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国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形成因素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素论文,思想论文,我国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60(2009)01-0014-04
体育思想在其发展历程中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并有维护其稳定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在体育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体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受社会环境、时代变迁的影响。作为体育思想价值观的主体在不同的环境下,其核心价值观也应发生着变化。
1 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是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客观条件
1.1 政治环境变化为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指明了前进方向
21世纪以来,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此背景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我国政治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其中“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民主政治价值取向,为我国政治发展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我国政治发展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国政治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坚持与发展。在我国政治进入全面发展建设阶段的同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出现了新的形式。众所周知,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特别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以后,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增长不仅有数量扩张,而且更加注重质量提高和结构升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构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其增长既有数量扩张,也应当包括质量提高和结构变化。从建国初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生产水平比较低,绝大多数消费品的供给不足,人民要求通过发展生产来迅速增加供给,因而在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中,物质文化需要的增长主要表现为对消费品数量增加的要求。其中当然也有提高质量的要求,但就全国人民而言,增加消费品数量无疑是当时最迫切的要求。现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需要的增长仍然有数量扩张,但对提高消费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诸如,对饮食更加注重营养结构和色香味;对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卫生保健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等等。人民需要的这种新变化,要求在经济建设相应调整生产结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力求做到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数量增长相统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也出现了全新的概念,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将是潮流所趋。
1.2 经济环境变化为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2003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连续五年10%或以上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0.6%,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快、持续时间长的时期之一,不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5%高出6.1个百分点,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9.8%高出0.8个百分点,年度之间波幅也比较小,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五年内连升两位。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20 333亿元,2007年达到246 619亿元,年平均增加25 257亿元,到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连超法国和英国,在世界上的位次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13.9%、37.0%和71.8%,到2006年已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20.0%、60.6%和90.7%。相应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也不断提高,2002年为4.4%,2006年提高到5.5%,2007年又有提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迈进了坚实一步。
在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对改善民生又加重了分量。明确提出了2008年必须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要区别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逐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和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在多项改善民生措施的扎实推进下,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总之,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开放型经济程度大大提高,人们生活继续改善的情况下,作为支撑人们身体健康的体育教育必将更加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3 文化环境变化为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保障
人类进入21世纪后,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发端于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已经扩展到政治和文化领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对各国文化的影响与日俱增,频繁的交流必然会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激荡。各国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在不同程度上必将有所改进,从而使各国文化呈现出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态势,在此种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经济和技术实力,其文化也处于强势地位。由此,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便成为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对外交流的日趋频繁,西方文化便通过各种渠道渗入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源于西方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与碰撞,使我国文化的发展承受着巨大的外来压力。
然而,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却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正如汤因比所说:“文明是在异常困难而非异常优越的环境中降生的”,而且“挑战越大,刺激越强”[1]。中西文化在不断的交往之中获得了更多的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并且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我国文化不断吸收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进而发展出一种既适应现代化又具有我国特色的新文化。作为文化内容之一的体育文化也必将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世界体育文化组成部分,这为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保障。
1.4 教育环境变化为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升了重要程度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001年,教育部党组提出了要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研究制订《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提出了要把“巩固、深化、提高、发展”作为推进我国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方针。并取得了新的进展,诸如2000年我国在13亿人口中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里程碑。接着2002年12月国家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2003年3月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随后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规定了“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任务: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再接着2007年5月,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在“十五”时期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加强。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开放进一步扩大,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得到高度重视并在逐步解决。各级各类教育稳步发展,国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左右。教育发展为我国国民素质提高,为体育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进一步提升了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程度。
2 价值主体的改变是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主观条件
2.1 体育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对体育认识的提高
自近代以来,我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经历了数次蜕变之后持续着自身的发展进程。体育思想的每一次变革都会促使体育教育作相应的改变,而体育教育实践的发展又会促进体育思想新的飞跃。体育教育与体育思想总是这样周而复始沿着自身的轨迹发展着。
早在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随后2000年又连续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其中《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主要特点是构建了课程内容的指导思想,大纲指出:“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学科教育的综合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并明确了体育教学的总目标为:“全面锻炼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2]北京申奥成功后,教育部于2002年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界定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又于同年7月颁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提出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纲要》和《标准》的公布及实施,标志着我国体育教学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体育教育的目标取向逐步由参与运动、养成习惯、掌握技能、学会保健、提高素质、增进健康取代原来的以技能学习为主的目标取向。体育教育作为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目标的主渠道学科性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2 价值主体的需求是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产生的内在动力
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随着社会环境变更、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这是因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其实价值主体是一定环境下的价值主体,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价值观势必受到新事物的刺激,尽管价值观的影响使价值主体在看待事物时无视新事物的出现,在价值认识时则排斥新价值的存在,在认识方法上也抵制新因素的影响,但最终它还是无法抑制新生事物对旧有价值观的冲击、渗透、融合,从而使价值观发生相应的变化。历史已证明,价值观的变化是一种普遍现象,尽管不同价值主体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在同一时代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却是统一的,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育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代表不同价值主体的体育主张异彩纷呈,如“增强体质”教育思想,身心二维体育观,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快乐体育思想,主动体育思想,竞技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以及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体育思想等。然而,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归结一点,均希望体育教育能够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体育思想价值主体虽然拥有各自的价值观且又代表着不同利益,但每一时代都会形成一种占据统治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观。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未有哪一个时代不存在着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因此,21世纪的来临,虽然不同体育思想价值主体的价值观不同,但这一时期他们所追求的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这必然推动新的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产生。
3 21世纪我国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展望
3.1 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面临的国内外挑战
3.1.1 国外西方体育思想观念的渗透 众所周知,在全球化进程中,各个国家、民族之间发生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越来越紧密、越来越频繁的交往与联系,这一方面有利于人类的不同体育教育在更为广泛的空间进行交流、碰撞与冲突,并能在比较中积极地吸取异质体育教育之长,以补本土体育教育之短,从而推动本民族或地域体育教育乃至全球体育教育的发展与繁荣。但是,另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自己本民族的体育思想观念看作是普世价值和全球伦理,他们凭借在经济和科学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地把他们的价值观念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因此,在全球化时代,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不仅仅是推动国际间经济联系、合作与交流,更是带着促进社会生产关系和财产所有制,其中包括思想文化价值趋同化的追求,从而达到从思想上统治全球,实现资本主义“一体化”的意识形态情结。正如美国学者德里克所说:“全球化也具有意识形态性,因为它试图根据一种比任何一种都更有效地服务于一些利益的全球想象来重新建构世界。”因此,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体育教育层面上表现为资本主义所推崇的西方体育价值与观念向全球输出扩张与渗透。而这些西方体育价值往往又经过了所谓“全人类利益”、“全人类价值”的刻意包装,具有更大的隐蔽性与欺骗性。全球化趋势不可能消除民族与国家间的界限,也不能消解民族与国家间的利益,反而加剧了利益不同、追求各异、边界清晰的民族与国家间的矛盾、冲突与斗争,这种状况反映在体育教育方面,形成了全球化时代民族与国家间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冲突与激烈斗争。
3.1.2 国人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出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由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并在改革开放进程的推动下,日趋走向成熟。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的经济主体由过去的单一化发展成为多元化;并因利益需求的不同,各个经济主体之间不断产生冲突、竞争与合作,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广大社会成员已经深切地感受到市场经济给社会主体生存方式带来的影响,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又和他们具体生产什么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5]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产生的一种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人的存在方式是指人在一定社会的具体环境中如何真实地存在或如何对待生存,这涉及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逐渐出现由单一价值取向向多元价值取向转变的趋势。尤其是处于经济改革浪潮中的青少年,他们思想敏锐并善于接受新的事物。但是,他们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缺少辨别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观念的能力,对错误和落后的价值观更缺少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我国体育教育方面需要加强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面临内外挑战的形势下,更应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
3.2 建立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3.2.1 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应包含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已经认识到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甚至整个人类,如果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求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的新人,培养和造就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人类命运具有终极关怀的人。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应该顺应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加强对人们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的培养,用科学发展观去教育指导他们。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在价值选择和精神困惑时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且也是适应未来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曾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6]全球化时代已经把这种趋势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我国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构建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科学素质和人文关怀。
3.2.2 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应容纳西方体育思想的精华早在洋务运动时期,魏源就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更应以开放的心态和理念去引导教育人们,把西方的体育思想客观地全面地介绍给他们,才能增强他们的辨别能力,才能使他们在面临各种西方体育思想时能正确地取舍,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难以估价的传统体育思想资源,我们应该理性地处理好全球意识和民族精神的辩证关系,在发扬我国传统体育思想精髓的同时,容纳西方体育思想的精华。我国传统体育思想中蕴涵着许多优秀的价值观内容,如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等在今天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资源,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观内容,赋予其现代社会的视野和表达,将会给我们今天的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丰富的素材;西方体育思想中也蕴涵着许多优秀的价值观内容,如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等的价值取向正是西方现代体育经久不衰的秘诀。
3.2.3 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应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人的思想意识形成过程始终与人的心理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识过程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与人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诸如人的需要、动机、信念、能力、气质、性格等发生着内在联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应以学生的心理为切入点,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来引导他们,教育他们。自近代以来,我国经历了军国民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三基”价值观等,它们多从国家、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来培养人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人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如今在全球化时代的冲击与影响下,学生往往处在新旧价值观的冲突中,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无所适从,他们急需有人给予指导,但叛逆的心理又使他们不愿接受学校的一些教育,再加上全球化时代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内外挑战,这就给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增加了难度。因此,在全球化时代,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特点进行构建是我国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关键。
3.3 21世纪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未来学家预计,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将从物质转向精神,精神消费将成为人们未来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一趋势将使体育所特有的精神文化价值被人们重新认识和开发,并显示出无比诱人的魅力和无限广阔的前景。体育作为服务于人、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以人为本”既是当代社会发展主题,也是体育成为人、社会和体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动力。基于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21世纪我国体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应是“以学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它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首先,它摆脱了近代以来由“工具主义”所带来的影响,使体育教育丢掉了“工具”的包袱。确立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在体育教育重视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使其在身体活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表达,进而成为自身的主宰者,激发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心动力,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有机统一。
其次,它符合既能促使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又能促使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当代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要求体育教育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因此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内容、范式要随着时代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并非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不仅体现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的发展需要,是人类认识逐步升华和社会进步结果的体现。
最后,它体现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相统一的原则。21世纪是一个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学生作为教育发展的主体和中心,其全面的发展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发展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正是反映了当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当代体育教育价值体系的基本方向,反映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趋势,对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引导体育健康平稳地发展,提供了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它最终将实现促使学生精神与身体的和谐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堆积理性知识与实用技能。
收稿日期:2008-12-06;修回日期:2009-01-12
标签: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体育价值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全球化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