经济是有重要作用的,而且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其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
随着经济的发展,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特别是日本的劳动力价格已经大幅度提高,但就东亚总体而言,在今后一段时间,劳动力价格还是相对低廉的。这对于增强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对于引进外资,从而加速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其三,国民储蓄日益增加,资金较为充足。
在90年代乃至于下世纪初,东亚的经济发展激发了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在工业发达国家的储蓄率普遍呈现下降趋势的情况下,东亚的国民储蓄却在增长。即使是储蓄率已有很大下降的日本,其私人家庭的净储蓄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在1991年仍为14.6%,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意大利(15.6%),而高于其他国家。因此,相对地说,这一地区的建设资金较为充足。同时,国际储备额在世界所占的比得也比较高。这就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其四,具有较大的技术潜力。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中,日本正在探索自己的发展模式;韩国已决定耗资500多亿美元建设“超高速信息通讯网”;新加坡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已经进入研制和试验阶段,这项计划有可能把新加坡变成“智能”岛;我国也在进行信息高速公路研究,着手编制“发展中国高速信息网的对策”。
其五,业已形成的内部发展机制,从总体上有利于东亚的经济发展。
东亚地区业已形成的内部发展机制包括了动态梯度经济构架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以垂直贸易为主、水平贸易为辅的贸易结构。这种机制是确保东亚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
其六,政府的政策和政局的相对稳定。
从总体上看,东亚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政局是相对稳定的,这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而且,当局采取的诸如进一步对外开放、日益密切地区间经济合作等政策,对于促进东亚的经济发展也是有利的。
当然,东亚地区发展经济的自身的有利条件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企业家的洞察能力等等。
根据各方面的预测,在未来的年代里特别是在未来的一二十年内,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仍将远远超过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将远远超过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假定按照1965年到1991年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按照1991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那么,到201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就会超过美国,接近于现今欧洲联盟12国的规模,中国(含回归祖国的香港、澳门)的国民生产总值则大体上与法国、意大利相当,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接近于英国的规模。到那个时候,日本、中国、韩国、新加坡、台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为美国的1.7倍,为现今欧洲联盟12国的1.5倍。如果加上东亚其他国家,其经济规模还要大一些。如果在此期间日元升值(事实上,1994年日元对美元的平均汇率要比1991年提高20%以上),那么,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的时间还会提前。如果考虑到东亚地区日益扩大的市场容量、金融实力和巨额的国际储备,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而且在日益提高。东亚地区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的强有力的推动力量,成为新的世界经济的增长重心。
四
中国是东亚的大国,在东亚经济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绩是举世瞩目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已经并将进一步发生深刻的变化,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断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已经形成从沿海到内陆的11类对外开放经济区域,其中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对外开放城市、沿江开放城市、内陆开放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放区、保税区、上海浦东新区、福建台商投资区等。这就为中国90年代经济的全面起飞展示出良好的前景。
若干年来,人们经常在谈论21世纪是“亚洲太平洋世纪”。现在下这样的定论当然为时尚早,还要看事态的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印两国不发展起来就不是亚洲世纪”,“真正的亚太世纪或亚洲世纪,是要等到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邻国发展起来,才算到来”但是,世界经济的增长重心正在向东亚转移,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只有这种转移继续下去,东亚世纪、亚洲世纪或亚太世纪终究是会到来的。综观200余年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世界经济已经出现过四次长周期波动。这种长周期学说首先是1925年康德拉季耶夫提出来的,尔后熊彼特于1939年提出“创新”理论进行解释。第一次长周期从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中期,第二次长周期从19世纪4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期,第三次长周期从19世纪90年代末期到20世纪40年代下半期,第四次长周期从20世纪40年代末期开始,目前我们正处于第四次长周期下降期的末期。根据历史的经验,在长周期的下降期特别是末期,或者是长周期的上升期的初期,会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实现其跳跃式发展。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有可能形成新的世界经济的增长重心,并且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后发国家所以能够跳跃式发展,在较短时间内从经济上、技术上赶上并超过先进国家,是因为后发国家可以吸收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利用先进国家的资金,引进先进国家的先进人才,吸收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同时发挥后发国家自身的优势,例如劳动力价格低廉等等。当然,后发国家的吸收、利用、引进,都必须根据自身的国情,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工业国家经济陷于长期停滞、缓慢增长的困境。它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大量向外转移产业、资本、技术,并寻找新的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成为海外投资的热点。十几年来,中国人民紧紧地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经济结构也上了新的台阶。根据各方面的预测,21世纪初,世界经济将进入第五个长周期的上升期,新的技术革命的产业化有可能形成新的产业革命的高潮,世界经济有可能出现空前未有的发展。东亚地区的经济,甚至是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将以较高的速度向前发展,占人类人口大多数的国家或地区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生力军,甚至成为强大的主力军。从而将大大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这又将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一次机遇。
形势对我们是有利的。我们的国家应当也能够对东亚经济乃至于世界经济作出较大的贡献。在未来的年代里,世界看好东亚,东亚看好中国。
但是,我们又切忌不讲经济效益的发展速度。我们应当认真研究资源配置和增长的关系,努力探索合适的发展速度。我们应当切实改变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力求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的统一。我们应当致力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的素质,注重生产的合理化,注重内涵扩大再生产,逐步变粗放经营为集约化经营。我们应当努力研究市场,重视市场调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但是,也要防止一提市场就不要计划,不要宏观调节。应当说,在当今的世界上,纯粹的市场经济,完全脱离计划、完全排除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总之,我们的发展速度应当是讲究效益的,应当是讲究协调发展的,应当是讲究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应当是与国力相适应的。只要我们妥善地处理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辩证关系,保持长期的持续稳定增长,我们的国家就能提高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就能对东亚经济、对世界经济作出较大的贡献。
注释:
①②樊亢 宋则行主编:《外国经济史:近代现代》第1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0、92页。
③世界银行《1982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2页。
④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1980年有关资料计算。
⑤世界银行《1982年世界发展报告》,第114、115页。
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月报》,1994年第4期,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台湾《统计月报》1994年第1期的有关资料计算。
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组织年鉴》1990、1993年,联合国《国际贸易统计年鉴》1963年,联合国《统计月报》1994年第4期有关资料计算。
标签: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日本银行论文; 美国金融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贸易金融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经济学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