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君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江苏 扬州 225001
【摘要】目的:探讨循环加压冷疗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的应用与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2017年1月-2018年2月90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和术后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和循环加压冷疗治疗。比较两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成功率;术后平均引流量、关节肿胀程度;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程度以及血液流变学情况。结果:观察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成功率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平均引流量、关节肿胀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疼痛程度以及血液流变学情况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程度以及血液流变学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和循环加压冷疗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疗效确切,可减轻疼痛肿胀和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循环加压冷疗;全膝关节置换;应用与效果
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并且越来越被患者所认可和接受,其有较高的效果,但术后早期关节疼痛,加上肢体肿胀等,可导致术后功能康复受限[1-2]。本研究分析了循环加压冷疗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的应用与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2017年1月-2018年2月90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分成2组。观察组年龄32岁-77岁,平均45.71±2.51岁。男女各占19例和26例。对照组年龄31岁-79岁,平均45.43±2.55岁。男女各占20例和25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和术后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和循环加压冷疗治疗。术后按比例将冰块和水放入冰桶,连接电源,冰囊正确进行患膝固定,将冰桶位置提高和压力阀打开,冰桶水注入冰囊,对冰囊充盈水平进行检查,将压力阀关闭,冰桶置于床旁,保持患肢平齐,6小时更换一次冰桶冰块,治疗48小时。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成功率;术后平均引流量、关节肿胀程度;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程度以及血液流变学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SPSS20.0统计,计量数据t检验,而计数资料x2检验,差异显著以P<0.05呈现。
2结果
2.1两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成功率相比较
观察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3讨论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为目前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有效的一种方法。然而,手术后严重的疼痛和不适使许多患者使其了康复信心,同时也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接受这种手术的大多数患者都是老年人,因术后自理能力低下,加上疼痛和肿胀严重不利于术后康复。传统冰敷虽然一定程度缓解了疼痛肿胀,但疗效仍有限,且传统冷敷可能导致污染伤口[3]。循环加压冷疗系统结合了冷疗和局部加压的双重作用,有助于减缓组织代谢,减少局部出血并减少局部炎症反应;减慢神经传导速度,减少肌肉张力,缓解肌肉痉挛增加疼痛阈值并缓解疼痛。循环加压冷疗系统是通过泵将冰水混合物转移以保持冰囊内的水温维持在合理范围,产生物理压缩的作用而在很好的缓解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关节肿胀,且可减少渗出和出血,加速康复,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4-5]。
本研究中,对照组给予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和术后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和循环加压冷疗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成功率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平均引流量、关节肿胀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疼痛程度以及血液流变学情况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程度以及血液流变学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和循环加压冷疗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疗效确切,可减轻疼痛肿胀和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翠芬.循环加压冷疗系统在急性踝关节扭伤48h内的效果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1):1380-1382.
[2]柳志远,邓怀东.持续脉冲加压冷疗对膝关节镜术后早期功能障碍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8,24(13):63-65.
[3]高莉,吴萌.循环加压冷疗与常规冰敷治疗在TKA术后的疗效比较[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06):147-149.
[4]赵倩,雷婷婷,马杰,年夫春,邵燕,张伟,丁桂平.全自动冷疗仪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7,31(36):4712-4715.
[5]魏晶,朱小娟,谢志伟.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疼痛、肿胀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5):73-74.
论文作者:张文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上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6
标签:膝关节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疼痛论文; 对照组论文; 程度论文; 关节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上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