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战略:区域货币基金失衡及其调整_银行论文

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战略:区域货币基金失衡及其调整_银行论文

西部开发的金融战略:区域货币资金失衡及其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部开发论文,货币资金论文,区域论文,战略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新千年伊始,我国政府就将西部大开发纳入我国的发展战略计划,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将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区域货币资金失衡是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启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或地区如何解决好资金来源问题,取决于资金积累能力和引入外部资金能力。我国经济呈现的由东到西阶梯走弱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全社会资金配置不平衡的反映。

下表给出了31个省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1996、1997年分地区货币资金情况。根据《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报告》中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表中将31个省区分别归入了东、中西部地区。资料显示,不同省区货币资金量的差异非常大,由此东、中、西部之间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从统计资料来看,占全国面积14%、全国人口40.82%的东部地区1996年拥有金融机构存款的62.4%、贷款的54.7%,97年该两项数据为65.1%和57.1%;中部地区占全国面积42.5%、人口占35.42%,1996年拥有全国金融机构23%的存款和27.6 %的贷款,97年存、贷款占全国比各为21.5%和27.3 %; 而西部地区拥有全国42.5%的土地面积和22.96%的人口,1996年只占有14.6%的存款和17.7% 的贷款,1997年为13.4%、15.6%。明显呈现东部沿海直到东北高而西南、西北低的特征。在东、中、西部各省区的存、贷款比较中还可发现东部地区存款大于贷款,而中、西部地区则出现超贷现象。东部地区1996年只有辽宁省超贷,1997年多了海南省;中部地区1996年除山西、河南、湖南外其余6省全部超贷,而1997年河南、 湖南也加入超贷行列;西部地区两年内各省区都出现过超贷现象。这说明,中、西部地区的资金需求非常旺盛,资金供给满足不了资金的需求,但从另一方面看,中、西部地区存在着金融风险隐患,金融机构超贷表明其受行政力量的影响较大,金融经营市场化程度低。东部地区经济市场化程度高,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律办事,其行为相对理性。

从上市公司及其筹集资金情况来看,东部地区也占据着绝对优势,1996、1997年分别有348家和473家上市公司,占当年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65.7%和63.5%,而中、西部地区同期只有174家和258家上市公司,筹集资金仅占全国上市公司筹集资金量的33.3%和36.5%,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总数和面积极不相称。

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外资的东西部之间的差异同样巨大。东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96、1997年均超过1万亿,是中、 西部地区的2倍。在利用外资方面,东部地区的优势更加明显,1997 年占全国利用外资总数的84.4%。

二、区域货币资金失衡的原因:从金融层面作出的考察

总体上看,我国货币资金配置呈现巨大的不平衡状态,以及资金所具有的向东流动的特征,理应引起金融管理者的重视。但是,我国的许多金融政策还是“一刀切”式的,这种表面上的平等,放到东、中、西部不同的要素环境中就出现了巨大的不平等,加剧了东、中、西部地区资金配置不平衡。

1、全社会统一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从理论上说, 中央银行扩大(缩小)准备金率,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增加),货币乘数=1/(法定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 由于法定准备金率是全国统一的,而西部地区的货币信用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因而其现金漏损率较高,再加上西部地区的向东部地区的资金回流(资金漏出),使得西部地区货币乘数低于东部地区,从而使西部地区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远远小于东部地区,带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2、利率管制使得东部享受“优惠”利率。 在一个完全由市场决定利率的条件下,利率高低首先受当地资金运用所能带来的利润率的影响。如果我们用资金边际利润率来表述,则边际利润率越高,对资金的吸引力越大,由此造成资金的供给需求应该使利率处于高点均衡状态。我国中、西部地区资金的边际利润率低于东部,但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执行统一的存贷利率,客观上造成了东部享有“优惠”利率,其政策后果是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大量流向东部。

3、商业银行布局的区域差异。 商业银行布局的区域差异存在于国有大型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新兴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全国性的大银行,均采用总分行制,其分支机构仍体现行政区域的特点。总行出于资金效益最大化的考虑,必然会统一调度其分支机构的资金;经济发达的东部贷款收益比中、西部高,因而从国有银行渠道“虹吸”中、西部资金投向东部。深发展、浦发、福建兴业等新兴商业银行是区域性金融机构,集中在东部地区,其吸收存款和贷款基本上在本区域内;同时,我国外资银行也主要集中在东部。这样,中、西部地区没有自己的区域型商业银行,其存款的一部分通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放贷到东部地区,剩下不多的业务量受到国有商业银行的过度竞争,在丧失规模经济的同时,也丧失了区域经济效益。

4、金融监管的差异。 我国中央银行的监管一直以合规性检查为主,由于新设金融机构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所以对东部地区金融监管的重点在市场准入层面,而对金融机构业务运营的监管有所忽视,这为东部金融机构的违章拆借、乱回购、广揽资金提供了机会。相反,西部地区金融监管则侧重于经营的合法性和风险性等方面,监管的手段侧重于行政性,这与西部地区金融监管的需求相悖。其次,东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多、种类全,实施监管的范围有限,导致部分金融机构漏检,而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有限,且以国有银行为主,监管力度相对较大。再次,东部地区“大社会、小政府”的体制格局使政府对央行的金融监管干预较弱,而西部地区“小社会、大政府”的格局使政府对央行的行政干预较强。这种监管的差异,使东部在我国金融秩序尚未走向正规的过程中通过种种违规行为聚敛了一大批资金,加速了其资本的积累和形成。

5、上市公司和证券交易所分布差异。 我国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在广大的西部地区所占比例甚微。到2000 年1月底,西北地区共有61家公司在沪深两个交易所挂牌上市,其数量仅为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量的6.62%。这使得中、 西部地区有实力企业雄厚的实物资本积累长期缺少向金融资本转化的机会,难以达到生产要素和企业的优化配置、互补组合的需要。同时,全部集中于东部地区的证券市场以其高风险带来高收益吸引了大量西部资金。沪深两个证交所都设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其对我国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加速了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区域货币资金失衡分析(1996—1997)

地 省、自治金融机构存款余金融机构贷

上市公司数

区区、直辖市 额(亿元)

款余额(亿元)

19961997 1996

1997 1996

1997

东部总计

38585

5197829824 40146 348 473

地区占全国 62.4%

65.1%54.7% 57.1% 65.7% 63.5%

中部总计

14202

1713015075 19201

93 125

地区占全国

23%

21.5%27.6% 27.3% 17.6% 19.5%

西部总计

9008

10742

9659.86 10956 84 133

地区占全国14.6%3.4% 17.7% 15.6% 15.8%17%

全国6179579850 54559 70303 530745

地 公司上市

固定资产投资 利息外资

区 集资金(亿元)(亿元) (亿美元)

1996 1997

1996 1997

1997

东部1599

2025 10148.9 10962.5 406.6

地区73.2% 68.4% 62.2% 62.5% 84.4%

中部 343

549

3682.1 4034.3 55.9

地区15.7% 18.5% 22.2% 22.9%

11.6%

西部 242389 2113.2 2555.6 19.7

地区11.1% 13.1% 12.5% 14.6% 4%

2184

2936 15944.217522.4 482.2

资料来源:1、《中国金融年鉴(97、98)》;2、《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报告(98)》;3、《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98)》

三、区域货币资金失衡的金融调整战略

1、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 随着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存贷差额的缩小,若最终使其存入款项大于向中央银行贷款,则准备金就可以起一定的调节作用。但要使存款准备金起到调节资金不平衡的作用,可以考虑按大区实行差别准备金的政策。东部地区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高一些,而中、西部可以低一些。因为现行的存款准备金并不作为安全性的保证之一,而是作为资金调节的工具,这样就可以通过这种方法,使发达地区的资金通过中央银行的调节流入中、西部地区。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的分行已经改变为按经济区划设置,因此,可以考虑给每个区域的人民银行分行一定的准备金浮动权和再贷款权,让他们根据本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来确定一个比较适当的准备金率和发放一定数量的再贷款,从而起到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2、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 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政策手段的实施要从制度上保证各地区有平等参与权和表达权;作为国务院货币决策机构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人选应该按地区公平分配,以反映各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呼声,维护他们的利益。在利率还未市场化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对中、西部地区的贷款利率应有别于东部地区,使其与西部地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对西部金融机构在税收和利润留成上给予一定优惠,以弥补贷款利率所带来的利润的减少。

3、优化区域金融组织体系。从资金的流动看, 若一个地区金融机构较多,其资金的流动较大,而每增加一个金融机构,都会带来资金,增加存款,并加速资金的流动,间接地为本地资金流入做出贡献。根据目前情况,应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机构设置管理条件,适当降低西部地区设置区域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资本金、营运规模等方面的要求,大力促进西部地区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提高金融效率。同时积极引导外资金融机构的“西进”。对国有商业银行,要改变以行政区划设置机构的做法,根据不同地区业务量的多少、地区的大小来确定机构网点的设置。

4、促进西部资本市场的发展。 中国资本市场欲对经济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树立新思维。股票发行和上市政策要实行区域或产业优先,减少人为的计划分配上偏重沿海的倾向,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增长潜力和带动力强的公司上市。西部开发股由于有着重大意义,应该作为炒作对象,这是“股市新思维”在中国具体条件下的应用——把一般意义上的以股票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为特殊意义的促进地区开发。在将上海、深圳股市作为全国一级市场继续发展的同时,可在武汉、西安等地建立第二层次的证交所,各省会层次建立证券交易中心,为我国经济发战略西移,为建立资金“回流机制”创造重要条件。

5、发展区域投资基金。区域投资基金是指在一定时期、 一定地区建立产业投资基金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截止1997年底,我国共设立了基金75家和基金类证券47种,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和中部。西部区域投资基金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发展西部区域投资基金有着特殊的意义。西部区域投资基金这一长期投资工具为引导居民储蓄转化为经济的直接投入提供了新的机制。西部地区的项目多为基建和资源开发项目,投资越大,回报越大,且收益稳定,风险较小。居民将储蓄投于西部区域投资基金可满足其长期稳定的收益要求。区域投资基金还可拓宽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渠道。国外养老基金和其它福利基金偏好追求安全性高的投资,十分看好中国的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建设项目,希望投资这些项目。西部区域投资基金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西部市场化进程。在发展西部区域投资基金中,对投资区域的限制不应过小,不能重复国有商业银行按行政区域设置的弊端,投资范围应该包括西部若干省市,促进各地方政府为吸引基金投资而相互竞争。区域投资基金的规模限制不应过大,发展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工业等项目需要投入巨额资本,区域投资基金的规模应达一定水平如10亿以上。此外还可考虑发展中外合资基金。

6、充分发挥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功能。从国际经验看, 解决区域不平衡发展问题客观上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扶持。但目前肩负着这一任务的国家开发银行在其运作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只有不断地进行规范和解决,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首先是形成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改变目前只通过发行金融债券从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资金,使借用期限短、利率高的资金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期限长、利率低的特点不相称的状况,可借鉴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80%以上来源于邮政储蓄以及养老基金、医疗基金等具有一定强制性和稳定性的资金作为其来源。其次是提高贷款使用效率,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和信贷风险的控制,杜绝概算现象产生。最后是加强国家开发银行与商业银行委托代理业务的信息传递和反馈,避免信息的滞后和管理上的脱节。

标签:;  ;  ;  ;  ;  ;  

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战略:区域货币基金失衡及其调整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