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铜绿假单胞菌杀死的海豚的病理变化

被铜绿假单胞菌杀死的海豚的病理变化

一、绿脓假单胞菌致死海豚的病理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运盛,国欣欣,赵素芬,朱云芸,李祥翔,范晰琳,普天春,张成林[1](2021)在《狍子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理学诊断》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北京动物园1例死亡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血液生理生化试验、病原菌分离培养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临床病理变化及系统病理学观察等技术进行诊断。结果表明,狍子发病后,血常规检测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率降低,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提示该狍子发生细菌感染。动物死后,剖检可见口腔溃烂、主要脏器发生坏死性病变。无菌取肺脏组织经细菌分离培养,结果显示,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组织病理学观察肺、肾呈明显的脓毒败血症症状,其余脏器呈菌血症症状。该病例在口腔溃烂后感染铜绿假单胞菌,随着病程发展,细菌并扩散至全身引发菌血症致动物死亡。

李健,许昌有,张诗泽,牛志凯,张陆军,董博,魏文康[2](2021)在《药用植物防治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药用植物是指医学上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部分经过防治验证后成为中草药。罗非鱼链球菌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相较于抗生素和疫苗等防治方法,药食同源的药用植物无毒副作用、无残留、无耐药性。研究表明,一些清热解毒、清热祛湿的中药如黄连、五倍子等的杀菌消毒功效非常强,还能提升机体免疫力,有助于鱼类的健康成长,提升水产品的质量。本文总结了如生物碱类的中药抑制链球菌成分,以及如溪黄草、五倍子等8种常见抑制链球菌的中药,并总结和展望防治链球菌病中行之有效的中药复方技术、中药和抗生素复方技术,以及中草药和益生菌复方技术的研究进展。

刘志刚[3](2020)在《患病江豚微生态变化及迁地背景下江豚保护性研究》文中认为长江江豚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鄱阳湖、洞庭湖等沿江大型湖泊的淡水豚类物种。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生态遭受严重破坏,长江江豚的栖息地环境持续恶化,导致其种群数量快速下降,由20世纪90年代的2700头,下降至2017年的1014头。目前,长江江豚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迁地保护是进行长江江豚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江豚保种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疾病感染和饲养管理技术欠缺严重制约了迁地保护区江豚的健康生长和种群繁育。近年来,长江江豚疾病频发,而关于长江江豚病原学(细菌和病毒)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迁地保护区饲养管理不当又时常引起江豚死亡率高和繁殖效率低。因此,有必要对长江江豚感染性疾病和迁地保护区江豚的饲养管理开展系统性研究,初步了解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原,掌握长江江豚主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建立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的技术规范。本研究开展了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学调查;长江江豚病料样本的病毒群落研究;长江江豚6种危害较大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理化鉴定、PCR鉴定等,对462份长江江豚呼吸孔、粪便、血液、内脏组织、皮肤病灶、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样品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同时使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对患病长江江豚和健康长江江豚的肠道菌群进行了研究。结果从462份长江江豚样本中,获得655个细菌纯培养,分离鉴定成功31种细菌,分别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微球菌(Micrococcus)、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变形杆菌(Proteus)、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嗜麦芽窄杆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链球菌(Streptococc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诺卡氏菌(Nocardia)、弧菌(Vibrio)、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魔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肠球菌(Enterococcus)、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黄杆菌(Flavobacterium)、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志贺样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和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其中产气荚膜梭菌、弧菌、爱德华菌等11种细菌在长江江豚属首次发现,大肠杆菌、气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在所有样品中检出率相对较高;肠道内容物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菌属340种,其中15种为潜在致病菌属,分别为埃希氏菌属、乳杆菌属、链球菌属、绿脓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气单胞菌属、诺卡氏菌属、弧菌属、巴氏杆菌属、葡萄球菌属、魔氏摩根菌、肠球菌、幽门螺旋杆菌、弯曲杆菌。2长江江豚主要致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利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兽医药理学和兽医病理学方法对分离自长江江豚的6种主要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魔氏摩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分离菌株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培养,均可良好生长,与其他动物源细菌无明显差异;生化研究和16s r RNA序列测定结果与各菌最初鉴定结果表型一致;细菌耐药性研究结果显示,6种菌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性,以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最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弱,气单胞菌属不同菌之间耐药性存在一定差异;BALB/c小鼠致病性试验证实,6种菌对小白鼠均有致病性,以维氏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的致病力最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最弱,感染小白鼠剖解病理变化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以肺脏瘀血、出血和肝脏瘀血、变性和坏死为主。3长江江豚病毒性疾病研究初探通过病毒宏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对收集自2017-2019年野外患病死亡的长江江豚组织病料(心脏、肝脏、脾脏、肾脏、皮肤等)进行了病毒群落研究和分析。结果共获得10600个重叠序列(contigs),检测到病毒65个,其中,基于参考序列鉴定出病毒25种,Denovo序列鉴定病毒42种。科水平上,两种方法鉴定出的优势病毒为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阿克曼病毒科(Ackermannviridae)、痘病毒科(Poxviridae)、丝状噬菌体科(Inoviridae)、短尾噬菌体科(Podoviridae)、砂粒病毒科(Arenaviridae)、有尾噬菌体目未分类病毒科(Caudovirales unclassified)。除疱疹病毒外,噬菌体病毒、逆转录病毒、线头病毒、痘病毒和砂粒病毒等均为首次在长江江豚上发现。4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通过临床大量实践和数据分析,分别对迁地保护区大水域、围网环境下和疗养池中生长的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总结制定出迁地保护区大水域、围网环境下和疗养池中长江江豚饲养管理的技术规范,计算统计出长江江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的正常阈值,发现了长江江豚各生理生化指标与江豚疾病诊断间的相关性,建立了长江江豚健康体检的技术规范和健康评价标准,基本形成了长江江豚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技术体系,其中通过静脉滴注对患病长江江豚进行治疗的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系统阐明了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的流行特点;初步探明了长江江豚病料样本病毒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并首次发现了大量的长江江豚源病毒;揭示了6种常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细菌性疾病药物治疗和疫苗研发的参考信息;建立了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饲养管理和疾病诊疗的技术规范。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是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当前长江江豚保种面临的主要问题,知己(不断提高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水平等)和知彼(掌握长江江豚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点、病原的生物学特性、长江江豚生长特性和各个生长阶段的饲养管理要点等),方能有效解决长江江豚在迁地保护过程中疾病防控盲目和饲养管理欠缺的现状,为长江江豚、中华白海豚等鲸类动物的健康成长和种群繁育提供理论支持。

武沛文[4](2020)在《溶藻弧菌T3SS C-环组分VscQ的功能研究》文中提出溶藻弧菌作为水产养殖主要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论文拟从生物学特性、转录水平、细胞毒性和减毒活疫苗四个方面,研究溶藻弧菌T3SS C-环组分Vsc Q的功能。溶藻弧菌C-环组分Vsc Q作为三型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溶藻弧菌的致病性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同源重组和Overlap PCR技术,采用plp12(CM+)自杀质粒和大肠杆菌β2163结合体系,在野生株溶藻弧菌HY9901基因组上成功框内缺失vscQ基因,获得无抗性的框内缺失株HY9901ΔvscQ。通过对溶藻弧菌HY9901ΔvscQ进行生物学表型研究发现:溶藻弧菌vscQ基因的缺失对生长曲线、生物膜形成能力、胞外蛋白酶活性(ECPsase)的影响不显着,但是溶藻弧菌的泳动能力显着下调(p<0.01)。斑马鱼的半致死实验表明:C-环组分Vsc Q的缺失使野生株HY9901的毒力下降约4.6倍。应用q RT-PCR技术研究溶藻弧菌vscQ基因的缺失对野生株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与野生株相比,溶藻弧菌Vsc Q的缺失对T3SS效应蛋白Vop N的转录水平影响不显着,对效应蛋白Va1686及Vop S、装置蛋白Vsc L、Vsc K、Vop B、Vop D、Vcr V、分子伴侣Vsc O与ATPase Vsc N的转录水平均有显着影响,同时显着下调鞭毛蛋白Fla A与鞭毛形成蛋白Fli G转录水平(p<0.01)。HY9901ΔvscQ感染鲤鱼上皮细胞FHM发现:缺失株感染后显着降低细胞Caspase-3的活性(p<0.01),表明Vsc Q蛋白参与溶藻弧菌致细胞凋亡过程。同时,伴随着细胞大量死亡,LDH和NO的释放量显着降低(p<0.01)。这表明蛋白Vsc Q参与溶藻弧菌侵染细胞过程,它的缺失降低了溶藻弧菌对鱼类细胞的毒性。应用HY9901ΔvscQ作为减毒活疫苗免疫斑马鱼四周后,用强毒株HY9901进行攻毒实验,对照组的死亡率为57.7%,而免疫组的死亡率仅为16.3%,相对免疫保护率RPS为71%。通过对ΔvscQ感染后的肝脏和脾脏细菌定量实验发现,ΔvscQ在免疫第二天时细菌量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少,在第八天被机体清除。免疫四周后,与PBS对照组相比,ΔvscQ免疫组能显着增强脾脏和肝脏中免疫相关基因TNF-α、TLR5、IL-6R、Ig M和c/ebpβ的表达水平(p<0.01)。这些结果表明缺失株HY9901ΔvscQ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减毒活疫苗拮抗溶藻弧菌感染,同时为减毒活疫苗候补菌株HY9901ΔvscQ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宇航[5](2019)在《猪链球菌2型强毒株特有基因簇nmt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猪链球菌2型(Streptoccus suis serotype2,SS2)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可引发人和猪的脑膜炎、关节炎、败血症甚至急性死亡,不仅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威胁了相关从业人员的健康,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截至目前,SS2的致病机制仍不是很明确,因此有必要对其毒力因子进行深入研究。nmt基因簇是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对7株SS2弱毒株和10株SS2强毒株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鉴定到的强毒株特有的基因簇,它由位于同一操纵子上的三个连续基因nadR-pnuC-mutT组成,提示其与SS2毒力作用相关。本研究主要以nmt基因簇为研究对象,对其在SS2不同毒株中的分布及其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基因缺失株分别探讨各基因在SS2致病中发挥的功能,以期为防治猪链球菌病提供新思路。1nmt基因簇在SS2不同毒株中的分布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前期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对17株SS2强、弱毒株进行分析,鉴定到nmt基因簇在强毒株中特异性存在。为进一步验证该基因簇在猪链球菌强弱毒株中的分布,选取前期实验室通过内标化的斑马鱼模型筛选出的17株SS2强毒株和14株弱毒株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nmt基因簇只存在于SS2强毒株中,与比较基因组学结果一致,提示该基因簇与SS2毒力相关。以SS2强毒株ZY05719为参考菌株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nmt基因簇中三个基因nadR-pnuC-mutT均由负链编码,位于同一操纵子上并共同转录。蛋白保守性结构域分析发现,三个基因共同编码细菌NAD代谢通路中的烟酰胺核糖补救合成途径,因NAD代谢与细菌毒力具有密切关系,也进一步提示nmt基因簇可能参与SS2毒力作用的发挥,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实验和理论基础。2 nmt基因簇对SS2毒力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证实该基因簇对细菌毒力的影响,以SS2强毒株ZY05719为亲本株构建了共同敲除nadR-pnuC-mutT的基因缺失株Δnmt。生长曲线结果显示,Δnmt在对数期的生长受到抑制,在平台期恢复与野生株一致的生长水平。斑马鱼和小鼠体内感染实验都证实nmt基因簇的缺失导致SS2毒力显着下降。实验结果表明,nmt基因簇与SS2毒力具有密切关系。为探讨其影响毒力的作用机制,接下来将对其中单个基因的功能进行验证。3 nmt基因簇中nadR在SS2致病中的作用研究nadR基因编码蛋白在伤寒沙门氏菌中首次被报道为一种双功能蛋白,在细菌NAD代谢通路中分别发挥酶催化效应和转录调控功能,间接参与细菌毒力作用,但其在猪链球菌中的功能还未有报道。因此我们以SS2强毒株ZY05719为亲本株构建了nadR的基因缺失株ΔnadR。通过比较野生株与缺失株的生物学特性发现,ΔnadR显着抑制细胞生长并形成较短的菌链。使用人工培养基CDM验证了nadR在SS2NAD合成途径中具有利用小分子底物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和核糖烟酰胺RNam的功能。毒力试验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ΔnadR在斑马鱼和BALB/c小鼠体内的毒力明显减弱,在入侵宿主的过程中更容易被RAW264.7巨噬细胞清除。小鼠感染模型中,缺失株在组织器官内的存活能力大大下降。RNA-seq结果显示,ΔnadR与ZY05719相比有790个差异表达基因,约占总基因数的38.64%,涵盖了绝大多数生命活动如营养物质转运和代谢、蛋白质合成与修饰、DNA复制与修复、细胞分裂和分化、信号转导和防御机制等,说明nadR在SS2中发挥全局调控的作用。综上所述,nadR参与SS2NAD代谢途径中NMN和RNam两种底物的利用,并且发挥全局调控的作用,通过调控细菌绝大多数生命活动从而影响SS2的生长和毒力。4 nmt基因簇中mutT在SS2致病中的作用研究mutT基因编码Nudix样水解酶,有研究报道它在SS2中能够通过结合自身操纵子的启动子区域实现自抑制调控但缺失了酶的活性。为进一步验证其在SS2毒力中的作用,我们以SS2强毒株ZY05719为亲本株构建了mutT的基因缺失株ΔmutT。实验结果表明,ΔmutT的生长能力没有显着变化;动物感染模型中,缺失株在斑马鱼和BALB/c小鼠中的毒力都显着下降,并且在小鼠组织器官中的定殖能力和形成的病理学变化都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mutT不影响细菌生长,可通过参与细菌在宿主组织和血液中的存活从而影响SS2毒力作用的发挥。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了nmt基因簇广泛分布于SS2强毒株中,编码细菌NAD代谢通路中的烟酰胺核糖补救合成途径,与SS2的毒力作用具有密切关系。其中,nadR基因参与NAD代谢途径中NMN和RNam两种底物的利用,并且发挥全局调控的作用,通过调控细菌绝大多数生命活动从而影响细菌的生长和毒力;mutT基因通过参与细菌在宿主组织和血液中的存活从而影响SS2毒力作用的发挥;该基因簇中另外一个基因pnuC也在课题组前期研究中证实参与SS2氧化应激耐受并影响细菌毒力。

杨峰[6](2018)在《铜绿假单胞菌疫苗候选抗原PA0833和POH的鉴定及免疫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属于非发酵菌中的假单胞菌属,在医院病房及医疗器械中广泛存在,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致病菌之一。目前已成为全球呼吸科、烧伤科、ICU病房、老年病科等感染率最高的病原菌之一。随着多重耐药的PA菌株的数量逐渐增加,许多临床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或多粘菌素类抗生素具有耐药性,2017年WHO发布的《全球抗生素耐药细菌优先性列表》中将PA列为第1级(最危急级别),这种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急需新的治疗方法进行应对,疫苗与抗体是目前理想的选择。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曾有4种疫苗及3种抗体分别开展了临床试验,但尚未成功,目前尚无一种疫苗进入临床应用,其原因主要是PA致病因素多而复杂,以往PA疫苗采用的抗原类型过于单一,难以激发较全面有效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因此,应该紧密结合PA临床感染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动物模型,并综合分析PA致病的关键靶点和机制,综合应用疫苗研发新技术,高效、准确筛选鉴定疫苗保守抗原,构建多靶点、多组分抗原联合疫苗,使得疫苗免疫后能够有效阻断细菌定植和致病的多个通路和环节,达到清除细菌和控制感染的目的。本课题组前期在建立的PA菌种资源库和临床血清和淋巴细胞样本库的基础上,从PA菌株的全基因组水平出发,基于反向疫苗学技术,全方位筛选出保守性好、特异性高的免疫保护优势抗原42个。本人在博士期间,建立PA感染小鼠肺炎模型(临床感染最为严重),从这42个免疫保护优势抗原中成功筛选出11个保护性抗原,其中新发现6个保护性抗原,包括3个功能已知蛋白(如Ⅵ型分泌系统的关键蛋白Hcp1、外膜蛋白PopB、OprL)和3个功能未知的假定蛋白(如PA0833、PA0807、PA5505);同时还验证了5个已报道过的保护性抗原(如鞭毛蛋白Flic、Ⅲ型分泌系统关键蛋白PcrV、外膜蛋白OprI、OprF等、外毒素ToxA)。对于功能未知的保护性抗原,选定保护率最高的PA0833,采用3种PA感染动物模型(肺炎模型、皮肤烧伤合并感染模型和全身感染模型)进一步确定其保护效果。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PA0833的功能,采用生物理化实验、基因敲除实验等方法对PA0833的功能进行分析和验证,以分析PA0833的免疫保护作用机制。最后对筛选出的11个保护性抗原进行多重配伍选择,并进行融合表达,筛选到以PcrV-OprI-Hcp1(POH)为代表的多个高表达、易纯化、高保护率的两亚单位或三亚单位PA融合蛋白疫苗。PA0833蛋白虽然在单个抗原状态下,容易表达和纯化,且具有很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但是在融合蛋白疫苗筛选过程中却没有筛选到包含PA0833亚单位的高表达、易纯化的融合蛋白抗原。然后采用3种PA感染动物模型(肺炎模型、皮肤烧伤合并感染模型和全身感染模型)评价POH的免疫保护性;并体内外实验评价POH苗免疫后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从而对POH的免疫保护机制进行初步的探索。主要的结果如下所述:(1)铜绿假单胞菌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保护性抗原的筛选。为了筛选和评价PA的保护性抗原,根据PA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建立贴近临床感染现状的3种动物模型,即PA感染小鼠肺炎模型、皮肤烧伤合并感染模型和全身感染模型。在小鼠肺炎模型中,PAO1以LD50(5.0×106 CFUs/mouse)剂量能够有效感染小鼠,细菌主要在肺脏大量定植、并能使肺脏发生显着的病理改变;以2×LD50(1.0×107 CFUs/mouse)剂量感染小鼠,能够通过急性肺炎使小鼠死亡率达到90%左右。在小鼠皮肤烧伤合并感染模型中88℃灼伤8 s,能够造成小鼠皮肤Ⅲ°烧伤。PAO1以300 CFUs/mouse剂量能够有效感染Ⅲ°烧伤的小鼠,细菌主要在肝脏、脾脏和皮肤大量定植,并能够使小鼠在7天内死亡率达到80%左右。在小鼠全身感染模型中PAO1以LD50(3.5×107 CFUs/mouse)剂量能够有效感染小鼠,细菌主要在肝脏和脾脏大量定植;以2×LD50(7.0×107 CFUs/mouse)剂量感染小鼠,能够通过全身感染使小鼠死亡率达到90%左右。然后采用急性肺炎模型对候选的42个重组蛋白(免疫优势抗原)进行了筛选,成功筛选出11个保护性抗原。(2)铜绿假单胞菌疫苗候选抗原PA0833的免疫保护机制及鉴定。为了对功能未知的保护性抗原PA0833进行评价和鉴定,首先通过PA的动物攻毒保护实验进一步明确,PA0833蛋白在3种PA感染动物模型(肺炎模型、皮肤烧伤合并感染模型和全身感染模型)中都具有很好的免疫保护效果。PA0833蛋白免疫后能诱导机体产生强力的免疫应答,通过显着减少脏器细菌定殖、炎性因子表达和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脏器的病理变化,提高小鼠的生存率。然后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PA0833蛋白的功能,同时采用生物理化实验(分子筛层析、化学交联分析及肽聚糖结合试验等)对PA0833的功能进行验证,确定PA0833蛋白是OmpA C-like蛋白,其C端结构域能够形成二聚体,并能与肽聚糖结合。最后通过构建PAO1的PA0833基因敲除株及回补突变株,分析了PA0833基因在细菌的生存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证实PA0833基因通过部分参与PA对酸性或强还原剂的耐受过程,从而增强PA对环境压力的适应能力,而且PA0833基因与PAPAO1的毒力相关,且通过激活宿主细胞的NOD样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参与了机体针对PA的天然免疫应答过程。因此PA0833可作为一种新型的PA疫苗候选抗原。(3)铜绿假单胞菌PcrV-OprI-Hcp1三亚单位融合蛋白候选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及机制。对筛选出的保护性抗原进行多重配伍选择,并进行融合表达,筛选几个高表达、易纯化、高保护率的两亚单位或三亚单位PA融合蛋白疫苗,如PcrV-OprI-Hcp1(POH)等。首先对POH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检定发现POH在溶液中以稳定的二聚体方式存在,并通过比较四种常用人佐剂选择了Al(OH)3为最优佐剂。然后通过动物攻毒保护实验确定,在肺炎模型、烧伤合并感染模型和全身感染模型中POH比单个抗原(PcrV、OprI、Hcp1)具有更好的保护力,且对不同的PA临床分离株具有广泛的保护作用。POH免疫后能诱导机体产生强力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通过显着减少脏器细菌定殖、炎性因子表达和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脏器的病理变化,提高小鼠的生存率。最后重点从体内外试验评价了POH特异性抗体的功能,证实POH特异性抗体在保护应答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POH可作为一种新型的铜绿假单胞菌疫苗候选抗原。主要的结论如下:(1)新发现的铜绿假单胞菌保护性抗原PA0833在PA感染小鼠急性肺炎模型、烧伤合并感染模型、全身感染模型中均具有很好的免疫保护效果。鉴定PA0833为OmpA C-like蛋白,证实其是新的毒力因子,能够增强PA对环境压力的适应能力,与PA的致病力相关,参与机体针对PA的天然免疫应答过程,这为阐明PA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基础,为抗PA感染提供了潜在靶点。(2)设计的三亚单位融合蛋白POH,具有高表达、易纯化、可溶稳定均一、高保护率的优点,其免疫后能诱导机体产生强力的全面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从而能在肺炎模型、烧伤感染模型和全身感染模型中减少细菌定植,提高小鼠生存率。这种抗原多组分融合蛋白,为探讨PA疫苗抗原组合形式、协同免疫增强策略提供了实验基础,同时也为研制多联多价的PA疫苗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及技术支撑。

蔡小辉[7](2017)在《双组份系统PhoBR对鱼源无乳链球菌致病性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乳链球菌是养殖鱼类链球菌病的重要病原之一,可引起鱼类游动异样、败血症、脑膜炎和突眼等症状,给鱼类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无乳链球菌的研究多集中在人类领域,针对鱼源无乳链球菌致病机理了解甚少。细菌的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two-component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TCS)能够感应外界环境变化,并将信号传递到细胞内,引起细菌作出相应应答调控,其在细菌适应宿主体内微环境变化的调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前人研究表明,phoB基因作为双组分系统PhoBR的反应调控因子(Response regulator),既参与细菌无机磷浓度调节,又负责调控生物膜形成以及多种毒力因子/蛋白表达。而关于无乳链球菌PhoB的相关功能研究在国内外尚属空白。因此,本研究以分离于卵形鲳鲹的无乳链球菌TOS01强毒株为野生株,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无乳链球菌phoB基因缺失突变株SAΔphoB,并通过转录组和蛋白组学研究无乳链球菌PhoB对生物膜形成和毒力相关基因的调控,利用lac Z报告基因和细菌单杂交方法验证其对溶血素的调控功能,阐明PhoB对毒力基因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海水养殖卵形鲳鲹链球菌的分离鉴定2012-2014年,从北海、湛江和深圳患病卵形鲳鲹中分离到9株链球菌TOS01-TOS09,其中TOS01和TOS06为共感染菌株。结合生理生化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TOS01-05为无乳链球菌、TOS06-08为海豚链球菌和TOS09为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半致死量LD50测定结果显示,无乳链球菌TOS01的LD50(6.38×104 CFU)较海豚链球菌TOS06(1.47×107 CFU)和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TOS09(2.57×106 CFU)高,并且所有菌株对头孢拉定、头孢噻肟和红霉素极度敏感。2.无乳链球菌TOS01 phoB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以无乳链球菌TOS01强毒株为野生株,扩增phoB上下游同源臂及红霉素基因,采用分段酶切连接方法将其连接到温敏型自杀质粒pSET4s载体上,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无乳链球菌phoB基因缺失突变株SAΔphoB。同时利用大肠杆菌-革兰氏阳性穿梭质粒pDL276构建了互补株CΔphoB。分析突变株SAΔphoB生物学特性显示,SAΔphoB能够稳定遗传,但生长速率明显降低,链条由原来的两个或短链状变为几十个长链状排列,表面缺少野生态的凹凸不平胞外基质而变得较为光滑,静止期生物膜厚度显着高于TOS01和CΔphoB,溶血活性、细胞的侵入、黏附以及抗吞噬能力则低于TOS01和CΔphoB;使用卵形鲳鲹为模型比较了三种菌株的毒力,显示phoB缺失后导致细菌毒力明显下降;以低浓度突变株SAΔphoB免疫卵形鲳鲹获得高达93.1%相对免疫保护率,表明其可作为候选疫苗保护卵形鲳鲹免受无乳链球菌危害。3.PhoB对生物膜形成和毒力基因调控比较野生株TOS01和突变株SAΔphoB转录组和蛋白图谱,分别有521个基因和60个蛋白发生了差异表达,涉及磷酸转运系统、应激反应、碳水化合物、脂肪酸和氨基酸代谢、ABC转运系统以及毒力和生物膜形成方面,其中33个与毒力相关的基因和蛋白在限磷条件下受PhoB的调控表达,主要涉及无乳链球菌黏附、定植和入侵;12个与细胞生物膜相关,编码荚膜多糖的5个基因表达水平则下调,表明无乳链球菌的PhoB参与调控细菌生物膜形成和毒力基因表达。4.PhoB调控溶血素相关基因的功能验证通过构建lacZ报告基因载体和细菌单杂交方法检测了无乳链球菌PhoB对cyl、hemolysin III、hemolysin A和ciaR基因启动子区的结合作用。结果显示,PhoB可直接与hemolysin A和ciaR基因启动子区的结合,但未与cyl和hemolysin III基因启动子区的相结合,表明PhoB对其调控是间接的。通过构建18bp DNA随机片段文库法利用细菌单杂交系统发现PhoB结合的保守序列为TTGGAGAA(G/T)。

牛晓艺[8](2014)在《三黄连合剂的抗炎作用和质量标准的研究》文中提出三黄连合剂为一种中兽药复方新制剂,主要用于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三黄连合剂的体内和体外抗炎作用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其药效学作用;并进行了三黄连合剂的稳定性试验和质量标准的研究。通过体内和体外抗炎,研究三黄连合剂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以及对LPS刺激RAW264.7细胞所致炎症的影响,观察三黄连合剂的抗炎效果。结果表明,三黄连合剂高剂量、中剂量(30mL/kg体重、15mL/kg体重)组小鼠耳肿胀率分别为20.66%和49.46%,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除中剂量组的胸腺指数外,各实验组小鼠肝脏、肾脏、脾脏和胸腺指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差异。三黄连合剂对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的NO、TNF-α、IL-1β、IL-6、IL-8水平的升高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说明该制剂在体内和体外均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并且在体内无明显毒副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三黄连合剂质量标准研究中,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三黄连合剂进行定性鉴别。结果表明,黄芩和连翘的TLC图像斑点清晰,与标准品对照整齐,颜色一致,且该方法简便易操作,可作为三黄连合剂的质量控制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该制剂中的主要成分黄芩苷和连翘苷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以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根据该方法测得的结果,确定三黄连合剂中黄芩苷含量不低于4.02mg/mL,连翘苷含量不低于195.90μg/mL。稳定性试验中,通过光加速试验,表明三黄连合剂对光不敏感。加速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体外稳定,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

卢悦[9](2014)在《山东省水貂主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水貂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珍贵毛皮动物,其毛皮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山东因其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和较为丰富的饲料资源,逐步成为全国水貂养殖大省。然而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密度不断增加,养殖水平和饲养管理粗放,导致各种各样的水貂疾病也随之而来,为水貂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威胁。本实验主要对水貂细小病毒、犬瘟热病毒及各种细菌性疾病等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水貂细小病毒(MEV)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成员,是一种自主复制性的最小的动物DNA病毒。水貂病毒性肠炎是由水貂细小病毒引起,以剧烈的下痢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性病理变化是胃肠粘膜出现粘液—出血性或坏死性炎症变化,主要临床症状是剧烈下痢。对水貂,尤其是在幼貂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该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养貂国家,对养貂业危害很大,已引起各国的注意,并采取了严格的防疫措施。MEV常于8、9月份暴发流行,冬季散发,流行过的貂场常于下一年夏、秋季再次发生。水貂犬瘟热(CDV)是一种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常呈地方性流行临床症状以体温升高,眼、鼻、呼吸道炎症并偶尔伴发神经症状为特征。本病任何季节都能发生,呈地方性暴发流行,成年貂死亡率为30%~50%,幼年貂高达80%~90%,患病母貂常常出现空怀、流产和胚胎吸收。因此,该病给水貂饲养业带来颇大的经济损失。水貂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与水貂的抵抗力降低有直接关系。近年来,水貂疾病的病毒病研究较为深入,并且已经得到一定的控制,而对水貂细菌性疾病的相关研究报道则很少。水貂被人工驯化以来,由于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水貂抗病力逐年降低。生理状态下的条件性致病菌,成为继发感染的主要病原,对水貂的危害性逐年加大。对水貂的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制约了水貂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对来自山东省威海、德州、临沂、日照、潍坊、聊城的六个地区的水貂养殖场进行病料的采集,对水貂主要病原进行调查,采集疑似MEV感染的患病水貂脏器组织及样品,共采集534份,其中包括来自威海的192份,来自德州的90份,来自临沂的81份,来自日照的45份,来自潍坊的12份,来自聊城的18份。本实验首先对采集的病料进行病理解剖,观察病料的病理变化,了解水貂发病时的内脏病变情况,然后对病料进行细菌培养,通过药敏和生化试验,确定主要感染的细菌种类和治疗药物,同时通过建立水貂细小病毒和水貂犬瘟热病毒的检测方法,检测病料中病毒感染情况。通过实验结果表明,病料的内脏解剖结果主要以出血为主,对送检病料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水貂细小病毒的感染率在18%左右,MEV和CDV混合感染率高,总体在60%以上,且水貂细小病毒的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尤其是7~9月份。对水貂主要病原菌分析表明,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和绿脓杆菌的感染率比较高,大多数对多粘霉素E、安普霉素敏感,可根据病情进行对症治疗。本实验初步了解山东省各地区水貂细小病毒病感染率与季节、时间以及水貂犬瘟热混合感染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了解水貂主要细菌病的病原及耐药性,为进一步防治水貂疾病提供基础。

邓恒为[10](2013)在《海南罗非鱼链球菌病病原分离鉴定及防治中草药筛选》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海南、广东和广西等我国南方地区养殖罗非鱼(Tilapia)爆发了十分严重的链球菌病,其病原主要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SA),发病率达20%-50%,死亡率达50%以上,成为当前制约罗非鱼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由于链球菌可利用宿主巨噬细胞逃避抗生素类药物对其杀害作用,利用抗生素防治链球菌病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中草药是纯天然的药物、具有多功能多靶点作用、不易引起病菌耐药性和无药物残留等优点,在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控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从海南罗非鱼养殖场选择具有典型链球菌病患病症状的罗非鱼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并利用所分离的病原快速筛选具有显着抗病原效果的中草药,并优化其活性成分的提取条件,为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安全高效防治探索新的途径。从海南琼海和文昌罗非鱼养殖场采集具有典型链球菌病患病症状的罗非鱼,分离获得了2株优势菌株:QH-726、WC-806。通过腹腔注射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该2株菌株对健康罗非鱼均有很强的致病性,感染患病罗非鱼的症状与自然患病罗非鱼相似。采用常规形态、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确定该2株菌均为SA。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选择具有较好抗菌效果的中草药进行抗SA中草药筛选,其中,采用超声波法和沸水浴法分别制备了75种中草药粗提液;采用50℃水浴和常温浸泡法分别制备了102种中草药粗提液,之后用微孔板法分别对各种中草药粗提液的抗SA活性进行初筛,再用琼脂扩散法对初筛抑菌率达5%以上的中草药进行复筛,并以二倍稀释法测定复筛出的中草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通过初筛分别从不同组别中均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具有良好抗SA效果的中草药,包括超声波法获得了10种、沸水浴法获得了8种、50℃水浴法获得了14种、常温浸泡法获得了l0种30种;在初筛的基础上采用琼脂扩散法进一步复筛的结果表明,超声波法制备的中草药粗提液中有8种具抗SA活性、沸水浴法有8种、50℃水浴有14种和常温浸润法有21种,初筛准确率为82.3%。以腹腔注射感染法建立罗非鱼链球菌病感染患病模型,对感染SA之后出现患病症状之前的罗非鱼拌料投喂含10%中草药(生药量)的饲料,检测所筛选中草药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超声波法中草药提取液有1种对治疗罗非鱼链球菌病效果显着、50℃热水浴法中草药提取液有4种、常温浸泡法中草药提取液有3种,其中,8种对感染SA的罗非鱼有保护效果,保护率分别为100%、77.8%、55.6%、33.3%、75.0%、62.5%、25.0%和12.5%。测定了保护率75%以上的3种中草药对治疗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分别为4.934%、4.483%和3.908%,这3中中草药对防治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最小有效剂量分别为生药量的0.052%、0.013%和0.001%。中草药中活性成分复杂且含量较低,分离纯化困难,为了在提取时提高活性成分得率,本文首先采用单因素法优化了所筛选的中草药TCH15中抗SA活性成分的提取条件,然后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结合响应面分析法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从TCH15中获得抗SA活性成分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37.80:1.00(mL:g)、温度86.7℃、浸润时间104min、提取时间为182min,在最佳提取条件下从TCH15中提取抗SA活性成分得率的预测极值为25.9%,在最优条件下,进行4平次行验证,抗SA活性成分提取得率为(25.87±0.03),为优化前的2.59倍。总之,本文建立了快速筛选抗SA菌中草药的方法,并考察了所筛选中草药对人工感染SA的罗非鱼的治疗效果,优化了中草药中抗SA的提取条件,研究结果对获得安全高效的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治种草药物以及提高罗非鱼养殖成活率及养殖产品质量有良好作用。

二、绿脓假单胞菌致死海豚的病理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脓假单胞菌致死海豚的病理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狍子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理学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来源
    1.2 试验方法
        1.2.1 剖检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1.2.2 H.E.染色
        1.2.3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狍子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
    2.2 狍子临床剖检病理变化(见图1)
    2.3 狍子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结果(见图2)
    2.4 狍子病理学观察结果(见图3)
3 诊断
4 讨论
5 结论

(2)药用植物防治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用于防治罗非鱼链球菌病的主要药用植物及其主要成分
    1.1 溪黄草
    1.2 五倍子
    1.3 苦参
    1.4 鸡血藤
    1.5 诃子
    1.6 丹参
    1.7 水翁花
    1.8 石榴皮
2 药用植物用于防控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现状
    2.1 多种药用植物复方筛选
    2.2 药用植物和抗生素复方研究进展
    2.3 药用植物和益生菌复方研究进展
    2.4 多种药用植物体外抗菌敏感性研究
3 展望

(3)患病江豚微生态变化及迁地背景下江豚保护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长江江豚概况
        1.1 江豚分类
        1.2 江豚的地理分布
        1.3 长江江豚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1.4 长江江豚现状
        1.5 长江江豚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2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概述
        2.1 迁地保护
        2.2 江豚迁地保护历史
        2.3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现状
        2.3.1 湖北石首天鹅洲江豚保护区天鹅洲故道江豚繁育群体
        2.3.2 安徽铜陵淡水豚保护区夹江江豚繁育群体
        2.3.3 安徽安庆西江迁地保护区江豚繁育群体
        2.3.4 湖北何王庙/湖南集成垸迁地保护区江豚繁育群体
        2.3.5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人工养殖种群
        2.4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2.4.1 半自然水域长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欠缺
        2.4.2 长江江豚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
        2.4.3 人工调控和生态补偿机制不足
        2.4.4 人为伤害和气候条件是潜在的致危因素
    3 鲸豚类动物疾病研究进展
        3.1 海洋鲸豚类动物细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3.2 海洋鲸豚类动物病毒性疾病研究进展
        3.2.1 鲸豚源麻疹病毒
        3.2.2 鲸类痘病毒
        3.2.3 鲸类乳头状瘤病毒
        3.2.4 疱疹病毒/类疱疹病毒
        3.2.5 流感病毒
        3.2.6 其他病毒
        3.3 海洋鲸豚类动物真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3.4 海洋鲸豚类动物寄生虫性疾病研究进展
    4 长江江豚疾病研究概况
        4.1 长江江豚疾病研究现状
        4.1.1 解剖学研究
        4.1.2 血液生理学研究
        4.1.3 饲养管理研究
        4.1.4 疾病相关研究
        4.2 有关长江江豚疾病防控的几点讨论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第一章 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试验试剂
        2.2 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分离鉴定
        2.2.3 长江江豚肠道菌群16SrDNA测定
        3 结果
        3.1 长江江豚细菌性样品采集结果
        3.2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1 呼吸孔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2 粪便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3 内脏组织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4 皮肤病灶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5 腹腔积液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6 胸腔积液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7 血液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3 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及染色镜检结果
        3.4 细菌理化鉴定结果
        3.5 细菌PCR鉴定结果
        3.6 长江江豚肠道菌群16SrDNA测定结果
        3.6.1 测序数据处理
        3.6.2 OTU分析和物种注释
        3.6.3 各样品细菌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4.1 长江江豚样品采集方法和处理方法的选择
        4.2 水生哺乳动物细菌性疾病检测方法
        4.3 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流行情况
        4.4 江豚呼吸道菌群与疾病的相关性
        4.5 江豚胃肠道菌群与疾病的相关性
        4.6 长江江豚的主要致病菌
        5 总结
    第二章 长江江豚主要致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细菌样本
        2.1.2 试验动物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试验试剂
        2.2 方法
        2.2.1 细菌培养特性观察
        2.2.2 细菌理化特性鉴定
        2.2.3 PCR扩增和测序
        2.2.4 基因序列分析
        2.2.5 药物敏感性试验
        2.2.6 细菌致病性试验
        3 结果
        3.1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1.1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1.2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1.3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1.4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1.5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2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2.1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2.2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2.3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2.4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2.5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3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3.1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3.2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3.3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3.4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3.5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4 魔氏摩根菌YMM-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4.1 魔氏摩根菌YMM-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4.2 魔氏摩根菌YMM-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4.3 魔氏摩根菌YMM-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4.4 魔氏摩根菌YMM-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4.5 魔氏摩根菌YMM-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5 大肠杆菌YE-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5.1 大肠杆菌YE-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5.2 大肠杆菌YE-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5.3 大肠杆菌YE-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5.4 大肠杆菌YE-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5.5 大肠杆菌YE-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6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6.1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6.2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6.3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6.4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6.5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4 讨论
        4.1 长江江豚常见致病菌的培养特性
        4.2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鉴定方法
        4.3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耐药性
        4.4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致病性
        5 结论
    第三章 长江江豚病毒性疾病研究初探
        1 研究背景
        1.1 病毒性疾病对人和动物的危害
        1.2 长江江豚病毒性疾病研究现状
        1.3 未知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料样本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试剂耗材
        2.2 方法
        2.2.1 试验流程
        2.2.2 测序数据质控
        3 结果
        3.1 测序数据质控
        3.2 去除宿主污染
        3.3 病毒组成分析
        3.4 数据组装
        3.5 病毒序列鉴定
        3.5.1 基于参考序列的鉴定
        3.5.2 Denovo病毒序列鉴定
        3.5.3 基于参考序列鉴定与Denovo序列鉴定的比较
        3.6 病毒丰度
        3.7 基因预测
        3.8 功能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4.1 高通量测序技术与未知病毒检测
        4.2 长江江豚病毒宏基因组学样本的处理
        4.3 检测相关病毒分析
        5 总结
    第四章 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2.2.2 长江江豚血液学研究
        2.2.3 长江江豚健康体检方法的建立
        2.2.4 长江江豚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
        2.2.5 长江江豚典型病例诊治分析
        3 结果
        3.1 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1.1 围网环境下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1.2 迁地保护区大面积水域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1.3 疗养池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2 长江江豚血液学研究
        3.2.1 长江江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方法的建立
        3.2.2 长江江豚正常生理生化指标参考范围的确定
        3.2.3 长江江豚生理生化指标与其疾病的相关性
        3.2.4 长江江豚健康体检技术规范
        3.2.5 长江江豚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
        3.2.6 长江江豚典型病例诊治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溶藻弧菌T3SS C-环组分VscQ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弧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1.2 致病性弧菌相关毒力因子
        1.2.1 粘附因子
        1.2.2 脂多糖
        1.2.3 胞外产物(ECP)
        1.2.4 铁摄取系统
    1.3 T3SS分泌系统
        1.3.1 三型分泌系统的功能研究
        1.3.2 三型分泌系统的组成和亚结构
        1.3.3 三型分泌系统核心组分的组装
        1.3.4 T3SS基质的招募和分泌
        1.3.5 C-环组分的结构和功能
2 溶藻弧菌HY9901ΔvscQ缺失株的构建及生物学表型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质粒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溶藻弧菌vscQ基因的缺失株构建
        2.2.1.1 相关引物设计
        2.2.1.2 vscQ缺失片段的构建
        2.2.2 溶藻弧菌HY9901ΔvscQ生物学特性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成功构建溶藻弧菌HY9901ΔvscQ缺失株
        2.3.2 溶藻弧菌HY9901ΔvscQ生物学特性分析
    2.4 讨论
3 溶藻弧菌ΔvscQ T3SS和鞭毛基因转录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引物设计
        3.2.2 溶藻弧菌总RNA的提取及c DNA的反转录
        3.2.3 qRT-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T3SS系统
        3.3.4 鞭毛基因
    3.4 讨论
4 溶藻弧菌T3SS C环组分VscQ介导鱼类细胞死亡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和细胞系
        4.1.2 实验仪器
        4.1.3 主要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细胞传代
        4.2.2 细胞感染实验
        4.2.3 Caspase-3 活性检测
        4.2.4 LDH活性检测
        4.2.5 NO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Caspase3检测
        4.3.2 LDH释放量检测
        4.3.3 NO释放量检测
    4.4 讨论
5 HY9901ΔvscQ减毒活疫苗在鱼体存活能力和免疫效果评价
    5.1 实验材料
        5.1.1 斑马鱼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缺失株ΔvscQ在鱼体存活能力检测
        5.2.2 溶藻弧菌缺失株ΔvscQ对斑马鱼的免疫保护率
        5.2.3 溶藻弧菌缺失株ΔvscQ诱导斑马鱼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溶藻弧菌ΔvscQ鱼体中的存活能力
        5.3.2 溶藻弧菌ΔvscQ对斑马鱼的免疫保护性分析
        5.3.3 斑马鱼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5.4 讨论
6 结论
    6.1 溶藻弧菌T3SS C-环组分VscQ缺失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6.2 溶藻弧菌T3SS C-环组分VscQ致鱼类细胞死亡特性
    6.3 溶藻弧菌ΔvscQ在鱼体中存活能力和免疫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猪链球菌2型强毒株特有基因簇nmt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链球菌概述及其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1 猪链球菌概述
        2 猪链球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2.1 荚膜多糖
        2.2 溶菌酶释放蛋白和胞外因子
        2.3 溶血素
        2.4 酶类相关毒力因子
        2.5 转录调控因子
        2.6 转运蛋白/分泌系统
    第二章 细菌NAD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细菌中NAD的生物合成途径
        2 NAD代谢与细菌毒力的关系
        3 猪链球菌中NAD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nmt基因簇在猪链球菌2型不同毒株中的分布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PCR验证nmt基因簇在SS2不同毒力菌株中的分布
        1.3 nmt基因簇中各组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
        2.1 nmt基因簇广泛分布于SS2强毒株中
        2.2 nmt基因簇在ZY05719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nmt基因簇对猪链球菌2型毒力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构建nmt基因缺失株
        1.3 革兰氏染色及光学显微镜观察
        1.4 生长曲线测定
        1.5 斑马鱼测定细菌半数致死量LD_(50)
        1.6 小鼠体内感染试验
        2 结果
        2.1 成功构建基因缺失株Δnmt
        2.2 Δnmt形态及链长无变化
        2.3 Δnmt在对数期的生长受到抑制
        2.4 斑马鱼和小鼠感染实验证实nmt参与SS2的毒力
        3 讨论
    第五章 nmt基因簇中nadR在猪链球菌2型致病中的作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构建nadR基因缺失株
        1.3 细菌形态观察
        1.4 生长曲线测定
        1.5 细菌黏附和侵袭试验
        1.6 抗吞噬和细胞内存活试验
        1.7 斑马鱼测定细菌半数致死量
        1.8 小鼠体内感染试验
        1.9 RNA-seq分析及Real-time PCR验证
        2 结果
        2.1 成功构建基因缺失株ΔnadR
        2.2 ΔnadR生长受到显着抑制
        2.3 ΔnadR形成较短的菌链
        2.4 nadR参与细胞内NAD合成途径中NMN和RNam的利用
        2.5 nadR不参与宿主细胞的粘附和侵袭
        2.6 nadR对RAW264.7巨噬细胞的抗吞噬作用和细胞内存活
        2.7 斑马鱼感染模型证实nadR参与SS2的毒力
        2.8 小鼠感染模型进一步证实nadR的缺失降低SS2毒力
        2.9 RNA-seq结果显示nadR是SS2中全局性转录调控因子
        3 讨论
    第六章 nmt基因簇中mutT在猪链球菌2型致病中的作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构建mutT基因缺失株
        1.3 ΔmutT基本生物学特性分析
        1.4 斑马鱼测定细菌半数致死量
        1.5 小鼠体内感染试验
        2 结果
        2.1 成功构建基因缺失株ΔmutT
        2.2 ΔmutT基本生物学性状未发生改变
        2.3 斑马鱼和小鼠动物模型证实mutT参与SS2的毒力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铜绿假单胞菌疫苗候选抗原PA0833和POH的鉴定及免疫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铜绿假单胞菌流行病学概述
    1.2 铜绿假单胞菌疫苗研究进展
        1.2.1 脂多糖结合疫苗
        1.2.2 藻酸盐和细菌鞭毛疫苗
        1.2.3 减毒活疫苗
        1.2.4 外膜蛋白疫苗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基础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特色与创新之处
2 铜绿假单胞菌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保护性抗原的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试剂
        2.2.1 菌株
        2.2.2 实验动物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4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2.2.5 主要溶液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铜绿假单胞菌PAO1菌液的制备
        2.3.2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肺炎模型的建立
        2.3.3 铜绿假单胞菌的小鼠皮肤烧伤合并感染模型的建立
        2.3.4 铜绿假单胞菌的小鼠全身感染模型的建立
        2.3.5 通过小鼠肺炎模型筛选铜绿假单胞菌的免疫保护性抗原
        2.3.6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成功建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肺炎模型
        2.4.2 成功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的小鼠皮肤烧伤合并感染模型
        2.4.3 成功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的小鼠全身感染模型
        2.4.4 成功筛选出铜绿假单胞菌的11个保护性抗原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PA0833蛋白候选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及其功能鉴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试剂
        3.2.1 细胞株
        3.2.2 菌株
        3.2.3 质粒
        3.2.4 实验动物
        3.2.5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6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3.2.7 主要溶液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PA0833重组蛋白在小鼠肺炎模型中的免疫保护试验
        3.3.2 PA0833重组蛋白在小鼠烧伤合并感染模型中的免疫保护试验
        3.3.3 PA0833重组蛋白在小鼠全身感染模型中的免疫保护试验
        3.3.4 PA0833蛋白的生物信息学预测
        3.3.5 PA0833的C端结构域的理化性质分析
        3.3.6 PAO1的PA0833基因敲除株及回补突变株的构建
        3.3.7 PA0833基因在PAO1对环境压力耐受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3.3.8 PA0833基因对PAO1细菌毒力的影响分析
        3.3.9 PA0833在铜绿假单胞菌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时所起的作用分析
        3.3.10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4.1 PA0833蛋白在小鼠肺炎模型中的免疫保护结果
        3.4.2 PA0833重组蛋白在小鼠烧伤合并感染模型中的免疫保护结果
        3.4.3 PA0833重组蛋白在小鼠全身感染模型中的免疫保护结果
        3.4.4 PA0833蛋白是OmpAC-like蛋白
        3.4.5 PA0833的C端结构域的理化性质分析
        3.4.6 成功构建PAO1的PA0833基因敲除株及回补突变株
        3.4.7 PA0833基因可以增强铜绿假单胞菌对环境压力的耐受能力
        3.4.8 PA0833基因与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毒力相关
        3.4.9 PA0833基因与宿主细胞的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相关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铜绿假单胞菌PcrV-OprI-Hcp1三亚单位融合蛋白候选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及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试剂
        4.2.1 细胞株
        4.2.2 菌株
        4.2.3 质粒
        4.2.4 实验动物
        4.2.5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6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4.2.7 主要溶液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POH重组工程菌(pGEX-POH/XL1)的构建
        4.3.2 POH重组工程菌(pGEX-POH/XL1)的鉴定
        4.3.3 POH融合蛋白的中试规模生产
        4.3.4 POH蛋白的检定
        4.3.5 POH蛋白的理化性质鉴定
        4.3.6 POH蛋白的最优佐剂选择
        4.3.7 POH蛋白在小鼠肺炎模型中的免疫保护试验
        4.3.8 POH蛋白在小鼠烧伤感染模型中的免疫保护试验
        4.3.9 POH蛋白在小鼠全身感染模型中的免疫保护试验
        4.3.10 POH蛋白免疫诱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分析
        4.3.11 POH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纯化及效价检测
        4.3.12 POH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的功能分析
        4.3.13 POH蛋白免疫对铜绿临床分离株的免疫保护试验
        4.3.14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
        4.4.1 重组质粒pGEX-POH的鉴定结果
        4.4.2 重组质粒pGEX-POH表达产物的验证结果
        4.4.3 POH蛋白的中试规模生产
        4.4.4 POH蛋白的检定结果
        4.4.5 POH蛋白的理化性质鉴定结果
        4.4.6 POH蛋白的最优佐剂为Al(OH)3佐剂
        4.4.7 POH蛋白在小鼠肺炎模型中的免疫保护结果
        4.4.8 POH蛋白在小鼠烧伤感染模型中的免疫保护结果
        4.4.9 POH蛋白在小鼠全身感染模型中的免疫保护结果
        4.4.10 POH蛋白免疫小鼠能够诱导系统的免疫应答
        4.4.11 POH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纯化及效价检测结果
        4.4.12 POH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是具有免疫保护作用的功能性抗体
        4.4.13 POH蛋白对铜绿临床分离株的免疫保护结果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论文
    专利
    参与的课题

(7)双组份系统PhoBR对鱼源无乳链球菌致病性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鱼源无乳链球菌病研究概况
        1.1.1 链球菌病
        1.1.2 无乳链球菌病
    1.2 细菌双组份系统
        1.2.1 双组份系统概况
        1.2.2 无乳链球菌的双组份系统
        1.2.3 双组份系统PhoBR
    1.3 转录调控研究的方法
        1.3.1 转录调控研究方法概述
        1.3.2 细菌单杂交系统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海水养殖卵形鲳鲹链球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试剂
        2.1.1 试验鱼
        2.1.2 试剂及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菌分离
        2.2.2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2.2.3 细菌的多重PCR鉴定及系统进化关系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病原菌的表型特征
        2.3.2 病原菌的生化特征
        2.3.3 基于 16S rRNA序列的系统进化树
        2.3.4 代表菌株的毒力检测
        2.3.5 抗生素敏感性
    2.4 讨论
3 无乳链球菌TOS01 phoB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试剂
        3.1.1 菌株、质粒和引物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分子操作方法
        3.2.2 phoB基因敲除突变株SAΔphoB与互补株CΔphoB的构建
        3.2.3 突变株SAΔphoB生物学特性研究
        3.2.4 突变株SAΔphoB免疫保护实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重组质粒pSET4s-PhoB的构建及鉴定
        3.3.2 无乳链球菌phoB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筛选
        3.3.3 phoB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3.4 突变株SAΔphoB互补菌株的构建及鉴定
        3.3.5 突变株SAΔphoB生物学特性研究
        3.3.6 突变株SAΔphoB免疫保护力及其安全性评价
    3.4 讨论
4 突变株SAΔphoB限磷条件下转录基因和蛋白图谱差异分析
    4.1 材料和试剂
        4.1.1 菌株和引物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4.2 方法
        4.2.1 采样时间点确定
        4.2.2 野生株TOS01和突变株SAΔphoB限磷条件下转录组测定
        4.2.3 野生株TOS01和突变株SAΔphoB限磷条件下蛋白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采样时间点确定
        4.3.2 限磷条件下野生株TOS01和突变株SAΔphoB转录组测定
        4.3.3 限磷条件下野生株TOS01和突变株SAΔphoB的蛋白图谱
        4.3.4 转录组和蛋白组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4.4 讨论
        4.4.1 培养条件和采样时间点
        4.4.2 无乳链球菌phoB基因调控网络预测
5 无乳链球菌转录调控因子PhoB调控溶血素的功能验证
    5.1 材料与试剂
        5.1.1 菌株、质粒和引物
        5.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荧光定量PCR检测cylE、hemolysin III、hemolysin A和ciaR基因表达
        5.2.2 cyl、hemolysin III、hemolysin A和ciaR基因启动子区克隆
        5.2.3 lacZ报告基因实验
        5.2.4 细菌单杂交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荧光定量PCR检测cylE、hemolysin III、hemolysin A和ciaR基因表达
        5.3.2 启动子区预测及扩增
        5.3.3 重组质粒pDL276-启动子的构建及转化
        5.3.4 lacZ报告基因验证PhoB与四个基因启动子的互作
        5.3.5 细菌单杂交诱饵载体pB1H2-PhoB构建
        5.3.6 重组质粒pH3U3-启动子构建及鉴定
        5.3.7 Omega-PhoB蛋白表达
        5.3.8 细菌单杂交验证PhoB与四个基因启动子的互作
        5.3.9 PhoB的DNA结合位点预测
    5.4 讨论
6 全文总结
    6.1 分离到9株卵形鲳鲹源链球菌
    6.2 成功构建无乳链球菌phoB基因缺失株
    6.3. PhoB负调控无乳链球菌生物膜形成和正调控毒力基因表达
    6.4. PhoB直接调控hemolysin A和ciaR基因表达
    6.5.无乳链球菌PhoB结合保守序列为TTGGAGAA(G/T)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三黄连合剂的抗炎作用和质量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三黄连合剂主要组成药物的药理学研究
        1.1 黄芩的药理学研究
        1.1.1 抗病毒作用
        1.1.2 抗菌作用
        1.1.3 抗炎作用
        1.1.4 保胎作用
        1.1.5 抗肿瘤作用
        1.1.6 免疫调节作用
        1.1.7 解热作用
        1.1.8 抗惊厥作用
        1.2 连翘的药理学研究
        1.2.1 抗菌作用
        1.2.2 抗病毒作用
        1.2.3 抗炎作用
        1.2.4 抗氧化作用
        1.2.5 抗肿瘤作用
        1.2.6 清除自由基作用
        1.2.7 镇吐止呕作用
    2 三黄连合剂的主要组成药物的鉴别和含量测定研究
        2.1 黄芩的鉴别及含量测定研究
        2.1.1 比色法
        2.1.2 紫外分光光度法
        2.1.3 TLC法
        2.1.4 HPLC法
        2.1.5 液质联用法(LC-MS)
        2.1.6 毛细管电泳法(CE)
        2.2 连翘的鉴别及其含量测定研究
        2.2.1 比色法
        2.2.2 TLC法
        2.2.3 HPLC法
        2.2.4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
        2.2.5 气相色谱法(GC)
        2.2.6 CE法
        2.2.7 LC-MS法
    3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研究进展
        3.1 罗非鱼链球菌病致病菌
        3.2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流行病学
        3.3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致病机理和症状
        3.4 防治措施
        3.4.1 改善水质
        3.4.2 疫苗
        3.4.3 中草药防治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三黄连合剂抗炎作用的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细胞
        1.3 试剂
        1.3 药物
        1.4 器材
        2.1 体内抗炎实验
        2.2 三黄连合剂的细胞毒性作用
        2.3 NO含量测定
        2.4 细胞因子的测定(TNF-α、IL-1β、IL-6、IL-8)
        3 结果
        3.1 体内抗炎试验结果
        3.1.1 三黄连合剂对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3.1.2 三黄连合剂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2 体外抗炎试验结果
        3.2.1 三黄连合剂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作用
        3.2.2 三黄连合剂对RAW264.7细胞的NO生成的影响
        3.2.3 三黄连合剂对RAW264.7细胞的细胞因子生成的影响
        4 讨论
        4.1 体内抗炎试验
        4.2 体外抗炎试验
        5 小结
    第二章 三黄连合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1 材料
        1.1 试剂与药品
        1.2 仪器
        2 方法
        2.1 三黄连合剂鉴别的薄层色谱(TLC)法的建立
        2.1.1 黄芩的TLC鉴别
        2.1.2 连翘的TLC鉴别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三黄连合剂中的黄芩苷和连翘苷的方法建立
        2.2.1 色谱条件
        2.2.2 溶液制备
        2.2.3 线性关系考察
        2.2.4 精密度试验
        2.2.5 重复性试验
        2.2.6 稳定性试验
        2.2.7 加样回收试验
        2.2.8 样品含量测定
        3 结果
        3.1 黄芩、连翘的TLC定性鉴别
        3.2 三黄连合剂中的黄芩苷和连翘苷含量测定结果
        3.2.1 标准品及样品溶液色谱图
        3.2.2 黄芩苷和连翘苷的线性方程
        3.2.3 精密度试验结果
        3.2.4 重复性试验结果
        3.2.5 稳定性试验结果
        3.2.6 加样回收试验结果
        3.2.7 样品含量测定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三黄连合剂稳定性试验研究
        1 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光加速试验
        2.2 加速试验
        3 结果
        3.1 光加速试验
        1.2 加速试验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山东省水貂主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水貂细小病毒
        1.1.1 MEV 的形态学特征与理化学特性
        1.1.2 MEV 的血凝性及培养特性
        1.1.3 水貂细小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1.1.4 流行病学
        1.1.5 临床症状
        1.1.6 病理变化
    1.2 水貂犬瘟热
        1.2.1 犬瘟热病原学
        1.2.2 流行病学
        1.2.3 犬瘟热临床症状
        1.2.4 犬瘟热病理变化
    1.3 水貂主要致病菌
        1.3.1 大肠杆菌
        1.3.2 克雷伯氏菌
        1.3.3 绿脓杆菌
    1.4 研究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样本组成
        2.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2.1.4 溶液配制
        2.1.5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山东省水貂病毒病流行病学调查
        2.2.2 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东省水貂病毒病流行病学调查
        3.1.1 水貂病料剖检检查结果
        3.1.2 分子生物学验证结果
        3.1.3 病毒感染率
    3.2 主要病原菌耐药分析
        3.2.1 大肠杆菌的分离及生化药敏实验结果
        3.2.2 克雷伯氏菌的分离及生化药敏实验结果
        3.2.3 绿脓杆菌的分离及生化药敏实验结果
4 讨论
    4.1 山东省水貂病毒病流行病学调查
    4.2 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海南罗非鱼链球菌病病原分离鉴定及防治中草药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罗非鱼研究进展
        1.1 罗非鱼的概述
        1.2 罗非鱼养殖概述
        1.3 罗非鱼疾病及其防治
    2 SA研究概述
        2.1 SA的概述
        2.2 SA对水产养殖的危害
        2.3 SA的鉴定
    3 中草药研究概况
        3.1 中草药概述
        3.2 中草药的抑菌和杀菌活性
        3.3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3.4 中草药对鱼类疾病的防治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海南养殖罗非鱼链球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培养
        2.2 人工感染实验
        2.3 病原菌形态及生理生化鉴定
        2.4 病原菌16S rRNA基因鉴定与分析
        2.5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6 病原菌药敏检测
    3 试验结果
        3.1 细菌分离纯化结果
        3.2 人工感染实验结果
        3.3 病原菌形态检查及生理生化鉴定
        3.4 16S rDNA序列测定结果
        3.5 系统进化树构建
        3.6 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体外抗SA中草药的快速筛选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材料与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微孔板法初筛抗SA中草药提取液
        2.2 琼脂扩散法复筛
        2.3 MBC和MIC的测定
    3 结果
        3.1 中草药超声波提取液样品体外筛选结果
        3.2 中草药沸水浴提取液样品体外筛选结果
        3.3 中草药50℃水浴提取液样品体外筛选结果
        3.4 中草药常温浸泡提取液样品体外筛选结果
        3.5 不同提取方法对中草药体外抗菌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中草药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治疗效果研究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腹腔注射法建立罗非鱼SA病害模型
        2.2 罗非鱼SA病治疗中草药筛选
        2.3 药效学试验
    3 试验结果
        3.1 SA菌悬液菌体浓度与A_(630nm)的标准曲线
        3.2 SA腹腔注射感染罗非鱼病害模型的建立
        3.3 具有治疗治疗效果的中草药的筛选
        3.4 三种中草药提取液的药效学试验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TCH15抗SA活性成分提取工艺优化
    1 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样品预处理
        2.2 抗SA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2.3 单因素的优化抗优化抗SA活性成分提取条件
        2.4 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抗SA活性成分测定标准曲线
        3.2 单因素法优化抗SA活性成分提取条件的结果
        3.3 Box-behnken设计试验及响应面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绿脓假单胞菌致死海豚的病理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狍子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理学诊断[J]. 王运盛,国欣欣,赵素芬,朱云芸,李祥翔,范晰琳,普天春,张成林. 现代畜牧兽医, 2021(05)
  • [2]药用植物防治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研究进展[J]. 李健,许昌有,张诗泽,牛志凯,张陆军,董博,魏文康. 热带农业科学, 2021(03)
  • [3]患病江豚微生态变化及迁地背景下江豚保护性研究[D]. 刘志刚.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4]溶藻弧菌T3SS C-环组分VscQ的功能研究[D]. 武沛文.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5]猪链球菌2型强毒株特有基因簇nmt功能研究[D]. 张宇航.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铜绿假单胞菌疫苗候选抗原PA0833和POH的鉴定及免疫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 杨峰. 重庆大学, 2018(05)
  • [7]双组份系统PhoBR对鱼源无乳链球菌致病性调控机制的研究[D]. 蔡小辉. 广东海洋大学, 2017(01)
  • [8]三黄连合剂的抗炎作用和质量标准的研究[D]. 牛晓艺. 广西大学, 2014(01)
  • [9]山东省水貂主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D]. 卢悦.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10]海南罗非鱼链球菌病病原分离鉴定及防治中草药筛选[D]. 邓恒为. 海南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被铜绿假单胞菌杀死的海豚的病理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