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教材“经济生活”的六大缺陷分析_一般等价物论文

高中新教材“经济生活”的六大缺陷分析_一般等价物论文

高中新教材《经济生活》六疵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生活论文,新教材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新教材(2004年7月第1版),是新学期献给学生的一份新颖别致的珍贵礼物,它同以前的经济常识相比,在结构体系、知识内容、文字表述、版式设计等方面都做了较大的修改与创新,不愧是新学期一套较好的新教材。但是再好的教材也不能十全十美。为此,本人把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所发现的几个疵点提出来,也许能对搞好教材建设与教学工作有所裨益。

疵点一:“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表述片面。

新教材第32页最后一段提出:“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这是一个片面的观点。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或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无可厚非;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有失偏颇了。因为,我们不是单纯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但主体不等于全部,把国家的根本任务规定为:“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的做法,是令人叹息的。“一国两制”已成现实,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并且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50年不变。这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是社会主义自己的事;港澳台是不会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少现在不会;同理,大陆也不会集中力量进行资本主义建设。因此,把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规定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这就够了。硬要加上“社会主义”这是无依据的,也是多余的。

疵点二:“纸币——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表述与事实不符。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使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的生活基础上,努力体现时代特点,但是教材对纸币的表述还是老调重弹,在新形势下不堪一驳。教材第6页对它的表述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这一观点是经不起事实检验的。这里明显把国家当成发行纸币、强制使用纸币的唯一主体。事实上纸币从产生看,它不是由国家发行,我国最早的纸币——交子,就是由十六富商发行,这是《辞海》中记载的。现实上纸币有些是地方政权发行强制使用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井冈山、延安等革命根据地也发行和强制使用纸币——“边币”“江南币”等500种以上,那时,它不是国家,这是历史事实。还有现在的香港、澳门、台湾也发行纸币并强制使用纸币,但我们不能说香港、澳门、台湾是国家,否则就会犯大错误。有些是超越国家性质的国际组织发行和强制使用的,如欧盟发行欧元,已成为仅次于美元的一种重要货币。这样,大家知道:井冈山、香港、台湾、欧盟等都不是国家,但它们都能发行纸币,强制使用纸币,这就是现实。学生生活在这个现实里,他们能接受纸币只是由国家发行的观点吗?这种不符合事实的表述,只会引起学生对教材科学性的怀疑,甚至诅咒政治课说瞎话。为此,某些观点的表述要与时俱进,要严密,要符合客观事实,才有教育意义,否则,适得其反。

疵点三:《“神舟”五号发射现场》插图名称与内容不相符。

插图是教材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插图名称必须准确反映插图内容,插图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教材第75页插入新华社一幅图片,名为《“神舟”五号发射现场》,从图片内容看,它的名称应该是《“神舟”五号发射指挥现场》或《观看“神舟”五号现场转播》。

发射现场和发射指挥现场、观看现场转播是不同的。发射现场就是发射时场所的状况,据此,插图画面就应该有“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架、发射塔、火箭等内容,而不只是大厅里的荧屏、电脑及坐在电脑旁的工作人员。简单地说,在大厅里不能发射“神舟”五号飞船,但在大厅里是可以指挥发射“神舟”五号飞船的,或是可以观看“神舟”五号现场转播。所以说《“神舟”五号发射现场》是一幅“名”不副“实”的插图,必须修改一下图片名称,才能准确反映图片内容。

疵点四:插图《早期出现的货币》与教材观点不相一致。

课文插图应该是为了帮助学生领悟教材内容而设置,是为了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懂”与“信”,为教学服务的一种形象化手段。可是教材第三页插图《早期出现的货币》,却不具备这一功能,相反与教材的观点相冲突。

仔细看教材第3页左边插图《早期出现的货币》,这里介绍石块、 贝壳(贝化)是货币,而右边一段文字又介绍贝壳、布匹是一般等价物。紧接着又指出:“贵金属金银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才是货币。”这样,石块、贝壳是货币还是一般等价物?石块、贝壳是货币还是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才是货币?是按左边的插图还是听右边的文字介绍?插图内容与教材观点明显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也许有人说,《早期出现的货币》中的货币(贝壳)是早期的,是从实物角度观察,是我国夏商周三代的重要货币;金银货币是晚期的,是从金属角度考察,所以它们(贝壳与金银)都是货币。如果说这是正确的,那么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货币也就是一般等价物,这不明摆着是错误的吗?如果说石块、贝壳已是货币了,那么还再介绍金银的特点和金银货币的观点做什么?如果说石块、贝壳已是货币了,那么以它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了,是商品交换发展的最后阶段了。但事实不是这样,以石块、贝壳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依然处于物物交换阶段,这就说明货币还未产生。货币还未产生,为什么要给它冠上货币之名呢?难道是因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贝壳也是一般等价物,所以贝壳是货币吗?如果是这样,就如同人的本质是动物,牛马是动物,所以牛马是人一样,它不是很荒谬的吗?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但一般等价物并不就是货币,它的逆命题是不成立的。为此,这幅插图把石块、贝壳划归货币之列,冠上货币之名,是不严肃的,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混乱,所以这幅插图要么不选,要么改变名称,否则发挥不了插图应有的作用。

疵点五:“储蓄存款”定义表述繁琐。

语言简约准确是行文的基本要求,教材第49页“储蓄存款”的定义就很不简约。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可以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活动。”

教材这一定义虽然论述了个人与储蓄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语句冗长,词语重复。例如,储蓄机构、本金和利息、存折或存单等词语多次重复,读来令人辛苦,甚至令人糊涂,难道凭自己的存折或存单不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的吗?如果能,为什么又在“支取”前面加上“可以”两字呢?“可以支取”是什么意思?真叫人不好理解。

如果把储蓄存款改为:储蓄存款是指个人拥有的货币存入储蓄机构,并凭其出具的存款凭证,按规定在其支取本金和利息的投资活动。

这样一改,字数比原来减少38个(约一半),它不但阐述了个人与储蓄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且更能揭示出储蓄存款的本质——一种投资活动,同时也使定义更为简约明白。

疵点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文逻辑结构欠推敲。

教材第65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文,正文部分共分10段,其编写结构顺序依次为:①效率的含义→②分配对效率的影响→③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④公平的含义→⑤公平的表现与作用→⑥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⑧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要求。

以上编写结构,无论是从条理性还是从逻辑性上看,不能不说是欠佳的。它明显应把效率优先的含义部分放在坚持效率优先原因前面,因为不知道效率优先是什么,而谈要坚持效率优先,这是不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的,特别是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认识规律,或者论述了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和其他问题,再回过头来解释什么是效率优先,这在思维上是混乱的。

教材就是教材,它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向导与工具,它必须字斟句酌,精选精编,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教育教学功能。

标签:;  ;  ;  

高中新教材“经济生活”的六大缺陷分析_一般等价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